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薛其坤、顔甯等頂尖科學家“雲聚”灣區,2022年度“十大基礎研究關鍵詞”揭曉

作者:東南早報

11月27日,在南方科技大學、騰訊公司共同主辦的第二屆“青年科學家50²論壇”上,南方科學大學校長薛其坤、全球著名結構生物學家顔甯、全球著名植物生物學家朱健康、全球著名細胞生物學家于洪濤等多位國内外頂尖科學家與獲得“科學探索獎”的青年科學家線上雲聚,暢聊科學領域前沿話題。

此次論壇以“聚焦原創,突破邊界”為主題,希望通過搭建科學家代際之間、領域之間的交流平台,瞄準“從0到1”的原始創新,鼓勵跨領域、跨學科的交叉研究合作,全方位支援青年科學家的成長與發展。

論壇上,由“科學探索獎”獲獎人提出并投票産生的2022年度“十大基礎研究關鍵詞”釋出,展現出以獲獎人為代表的中國傑出青年科學家群體,對未來科技發展的前瞻研判,和對“從0到1”的原始創新的不斷探索。

薛其坤、顔甯等頂尖科學家“雲聚”灣區,2022年度“十大基礎研究關鍵詞”揭曉

2022年度“十大基礎研究關鍵詞”由200位“科學探索獎”獲獎人依據一線工作和科學洞察,提名并投票選出。

多位頂尖科學家回國後首次現身如數家珍

在當天上午的“學術Talk”環節,六位在生物技術、生命科學、結構生物學、複雜科學研究、分子細胞科學、資訊電子等領域具有重要建樹的科學家分享各自研究領域的前沿探索。

美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植物生物學家朱健康帶來了題為“從DNA第五堿基到健康與長壽”的學術分享。朱健康是世界植物科學領域發表文章引用率最高的科學家之一,同時也是愛思唯爾釋出的最新版“全球頂尖科學家排名”榜單中排名最高的中國科學家。他主要從事植物對抗逆境研究,也就是植物為何能夠抗旱、耐鹽與耐低溫,并将這樣的能力遺傳給下一代,這些研究在基因編輯作物、植物育種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今年1月,朱健康加入南方科技大學擔任前沿生物技術研究院負責人。在11月27日的論壇上,他結合自己的工作,講述了基因序列裡看不到的遺傳資訊,“DNA甲基化”的神奇作用,撥慢“DNA甲基化時鐘”,有可能延緩衰老,健康長壽。

薛其坤、顔甯等頂尖科學家“雲聚”灣區,2022年度“十大基礎研究關鍵詞”揭曉

朱健康在青年科學家50²論壇現場分享。

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西湖實驗室主任于洪濤是全球著名細胞生物學家,他長期從事最基本的生命現象細胞分裂研究,曾在全球首次找到細胞分裂的“開關”紡錘體檢查點。本次論壇也是他在2019年全職回國後,為數不多的公開學術報告。他在論壇上與聽衆們分享了細胞分裂的神奇旅程,以及在這一過程中“生命密碼”基因組的傳承和塑造。

薛其坤、顔甯等頂尖科學家“雲聚”灣區,2022年度“十大基礎研究關鍵詞”揭曉

于洪濤在青年科學家50²論壇現場分享。

人工智能和大資料技術被認為正在成為當今科學發現的新範式。AlphaFold2在2021年橫空出世,點燃AI for Science熱潮。AI技術一舉将蛋白質3D結構預測的精度從60%提升到90%以上,也入選了《Science》雜志評選的2021年度最重要的科學突破之一。但人工智能是否真的無所不能?

“我非常看好AI的未來,我隻是說他們現在還是非常有局限性的,希望有更有更大的資料庫、有更強的算力,并且最重要的是有更新的算法,能夠真的能讓AI變成結構生物學的一個重要工具。”國際著名結構生物學家顔甯的報告通過闡釋AI在結構生物學中的未達之地,為人們了解AI for Science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薛其坤、顔甯等頂尖科學家“雲聚”灣區,2022年度“十大基礎研究關鍵詞”揭曉

顔甯在青年科學家50²論壇現場分享。

下午的“生命科學”“資料科學”兩場主題論壇分别由朱健康和騰訊首席科學家張正友主持。在近四小時的交流中,資深科學家與青年科學家共同描繪出科學之舟乘風破浪的美好畫卷。

同時,不少從事基礎研究的學生也通過這場線上論壇感受傑出科學家們的學術“點撥”。 一早就守直播的南方科技大學研究所學生秦同學這一天内記了好十幾頁筆記。“以前隻能在學術期刊見到的科學家名字,這次居然能現身給我們作分享,我們同學都很振奮。我希望自己能更有耐力地在基礎研究領域攻堅克難,以‘十年磨一劍’的态度對待我的研究。”他表示。

如何破解“錢學森之問”?六所頂尖高校分享“育人之道”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多年來是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

本次論壇新增“校長圓桌”,圍繞如何“引導、支援從事基礎研究的青年教師甘坐冷闆凳、探索長周期重大科學問題”等議題,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 東方理工高等研究院院長陳十一、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韓傑才、上海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李儒新、大灣區大學(籌)負責人田剛、廈門大學校長張宗益共同探讨中國高校上下求索之道。

薛其坤、顔甯等頂尖科學家“雲聚”灣區,2022年度“十大基礎研究關鍵詞”揭曉

校長圓桌論壇。

大學是科學發現和重大基礎發明的搖籃。對于高校而言,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一流大學的核心使命,也代表着高等教育和大學對國家與社會的主要貢獻力。

而對于企業而言,任何一家有競争力的高科技企業都得益于創新,也同樣重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騰訊集團進階副總裁、首席人才官奚丹在論壇上表示:“沒有原始創新的深厚地基,沒有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科技企業的大廈再高大再漂亮,也難以經受風吹雨打。”過去幾年,騰訊把“推動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納入公司戰略,支援基礎科研是重中之重。從設立科學探索獎,到舉辦青年科學家50²論壇,再到今年新發起新基石研究員項目,騰訊不斷加大以公益形式投入基礎科研領域。

薛其坤、顔甯等頂尖科學家“雲聚”灣區,2022年度“十大基礎研究關鍵詞”揭曉

奚丹在青年科學家50²論壇現場分享。

“科學探索獎”獲獎人選出年度“十大基礎研究關鍵詞”

為了試圖勾勒出未來三至五年基礎科學與前沿技術的發展圖景,200位“科學探索獎”獲獎人依據自己的一線工作和科學洞察,提名并投票選出十個關鍵詞并在論壇上正式釋出。

十個關鍵詞分别是高能宇宙線起源、室溫超導、新材料創制、新型RNA、類腦智能和腦機接口、面向科學發現的人工智能、後摩爾時代的內建電路、超高比能拿全儲能、仿生材料與器件、複雜系統與高階網絡。

這十個關鍵詞,不僅凝聚了青年科學家們探索科學“無人區”的壯志雄心,也凝聚了中國青年科學家對未來科技發展的前瞻研判。在論壇上,陳玲玲、呂琳媛 、吳華強等科學家就圍繞基礎研究關鍵詞進行分享。

非編碼RNA被稱為人類基因中的“暗物質”,它從DNA轉錄而來,但不表達為蛋白質,長久以來一直用途成迷。這些“暗物質”到底有什麼用?能夠為我們對抗疾病提供哪些全新的手段?在論壇上,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人、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陳玲玲以《新型RNA的發現與功能探索》為題,為人們揭秘非編碼RNA。

薛其坤、顔甯等頂尖科學家“雲聚”灣區,2022年度“十大基礎研究關鍵詞”揭曉

陳玲玲在青年科學家50²論壇分享。

2021年諾貝爾實體學獎授予複雜系統研究,史蒂芬·霍金也曾說過,“21世紀将是複雜性的世紀”。2021年“科學探索獎”獲獎人、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呂琳媛正從事複雜系統研究,她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複雜系統研究的“前世今生”:在秩序與混沌邊緣,複雜科學如何在諸如人腦、生态、社會這樣的複雜系統中尋找普适、簡單的規律?科學家如何在複雜世界中,尋找到隐藏着怎樣的簡單規則。

薛其坤、顔甯等頂尖科學家“雲聚”灣區,2022年度“十大基礎研究關鍵詞”揭曉

呂琳媛在青年科學家50²論壇現場分享。

“摩爾定律”面臨失效風險,半導體尺寸逐漸逼近其實體極限。人們飛速增長的算力需求未來如何滿足?下一代晶片什麼樣?清華大學教授、2019年“科學探索獎”獲獎人吳華強是清華大學內建電路學院首任院長,從事新型憶阻器研究,他從內建電路面對的“三座大山”談起,分享了“後摩爾時代”內建電路技術發展的最新前沿探索。

薛其坤、顔甯等頂尖科學家“雲聚”灣區,2022年度“十大基礎研究關鍵詞”揭曉

吳華強在青年科學家50²論壇分享。

據悉,“青年科學家50²論壇”是為“科學探索獎”獲獎人提供的高水準、跨學科的學術交流平台。“50²”寓意着“科學探索獎”每年評選出的50位青年科學家,将對未來50年的科學技術突破産生重大影響。從2021年起,“青年科學家50²論壇”每年舉辦一次,旨在營造探索未知的學術氛圍,鼓勵青年科學家之間的交叉研究合作,成為兼具專業性和權威性的青年科學家學術盛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