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筍是莴苣嗎?苔幹是不是莴苣制作而成的?雖為同祖,但各有名分

苔幹是一種小衆而又高檔的優質脫水蔬菜;之是以說它小衆,是因為人們對它認知不足,别說吃過,甚至很多人沒有見過它,更不知它為何物;說它高檔,是因為它曾經貴為“貢菜”,一直擁有較高的身價,在價值不菲的時期,百元每公斤還供不應求實屬常事;直到現在,優質苔幹的身價仍處在50至100元每公斤之間;雖然苔幹已經走上了普通百姓餐桌,但它的小衆屬性與高檔身段,讓它遠沒有達到成為日常生活一日三餐主蔬的可能;那麼,苔幹究竟為何物?它是什麼制作而成的?它為何有價值不菲的身段?它又為何隻能當作小衆食品,而不能成為大衆常蔬呢?

青筍是莴苣嗎?苔幹是不是莴苣制作而成的?雖為同祖,但各有名分

苔幹是一種純天然的脫水蔬菜,其質地鮮嫩,色澤鮮綠,口感脆爽,味如海蜇,嚼之脆響;它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富含多種人體所需的氨基酸和大量微量元素,常食有強健體魄、嬌美容顔、延年益壽的功效,是以深受一部分人群喜愛;苔幹也叫響菜,苔菜、山蟄;它還有一個别名叫作“皇帝菜”,因為舊時的苔幹曾是進貢朝廷的禦用貢品。

相傳公元前218年,張良刺秦未果,後逃至下邳遇黃石公;黃石公見張良氣色虛弱,令張良生食苔幹;張良食後果然氣色紅潤容光煥發;後來張良任西漢軍師時,對苔幹的味道念念不忘;于是指令地方官員到下邳尋找苔幹,并獻給劉邦品嘗,劉邦嘗後贊不絕口,于是賜名“貢菜”;另一說是清朝皇帝乾隆下江南時,有地方官員将苔幹獻給乾隆食用,乾隆食後甚是喜歡,于是指令地方官員将苔幹進貢給朝廷,并将苔幹命名為“貢菜”。

青筍是莴苣嗎?苔幹是不是莴苣制作而成的?雖為同祖,但各有名分

由此可見,舊時的苔幹是貢品,民間制作的苔幹全部進貢給了朝廷,民間普通百姓是難以見到和吃到這種菜的;而苔幹進入皇宮後,與皇脈沾親帶故,這也讓苔幹從一種名不見經傳的民間特産一躍成為萬人之上的禦菜,身價也由此倍增,民間普通百姓一般也吃不起這種食物;其實,苔幹之是以能從民間特産搖身一變成為身價倍增的禦用貢菜,除了與它具有味道脆爽,質地脆嫩,讓人食之難忘的優越品質之外;還因為這種菜在民間種植稀疏,制作工藝複雜,優質的苔幹産品更為稀缺;物以稀為貴,是以苔幹能成為貢品不足為奇。

舊時用于制作苔幹的植物,種植面積極少;不是因為老百姓不願種,也不是舊時官府不大力推廣種植這種植物;而是因為用于制作苔幹的這種植物,隻有極少數的地方才能生長,這與生長這種植物的土壤土質生态環境應該有直接關系吧;對于用于制作苔幹的這種植物,民間也曾用“一畦苔幹苗,十裡不同菜”的諺語,來說明用于制作苔幹的植物,對土壤土質與生态環境的要求是極其苛刻的;比如同在一塊苗畦育出的苔幹苗,分别種植在相隔十裡的田塊,長出的苔幹原材料品質截然不同;是以,能夠長出适宜制作苔幹的種植地在當時少之又少;直到現在,全國能夠生長和制作出優質苔幹的産地仍是鳳毛麟角;直到現在,苔幹價格高昂的原因也多因于此。

青筍是莴苣嗎?苔幹是不是莴苣制作而成的?雖為同祖,但各有名分

寫到這裡,不少人會心生好奇,适用于制作苔幹的植物,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植物?其實,吃過苔幹的人可能會猜到,用于制作苔幹的植物,是莖用莴苣家族中的一個變種,全稱應該是莴苣族莴筍類變種青筍或紅筍;有人會問,苔幹是莴苣制作而成的嗎?嚴格來講不是,雖然用于制作苔幹的青筍或紅筍,是莴苣的衍生變種;但青筍或紅筍與莴苣相比,最少存在三個方面的差別;這三個方面的差別,分别展現在種群屬性上、生态上、形态上;甚至在品質上,價值上也有較明顯的差異。

青筍是莴苣嗎?苔幹是不是莴苣制作而成的?雖為同祖,但各有名分

在綱族屬上有差別

在談到苔幹是不是莴苣制作而成的問題之前,我們需要來先來了解一下莴苣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植物?先來弄清苔幹與莴苣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莴苣是一種一年生或兩年生草本植物,原産地地中海沿岸;有研究成果表明,早在4500年前,埃及是最早種植與利用莴苣的民族;埃及人最早種植的莴苣,是由野莴苣馴化而來,當時的利用目的不是食用莴苣的莖葉,而是為了榨取莴苣籽粒中的油脂。

是以,埃及人從野莴苣馴化而來的最初莴苣名稱叫作油用莴苣;這是因為,雖然野莴苣經過物種馴化,但以當時的人類馴化植物的水準,仍難消除莴苣莖葉中的苦味;這是因為莴苣是一種含有莴苣素的植物,莴苣素内含半萜内脂類化合物;這種化合物味道苦澀,有鎮定安眠的作用;包括現代的莴苣中,仍然含有莴苣素的成分;比如,我們在削莴苣皮的時候,能夠看到莴苣根部有一種白色液體溢出,這就是含有莴苣素的半萜類化合物,隻不過含量極少,苦味不至于影響當今食用而已。

青筍是莴苣嗎?苔幹是不是莴苣制作而成的?雖為同祖,但各有名分

後來,埃及人發現莴苣籽粒中的油脂味道沒有莴苣中的苦味;是以,埃及人當時培植莴苣的目的,主要以榨取莴苣籽粒中的油脂為主;在随後的歲月裡,埃及人将油用莴苣傳遍地中海地區,并經過地中海沿岸各民族的精心培育,最終将油用莴苣馴化成可以同時食葉與食莖的植物;相傳公元五世紀魏晉南北朝時期,莴苣由地中海沿岸地區傳入大陸。

但最早記錄莴苣傳入大陸的史料,是宋代陶谷所著的《清異錄》,文中描述:“呙國使者來漢,有人求得菜種,酬之甚厚,故因名千金菜”;由此可見,最早公元前兩世紀時期,劉邦稱帝國号為漢的時候,莴苣即已傳入大陸;這也與張良獻苔幹,劉邦賜苔幹名為“貢菜”的民間傳說也互相印證,這足以證明莴苣在大陸已經有2200多年的栽植曆史了。

莴苣傳入大陸後,經過大陸勞動人民的馴化,物種由最初的帶有苦味的葉用莴苣,改良成口感俱佳的葉莖同食莴苣;比如以青筍和紅筍為代表的可食性莖用莴苣,以及以油麥菜為代表的葉用莴苣;其中,青筍或紅筍是莴苣衍生出來的變種,雖同為一植物界,但綱族群各異;比如莴苣是被子門、雙子葉植物綱、菊目、菊科、菊苣族或莴苣亞族、舌狀花亞科、莴苣屬植物;而青筍是被子門、單子葉植物綱、綱簕竹超族、菊科、剛竹屬植物;簡單的說,莴苣與青筍在綱派、族群以及植物屬性上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如果還認為苔幹是莴苣制作而成的,顯然是不準确,不嚴謹,不科學的。

青筍是莴苣嗎?苔幹是不是莴苣制作而成的?雖為同祖,但各有名分

在形态上有差別

此外,莴苣與青筍或紅筍在形态上也有較大差別;比如莴苣的莖稈比較粗胖,呈紡錐形;莴苣的身高比青筍矮,隻有25厘米至75厘米左右;莴苣的葉片多為倒披針形或橢圓形,葉柄緊實,葉面褶皺不光滑;莴苣的莖質粗糙,容易空心,表皮層較厚較硬,削皮後有大量乳白色奶漿溢出;莴苣老成後,皮色由青變白,光澤度差;莴苣的花色多為蛋黃色。

而青筍株型高挑,天生大長腿,一般株高75厘米至150厘米左右;青筍雖然長相高挑,也比較英俊,但單株顯得比較單薄;青筍葉片比莴苣小,葉片多呈細長尖葉型或圓葉型,葉片光滑,葉肉較薄,葉基較長,葉緣平齊無披針;青筍莖稈較瘦,但高低粗度基本均勻,果肉飽滿青翠,含水量豐富,肉質細嫩緊實,不易空心;青筍表皮較薄,皮質較軟,非常容易削除,皮後有少量白色乳漿溢出;青筍的花色多為淺黃色。

一般情況下,制作苔幹的原材料是比較老成初現花薹的青筍;因為質地脆嫩的未抽薹的青筍,在制作苔幹的過程中容易斷損,不利于制作成細長優質的苔幹;用青筍制作的苔幹,粗細均勻,顔色青盈,糖霜密布,不容易返潮,商品價值較高;而莴苣也能制作脫水蔬菜,隻不過制作出來的産品,顔色暗淡,粗細不勻,常常割不成條,品質較差,易返潮變質,商品價值低下,最多能稱為筍幹。

青筍是莴苣嗎?苔幹是不是莴苣制作而成的?雖為同祖,但各有名分

在生态上有差別

莴苣是一種半耐寒型蔬菜,喜歡冷涼氣候,能耐霜凍和低溫雨雪;但莴苣的耐熱能力一般,尤怕高溫暑季,溫度過高會抑制莴苣的生長能力;莴苣生長适溫要求在15至20度之間,超過25度粗質纖維增多,易抽薹;如果炎熱的季節無保護措施,一般種不出優質高産的莴苣的;莴苣是全日照作物,光照充足,利于葉片光合制造和轉化營養物質,利于果肉營養物質累積;莴苣喜歡偏酸性土壤,過酸或過堿土質均利于莴苣生長;莴苣喜深厚肥沃土質,喜歡疏松通透潮濕土壤,如果将它種植在有機成分高,微量元素均衡全面,排灌便利的沙壤土地或壤土地裡,更利于提升莴苣的品質與産量。

用于制作苔幹的青筍對于生态環境要求更為嚴格;比如對土壤、溫度、環境、水質、光照等條件要求苛刻;隻有适宜的土質和環境,才能長出适宜制作苔幹的優質青筍;青筍與莴苣一樣,同為半耐寒型蔬菜,性喜冷涼氣候;不耐高溫,不耐酷熱;青筍适宜在15至20度的環境中生長,莖的生長适溫要求在11至18度之間,抽薹結實溫度要求在19至22度之間,但青筍喜歡較大的晝夜溫差;青筍喜粘重一點的壤土質,如果将它種植在土質深厚肥沃,土壤疏松通透,有機質豐富,墒情較好,排灌便利,通風狀态良好的壤土地裡,更利于制作出質優量高的苔幹産品。

青筍是莴苣嗎?苔幹是不是莴苣制作而成的?雖為同祖,但各有名分

概述

苔幹是一種純天然的優質高檔脫水蔬菜,不僅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而且還具有價值不菲的身價;它是由莴苣的變種青筍或紅筍制作而成的,不過紅筍制作苔幹顔色暗淡,口感軟綿,品質不高,我們常見和常食的苔幹多為青筍制作而成;有人會問,苔幹是不是莴苣制作的?嚴格意義上來講,苔幹不是莴苣制作而成的;因為莴苣與青筍在綱派,族親與屬類上已經有了較為明顯的區分,青筍隻是莴苣的一個變種;打個比方,莴苣與青筍雖同祖同根,但青筍已經分家,自立門戶,并有名分;是以說,青筍不是莴苣,苔幹也不是莴苣制作而成的。

#中國道地風物##頭條群星10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