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賽克戰對指揮與通信領域的啟示分析

作者:資訊安全與通信保密

摘要

為保持與主要競争對手的領先優勢,DARPA在2017年提出并發展了馬賽克戰的作戰理念。馬賽克戰作為一種全新的作戰概念,将對未來指揮與通信領域的發展變革産生深遠的影響。在對其概念、内涵以及對未來戰争形态影響和塑造深入分析的基礎上,總結提煉了馬賽克戰在軍事應用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針對馬賽克戰的技術特點和作戰模式帶來的挑戰,提出未來指揮與通信領域中指揮控制架構應從“集中式”向“彈性分布式”轉變,通信網絡方面應重點建構全新的彈性資訊網絡架構,這對未來指揮與通信領域的發展和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内容目錄:

1 馬賽克戰内涵

1.1 馬賽克戰概念的提出與發展

1.2 馬賽克戰内涵

1.3 馬賽克戰主要特征

1.3.1 分布

1.3.2 協同

1.3.3 智能

1.3.4 跨域

2 馬賽克戰應用中的關鍵技術問題

2.1 彈性靈活的分布式網絡化協同作業系統

2.2 機器—機器的靈活智能認知互動技術

2.3 強對抗空間内的智能進化網絡技術

2.4 分布式智能決策控制技術

3 對指揮與通信領域發展的思考

3.1 推動指揮控制和戰場管理發生變革

3.1.1 架構從“集中式”向“彈性分布式”轉變

3.1.2 模式從“網絡中心”向“決策中心”轉變

3.1.3 處理從“人”向“人機智能”轉變

3.2 推動通信網絡發生變革

3.2.1 建構全新的彈性資訊網絡架構

3.2.2 采用基于任務驅動的自适應組網技術

3.2.3 提升強對抗環境下的通信傳輸技術水準

3.2.4 使用智能資訊認知互動技術

4 結 語

美空軍在2035年願景中提出了“作戰靈活”的核心理念,通過提高靈活性、速度、協同、平衡及力量幾個要素,産生比對手更快地适應變化環境的能力。近年來,随着編隊協同、有人/無人協同以及蜂群/群集等新型作戰樣式的出現,未來戰場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動态複雜性,“分布、協同、智能、跨域機動”成為此類作戰概念的主體特征,各分布式功能要素的有機組織與互相作用形成了該作戰概念的基本體系架構。伴随作戰環境的變化,體系中各要素間關系遵循建立—取消—和諧—沖突—再平衡的自适應演進的過程。

這種新的概念和樣式來自認知範式的轉變。機械還原論範式正在被有機體的網絡進化範式所取代,從關注作戰系統射程、投送能量、生存力等實體域靜态名額參數,到關注平台、資訊共同構成的資訊實體系統的綜合能力,再到關注分布式功能單元自組織的動态博弈進化能力。

未來戰場,要控制與适應由對手靈活性塑造的動态變化、強不确定性的空戰場,按照固定任務模式,依賴單一殺傷環路中機動性和生存力強的少量平台難以達成目标。唯有基于有效協同的、大量分散的功能單元,通過不斷建立空中、空間、網絡等多域的組合能力,産生數量衆多的候選OODA價值鍊和任務聚合體,并經過優勝劣汰,才能應對瞬息變化的環境。由這些分散的功能單元主宰的領域将成為未來戰場的基本形态。

在此背景下,美國國防進階研究計劃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DARPA)戰略技術辦公室(Strategic Technology Office,STO)于2017年公布了馬賽克戰的概念和構想并持續推進該項目。

本文首先對美軍馬賽克戰的概念、内涵以及其對未來戰争形态影響和塑造進行深入分析;其次對馬賽克戰在軍事應用過程中需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進行總結提煉;最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讨馬賽克戰對未來指揮與通信領域發展的影響。

1 馬賽克戰内涵

1.1 馬賽克戰概念的提出與發展

馬賽克戰概念最初由DARPA STO在2017年8月公布,旨在發展動态、協同、高度自主的作戰體系,逐漸并徹底變革整個裝備體系和作戰模式。

2018年9月DARPA在其60周年研讨會上,對馬賽克的作戰概念作了深入闡述和全面推進。2019年3月2日,DARPA釋出馬賽克戰跨部門公告,該公告指出,美軍幾十年來依靠絕對先進和高水準的武器裝備而取得的領先于世界的态勢,正受到來

自勢均力敵的對手的挑戰,而研發更大、更快、更強的新型裝備來保持軍事領先地位的做法已經難以維持。由此,一種新的作戰能力生成範式應運而生,快速、靈活、自主地組合各戰鬥要素,形成滿足特定任務需求的體系作戰能力,這就是馬賽克戰。與此同時,公告對馬賽克技術、試驗以及基礎戰略等進行了研讨,是該作戰概念的全面落實。2019年9月11日,米切爾航空航天研究所(Mitchell Institute for Aerospace Studies)釋出了關于馬賽克戰的研究報告《恢複美國的軍事競争力:馬賽克戰》,報告對馬賽克戰的概念以及如何實施進行了闡述。

2020年2月26日—28日,美國空軍協會空戰研讨會在奧蘭多舉行,其中一個議題是“馬賽克戰:實施多域戰”。參加研讨的嘉賓包括美國空軍米切爾航空航天研究所所長David Deptula、米切爾航空航天研究所進階常駐研究員Heather Penny、DARPA STO主任Tim Grayson,他們就如何在馬賽克戰概念下實施多域戰,如何更好地閉環“殺傷鍊”,進而建構“殺傷網”等發表了各自的觀點。

目前,馬賽克戰概念已經牽引了一系列技術項目的發展,在DARPA的2020财年預算中,相關項目占到總項目數的21%,經費占比高達35%。

1.2 馬賽克戰内涵

馬賽克戰一詞由DARPA STO的Thomas J.Burns和Dan Patt最先創造并使用,最初的構想是把作戰平台中的各項作戰能力進行抽象,并比作馬賽克片,作戰指揮官在遂行任務過程中可以根據需要任意組合和調用,以滿足任務需求,如圖1所示。

馬賽克戰對指揮與通信領域的啟示分析

圖1 馬賽克戰内涵

按照DARPA描述,馬賽克戰的目标是提供快速、可擴充、自适應的聯合多域殺傷能力,它将殺傷鍊的發現、确認、跟蹤、瞄準、交戰、評估(F2T2EA)功能分布在所有域中的有人或無人平台上,并通過資訊網絡對這些能力進行快速的重組和連接配接,進而形成快速、可擴充、自适應聯合多域殺傷力,支援快速重構。該政策将使對手面臨大量、可自由組合的殺傷能力威脅,使得戰場态勢更加複雜,加重了敵方認知負擔,進而實作不對稱優勢。

現有作戰系統中,殺傷鍊較多集中在少量平台,一是容易遭受敵方破壞,二是任務适應性不強,難以更新擴充。相比而言,馬賽克戰則充分利用了分布式協同概念,将各種傳感器、通信網絡、指揮控制系統、武器系統或平台抽象為殺傷鍊上的各個能力單元,并通過網絡資訊系統将這些單元連接配接起來,然後單元之間動态協同組合和進化,形成一個極具彈性、靈活機動的作戰效果網,達到先敵發現、先敵攻擊的效果,并且具有風險分散、可快速重構的特點,單一殺傷鍊和多域自适應殺傷網的對比如圖2和圖3所示。

馬賽克戰對指揮與通信領域的啟示分析

圖2 單一殺傷鍊和多域自适應殺傷網的對比

馬賽克戰對指揮與通信領域的啟示分析

圖 3 目前殺傷鍊時效和馬賽克戰

圖4描述了殺傷鍊演進過程,從“自閉環”發展到“系統之系統”,再到“殺傷網”,最後一直到“馬賽克戰”,呈現出從集中到分布再到分散的趨勢。相應的,殺傷鍊本身的靈活性、擴充性、适應性和複雜性不斷增強。

馬賽克戰對指揮與通信領域的啟示分析

圖 4 殺傷鍊的發展演進

馬賽克戰一方面代表了作戰概念的發展演進,另一方面也诠釋了一種裝備體系發展的全新範式,即從發展“強平台”向建構“分散、分布式能力系統”轉變。就美空軍而言,其核心武器裝備,如F35、F22等戰機平台,開發周期長、費用高、更新維護也比較複雜,全體系運作主要依靠核心裝備的正常運轉。在作戰過程中,一旦核心裝備遭到攻擊,就可能會面臨殺傷鍊體系性崩潰風險。而馬賽克戰概念中,殺傷能力是通過抽象和協同“簡單”能力單元構成的,而能力單元的承載平台,可以是一些開發周期更短、價格更為低廉的裝備。同時,這種去中心化設計,也增加了體系的魯棒性。

1.3 馬賽克戰主要特征

通過對馬賽克戰的内涵分析可知,其主要具備分布、協同、智能、跨域的特征。

1.3.1 分布

分布的基礎是多個作戰單元共同行動。分布除了指實體空間的分散,還包括各單元任務功能、所處作戰領域的不同,更有有人、無人的類型差異。在馬賽克戰體系中,殺傷鍊的功能被分布在大量、多樣的裝備平台上。由于這些平台分散部署,處于不同的空間位置,給作戰帶來了很多新變化,分散了殺傷鍊的系統性風險,同時提升了系統的複雜性。

1.3.2 協同

協同是指能夠靈活地組合殺傷鍊上多個能力單元和過程,進而最有效地建立預期的能力。協同除了指作戰單元在時間、空間上的配合,還包括多種功能的有機組合,以及任務過程不同階段的緊密銜接。在馬賽克戰概念中,需要根據戰場上的态勢,動态地統籌、排程和協同各種資源;然後通過協同群組合,實時地進行殺傷鍊的“動态”裝配;再在任務過程中,動态進化,形成最優的自适應殺傷網絡;最後通過協同,使得體系能力能夠在不斷的動态博弈中獲得對地優勢。

1.3.3 智能

在馬賽克戰概念中,作戰系統需要具備在對抗環境中建立殺傷能力組合并不斷自我進化的能力,這要求系統具備強大的智能自主能力,包括單體、系統以及博弈對抗3個方面的能力。單體智能是指個體應具備的環境感覺、判斷與行動能力;系統智能強調以任務價值網絡為核心進行系統建構;對抗博弈智能是指産生領先于對手的行動方案和任務組合,并快速篩選出有效政策。

1.3.4 跨域

馬賽克戰的概念強調殺傷鍊的靈活性、擴充性、适應性和複雜性,應用在空、陸、海、天、電磁、賽博等不同作戰領域,根據任務需要的配置群組合能力,支援産生多域連接配接的價值網絡,形成高維制衡低維的優勢。

2 馬賽克戰應用中的關鍵技術問題

馬賽克戰是一個新型的戰争形态設計,要将該理念在軍事行動中進行部署和應用,還需要突破如下4個方面的關鍵技術。

2.1 彈性靈活的分布式網絡化協同作業系統

在馬賽克戰概念中,殺傷網絡的能力形成離不開如下幾個部分:

(1)對各類型作戰平台上的能力單元抽象,如感覺能力、處理能力、攻擊能力等;

(2)智能跨域協同組織、決策控制與管理;

(3)高效的跨域協同處理算法;

(4)對抗性空間内高性能資料鍊網絡。

整個系統的殺傷效能由上述要素在整個作戰活動時空内通過互相作用達成,如圖5所示。其中,作戰單元的能力模型、資料鍊網絡是系統的主要資源;智能化協同管理是整個體系的核心控制面,完成智能化協同管理、資源最優配置以及跨域協同處理。

馬賽克戰對指揮與通信領域的啟示分析

圖5 殺傷能力形成原理

而如何高效組織各個部分,進而建構完善的作戰系統則首先需要具備一套跨域、分布式、通用化的多平台協同作業系統。本文給出了該系統的一個基本構想,如圖6所示。

馬賽克戰對指揮與通信領域的啟示分析

圖 6 彈性靈活的分布式網絡化協同作業系統

整體上,該系統分為平台能力抽象層、協同控制處理、應用服務層3個層次。

(1)平台能力抽象層。該層通過互操作規範定義和映射處理,支援對各類平台的能力進行模組化,并将其抽象為殺傷上分布的能力單元,包括感覺能力、處理能力、攻擊能力等,并進行統一表征和釋出,如圖7所示。

(2)協同控制處理層。該層提供了控制和處理兩個方面的算法能力集合,支援根據任務需求,對抽象的能力單元進行排程、配置設定和重構控制,支援為能力單元間的協同提供算法處理,進而為殺傷鍊各環節的能力形成提供支撐。

(3)應用服務層。該層提供典型協同應用生成與運作環境,支援根據目前任務需求和作戰環境建構對應殺傷鍊各環節能力需求的應用服務。

分布式網絡化協同作業系統是馬賽克戰應用的基礎和核心,是體系能力發揮的重中之重。其中,能力抽象表征層需要重點關注效率、開放性、可擴充性,這将成為未來接入體系的任何平台的基準規範;協同控制處理層需要重點關注适應性、完備性;應用服務層的建構則需要考慮靈活性、魯棒性和系統的彈性。

馬賽克戰對指揮與通信領域的啟示分析

圖7 多域平台的能力抽象、表征與釋出

2.2 機器—機器的靈活智能認知互動技術

實作機器—機器的靈活認知互動是馬賽克戰提供快速、分布式、可擴充、自适應聯合多域殺傷能力的重要支撐。近年來,随着智能認知技術的發展,從資料形成知識再到用于認知了解的環路基本清晰,為解決機器—機器的認知互動,形成意圖一緻的共同體提供了契機。感覺—知識—認知互動的過程如圖8所示。

是以,一是需要聚焦馬賽克戰中跨域組合建構及能力湧現的過程,即面向大量跨域、異質平台,分析探索資訊擷取、了解、知識形成、協同互動以及再擷取的複雜循環過程,完善環境認知、個體認知、群體行為及能力進化認知各個環節;二是研究建構跨越比特互動、認知了解直到意圖統一的認知互動模型、逐層漸進式互動政策以及基于模型映射建構成員間統一認知了解的方法,實作聚合體成員在意圖層面形成共識。

馬賽克戰對指揮與通信領域的啟示分析

圖8 感覺—知識—認知互動的過程

2.3 強對抗空間内的智能進化網絡技術

資料鍊網絡是分布式系統能力形成的基礎支撐。在馬賽克戰中,資料鍊網絡需要支援跨域的大量、異構平台間機器—機器的互操作,并且能随着任務過程不斷進化。現有通信資料鍊網絡在應對上述應用需求時,在動态适應性、可擴充性以及網絡性能等方面均存在較大的問題和差距,需要在架構、模型和機理等方面重塑網絡形成和演進,即通過靈活感覺、深度了解,在複雜戰場空間内發現并利用任何可行“資源形态”,為分布式的單元或組合實時生成最佳比對的通信網絡解決方案和處理算法,将通信網絡性能推升到峰值,使作戰應用能夠在對抗性空間内獲得全新體驗,強化并催生新的作戰效能。

為此,建議從如下幾個方面開展研究:

(1)網絡與作戰需求的适配能力從固定适配向動态适配跨越。通過作戰意圖感應、動态網絡資源調用實作通信網絡與作戰需求的無縫銜接和精确比對,真正實作通信網絡無感化應用、通信網絡與戰術行動比對,帶來作戰網絡使用體驗質的提升。

(2)通信能力從靜态固化預設計向線上動态組裝生成跨越。通過作戰環境感覺适配最優波形能力,将波形能力微細化分解,各組成要素切片化設計,線上動态組裝生成最貼切的波形,實作通信能力的線上進化。

(3)抗幹擾能力從被動的靜态抗幹擾模式向主動的動态規避幹擾模式跨越。通過感覺電磁頻譜環境、編隊網絡工作性能,綜合調用時間、空間、頻譜資源,以靈巧的自适應幹擾規避政策與網絡成員同步協作感覺技術,實作抗幹擾能力全面大幅提升,可以有效應對未來采用自适應電子戰行為學習的認知電子戰技術。靈活的抗幹擾技術将革命性重塑通信網絡的可靠、安全、抗毀能力。

2.4 分布式智能決策控制技術

分布式智能決策控制是建構和重塑分布式殺傷能力的決策核心,也是馬賽克戰中組合建立、能力生成與進化的關鍵。近年來,随着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智能和自主正在不斷融入和深刻變革作戰形态。通過發展智能決策,有助于實作人與機器的深度融合,即實作機器的精準和人類的創造性完美結合,一方面利用機器智能處理能力速度輔助人類做出最佳判斷,以協助提升認知和決策的速度和精度;另一方面利用機器的自主性,提升指揮官決策控制的層級,減少在執行層次的精力配置設定,使得指揮官能夠同時控制分散部署的跨域平台,動态适應環境或對手行動,提升整個系統的能力和靈活性。

分布式智能控制決策控制核心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包括:通過對戰場實時态勢的認知計算,建構生成最佳的分布式協同殺傷網或調整決策;通過智能控制和資源排程,完成能力形成并不斷進化,以動态适應和比對任務需求。

本文給出一個基于多智能體協同進化的智能決策引擎執行個體,如圖9所示,該方法有助于解決在組成形成以及資源排程過程中涉及的多限制滿足、資源沖突以及局部最優與全局最優博弈等問題。

馬賽克戰對指揮與通信領域的啟示分析

圖9 智能決策處理引擎

3 對指揮與通信領域發展的思考

馬賽克戰是一種新的作戰範式,其概念内涵和系統建構的邏輯将對未來指揮與通信領域的發展變革産生較為深遠的影響。

3.1 推動指揮控制和戰場管理發生變革

馬賽克戰概念提出前後,DARPA在指控控制和戰場管理等方面提出并實施了一系列項目,包括:

分布式作戰管理(Distributed Battle Management,DBM)、對抗環境中的彈性同步規劃與評估(ResilientSynchronized Planning and Assessment for the ContestedEnvironment,RSPACE)、駕駛艙機組成員自動化系統(Aircrew Labor In-Cockpit Automation System,ALIAS)、進攻型使能叢集戰術(OFFensive Swarm-Enabled Tactics,OFFSET)以及空戰演進項目(AirCombat Evolution,ACE)。本文通過對上述項目進行分析并結合馬賽克戰對指揮控制的需求,總結出指揮控制未來發展的幾個趨勢。

3.1.1 架構從“集中式”向“彈性分布式”轉變

馬賽克戰從兵力部署到過程組織再到能力形成和進化的過程中的一個核心特點就是分布式,這也要求指揮控制具備彈性分布式特征。

現有指揮控制體系采用集中控制、分步實施的架構實作自頂向下的精确指揮和行動控制,然而,面向未來分布式作戰,該模式存在決策環路過長、效率低、适應性、擴充性和魯棒性不強等問題。為此,需要建構一種新型的彈性分布式指控架構,支援分布式的自适應規劃與控制、分布式态勢了解、分布式的資源排程與控制以及分布式的自動化輔助決策系統,支援在不同作戰階段對作戰資源進行分布式、自動化、智能化的排程管理,提升複雜戰場環境下各作戰平台的體系作戰能力。

3.1.2 模式從“網絡中心”向“決策中心”轉變

2020年2月11日,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CSBA)釋出研究報告《馬賽克戰:利用AI和自主系統實施以決策為中心的作戰行動》。提出實施以決策為中心的馬賽克戰,以保障美國在大國競争中重獲并保持優勢。

“決策中心”是相對于“網絡中心”提出的概念。在對抗性戰場空間内,網絡通信基礎設施時常遭到破壞,可靠性與穩定性将會受到影響。基于該前提,“決策中心”式指控将遵循資源可用性原則建構;而“網絡中心”式指控則是先建構了一個理想化指控架構,但該架構需要一個高性能、泛在的彈性網絡來支撐實施,這在高度對抗的作戰空間内是難以實作的。“決策中心”戰中使用的指控與通信是以場景為中心進行建構的,使指揮能夠對設施根據戰場态勢、資源條件,動态、靈活地開展指揮控制,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動态分布式地生成殺傷能力組合,并及時調整。

3.1.3 處理從“人”向“人機智能”轉變

如圖10所示,将人工指揮與機器控制相結合,可充分利用人與機器的各自優勢。人類提供了靈活性及創造性見解,而機器則提供了速度與規模,二者相結合能夠滿足指揮官對大量分散分布的跨域平台的指揮控制需求。

馬賽克戰對指揮與通信領域的啟示分析

圖10 基于人機智能的指揮控制

在該模式下,指揮官制訂了一套整體行動方案,以反映其政策及上級意圖,并通過人機接口賦能機器控制系統。機器賦能控制系統通過确定可承擔作戰任務的力量,確定指揮官擁有必要的指控權限,來實作以場景為中心的通信指控。然後,指揮官在機器智能的輔助下,選擇任務參與單元,生成殺傷能力組合,并不斷進化。在此過程中,時間和效率是極其重要的因素,而機器智能在執行效率上相比傳統籌劃流程有量級的提升,也同時給對手制造了更複雜的場景。

3.2 推動通信網絡發生變革

馬賽克戰體系要求通信網絡能夠連接配接所有的分布式系統,而通信網絡建構将基于DARPA原有通信組網項目的成果,包括滿足任務最優化的動态适應網絡(Dynamic Network Adaptation for Mission Optimization,DyNAMO)項目、對抗環境下的通信(Communications in Contested Environments,C2E)、九頭蛇(Hydra)。同時,DARPA新啟動了一系列的通信組網相關項目進行補充,主要包括保護前線通信(Protected Forward Communications,PFC)、海洋交戰即時資訊(Timely Information for Maritime Engagements,TIMEly)、基于資訊的多元馬賽克(Information Based Multi-level secure Mosaics,IBM2)項目。本文通過對上述項目進行分析,總結出馬賽克戰對通信網絡架構、組網、傳輸和認知互動等方面的需求。

3.2.1 建構全新的彈性資訊網絡架構

傳統的通信資料鍊系統設計以保障指揮所到作戰編隊以及編隊間的可靠通信為主要目标,網絡本身的拓撲架構較為簡單。在高烈度沖突對抗環境中,維護前線到後方指揮所間長距離的可靠通信極其困難,更為有效的方式是在戰術平台間建構一個持久、魯棒的網絡。基于隐蔽、抗幹擾的鍊路設計,多信道、多頻段和多體制的聚合,自組織、自優化的彈性網絡架構,形成任務驅動,高度彈性、抗毀、頑存的資訊網絡。通過資訊網絡對探測、光電、火力、電磁、預警指揮、機載防禦等各作戰功能單元的體系化內建和縫合,實作馬賽克戰功能的聚合,建構多個并行、高度分散的彈性殺傷網。

3.2.2 采用基于任務驅動的自适應組網技術

在高度對抗環境下,作戰任務的執行将面臨更多的不确定性:一是威脅和作戰環境不确定性,随時可能出現任務前無法預判的威脅或者目标;二是資訊保障環境的不确定性,以及資訊環境的限制和模式使得事先确定的任務協同模式和作戰樣式無法實施;三是平台、狀态及可用性與任務前的估計偏差将導緻實作的規劃不可用。

是以,需要采用基于任務驅動的自适應組網技術,分析作戰任務與網絡結構的比對關系,預測網絡的演化,并通過網絡資源的靈活控制,自動發現、識别、連接配接相關作戰單元,在恰當的時間建構任務群組間瞬時連接配接,将正确的資訊按照服務品質互動給正确的作戰單元。

3.2.3 提升強對抗環境下的通信傳輸技術水準

馬賽克戰的強對抗、穿透式的戰場使用環境對通信網絡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具體為:

(1)極低的資料延遲、極高的低探測機率(Low Probability of Detection,LPD)和抗幹擾(Anti-Jam,AJ)能力以及極高的資料傳輸速率(短時);

(2)高可用性,即高機動、高對抗下的可靠資訊傳遞;

(3)更大規模的網絡,即從隐身編隊更新為隐身叢集。

為實作高度彈性、抗毀、頑存的資訊網絡,需重點突破以下幾個關鍵技術:

(1)低延遲時間抗幹擾大容量傳輸技術。針對分布式協同探測、分布式電磁協同、網絡化制導、彈間協同等時敏要求苛刻的武器協同應用需求,開展低延遲高效接入等技術研究。

(2)多波束低延遲時間LPD、低截獲機率(Low Probability of Intercept,LPI)寬帶傳輸技術。針對自主作戰大規模協同、有人/無人協同、無人編隊作戰等對大容量、低延遲、多功能(測控、指令、态勢、協同資料)傳輸和靈活組網的需求,研究多波束、多功能網絡。

(3)空—空遠距離高速雷射或射頻一體傳輸技術。針對自主作戰下無人平台分布式協同探測、分布式協同電磁對極高傳輸速率的要求,發展機載雷射射頻一體化通信技術,需解決快速捕獲與多級對準跟蹤、大氣信道傳輸和基于自适應光學的波前畸變校正、小型化端機設計、雷射和射頻鍊路的複合傳輸排程與控制以及基于單光子的加密傳輸和密鑰分發等技術。

(4)機載智能通信技術。基于認知驅動的傳輸波形線上生成和不斷進化的方法,将通信傳輸理論與智能算法深度融合,微觀上實作頻帶資源利用、調制、編碼、信道估計等的線上聚合和動态進化,宏觀上完成整體傳輸波形體系的精準調教。

3.2.4 使用智能資訊認知互動技術

随着智能認知技術的發展,從資料形成知識再到用于認知了解的環路基本清晰,為在馬賽克戰體

系中使用智能資訊認知互動技術解決機器—機器認知互動,形成“意圖一緻的共同體”提供了契機。一是基于語義的模型化表征、逐層漸進的認知互動機理,實作跨平台、跨域的智能資訊互動和能力內建,建構強可擴充、互操作、智能互動模型,實作機器—機器的互認知、互了解,建構拟人化的靈活互動;二是基于軍事需求研究的資料鍊作戰用例,依據平台間互動的戰術資訊要素,制定統一的消息表征模型,并向下相容已有消息标準。

4 結 語

馬賽克戰作為一種全新的作戰概念,其概念内涵和系統建構的邏輯必将對未來通信指揮領域的發展變革産生深遠的影響。本文在對美軍馬賽克戰概念、内涵以及其對未來戰争形态影響和塑造深入分析的基礎上,總結提煉了馬賽克戰在軍事應用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分布式網絡化協同作業系統、靈活智能認知互動技術、智能進化網絡、分布式智能決策控制等關鍵技術。針對馬賽克戰的技術特點和作戰模式帶來的挑戰,未來通信指揮領域中,指揮控制架構應從“集中式”向“彈性分布式”轉變,處理應從“人”向“人機智能”轉變。通信網絡方面,應建構全新的彈性資訊網絡架構,突破強對抗環境下通信傳輸技術,使用智能資訊認知互動技術,這對未來通信指揮領域發展和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引用格式:陳明德,和欣.馬賽克戰對指揮與通信領域的啟示分析[J].通信技術,2022,55(10):1284-1293.

作者簡介:

陳明德,男,碩士,進階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資料鍊系統;

和 欣,男,博士,進階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衛星通信系統。

選自《通信技術》2022年第10期(為便于排版,已省去原文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