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上雲可以分成四步走:
第一步是,結合企業的業務戰略,建立企業上雲的願景、分析商業案例,有些雲服務商提供了線上的開支電腦,來幫助企業建立上雲的投入産出的經濟模型:
第二步是,基于上雲願景,具體落地到哪些業務場景可以上雲。
我跟大家例舉幾個企業可以上雲的IT應用優先候選:
1.對外的數字化管道平台或工具:無論是企業網站、社交平台,還是電商平台、經銷商和供應商協作平台等,由于使用者通路多、用量峰值高,是上雲的首選,能顯著避免性能瓶頸、降低成本;
2.資料分析平台:大資料平台以及相應的資料分析、人工智能應用,對基礎設施的軟硬體資源要求高,通路人數和頻度低。将計算和存儲上雲是較為經濟的做法,能夠顯著節降計算、存儲、備份的成本;
3.采用新技術的創新數字化應用:企業采用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鍊等新技術,自研這些技術代價高、投入産出比并不明顯,應該利用公有雲上的服務來開發;
4.應用系統的代際替換:企業的核心業務系統更換周期很長,一般來說十多年都不用換。而因為業務更新要進行核心系統改造的話,需要采用新的架構,采用重構或修改平台的方式,實作上雲。
企業可以對現有的應用系統或者工作負載按技術特性歸類,例如作業系統/程式設計語言/應用伺服器類型等,進而分為“上雲就緒”、“改造後上雲候選”、“不适合上雲的遺留系統”等。企業對候選系統進行上雲的測試以及試點後,總結形成經驗,雲服務大廠大多提供了自動化上雲工具,批量化提升上雲速度。
第三步,根據上雲應用的特性,選擇合适的雲供應商以及合作夥伴,确定架構範式和開發、運維管理體系。
不同雲服務平台各有特色,有些大資料分析能力強,有些雲原生元件、無伺服器服務的技術更成熟,有些更适合桌面應用、統一身份管理,提供完善的Devops工具,有些更适合高流量的電商應用,有些支援社交工具和遊戲更好……等等,企業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如果企業啥都想要,可以利用第三方雲管平台來管理多雲服務。
第四步,是建立雲環境下的數字化工作方式。
企業上雲不僅是技術平台的變化,而是改變了業務部門和IT部門的協作方式,上雲給企業IT部門帶來一系列的組織角色、工作流程、開發技術和管理工具的變化。例如,靈活和Devops是基于雲的數字化産品及服務傳遞方式。
有些企業在雲轉型中建立了雲能力中心,來統一制定和協調雲戰略、合作夥伴選擇、架構規範、解決方案設計、開發和部署、運維服務、網絡安全、雲開支成本管理等。企業上雲是資訊技術應用的變革,需要具備有效的變革管理方法,才能成功。
你覺得企業上雲怎麼才能成功呢?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