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聯想集團副總裁王會文:推進ICT産業鍊減排,從建設零碳工廠開始|談碳

作者:36氪

以下是談碳第十六期,36碳獨家專訪了聯想集團副總裁王會文。

今年9月,ICT行業首家從零建設起的“零碳工廠”——聯想(天津)智慧創新服務産業園正式投産,成為一座集生産制造、研發實驗、數字化應用于一體的高标準、高起點建設的智能化标杆工廠。

在王會文看來,這家零碳工廠不僅是聯想集團綠色零碳數字引領的“燈塔工廠”(最佳實踐工廠),也為産業打造了一個科學、可複制的零碳制造的解決方案。那麼,這家零碳工廠究竟藏着哪些玄機?零碳工廠的背後,聯想集團又為産業鍊的減排做着哪些探索與實踐?王會文和36碳分享了他的思考。

作者丨賈博鑫

編輯丨蘇建勳

在聯想(天津)智慧創新服務産業園(以下簡稱“聯想天津産業園”)裡,一套由聯想集團自主研發的智能化生産線,正在有條不紊地運作着,隻見19套機械臂在智能制造系統的配合下,運用機器視覺、傳感器等技術,在抓、貼、鎖、裝等各個站點,自動化完成着桌上型電腦的裝配。

在這條生産線上,平均24秒,就能夠下線一台桌上型電腦,效率的提升肉眼可見。

在聯想集團的桌上型電腦電腦訂單中,不少是根據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而訂制的,這需要協調設計開發、采購部件、組織生産等各個環節,而聯想集團的“端-邊-雲-網-智”新IT技術架構支撐的智能解決方案,則滿足了小批量、多批次的複雜機型生産的無限切換。

在桌上型電腦的産品測試段,自動化率由過去的65%提升至85%,測試資料的透明可視、可控,也提升了品質情況可觀測性。

在最後的包裝環節,産線的自動化率達到60%,質檢也實作了全自動,産品的部件、操作員等生産資訊通過系統自動上傳,確定産品所有資訊可追溯。

“通過聯想這一自主研發設計的智能化産線,一條産線的月産量能夠達到6萬台。”聯想集團副總裁王會文在接受36碳專訪時表示,聯想天津産業園從建造開始,就定位為綠色零碳數字引領,甚至是燈塔工廠的核心定位,希望能為産業打造一個科學、可複制的零碳制造解決方案。目前聯想天津産業園正在進行相關零碳認證。

一般來說,零碳工廠的實踐路徑,将圍繞提升能源使用率、應用節能技術、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方面,這有助于降低工廠園區整體碳排放。

以供電和能源運用為例,在聯想天津産業園的三棟主體建築上,鋪設了2萬平方米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闆,可滿足産業園展示中心全年用電需求。在産業園區内,處處可以看到離網型光伏産品,如光伏路燈、光伏感應垃圾箱等,為産業園碳減排發揮着最大效能。

“在園區的管理上,我們也采用了節能型的裝置,比如變壓器比普通的要節能20%以上,還有空調群控的技術,節能效率能夠提升30%~40%以上。”王會文表示。

在聯想天津産業園“零碳工廠”的建造實踐中,從工廠運維管理再到綠色可循環,兼具經濟性與減排效率的數字化解決方案不可或缺。

王會文告訴36碳,聯想集團采用了樓宇智能化的控制系統,以及智慧園區的中台系統,這些系統能夠幫助實作能耗的管理。“聯想也自主研發了數字化的ESP(企業解決方案)平台,自動導入各類資料和報表,抓取散落在制造系統的ESP資料,進而實作了企業内部ESP資訊的互聯互通。”

同時,聯想集團自主研發的生産排程系統LAPS,可以根據訂單情況進行生産排程的調整,減少了生産線的閑置。“在聯想全球最大的個人電腦生産基地合肥聯寶工廠,這一系統已落地多年,每年可以節省2700MW的電力,每年可減少2000多噸二氧化碳的排放,相當于種植了11萬棵樹。”王會文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電子産品制造的供應鍊很長,碳排放很高,是以實作供應鍊的碳減排,也成為綠色雙碳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聯想集團作為鍊主企業,承擔着推動産業鍊企業減排的職責。王會文告訴36碳,聯想集團擁有自研的産品生命周期評價LCA系統平台,能夠科學有效地評估産品的碳足迹和環境負荷,進而科學的指導産品生态設計。

同時,聯想集團研發的GDM系統平台,能夠推動供應鍊開展FMD (Full Material Declaration)全物質資訊披露,降低供應鍊環保合規風險。另外,基于聯想集團的物聯網、機器學習、知識圖譜等技術,對開發生命周期的多場景進行計算、減排和預警,對整個供應鍊企業的碳排放、碳資産等進行核算。

為了加強在供應鍊上的管理,促進上下遊企業參與減排,聯想集團還推出了“綠色發展記分卡”。王會文表示:“我們從行為準則、CDP(碳排放披露計劃)績效評估、水資源減用目标、沖突礦産管理、溫室氣體減排、可持續發展報告等30個以上的名額進行打分,基于打分來配置設定供應商的采購額度。”

另外,聯想集團與全球物流排放委員會(GLEC)架構内容相一緻,通過多式聯運、優化運輸方式、整合和利用、優化網絡、技術和自動化、獎勵以及認可合作夥伴的相關成績來推動産業鍊減排。

以下為交流實錄,經36碳編輯整理:

聯想集團零碳工廠背後的零碳智能制造解決方案

36碳:ICT行業首家從零建設起的“零碳工廠”—— 聯想(天津)智慧創新服務産業園已投産(下稱“聯想天津産業園”),這座零碳工廠整體設計和規劃上,聯想集團進行了怎樣的思考?在建造過程中,又遇到了哪些挑戰?是如何克服的?

王會文:在ICT行業裡,聯想是唯一一家采用混合制造模式的公司,即自有工廠加ODM的模式,目前我們在全球有35家工廠,正是因為采用了這樣的模式,才保證了聯想在過去面臨很多挑戰時,能夠發揮我們整個供應鍊的韌性。

聯想天津産業園則是聯想全國供應鍊網絡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此前聯想在全國打造了合肥、武漢兩大制造基地,加上南方智能制造基地深圳工廠,建構出聯想東南西北中的整個智能制造全方面的布局。

聯想天津産業園從源頭設計階段開始,我們就把它定位為綠色零碳數字引領,甚至是燈塔工廠的核心定位,希望能為産業打造一個科學、可複制的零碳制造的解決方案。

在建造過程中,首先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樹立行業标準,為此聯想集團聯合北京賽西認證、中國電子技術标準化研究院、中國電子節能技術協會等産學研相關方共同編制了首個ICT行業零碳工廠标準。聯想集團作為科技制造龍頭企業,全程參與标準起草與制定,并在聯想天津産業園開展試點驗證。該零碳工廠标準,已于10月1日正式釋出,同步啟動了首批零碳工廠認證工作。聯想也在積極推動相關工作,力争拿下該标準釋出後,首張頒發的零碳證書。

這個标準重點關注評價碳中和“結果”和“品質”,包含碳管理、碳減排、責任延伸、持續改進等過程要求,并通過分級評價機制,引導工廠實施零碳戰略管理、踐行充分減碳、推動企業責任延伸,不斷提高企業自主貢獻及創新能力。這就是我們第一個要克服的挑戰。

第二個面臨的挑戰,則是從建造開始,就基于零碳标準進行設計和建設,我們團隊在設計階段從功能、建築能效等幾個方面來分析各種零碳的舉措,還有一些設計參數來确定聯想天津産業園的技術架構。在建造過程中,還要運用新能源、碳減排的工藝,來優化建設營運方案。同時,還需要一些數字化協同的方案,來助力智能化低碳管理。

36碳:聯想集團的首個零碳工廠即将認證,對聯想及行業來說有着怎樣的意義?

王會文:我覺得有兩個方面的意義。

第一個意義,對聯想本身來說,目前ESG,尤其是雙碳目标之下的企業實踐,已經成為評價一個企業好壞的标準。今年4月,聯想已經把ESG和社會價值作為未來業務穿越周期的壓軸支柱。建設零碳工廠,其實也是踐行公司ESG戰略、推動雙碳轉型的重要舉措。

第二個意義,建設零碳工廠,其實也是支援國家雙碳目标實作的重要舉措和實作路徑,我們希望通過零碳工廠的建設,能夠實作我們在制造過程中的低碳化、數字化、智能化,幫助我們整體實作減碳70%以上。

我們也希望通過聯想的零碳解決方案,賦能到整個生态體系,幫助聯想在2050年實作淨零排放的前提下,同時能夠幫助行業提供最佳實踐。

36碳:聯想集團全程參與首個ICT行業零碳工廠标準《零碳工廠評價通用規範》團體标準的編制工作、首個電子資訊制造業綠色供應鍊國家級标準等,其中聯想集團具體都涉及哪些标準的制定,可否分别詳細介紹下?上述标準的釋出與實施,有着怎樣的産業影響?

王會文:聯想作為ICT産業裡的上司企業,參與這些标準的制定能夠助力聯想自身的發展,同時帶動行業的發展。其實聯想在國内已經主導了兩百多項技術标準,像聯想主導制定的台式電腦、筆記本電腦的标準獲得了國家标準的認定。

國際層面,聯想集團參加了四十多家國際标準化組織,并且深度參與了30多項的國際标準的制定。像藍牙、WiFi、IE等大家耳熟能詳的國際知名的标準和技術組織,我們都參與其中。同時,我們還廣泛參與了5G、大資料、人工智能、物聯網、智能制造環境相關的可靠性、可穿戴裝置、資訊安全等領域的很多标準的制定和驗證工作。

過去兩三年裡,聯想在IEEE成功立項P3128标準,并擔任标準工作組主席。因長期代表中國企業參與IECEE/PSC(政策和戰略工作組),借助聯想國際認證的專業能力和豐富實踐經驗持續做出貢獻,聯想被任命為IECEE與IEC重要管理部門SMB(标準管理局)和MSB(市場戰略管理局)協調工作組的召集人。

我們希望通過在團體标準、國家标準、産業标準、國際标準等領域的參與力度,來提升在标準領域的話語權。

36碳:在聯想零碳工廠,一台台式電腦,從原材料到生産、制造、測試再到包裝、倉儲、物流等過程中,使用了哪些新技術、新理念?效率相比之前分别提升了多少?聯想集團積累了哪些零碳智能制造解決方案?

王會文:我們所說的綠色雙碳到零碳,其實它是一個端到端的舉措,不隻是簡單的說是一個工廠,我利用綠色能源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它其實涵蓋了一台電腦從設計到原材料的使用,到生産制造以及到包裝運輸,甚至是回收的全過程。

其實聯想在對産品的設計中提出了一個理念,從搖籃到搖籃的設計理念,這意味着從産品最初設計開始,就要考慮如何使它在使用者使用過程中盡量做到低碳。

在材料的選擇上,能不能盡量多使用再生材料,比如聯想ThinkPad筆記本電腦,我們從一開始就會評估在盡可能多的部件上使用再生塑膠,部分産品在包裝上也會使用竹纖維技術。通過這些舉措,我們從産品原材料開始,就能夠做到盡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在生産和制造端,我們會融入零碳的一些新技術和新理念。在生産過程中,聯想從2017年就開創了低溫錫膏技術,将主機闆焊接的溫度降低了70度,不僅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還提高了産品品質、降低了生産成本。

倉儲物流方面,我們通過物流輸送自動啟停的技術,可以防止人為操作錯誤,電能節約15%~20%,通過AI算法優化貨位,提升庫存的使用率,降低10%~40%的勞動成本。

我們在園區的三棟主體建築上,鋪設了2萬平米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闆,年總發電量約263萬度,能夠滿足園區展示中心全年用電需求,同時還廣泛設定離網型光伏産品,如光伏路燈、光伏感應垃圾箱等,為産業園碳減排發揮最大效能。

我們的建築采用了太陽能一體化的設計,比傳統的建築實作50%以上的節能效果。我們在玻璃幕牆上,也會使用低輻射的玻璃,比普通玻璃能節能77%。

在園區的管理上,我們也采用了節能型的裝置,比如變壓器比普通的要節能20%以上,還有空調群控的技術,節能效率能夠提升30%~40%以上。

通過以上種種舉措,我們可以說從各個方面實作了節能減排。

36碳:不止是ICT行業,包括汽車制造、能源電力等行業均有聯想集團的低碳解決方案,這方面可以詳細談一下嗎?有哪些值得推廣的經驗分享?

王會文:過去幾年,我們已經賦能了三百多家行業内的領軍工業企業,幫助它們提質增效的基礎上,通過數字化綠色低碳的管理來助力節能減排。

比如說聯想集團為某大型鋼鐵企業打造的智能制造的管理系統和能源的管控平台,可以做到對生産過程進行精細化的管理,如今這家企業通過這套數字化系統,每年可以減少約13.3萬噸到13.6萬噸的碳排放。

在智能減排領域,我們今年還釋出了能源管理、裝置預測維護,AI節能這樣三位一體的能效提升的架構和解決方案,通過這個方案,我們可以做到在傳統控制系統之上,通過AR大腦的加持,幫助企業保障能源系統的高效運用。而且,很多企業沒有碳核算的能力,我們這一解決方案,就可以幫助企業實作碳排放資料的可視化管理,幫助它們做環境績效的管理。

産業鍊減排,要用好零碳工廠的數字化技術

36碳:數字化與綠色低碳密不可分,這方面聯想零碳工廠都使用了哪些技術?

王會文:我們采用了樓宇智能化的控制系統,以及智慧園區的中台系統,這些系統能夠幫助實作能耗的管理。同時,聯想也自主研發了數字化的ESP平台,自動導入各類資料和報表,抓取散落在制造系統的ESP資料,進而實作了企業内部ESP資訊的互聯互通。

同時,聯想也自主研發了生産排程系統LAPS,這個系統已經在聯想集團最大的個人電腦生産基地——合肥聯寶工廠使用了很多年。

這個工廠一年生産4000多萬台電腦,平均每天要處理8000多筆訂單,其中80%以上都是單筆小于5台的個性化定制産品,對排産的要求很高。我們這一系統,可以根據訂單情況進行生産排程的調整,減少了生産線的閑置,每年可以節省2700MW的電力,每年可減少2000多噸二氧化碳的排放,相當于種植了11萬棵樹。

可以說,這些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的系統,對于我們綠色低碳減排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36碳:電子産品制造企業供應鍊都有哪些特性?哪類企業減排壓力相對更大一些?如何利用聯想集團的零碳經驗,去實踐和推廣至産業鍊、供應鍊、上下遊企業(如采購、物流等)?有哪些關鍵環節有助于其減排?這一過程中将會遇到哪些挑戰?又将如何解決?有哪些案例可以分享一下?

王會文: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電子産品制造業有個特點,是供應鍊非常長,産品特性複雜,使用範圍廣,使用時間也比較長,總體耗電量大。此外,像ICT的硬體裝置往往更新比較快,導緻使用者的使用壽命更新也特别快,決定了它端到端的能源消耗是非常大的。

同時我剛才提到了,整個ICT行業電子産品供應鍊是很長的,碳排放比較高,全球環境資訊研究中心做過一個資料統計,一家高科技公司供應鍊所産生的碳排放,往往是企業營運範圍内的5.5倍。是以,除了聯想集團本身要做好碳減排之外,供應鍊實作碳減排,就是綠色雙碳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我們要引導供應鍊上的企業履行環境責任,合規運作,然後帶領他們共同去做碳減排。基于科學碳減排目标,我們重新制定了聯想未來十年的碳減排目标,未來十年,我們希望在範圍一、範圍二内繼續減排50%,範圍三内供應鍊及合作夥伴的碳排不是我們直接控制的,但未來十年我們希望在這一塊也可以實作減排25%以上。

我們近期目标,是希望到2025/26财年整個供應鍊的溫室氣體減排要達到100萬噸以上,如何實作這個目标,我們也制定了一些管理體系和路線圖。

比如我們在供應商管理方面,首先制定基于自身的一些碳減排目标,然後把這些碳減排目标分解到整個供應鍊體系裡,分解到我們的供應商端,幫助它們一起更新低碳管理體系,并且制定短期、中期和長期目标。

同時,在供應商的管理上,我們也制定了綠色發展的計分,從行為準則、CDP績效評估、水資源減用目标、沖突礦産管理、溫室氣體減排、可持續發展報告等30個以上的名額進行打分,基于打分來配置設定供應商的采購額度。

另外,我們與全球物流排放委員會(GLEC)架構内容相一緻,通過多式聯運、優化運輸方式、整合和利用、優化網絡、技術和自動化、獎勵以及認可合作夥伴的相關成績來推動産業鍊減排。

此外,我們還緻力于帶動供應商加入科學碳目标倡議(SBTi)并作出承諾。在2021/22财年,占聯想采購額28%的供應商已承諾加入SBTi或設定科學碳目标。未來,我們計劃将這一比例提升至95%。

上面所說的,都是我們幫助供應鍊去實作減排的舉措,以及取得的一些成果。

36碳:以聯想零碳工廠為例,聯想集團的數字化技術可以從哪些方面幫助供應鍊企業減碳?有相關案例或資料可供分享嗎?

王會文:我們有自研的業界首個ICT綠色供應鍊資料管理平台,該平台包括産品生命周期評價LCA系統,能夠科學有效地評估産品的碳足迹和環境負荷,進而科學的指導産品生态設計。還有GDM系統平台,能夠推動供應鍊開展FMD全物質資訊披露, 降低供應鍊環保合規風險。

通過這兩個核心系統,我們可以收集和分析材料的資訊和資料,來評估每種産品對整體環境的影響,同時對整個供應鍊生産制造的過程,客戶使用産品回收相關的産品生命周期的資料進行全方位的分析,不斷推動産品的改善。

另外,基于我們的物聯網、機器學習、知識圖譜等技術,對開發生命周期的多場景進行計算、減排和預警,對整個供應鍊企業的碳排放、碳資産等進行核算。

還有聯想工業企業的數智結合九宮格的方案,有三橫三縱,三橫是主要的目标場景,三縱是主要的發展層次。

“三橫”是利用物聯網技術來減少生産制造環節中的無效運轉,實作生産用能裝置的自動化管理,面向公建樓宇的智慧節能,以及面向供應鍊的進階計劃與排程系統提升生産計劃的運籌效果。

比如說,聯想結合IOT裝置、人工智能算法等技術,為某散熱器企業實作用能系統的運作優化,平均每年綜合用能成本下降25%,年均可節省用能成本約150萬元。

“三縱”是實時資料化呈現企業營運狀況,分析預測企業經營情況,以及運用機器學習的算法來輔助決策。

零碳工廠數字化的底座支撐,是推進ICT産業鍊減排的加速器,聯想集團真正幫助到供應鍊企業實作了減碳目的。

36碳:在供應鍊企業效益與綠色低碳之間,聯想集團如何利用數字化技術實作商業上的共赢?

王會文:在企業生産過程中,可以通過綠色生态達成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環境責任的共赢。

比如說,通過綠色技術、工藝、裝置、材料等各個方面的開發,可以提高原材料的使用率,減少能耗、減低成本。同時,數字化、自動化的使用,可以提升産品品質、科技含量和品牌附加價值。

我剛才提到的産品生命周期的生态設計,秉持着從搖籃到搖籃的全生命周期的生态設計理念,從源頭就開始用RCA的方法學分析每一代産品的環境表現,為綠色設計和綠色制造提供量化的分析和科學的決策。

比如聯想的ThinkPad就是用百分百的再生材料和竹纖維做緩沖物料,這種物料雖然本身可能成本有所提升,但整體包裝的體積會縮小0.4%,托盤使用率可以提升18%,使運輸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6.7%,是以端到端的綜合效率其實是提升的。

我們會把這些零碳技術推廣到供應鍊的體系中,通過雙方共同賦能的理念,提升其産品品質和效率。事實上,通過聯想集團的努力,目前占采購額度92%的供應商設定了公開的減排目标;占采購額度94%的供應商對減排資料進行了第三方核查;采購額度78%的供應商跟蹤并報告可再生能源生産和購買情況。

這也說明了,我們的供應商體系已經認可了聯想集團的綠色低碳和數字化,跟我們一起來推動整個供應鍊的低碳轉型。

36碳:除了聯想目前的數字化技術,您認為未來還有哪些更具颠覆性的新技術,會有助于促進産業鍊低碳發展?

王會文:聯想集團作為鍊主企業,承擔着非常重要的社會責任,ESG是企業未來業務穿越周期的壓軸支柱,是以我們在技術研發上投入了很多。未來我們的硬體産品和解決方案,會更多使用一些人工智能的技術來幫助我們進行産品優化,在使用者使用的各個場景上實作減排。

在材料端,我們也在做很多研發,比如正在研究在ThinkPad産品上推廣使用97%的再生塑膠,為了保證品質我們會加入一些其他化學成分,以保證産品的可靠性,減少它的脆性,提升其品質。這就意味着,在可再生塑膠使用的技術上,會取得很大的突破。

另外,聯想自主研發的溫水水冷技術可減少資料中心40%以上的能耗,減碳效能達到55%。PUE可降至1.1以下,遠低于國内大型資料中心平均PUE值1.69,能源再利用效率ERE更是超過80%,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技術突破。

我相信未來聯想集團會有更多突破性的技術,來促進産業鍊低碳發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