天天看點

企業供應鍊管理的“儒家”與“法家”

作者:格物緻道

傳統的日本供應鍊是長期關系像“儒家”。在長期關系下績效考核相對次要。一家人互相之間很少設定名額。優點是采購效率高,雙方更加理性。在長期合作下,供應商知道未來一部分業務是它的,如果不把現在的事做好,風險就是失去未來生意,這也驅使供應商更好地幹活。

企業供應鍊管理的“儒家”與“法家”

對于北美和中國企業來說,這就很難适用。美國和中國其實驚人地相似,企業行為上是短期關系。中國比美國更短期。不管是企業之間,還是企業與員工之間,短期關系意味着沒有可失去的;難以限制對方。基于契約來限制,就是法家。

契約有兩種:其一,豎向的契約,這是上下級之間的契約,也是最基本的契約,驅動職能内部上下級之間的協作;其二,橫向的契約,這是兄弟職能、公司與公司之間的契約,驅動跨部門、跨公司協作。

企業供應鍊管理的“儒家”與“法家”

過去三四十年來,本土企業從沒有契約的“大鍋飯”,過渡到有豎向契約的市場經濟,現在正在建立橫向契約的路上。但契約化還遠未完成。一方面是文化原因:傳統的文化是基于關系的,要變成冷冰冰的契約關系,會有各種挑戰;另一方面是能力原因:企業的管理精細度還不夠,沒法有效客觀量化績效,建立強相關的橫向名額。

很多企業就“儒”“法”并舉,一方面大張旗鼓宣揚企業文化,這是儒家的做法;另一方面推行績效管理,典型的法家做法。而做得好的企業,這兩方面都做得不錯。

企業供應鍊管理的“儒家”與“法家”

海爾的“日清日畢”,字面上文質彬彬,翻譯成白話可就不了:今天的事兒沒做完,晚上你就不要回家。他們甚至為每一個員工獨立核算,你對内部客戶做了多少事,那是你的營收;内部供應商為你做了多少事,那是你的成本,力求每個人、每件事的賬都算得清清楚楚。

企業供應鍊管理的“儒家”與“法家”

華為的能上能下,總監與副總因為績效職務互換。能者上,不能者下,這話說起來多麼容易,但在注重關系文化的氛圍裡,有幾個企業能真正做到?華為可以說把法家精神發揮到了極點。

企業供應鍊管理的“儒家”與“法家”

傳統的日本企業儒家做法績效考核不是很嚴格,但績效統計能力很強。全球企業中,日本是資料最齊全,分析最到位的。每一件事都有資料統計支援。你可以不算賬,但不能沒有賬。放在績效管理上,就是你不一定要考核,但不能不統計。要知道,企業大了,幾億元、幾十億元的規模,離開績效統計,就沒人知道真相——不統計就沒有分析,而不分析就找不到症結無法管理。

企業供應鍊管理的“儒家”與“法家”

案例

職業經理面前的第一要事是供應商品質問題:關鍵的供應商品質沒法解決。啟動供應商淘汰機制,技術和品質人員都不夠積極。需要設定績效考核,提高這些職能與采購協作的意願。

技術、品質人員積極性不高,看上去是個“不願意”的問題,其實是因為供應商沒選好、沒管好,根本上是個“不能夠”的問題。而解決方案呢,要從選好、管好供應商,争取首發命準上找,而不是第一個供應商沒選好、沒管好,就再找一個,讓各部門重複投入資源。

企業供應鍊管理的“儒家”與“法家”

好将軍的士兵都善戰,好企業的供應商都能做好品控,企業内功管理水準很重要。有選擇、沒管理,好供應商也會變壞。品質問題來說,他們先是單純依靠品質部門來應對,比如駐場管理,自然沒法解決;最終變成了整體供應商問題,拿淘汰代替管理意味着更多的技術驗證、品質評估工作。替代供應商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因為新供應商一進來,也會有老供應商的問題。

解決方案呢,不是給這兩個職能定名額,讓他們更加願意開發替代供應商;而是要改進供應商的選擇與管理,争取第一次就把供應商選到位、管到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