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廖洋實習生陳兆宇
"我覺得《地球之歌》的錄音很好,坐在杜比劇院裡聽感覺更好。聲音像從四面八方,豐富多彩,非常高層次,非常生動。"指揮員于龍說。
10月14日,上海交響樂團簽約DG的《地球之歌》,采用杜比全景音效技術錄制,在北京杜比影院舉行分享會,仿佛在耳邊播放音樂,身臨其境的體驗,觀衆被叫作"擡頭"。
這也是杜比影院舉辦的第一次沉浸式古典音樂聆聽會。"為了使用杜比的全景技術,我們在音樂廳周圍增加了額外的麥克風,讓你感覺自己坐在音樂廳裡,聽着來自上方和後面的音樂,"格萊美獎獲獎專輯制作人克裡斯托弗·奧爾德(Christopher Alde)說,他一直是格萊美獲獎專輯制作人,指的是支援這種身臨其境的音頻體驗的各種類型的裝置。目前,杜比全景音樂可與耳機,家庭影院或酒吧揚聲器一起使用。"

共享會議網站
《大地之歌》收錄了馬勒、葉小剛的兩部同名交響曲。兩位作曲家以李白、錢琦、孟浩然、王偉的七首唐詩為文本,同名,做成一對"雙畫",營造出中西之間精彩的對話。
分享會連續兩個版本分别演繹了第六版《地歌》,兩個版本都被收錄在孟浩然的《宿霧大師山間》和王偉的《告别》中,馬勒的版本由美國女高音米歇爾·德揚演唱,葉曉剛的版本由中國女高音張麗萍演唱。
"我不認為聲音技術已經發展到這樣的地步,對于一個音樂家來說,我很高興錄音可以這樣制作。十幾年沒出鏡的葉小剛,更是印象深刻。
"在馬勒的第六首曲子中,你可以聽到他内心的糾結,掙紮,變幻莫測,對未來的期待感,非常精确,非常獨特的诠釋,以及指揮家俞龍的個人風格,與我聽過的所有西方版本截然不同。
除了第六首音樂,葉小剛還喜歡交出馬勒第一首音樂的演繹,比他聽過的《溫水》版本還要好,甚至包括卡拉揚的版本,"我更喜歡那種'往前走'的感覺,餘龍馬勒那種唐,看穿生活的感覺,變得更加精彩。"
大約四十年前,在德國柏林首次執導馬勒的《地球之歌》後,于龍萌生了讓一位重量級的中國作曲家寫一個版本的《地球之歌》的想法。2005年,這個願望被葉小剛實作了。
當時,葉小剛四十多歲,心情濃厚,精力充沛,寫出的音樂更加激進,"馬勒看得更清楚,我得勇往直前。"
在第六章中,張麗萍露出了高亢而燦爛的笑容,"她把詩人站在山頂上,俯視着生活狀态的充分顯露出來。外國人也唱過這一段,笑的是"哈哈哈",意思是完全不對。葉小剛坦言,這個笑是很困難的,如果沒有戲曲基礎,笑就不可能是這樣的。
大地之歌
"我有平劇的底座,是以把闆眼在戲曲中運用到歌唱上,仔細聽,就能感覺到綠色衣服的影子,聽到花臉的歌聲。張麗萍認為,同樣是民族民粹主義,用歌劇歌聲演繹中國古代詩歌,表達會更完整、更準确。
因為疫情,在錄制唱片時,交出從預備到彈奏第一個音符,一波三折,經曆了很多磨難。錄音前兩天,張麗萍也差點退縮,感冒,腳、腰部受傷,"水倒"不好。
"這麼大的工作,不敢記錄不好,壓力太大!"張麗萍甚至問于龍是否有任何替代計劃,直到她的老朋友威脅要"分手",她才駁回了這個想法。"杜比劇院的聲音一出來,她所遭受的所有不滿都消失了!"于龍的曲調。
在杜比影院聽着自己的歌,張麗萍一開始很緊張,聽完後,她垂下的心下來了,"感謝科技對音樂的幫助,太棒了!"張麗萍認為有缺點,但這個記錄對她個人來說是一個裡程碑。
"感謝技術為藝術插上翅膀,讓它飛起來,但如果沒有好的内容,它就不是木頭,這樣做更重要。在指揮國際使團出國時,煜龍和許多中國指揮家一樣,想演繹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中國作品,帶出中國文化理念,但是,這樣的作品并不多。
"大部分是晚上的工作。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哲學、文學、美學...有太多值得寫的地方,不能是一片葉子,隻做晚會作品,隻有快餐文化,應該創造更深層次的思想交流,才能真正實作文化了解。俞龍反複強調,"我們這一代人有責任讓中國文化走出去。"
葉小剛還認為,中國文化走出去,作品很重要,無國界的音樂是最好的傳播載體,"比如交響樂和小說,小說寫得好還是需要翻譯,音樂不一樣,五線譜的世界,今天誕生,明天就能演繹。音樂傳播最快,中國音樂也應該叫嚣着要出去。"
"我們需要有善意,包容,對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了解。中西方版《大地之歌》,在俞龍看來,一是油畫,一是水墨畫,"我特别高興能夠在曆史性的交彙中完成這兩部偉大的作品。"
負責編輯:陳世懷
校對: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