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一個浸透了女性血淚的封建陋習,那麼“童養媳”一定算其中一個。
翻開中國曆史,命運悲慘的“童養媳”比比皆是,這個陋習到了近代都還存在,一直到解放後才慢慢杜絕。被這一陋習荼毒的女性數不勝數,其中不乏名人之後。
今天要說的主角劉愛琴就是其中之一。她是劉少奇的長女,卻在年幼時被賣給一戶人家做童養媳,自此骨肉分離十一年。
直到2020年去世之前,劉愛琴都沒見過親生母親。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受盡苦難的女性,卻依然保留着一顆柔軟無私的善心。她去世前留下的遺囑,讓人感動至深。
這位偉大的女性身上究竟有怎樣心酸的故事?她的遺囑又是什麼呢?
劉愛琴
局勢下的艱難抉擇
1927年,湖北漢口。一名女子抱着襁褓中的嬰兒敲開了一戶人家的大門。這名女子,正是漢口市婦女協會組織部長何寶珍。她來到這裡,是想将女兒劉愛琴托付給這戶人家。
當時,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反動勢力肆意追捕殘殺革命分子,白色恐怖盛行,革命人士人人自危。
在這種情況下,劉愛琴再繼續跟着何寶珍,無疑會面臨生命危險。
在那個充滿抗争與正義的年代,何寶珍的行為并不稀奇,更何況這是革命英雄的後代,是以即便家裡再養一個孩子很困難,這戶人家還是答應了何寶珍的寄養請求。
從此以後,這個普通的勞工家庭中就多了個不明身份的養女。
何寶珍
時光飛逝,劉愛琴漸漸長大,成為了一名八歲的小女孩。這八年裡,劉愛琴生活得不算好,但也絕對不差。
從小,劉愛琴就知道自己并非這家主人的親生孩子,她的父母另有其人,但具體是誰,養父養母執意不肯說。好在,他們并沒有因為劉愛琴是寄養的就苛待于她。
家裡的生活雖然貧窮,但是也能勉強活下去,這也是劉愛琴一生中,為數不多的安甯日子。
但是好景不長。持續變壞的社會形勢,讓底層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艱難,本就貧窮的家庭,因為三個孩子窮得揭不開鍋,實在養不起非親非故的劉愛琴了。
生活所迫下,這戶人家就将劉愛琴“送”到了親戚家。說是送,其實就是賣,他們将劉愛琴賣給了别人做童養媳。
劉愛琴(左一)
年幼的劉愛琴,并不知道什麼是童養媳,她隻知道她過得很累。每天天還沒亮的時候,劉愛琴就要起床劈柴。劈完柴後她還要掃地、去井邊挑水、再燒火做飯。
年紀尚小的劉愛琴身體十分瘦弱,根本不能承受如此高強度的勞動,但隻要她稍微懈怠一下,就會遭到毒打,小小的身體上滿是青紫交錯的傷痕。
那段時間,劉愛琴甚至不能吃飽飯,忍饑挨餓是常事,有兩次差點被餓死。幼時的營養不良,讓劉愛琴比同齡人都要矮小。
這種暗無天日的生活,劉愛琴過了三年。一千多個日日夜夜裡,劉愛琴曾無數次想起自己的親生父母。她感覺自己就像流浪兒,像無根的浮萍,不知道父母在何處,更不知道家在哪裡。
直到1938年,周恩來托人找到劉愛琴,她才第一次了解了自己的親生父母。
周恩來
命途多舛的英雄後代
她的母親何寶珍是湖南道縣人,出生于1902年。當時的中國剛經曆辛亥革命,正處于新舊交替時期,一些貧窮落後的地方依然保留了一些封建惡俗。
10歲的時候,何寶珍就被賣給了地主的女傭當童養媳。為了掙開這吃人的枷鎖,何寶珍在16歲時考上了衡陽第三女子師範學院,成功逃離了魔窟。
現在看來,何寶珍和劉愛琴的童年經曆何曾相似。
不同的是,何寶珍憑着自己的力量掙脫了出去,而劉愛琴卻在童養媳的泥潭裡苦苦掙紮了三年。
1922年,何寶珍找到了毛澤東,毛澤東為她改名“何葆貞”,意為“永葆革命貞潔。”何葆貞很滿意這個名字,這也是她的新生。
革命
1923年春天,何葆貞加入中國共産黨。同年4月,她與志同道合的革命夥伴劉少奇結為夫妻。這之後,這對革命伉俪就日夜奔波在第一線,和衆多進步人士一起,暗中推動中國社會的變革。
1927年,何葆貞和劉少奇的第二個孩子劉愛琴出生。當時,大革命失敗,革命形勢日益緊張。何葆貞分身乏術,又擔心女兒的安危,便隻能将她寄養在一戶勞工家庭,等局勢緩過來再接回孩子。
未曾想,母女倆這一别,竟再無相見之日。
1934年,因叛徒出賣,何葆貞身份暴露,被敵人判處死刑,英勇就義,年僅32歲。
而這一年後,劉愛琴的養父母走投無路将她賣了。在劉愛琴遭受毒打和奴役,想念自己的父母之時,她絲毫不知自己的母親已經和她陰陽相隔,長眠于九泉之下。
劉愛琴(左一)
1938年,國内形式趨于安穩,劉少奇開始委托周恩來尋找劉愛琴的下落。
幾經輾轉,黨組織找到了當年寄養劉愛琴的勞工家庭,得知劉愛琴已經被賣給了漢口的一戶小康人家,黨組織又馬不停蹄地去接人,終于在院子裡看見了劉愛琴。
寒冬臘月的天氣,瘦小的女孩兒穿着單衣單褲,小手凍得通紅。她站在井邊,正奮力地挑起木桶。木桶有她半個身子那麼高,她顫巍巍地挑了起來,桶裡的水不停晃蕩,打濕了小女孩的褲腳。
革命英雄後代居然在這裡受苦!黨組織派去的人又氣憤又心疼。在請示了周恩來之後,劉愛琴被帶到了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
劉愛琴
在這裡,劉愛琴認識了和藹可親的“周爸爸”,并且知道了母親的英雄事迹。原來她不是流浪兒,她的母親是巾帼英雄何葆貞,她的父親是中共中原局書記劉少奇。
她還有兩位兄弟,哥哥叫劉允斌,弟弟叫劉允若,劉允斌被寄養在老家,劉允若失散在亂世中,至今沒有找到。
在武漢待了幾天後,劉愛琴就被送到了延安。時隔十一年,她終于和自己的父親見了面。
劉愛琴沒有在延安待太久。1939年,劉少奇任新四軍政委,即将去往前線,12歲的劉愛琴和哥哥劉允斌被送到了蘇聯,進入莫斯科莫尼諾國際兒童院學習。
劉少奇
這所國際兒童院是蘇聯設立的,面向全世界共産黨人後代的特殊學校。劉愛琴在這個大家庭裡茁壯成長,出落成亭亭玉立的花季少女。
1941年,蘇聯衛國戰争爆發,國際兒童院受到波及,維生十分艱難。為了活下去,劉愛琴就和老師、小夥伴們一起去樹林裡砍樹,開發耕地,自己種洋芋、白菜和胡蘿蔔吃。
艱難的日子并沒有把劉愛琴打垮,她在努力生活的同時,認真朝着自己的理想邁進。
1946年,劉愛琴考上了莫斯科通訊技術大學,成為了經濟系的一名新生。在這裡,她認識了此生摯愛:費爾南多。
劉愛琴
費爾南多就讀于莫斯科通訊技術大學無線電系。他是西班牙共産黨總書記,西班牙勞工階級領袖伊巴露麗的外甥,兩人可謂是門當戶對,天作之合。
相同的革命信仰讓劉愛琴和費爾南多迅速墜入愛河,兩人發展了一段甜蜜的異國戀,并在畢業之前結了婚。看起來,這是一段郎才女貌的美好戀情,但實際上并非如此。
在得知妹妹結婚,丈夫還是一名西班牙人後,劉允斌當即就反對兩人在一起。
先不說兩人的國籍不一樣,文化也有差異,就說畢業後,兩人應該何去何從?去西班牙還是回國?回國的話劉愛琴能承擔得了兩人的生活和學習嗎?
劉允斌
劉少奇也和劉允斌持一樣的态度,他讓劉愛琴和費爾南多分開,回國後另找,目前以學習為主,但劉愛琴死活不同意。一時間,父女倆誰也說服不了誰。
1949年,劉少奇秘密通路蘇聯,和闊别十年的女兒見了一次面。此時的劉愛琴已經懷有身孕,在父親要求她要以黨和國家的利益為重時,劉愛琴痛苦萬分地屈服了。她選擇和費爾南多離婚,帶着兩人未出世的孩子回到了中國。
回國後,劉愛琴生下了她和費爾南多的兒子。她從費爾南多的姓氏中取了一個“索”字,将兒子命名為“索索”。接着,劉愛琴按照父親所期望的那樣,一頭紮進了學習中。
1950年,劉愛琴考入了中國人民大學計劃系,畢業後被配置設定到國家計委綜合局,在計委紮根了八年的時間。
劉愛琴
八年,足夠埋葬一段浪漫的愛情。一開始,劉愛琴和費爾南多還保持着書信聯系,兩人互相寄照片,費爾南多也會給孩子寄一些禮物。即便知道劉愛琴不能回到他身邊,這個男人還是堅持等了她六七年。
然而到了後來,中蘇關系破裂,兩國之間通訊斷絕,劉愛琴和費爾南多的聯系也被迫中斷。他們在沒有對方的日子裡各自成婚,這段戀情也戛然而止。
1958年,劉愛琴相應國家号召,主動要求下放到内蒙古,這在很多人眼中是不值當的行為。畢竟内蒙古不比北京,條件十分艱苦。然而劉愛琴還是去了,且一去不回頭。
在内蒙古的那段日子,劉愛琴住的是土坯房,吃的是窩窩頭和玉米面。遇到惡劣的暴雨天氣,房子就會被水淹,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
劉愛琴等人
劉愛琴為此還找過父親劉少奇,希望劉少奇能向相關部門打個招呼,解決一下她的住房問題。劉少奇嚴肅拒絕了,并告誡她不要搞特殊,群衆能住的房子,主席的女兒為什麼不能住?
此後,劉愛琴謹記父親的教誨,再苦再難都沒有喊過累。為了更深入地了解老百姓的生活,她參加了一個調查組,奔波在基層之間,真切感受到了最真實的中國鄉土社會。
劉愛琴在内蒙古一待就是20年。在這期間,她順利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接過了父輩的接力棒,成為了一名優秀的黨員。
然而不等她高興太久,時代的風暴就席卷而來,将她打了個措手不及。
劉愛琴等人
感人肺腑的臨終遺願
1966年7月30日,劉愛琴被支部派去給父親劉少奇送檔案,這是她最後一次見到父親。接下來的日子是劉愛琴不願回想的噩夢。
這一路,她失去了父親,失去了哥哥,失去了弟弟,就連第二任丈夫,也在逼迫之下與她離婚。風平浪靜後,劉愛琴隻覺恍如隔世。她抱着三個孩子,内心悲怆又茫然。
1979年,正在河北師範大學任教的劉愛琴恢複了黨籍和公職,父親劉少奇也成功平反,恢複了清譽。
四年後,劉愛琴被調入北京中國人民警官大學,擔任俄語教師和副教授。
劉愛琴(左)
因為在蘇聯生活了十年,劉愛琴的俄語非常好,甚至能自己編寫教材,學生們都很喜歡她。
1989年,劉愛琴和第三任丈夫組成了新的家庭。千帆過盡後,劉愛琴身邊終于有了陪伴她的人。
71歲時,劉愛琴去了一趟莫斯科,她打算為自己那段無疾而終的戀情劃一個句号。心懷愧疚的她期待能見費爾南多一面,卻得到了費爾南多早在1963年就因車禍去世的消息。劉愛琴聽完當場嚎啕大哭。
從蘇聯回國後,劉愛琴的生活就趨于平淡。但退休後的她一點也不閑着,每天都有事情做。
受父親劉少奇的影響,劉愛琴到老都保持着閱讀和運動的習慣。八十多歲的她,不僅耳聰目明精神矍铄,還有着不遜于年輕人的活躍思維,整個人的狀态十分年輕。
劉愛琴
劉愛琴每年都會去南京雨花台紀念母親何葆貞。雖然她和母親素未謀面,但母親一直是她的精神支柱。除此之外,她也很想念當初收養她的養父養母。雖然他們把她賣了,但劉愛琴從未怨恨過他們。
“如果不是養父母給我一個家,我很難活下去。”劉愛琴說。此時的她已經九十歲,這次重回武漢漢口,就是為了尋回養父母及其子女,但最後的結果一無所獲,這也成為了劉愛琴畢生的遺憾之一。
2020年6月7日,劉愛琴逝世,享年92歲。臨終前,劉愛琴不忘父親教誨,認真叮囑子女,喪事一切從簡,将她的遺體捐獻,用于醫學教育研究工作。
這位女性用她的無私,為摯愛的國家和人民貢獻了最後一絲光熱。
劉愛琴
縱觀劉愛琴的一生,可謂是跌宕起伏。
幼時颠沛流離,青年時奮鬥進取,老年則回歸平淡。其中有深淵低谷,有急流波濤,也有歲月安然。
也許,劉愛琴做不到像父母那樣轟轟烈烈,但她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内,為國家和社會貢獻了自己的所有,這大概就是隐秘而平凡的偉大吧。
參考資訊
中國共産黨新聞網:周恩來解救劉少奇之女劉愛琴真相
《魯豫有約:名門》:劉少奇之女劉愛琴:父親是一位悲劇式的偉人
人民大學校友網:劉少奇長女劉愛琴,曆經曲折,坦然生活
楚天都市報:劉少奇之女重返漢口出生地尋親 尋找收養她的恩人後代
新華網:劉少奇長女憶往事:曾因托人買絨衣被父嚴厲批評
澎湃新聞:劉少奇同志長女劉愛琴逝世,享年9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