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開挂的民族,人口14億,阻礙印度崛起的最大障礙是什麼?

作者:知秋雜論

你對印度的印象是什麼?窮,亂,人口多,開挂等等。這些較為突出的特點裡窮和人多,我們都知道這種現象,但是這樣的一個人口大國,要科技有科技,要狠活有狠活,為什麼就是爛泥扶不上牆呢?

開挂的民族,人口14億,阻礙印度崛起的最大障礙是什麼?

大家好,這裡是知秋雜論,今天咱們這期就帶大家一起探讨一下阻礙印度崛起的根本原因。

我們對印度了解最多的就是美食,幹淨又衛生。至于為什麼一個人口堪比中國的國家遲遲一副這個模樣的根本原因很少有人去探讨,即便是一些部落客有談論過這些,但所用語言也高深莫測,作為小白又或者教育程度不高的朋友,看完之後感覺好像是長了腦子,但這些腦子具體長到了哪裡,又說不清楚。

這期将用比喻的大白話談論這個問題,那怕是國小生來看了也得表示自己看懂了。

這裡個人把印度比喻成一個屯,這個屯裡分了幾個群體,有住在每平方米房價在十萬到二十萬之間的張三們,有住在茅草屋裡,幾千人公用一個衛生間的無名氏們,有當地比較迷信的光頭們,有在屯裡生活過好多代的周吳鄭王們,當然還少不了屯長。

屯裡的實力和經濟不好,整天被隔壁一些大的屯所嘲笑,屯長也想改變這個狀況,後來冥思苦想,想到屯裡那麼多人,其他沒我人多的屯都發展起來了,那我去抄作業,肯定也能做大做強。

屯長去看了隔壁的美麗屯和一些大的屯,他們屯裡都在實施自由流動市場。這個詞是這麼個意思,一部分聰明人會自己賺錢,賺錢之後就可以成為屯裡的體面人,這些體面人在屯裡可以開一些工廠之類的,這樣就可以讓那些無名氏過來上班,這樣良性循環下來屯裡的經濟嘎一下就好了起來。

可是結果呢,屯長的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聰明的張三們确實賺錢了,而且賺得還不少。這個不少在什麼程度呢?根據相關的報告得知,屯裡百分之七十的财富掌握在五十七個叫張三的人手中,而屯裡最有錢的一個張三個人身價八百十五億美金,咱們這姓馬的在人家面前也就是一個弟弟。而這些張三們組建的公司,頭部十五家公司直接占整個屯裡經濟利潤的百分之九十。

按照道理來說,張三們吃了那麼多的肉,那些無名氏們肯定也跟着喝到湯了呀。但是屯長沒想到的是,他安排的廚師還沒做出來多少肉時,張三們就已經一塊吃完了,吃完之後不但打翻了鍋,還連廚師一塊帶走了。

這些肉裡都是由什麼成分組成的呢,大到土地工廠公司小到油鹽醬醋。而那些無名氏們想自己做肉怎麼辦呢?不好意思,沒有原材料。畢竟所有的原材料已經被張三們吃完了。

如果單單隻是如此屯長還能接受,可是頂不住這些張三們的背後還有主人,這些主人還不是自己屯裡的。這出現了什麼情況呢?

張三們吃了所有的肉,然後在把肉吐出來洗吧洗吧在給自己的主人。然後張三們還嫌棄自己屯,喜歡拿着肉去其他屯裡吃。

這對屯長和那些無名氏們來說是不能接受的,屯長不能接受,那就想辦法,可是腦袋想破,好不容易想出來一些辦法,手下的小弟們就是不執行,就是玩。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當然是吃肉了。可是還偏偏拿這些小弟們沒有辦法,因為他們竟然是同級,沒錯,就是同級,可以誰也不聽誰的話,各玩各的。

而那些吃不上肉的無名氏們能夠怎麼辦呢?不辦,雖然沒肉吃,但還有一些土可以吃呀。

這些無名氏們為什麼會這樣呢?

主要是他們自出生,沒接觸過太多的文化,僅有接觸的文化裡都是一些,那些迷信的光頭可以信,要尊重他們。那些周吳鄭王們是存在了好多代的當地人,不能惹,要害怕他們。那個屯長不管你屁事,不給你吃也不給你喝,無視掉就行了。至于那些張三們,他們厲害,不能惹。

屯長想要讓這些無名氏們過上家家都能用上廁所的日子,想要整個屯都變得更加的幹淨衛生,這些張三們,和尚們以及周吳鄭王們難道不知道麼?

當然知道。可是這關他們什麼事呢?

當然還有更主要的原因,第一,張三為首的這些吃上肉的人把該吃的都已經吃掉了,為什麼要在吐出來,一直放在胃裡才是最保險的。

第二,即便是把肉拿出來之後,有可能肉會變的更多,但那是有可能,同樣有可能會把肉變的更少,這個風險不能冒。

第三,屯長雖然表示張三一衆們吃到的肉不容易消化,拿出來從新做做,大家在吃進去,不但好吃,那怕是讓那些無名氏們問問味道。但是張三們不聽,也不相信這個說法和事實。

第四,廚師都被張三們帶走了,張三們還可以自己收集食材讓廚師源源不斷地做肉出來。

除此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和尚們和周吳鄭王們隻有以上的四種做法,而張三們背後還有一些主人,這些主人同樣不想把肉和廚師交出去。

下面咱們開始正兒八經地用專業語言來說明印度的問題,看完上面的比喻,不用擔心聽着感覺好像要長腦子了,咱們這次真長腦子。

印度崛起最大的障礙實際上就是其内部的既得利益集團,這些集團包含宗族勢力,宗教勢力,種姓群體以及一些掌握集中的土地資源和經濟資源的公司們。

開挂的民族,人口14億,阻礙印度崛起的最大障礙是什麼?

不知道有沒有朋友會說,一個國家的經濟雖然重要,但是政治,軍事等難道不比經濟重要嗎?

這個說法沒錯,了解過印度曆史的人都知道,印度在二十世紀之前隻是一個地名,并非是國家的名字,而在二十世紀後,印度的地名因為多個國家的合并變成了一個國家的名字。

因為之前各個國家的文化和曆史的差異化,是以印度建國之後,在政治上并不是一個高度統一的國家,而是采取了聯邦制度,所謂的聯邦,就是各個地區的聯邦權利極大,幾乎在大多程度上,地區聯邦和印度的中央政府是平級關系。而地區聯邦有權利在自己的地區建立各種律法和稅法,同時,各個地區也都處于競争的狀态,是以其他地區的經濟體想要進入,不好意思,沒門。這更是為那些既得利益集團提供了更好的壯大空間。

政治說完,再說軍事,實際上這個可以直接跳過,印度并非一個閉關鎖國的狀态,如果利用強硬手段進行解決問題,那麼内部的既得利益集團背後的資本國同樣不是沒有更強硬的手段。

事實上,任何國家的内部在任何時期都存在阻礙發展和進步的既得利益集團,印度的問題在于沒有經曆過徹底的現代化革命,國家還沒發展起來,基礎盤還沒做大,經濟社會結構還沒有進行現代化改造,群眾的思考更是還沒有徹底解放,阻礙生産力解放和發展的利益集團就已經變成了龐然大物。

這些既得利益集團往往都有這樣的幾個特點:

一,壟斷大多數社會資源。

二,保守當下,避免動蕩,防止跌落神壇。

三,思想落後。

四,熟悉制度。

是以,他們在這種的環境和制度中如魚得水。同樣,也是這幾種特點聚集到了既得利益集團的身上,成了印度發展和改良的最大障礙。一個國家或地區如果想要發展,就必須不斷地改良,才能跟上時代的節奏,才有崛起的機會。

而想要在如今打破這種既得利益集團對社會資源的壟斷,擷取新技術新産業發展的空間,進而推動社會進步,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主要是因為印度從來沒有經曆過一次真正的變革,這種變革即便是把所有的一切全部推倒重建都比當下更好處理。

周邊國家的時代發展紅利帶動印度的發展紅利來得太快也太容易,當下的印度群眾的主流思想和整體社會體系結構都還處于上個世紀的落後階段,曆史遺留問題同樣沒有徹底解決,國内又過早的誕生了一個勢力龐大,坐享發展成果,掌握了絕大多數資源的利益集團。這個集團猶如封建時代的地主,拒絕從根本上有所改變,隻允許小範圍地引入新的技術,滿足他們自身的享受,他們一邊通過優勢持續擷取超額利益,一邊利用利益鞏固自身地位,他們享受着時代發展的紅利,卻又阻礙着時代的進步。

在印度當下的大環境裡,是以個人斷言打破既得利益集團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個人比較喜歡鬥破蒼穹裡的一句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