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就像植樹。
如今,被資本熱捧的造車新勢力,更注重的是營造産品的表象。比如,參數要高、尺寸要大。
但這就像一棵樹,隻注重樹的高度,而忽視根的深度。一旦遇上極端天氣,很容易被連根拔起。
俗話說得好,“獨木難成林”,縱使一棵樹再高,也不能抵擋風沙、保持水土。而如果要建構一個完整健康的生态系統,那更加需要建起一片茂密的森林。
“建森林”的理念,放在汽車行業亦是如此。
首先要“紮根”,對技術領域有足夠深的積累,并将技術創新持續轉化為使用者體驗的創新;其次是“闊林”,引入不同行業和不同技術背景的夥伴,共同建構“一片森林”。
紮根,智能駕駛十年磨一劍
注重表象的造車,無異于将使用者當做“小白鼠”。
以高階智能駕駛所需的感覺硬體為例,車企為了拉高産品的參數,會預埋雷射雷達。但并不是每一家車企都具備智能駕駛技術的量産經驗。這導緻使用者支付了高昂的硬體購置成本,但未獲得對應的功能體驗,反而成為了智能駕駛系統修補bug和資料收集的工具。
據中金公司研報預計,2021-2023年推出的新款車型中,至少有20餘款宣布搭載雷射雷達。但到目前為止,并未有任何一家車企可能利用車載雷射雷達,實作全範圍覆寫的城市級智能駕駛。
實際上,車企在宣傳層面會大肆地誇大功能,以提升所謂的産品競争力。這導緻了使用者可能在實際用車過程中,對于功能的邊界出現模糊認知,進而誘發危險事故。
此前,一款搭載雷射雷達的新車型,在被第三方機構進行AEB自動緊急制動測試時,其表現甚至不如同品牌未搭載雷射雷達的老車型。原因是雷射雷達并未在AEB功能上啟用,而使用者實際上無從知曉這樣的情況。
究其根本,決定未來智能汽車走向的關鍵,不在于硬體參數,而是在于軟體研發實力。這就像一棵大樹,想要枝繁葉茂,首先得要根基牢固。
而縱觀技術發展曆程,隻有少數企業具備十年以上的智能駕駛研發和量産經驗。
十年前的2012年,自動駕駛行業開始起步。那一年,被譽為“自動駕駛鼻祖”的谷歌旗下自動駕駛子公司Waymo,才剛剛拿到全美第一張自動駕駛測試牌照,同樣也是全球第一張。
與谷歌在同一起跑線出發的,還有沃爾沃。在2012年,沃爾沃就拿出了首輛自動駕駛概念車。到了2015年,沃爾沃率先在量産車上配備了L2級智能駕駛輔助系統,成為首個配備該級别駕駛輔助系統的豪華車企。在那個節點上,特斯拉的AutoPilot自動輔助駕駛功能,仍需要依靠Mobileye的技術來實作。
雖然資曆不能完全代表實力,但擁有豐富的研發和量産經驗,對于實作更高階的智能駕駛而言,至關重要。因為智能駕駛系統的算法學習,需要大量測試資料的積累,才能應對各種場景的挑戰。
目前的決策算法還無法覆寫所有使用場景,現在業内連個覆寫率的數字都沒有,還有更多未知的場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Corner Case長尾問題。
舉個簡單的例子,業内此前經常發生的事故,是因為系統并未識别道路前方的靜态障礙物或者緩行的車輛,比如形狀不規則的三輪車、貨車等等。此外,更多的難題還來自于小障礙物,比如破碎的輪胎皮、前車掉落的紙盒等等。
這些不可預測的場景,雖然隻占到所有場景的10%,但要解決最後這10%,可能要花費比前面90%已知場景更多的資源和精力。
要保證極端場景下的安全性,要求車輛既能訊速地感覺出障礙物,又要準确地做出規劃和控制。
打個比方,擁有來自雷射雷達、攝像頭提供的豐富傳感器識别環境資訊,隻能算是我們人類駕駛員看到了障礙物。而要做出精準的判斷,并及時地進行刹車和躲避動作,那麼需要依靠的是人類駕駛員豐富的經驗。
對于系統而言,經驗其實就是資料。2019年,沃爾沃在“E.V.A. 沃爾沃安全平等行動”中開放了中央數字圖書館,向全行業免費分享60年來關于汽車安全的研究資料。沃爾沃還加入了歐洲道路安全資料共享試點項目,該項目旨在共享道路交通安全資料來提升道路安全性。沃爾沃在過去十年所積累的資料、場景以及不斷疊代的軟體算法,已然成為其進入高階智能駕駛領域的“技術根基”。
這些智能駕駛上的技術積累,在沃爾沃最新亮相的全新的純電旗艦SUV沃爾沃EX90上即将量産展現。
闊林,軟硬皆施的技術生态
俗話說,獨木難成林。
沒有哪一家汽車企業可以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完成一輛車從設計、研發到生産、銷售的全流程、全環節。但這也并不意味着,車企需要固守傳統的供應鍊模式,全靠采購現成的零部件和解決方案來造車。
舉個例子,以往的智能化配置,都是依賴汽車周圍的多個電子控制單元來控制各個功能和系統,俗稱分布式架構。像多媒體、大燈、泊車輔助等等的系統功能,都是直接采購自Tier1廠商,車企發揮的則是內建作用。
這些獨立的功能背後,都是獨立的軟體系統在驅動,難以實作持續的疊代。比如,很多号稱支援OTA更新的車企,大部分的疊代被局限于娛樂系統或者舒适性功能,在整車級的更新方案并不多見。
究其根本,還是電子電氣架構的限制。
在EX90上,沃爾沃首次引入了中央電子電氣架構,其包括了中央計算平台和整車SOA軟體架構。同時,沃爾沃也是首家采用了中央電子電氣架構的豪華汽車品牌。
業内常說的電子電氣架構,其實分為三個階段。早期是分布式架構,以電子控制單元為主導。最近這兩年開始流行的是域控制架構,将多個層面的功能內建到域控制器中,獨立運作和疊代。但終極路線,必然是中央電子電氣架構,它将算力進行內建,大量較少線束,同時提升了軟體研發和更新的效率。
這就好比智能手機的發展曆程,早期是諾基亞時代,中期是安卓系統的時代,最終才走向了iPhone引領使用者體驗創新的時代。中央電子電氣架構的誕生,相當于智能汽車進入到iPhone時代。
相較于上一代的域控制架構,中央電子電氣架構最強大的能力是可以完成駕駛層面、座艙層面的能力互通,進而創造全新的使用者體驗。
舉個例子,沃爾沃EX90車内的雙攝像頭DUS(Driver Understanding System)駕駛員感覺系統,在感覺到駕駛員出現分心、昏昏欲睡或其他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時,系統能夠自主且安全地将車輛停靠并呼救。
正是從底層架構出發的創新,給沃爾沃的智能化體驗帶來更多開放式創新的可能。
早在2018年,沃爾沃就啟動了科技基金,對全世界極具潛力的科技初創企業進行投資。當年,沃爾沃就選擇戰略投資了雷射雷達公司Luminar Technologies——EX90車頂的那顆雷射雷達,正是來自Luminar。
當時,雷射雷達并不是行業認可的方向,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成本。以美國雷射雷達公司Velodyne的産品為例,在2018年,其64線機械雷射雷達售價約7.5萬美元,32線機械雷射雷達售價約3萬美元。
但沃爾沃看到了應用雷射雷達對智能駕駛安全帶來的幫助,還是很有魄力地投資了Luminar。
相較于傳統的直接采購零部件的方式,沃爾沃與Luminar開始着手于雷射雷達量産的合作研發。而Luminar最初的目标就是在量産初級階段,将半固态雷射雷達的物料成本降至500美元,但同時還要保證量産的性能、可靠性以及算法和架構的相容性。
如今,雙方合作的結果,就搭載于沃爾沃EX90的車頂——目前“世界上最長探測距離之一”的Luminar Iris雷射雷達。
Luminar Iris雷射雷達最大探測距離為500米,在10%的反射率下,探測距離為250米。這意味着,即便是車輛以時速高達120公裡的速度行駛在高速公路上,也有長達7.5秒的時間來采取行動避免碰撞。但更重要的是其極端情況下的能力。舉例來說,在濃霧中傳統的905nm雷射雷達停止工作時,1550nm雷射雷達還能有30米左右的視野,可以完成正常的轉向變道等操作。即便是在夜晚,EX90上的雷射雷達都能準确感覺一定範圍内的物體。
架構創新與聯合開發,才造就了EX90上全新的智能化體驗,以及更重要的是——從根源出發的安全出行體驗。
安全,無止境,尤其是對于未來終極的自動駕駛而言,持續優化和疊代依然重要。在這方面,沃爾沃旗下自動駕駛軟體開發子公司Zenseact,與谷歌旗下自動駕駛子公司Waymo進行獨家合作——“天花闆級”的技術融合,讓沃爾沃在算法層面也有了質的飛躍。
另外,沃爾沃并沒有因為與Waymo的合作,而放棄自己的“靈魂”。沃爾沃和 Zenseact共同投資建立了資料工廠,未來幾年内将處理超過2.25億GB的資料。
這些資料的最大用途,就是驅動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體驗的持續提升。
總之,在智能時代到來之前,沃爾沃對汽車本身的安全性能進行過無數次改造開發,始終踐行着“零傷亡”的造車願景。随着智能時代的到來,沃爾沃的安全願景也随之更新為“零碰撞”。
看似簡單的口号變化,背後其實隐藏的是沃爾沃對安全性能的不斷鑽研,以及對智能化新賽道發起的挑戰。
寫在最後
變則興,不變則衰。從沃爾沃EX90開始,沃爾沃似乎不像是一家95歲的傳統車企。
當然,從宣布2030年轉型成為純電豪華車企那一刻起,這位造車老兵就已經邁上了再創業的道路。它正在與傳統的研發方式分道揚镳,與傳統的企業形象揮手告别,甚至與傳統的産品形态徹底決裂。
如今的沃爾沃,更像是一家擁抱變化的科技型企業。而沃爾沃EX90,正是它在新時代樹立的新标杆,新旗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