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從茹毛飲血的時代走過來的,早在幾百萬年前,我們的祖先還沒有馴化動物和植物,生存靠的就是采集和狩獵。但是,狩獵并不容易,因為狩獵就意味着去到食肉動物的領地之中,而且食草動物基本上都是“速跑高手”,是以,人類的祖先曾經的肉食來源有相當一部分是各種昆蟲支撐的。
正是因為我們祖先有着漫長的吃昆蟲生涯,是以即便到了今天,我們的食物中依然包含了許多昆蟲,比如蟬、蠶蛹以及螞蚱等等。
在這些食用昆蟲中,螞蚱是我們最常見的,記得小時候,每年的秋季開始,我帶着弟弟去田野裡抓各種螞蚱,當時家裡也沒有冰箱,母親想到了一個很好的長時間儲存的方法,那就是先将螞蚱洗幹淨,然後上大鍋蒸熟,之後在放到太陽底下暴曬,最終放到一個塑膠袋裡系住口,這樣即使到過年都能吃,而且在過年還是招待親朋好友的一個“硬菜”。
雖然螞蚱給人們提供了優質蛋白,但從人類角度看,它們屬于害蟲,因為它們會啃食莊稼,造成減産,而且一旦讓它們聚集形成龐大的規模,就會出現讓人談之色變的蝗災。
根據資料顯示,大陸從夏朝開始到清朝結束,大規模的蝗災就超過了800次,每一次大規模的蝗災就代表着一次嚴重的饑荒,人們流離失所,屍橫遍野。說到這裡,有些小夥伴可能有疑問:既然人類吃蝗蟲的曆史悠久,在蝗災時為何不吃蝗蟲來度過難關呢?原因其實比較複雜。
什麼是蝗蟲?
在上面我們提到了螞蚱和蝗蟲,許多人認為這是俗稱與學名之間的關系,但其實并非如此,螞蚱實際上是蚱蜢的俗稱,而蚱蜢是直翅目錐尾亞目下所有昆蟲的統稱。
既然我們提到了直翅目就簡單地說一下該目下的兩個大的成員,第一個就是劍尾亞目,劍尾亞目下包含了蟋蟀下目和螽蟴下目等,我們常見的蟋蟀、螽蟴以及蝼蛄等昆蟲都在該下目下,它們的雌性都有一把像劍一樣的産卵器,而且頭上的觸角很長,接近甚至大于體長。
雌性中華螽斯
第二個就是錐尾亞目了,錐尾亞目下的昆蟲産卵器比較的短,像個小錐子一樣,它們頭上的觸角小于體長的一半,我們常說的螞蚱其實就是該亞目下所有成員的統稱,包含了蜢總科、蝗總科、菱蝗總科(又稱蚱總科)等等,是以蚱蜢其實是取了蚱總科和蜢總科的第一個字。
而我們說的蝗蟲其實是單指蚱蜢中的蝗總科,它們與其他的蚱蜢最大的不同就是觸角明顯的長于頭長,而且前胸的背闆比較規則,相比較而言,蚱總科下的蚱蜢背闆一直延伸到尾部,而蜢總科下的蚱蜢背闆從側面看呈不規則的三角形。
目前,已知的可以形成蝗災的蚱蜢均在蝗總科下,比如2020年開始席卷東非的蝗災就是蝗總科劍角蝗科下的沙漠蝗引起的,而在大陸引起蝗災最多的是東亞飛蝗,它是蝗總科斑翅蝗科下的昆蟲。
是以,真正的蝗蟲是蝗總科下所有蚱蜢的統稱,與蜢總科和蚱總科沒有什麼關系,相同的是,在正常情況下,這三個總科下的昆蟲都可以油炸變成美味。
東亞飛蝗,我們老家俗稱青頭郎
蝗災是如何形成的?
蝗總科是一個擁有超過10000種不同種類的大家族,它們遍布世界熱帶和溫帶地區,甚至連沙漠都有它們的身影,2020年的非洲蝗災主角就是生活在東非沙漠中的沙漠蝗。
但是,在正常情況下,蝗蟲之間除了交配外,幾乎是沒有交集的,即便是體型龐大,有着極強的蹬力的中華巨蝗(也稱棉蝗,我們這俗稱蹬倒山)也是如此,小時候我抓過許多中華巨蝗,它們喜歡在野外的一些小槐樹上,我從未在一棵小槐樹上抓到過兩隻同性的中華巨蝗。
中華巨蝗
既然這樣,為何它們會突然地形成組團,形成蝗災呢?這就與物極必反有關了。在正常情況下,蝗蟲傾向于單隻,最多兩隻活動,但是當環境發生巨變時,它們就會一改之前的習性,變成“群居動物”,而這裡的巨變通常于降雨有關。
如果一個區域内原本幹旱少雨,突然降雨增多,就會導緻蝗災的形成,反之亦然,這一點可以參考一下2020年的非洲蝗災就是因為東非沙漠頻繁的降雨,這會使得原本卵孵化率極低的沙漠蝗發生質變,大量的卵在水分的加持下,成功孵化。
反之亦然,就是我們古人說的“旱極必蝗”,當持續的幹旱時,一些河床大面積地裸露出來,這給了蝗蟲大量的産卵空間,不但提高了卵的孵化率,還提高了産卵的個體數量,于是,蝗蟲們爆發了。
由于沙漠和幹旱都是缺少食物的,如此多的蝗蟲集中孵化,它們必然會尋找食物,此時它們就開始集結,形成讓人恐懼又無可奈何的大規模蝗災。由于蝗蟲是草食性的,而且數量龐大,是以它們所過之處幾乎是寸草不生的,這對于人類來說就是巨大的饑荒。
蝗蟲能吃,為何不吃蝗蟲度過難關?
在古代,每一次的大規模蝗災都能引發大規模的饑荒進而帶走成千上萬人的生命,但是從食物的角度來看,蝗蟲不僅能吃,還富含了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氨基酸以及其他的微量元素,是一種相對營養級比較高的食物,正是因為這樣,許多食蟲類的鳥主要的獵物之一就是蝗蟲。
吃蝗蟲的伯勞
那既然這樣,為何在蝗災時,人們不吃蝗蟲來度過難關呢?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收集量有限。蝗災時,蝗蟲雖然遮天蔽日,但是如果真的想去抓它們來成為主要的食物來源就費勁一些了,因為蝗災的蝗蟲有一個特點“特别能飛”,這樣抓起來難度就很大,從食物的角度看,一個人一天至少要吃一百多隻蝗蟲才能保證自己的食物需求,而饑荒是持續性的,我們即使抓幾麻袋,一家人很快也會吃光了,是以收集的數量有限,是無法靠蝗蟲度過饑荒的原因之一。
第二:停留時間。蝗災時,蝗蟲的量是非常大的,就拿東非蝗災來說吧,它們的密度達到了每平方公裡1.5億隻的恐怖數量,這些蝗蟲在不停的進食和飛行,在一個區域内,停留的時間是非常短的,因為在短短的一天内,它們就能吃掉3.5萬人的食物,是以它們必須要繼續飛。
這樣真正留給一個地區的人捕捉的時間是非常少的,也就是蝗蟲帶走了我們所有能吃的東西(隻剩下大樹,樹皮能啃了),但留給我們的捕捉機會稍縱即逝。
第三:蝗災的蝗蟲不能吃。筆者在查閱一些蝗災的紀實資料時,發現了一個現象,無論是文字資料還是影像資料,都看不到一種動物的身影,它們就是鳥類。按理說,食蟲的鳥類沒有哪一種能拒絕蝗蟲的誘惑,但是在蝗災爆發時,我們卻看不到在天空中捕捉蝗蟲的鳥,顯然這不是鳥被蝗蟲大軍給吓壞了,而是有另外的原因。
大陸科學院康樂院士、魏佳甯副研究員組成的研究團隊就給我們找到了答案,原來蝗蟲能從獨居切換到群居,是因為它們體内的一個基因發生了變化,這個基因的變化導緻了它們會釋放揮發性化合物苯乙腈,這種化合物在獨居的蝗蟲身上幾乎是檢測不到的。
苯乙腈又稱氰化苄,被列為第三類易制毒化學品管控,它本身具備一定的刺激性,動物吸入後會産生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倦睡、上呼吸道刺激、神志喪失等症狀。顯然,鳥類們也是聞到了這種危險的氣息,才不去趁着蝗災大快朵頤的。
也正是這種揮發性的化合物的産出,讓它們有了群居的意識和行為,但這還沒完,因為當蝗災的蝗蟲遇到威脅,比如被捕捉時,它們體内的苯乙氰會轉化為氫氰酸,這是一種劇毒的物質,不但具有揮發性、可燃性,還有緻死率。
将這樣的蝗蟲抓回來,即使能填飽肚子,體内的氫氰酸積累也足夠要人的命了,而這也是在蝗災時,人們甯願将蝗蟲抓來碾碎,也不吃的真正原因。
總結
蝗蟲原本與其他的蚱蜢一樣,都是偏獨居的昆蟲,但是當環境發生巨變,導緻它們數量大量增加時,它們體内就會發生一些變化,這種變化會導緻它們從獨居變為群居,由于食物的缺少和數量的增加,它們開始叢集掃蕩,形成了蝗災。
而在蝗災時,蝗蟲雖多,但人們甯願去啃樹皮也不會吃蝗蟲,主要原因就是蝗災的蝗蟲是有劇毒的,而且它們速度快,即便能吃也無法成為一種持續性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