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德國的“重新開機文化”項目:經濟凜冬裡的文藝紅包

作者:慧眼速遞

本文轉自作者 | 張璐詩

德國的“重新開機文化”項目:經濟凜冬裡的文藝紅包

在漫長的經濟嚴冬面前,德國政府不忘斥資為藝術團體“送溫暖”。這與英國的做法形成了有趣的對照。

本月初,英格蘭藝術委員會(Arts Council England,簡稱ACE)宣布大幅度調整明年的文藝資金配置設定,計劃削減對文藝重鎮倫敦的原有補貼,轉而加強關注首都之外的城市文藝發展。其中最受人關注的是百年機構英國國家歌劇院(ENO)與著名的巴比肯中心都将失去所有來自ACE的資助,而包括ENO在内的24個文藝機構還需在2024年底前搬出倫敦,才能夠相應獲得一筆“搬家費”。倫敦文藝界一片哀嚎,繼而連日撰文在大衆媒體上抗争至今。其中普遍的觀點是:政府撥款對象多樣化并非壞事,但要是不需以削減對一地的資助作為代價就更理想了。與此形成對比,上月我在德國東西南北部的音樂場所中,觀察到了相當不同的情景。去年疫情期間,德國聯邦政府曾宣布撥出十億歐元救助文化與媒體。這個以“重新開機文化”(NEUSTART KULTUR)作為架構的資助計劃之中,2.5億用于援助中小型私人文化機構做必要改造,如增設消毒設施、通風系統和設定線上票務系統;4.5億作為“行業振興”基金,其中音樂行業包括音樂廳、音樂節主辦方、小型音樂現場等分得1.5億。

我從2009年開始關注的Enjoy Jazz爵士音樂節,由一位音樂愛好者創辦于1999年,如今已發展成為橫跨曼海姆、海德堡、路德維希港三城的大規模音樂節。時隔兩年後重訪,我發現Enjoy Jazz申請到了“重新開機文化”資金,并以重新加強歐洲各地區文藝界合作的名義啟動了新項目,包括邀請希臘與瑞士的鋼琴家來做駐地藝術家。此行在德國,我重點關注了幾個由自由職業者組建的音樂團體。“重新開機文化”在去年接受了380多個自由職業音樂團體的補貼申請,并經過篩選後對各個案例酌情做了資金發放。其中,由幾位年輕樂手在八年前創辦于法蘭克福的“艾略特四重奏”(Eliot Quartett),在去年報名申請了單獨團體可被準許申請的最高金額15萬歐元,并最終獲得了14萬歐元,這筆錢将用于創辦以“艾略特”為名義的室内樂音樂節“Eliot am Main”。樂團成員告訴我,“艾略特四重奏”的取名源于英國詩人T.S.艾略特:而艾略特詩作《四個四重奏》的靈感來源則來自貝多芬的晚期弦樂四重奏。

德國的“重新開機文化”項目:經濟凜冬裡的文藝紅包

“艾略特四重奏”在自己創辦的音樂節上演出。

來自萊比錫的大提琴手米夏埃爾(Michael Preuß)告訴我,他們四位樂手都喜歡音樂與文字如此絲絲入扣的關聯。第一小提琴瑪莉亞娜(Maryana Osipova)和中提琴迪米特裡(Dmitry Hahalin)都來自莫斯科,第二小提琴亞曆山大(Alexander Sachs)則是在加拿大出生。四人在德國讀書時認識,2014年共同組建了樂團。10月下旬,四重奏自辦的室内樂音樂節選址在法蘭克福市中心一幢18世紀的“共濟會”樓大廳,有了資金,我們看到節目單上就包括91歲的鋼琴大師阿爾弗雷德•布倫德爾(Alfred Brendel)這樣的嘉賓。六場演出和講座均受到了當地主流媒體的關注。四重奏希望明年繼續辦第二屆的“Eliot am Main”,可“重新開機文化”隻是一次性的補貼,大家接下來還得努力集資贊助。第二天,我從慕尼黑市中心搭電車向北行駛了15分鐘後下車,在一百多年前的慕尼黑城市老馬廄外牆上,遠遠就望見了“UTOPIA”的字樣,這是慕尼黑年輕的音樂藝術團體HIDALGO今晚的演出主題。如果不專門說明,觀衆進門佩戴手環、一名錄音師打開着電腦軟體坐在觀衆席間、循環再用的燈光材料被制作成藝術裝置、擺放在席間的複古小電視等等,進場之後你不太會猜得到演出的内容:其實是很嚴肅的音樂。

德國的“重新開機文化”項目:經濟凜冬裡的文藝紅包

慕尼黑城市老馬廄外牆上标着“UTOPIA”字樣,是年輕的音樂藝術團體HIDALGO演出的主題。

第一首響起的是瓦格納的《齊格弗裡德牧歌》(Siegfried Idyll),老馬廄的橢圓雙窗門上出現黑白與彩色交替的影像。第二部演出的作品是阿爾班•伯格的《七首早期歌曲》(Sieben fruehe Lieder),擔任獨唱的次女高音Corinna Scheurle去年剛剛加入紐倫堡國立劇院,是一位上升期的歌唱家。最後響起的是當代古典作曲家裡蓋蒂為弦樂所作的《後果》(Ramifications)。這些都是不常演的作品。坐在席間的錄音師,一邊将現場的演出片段做了采樣,即時做剪貼與混音後就在現場一邊播放出來。可别被這些炫目的多媒體手段所迷惑,以為是華而不實、或者如我同行的北德樂界人士的話來說,是“自以為前衛,實則乏味又布爾喬亞”的做作玩意。畢竟這個團體有個很嚴肅的贊助人:同樣住在慕尼黑的男中音歌唱家克裡斯蒂安•葛哈爾(Christian Gerhaher)。我在現場感覺得到,演出是言之有物的。

德國的“重新開機文化”項目:經濟凜冬裡的文藝紅包

HIDALGO從“重新開機文化”中申請到了10多萬歐元的資助,并用此搭建起了今年的“烏托邦”系列演出。圖為HIDALGO的演出現場。

演出後,我從兩位創辦者菲利普(Philipp Nowotny)和湯姆( Tom Wilmersdoerffer)那兒了解到,HIDALGO的取名源自舒曼同名藝術歌曲《貴族》,兩人從小在慕尼黑的男童合唱團裡認識,湯姆成大後也成了一名男中音歌手。HIDALGO從“重新開機文化”中申請到了10多萬歐元的資助,并用此搭建起了今年的“烏托邦”系列演出。菲利普遞給我一個純棉布袋,上面印着《貴族》中的一句詞:“鮮花或是傷口/明天我回家時都會帶上”。他說敢于冒險,嘗試新意,這就是HIDALGO存在的意義。幾天後我輾轉到紐倫堡,到一家猶太人社群中心裡看了一場巴伐利亞室内愛樂樂團(Bayerische Kammerphilharmonie)的音樂會。樂團創辦于1990年,常駐奧古斯堡,成員全是自由職業樂手,是以有資格去申請“重新開機文化”的資金。今年初,樂團順利獲得了15萬歐元這一最高金額的補貼,申請目的是向德國的大衆介紹在國内還鮮為人知的猶太作曲家鮑爾•本海姆(Paul Ben-Haim)。樂團的中提琴手兼樂團經理瓦倫丁(Valentin Holub)告訴我,樂團知道本海姆這位生于慕尼黑、二戰前夕逃難離開德意志的作曲家,也不過是幾年前的事。原居住在慕尼黑的這位以色列猶太音樂家,在德國納粹崛起前夕逃亡到了巴勒斯坦,并将原來的日耳曼姓氏改為希伯來名字“本海姆”。在巴勒斯坦,本海姆用猶太與阿拉伯的音樂混合西方的“藝術音樂”,即我們今日所指的“古典音樂”,創造出獨特的音樂語彙。他在作曲上的探索,到了二戰結束、以色列國建立之後更為活躍,為一代以色列音樂家的風格刻下烙印。德國目前開有“本海姆研究中心”,但研究僅限于學院之内。今年正值本海姆誕辰125年,瓦倫丁與樂團水到渠成地填上了“本海姆計劃”,錄下了一張本海姆作品專輯,同時開展了德國巡演。

德國的“重新開機文化”項目:經濟凜冬裡的文藝紅包

巴伐利亞室内愛樂樂團在紐倫堡的猶太社群中心演出。今年初,樂團順利獲得15萬歐元的最高金額補貼

巴伐利亞室内愛樂這樣高水準的樂團,加上常在米蘭斯卡拉、布雷根茨歌劇節亮嗓的耶路撒冷/慕尼黑女高音歌唱家Talia Or這樣的陣容,今日卻在一個社群中心裡做免費演出,這個場景有點不同尋常。瓦倫丁回答我,去年同時申請并獲得“重新開機文化”補貼的樂團就有三百多個,開始時,這項補貼計劃的一個規則是,申請所得的資金,必須在今年内花掉。是以在同時期計劃演出的樂團,都把音樂場所租得差不多了。瓦倫丁說,既然租不到音樂廳這樣的專業場所,那樂團幹脆“到群衆中去”好了。

不過“重新開機文化”最近将樂團們的開銷時限延長到了明年夏天,巴伐利亞室内愛樂樂團這趟演完了一圈剛好還剩了點錢,于是繼續用到新的計劃上去。次日去柏林,六年前創辦了一個當代音樂唱片廠牌的德國朋友希巴斯蒂安,帶我去到柏林西北郊一家舊公交修理廠改造成的空間裡。這裡不難令人聯想到國内外不少城市老工業區“活化”的幾個階段,過去十年間,沒有懸念地重複上演着藝術工作者駐紮創作、被房地産開發商相中、藝術進退兩難的時代劇。我們來這裡看成軍已有16年的當代實驗爵士樂團Andromeda Mega Express,這個原本有18位樂手的團,資金與元氣都因疫情而遭受重創,過去兩年間已有多位樂手因為生計而離團。三年來重組後樂團再出江湖,也是受到了“重新開機文化”的資金鼓勵:樂團申請到了10萬歐元。

德國的“重新開機文化”項目:經濟凜冬裡的文藝紅包

“Andromeda Mega Express”曾因疫情遭受重創,樂團重組後再出江湖,同樣得到了“重新開機文化”的資金支援。

盡管如此,希巴斯蒂安跟我聊天時說,“重新開機文化”的補貼是一次性的,現階段這樣多個團體争相登台的繁華局面也不過像是瞬間的煙花。艾略特四重奏說,在“重新開機文化”之外,還有州級、市級的各類資金補助。

不過,光靠政府補助,文藝團體的生存意義還不完整。這次在德國,雖然我所到的場次觀衆都不算少,可聽當地朋友和從業人士都提到,疫情以來,德國人有點習慣了“宅”,音樂會上座率普遍比疫情前低。

上月底在慕尼黑原本計劃好的一個小型音樂節,甚至因為門票賣不動了而臨時取消。但與此同時,像我在慕尼黑看到的HIDALGO,演出場所雖然有點偏僻,觀衆席卻基本坐滿。觀衆之中不光有樂迷,也有視覺藝術、電影、戲劇愛好者。HIDALGO的創想是聚集形成音樂、科學、實體以及各種其他領域的“智庫”,像一個沒有自己戲劇場那樣的劇組,創造新藝術。也許這是行得通的新路。而針對“宅民”現狀,德國在11月中旬又新推出了“文化通行證”計劃,明年滿18歲的年輕人都能申請這筆200歐元的“文化零花錢”,用到文藝術、演出等消費之上。政府希望藉此鼓勵市民走出家門,恢複文藝消費習慣的苦心不言而喻。這樣看來,今日英格蘭與德國在對待文藝的态度之上,确實有所差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