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那一年,蕭紅21歲,聶耳22歲!91年前的“文藝青年”,用筆墨戰勝敵人,寫下民族之魂

作者:岷縣釋出

來源:微信公衆号“北洋之家線上”(ID:bypm2017)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

東三省淪陷

3000多萬同胞慘遭塗炭

日本強制推行“國策文藝”

更意圖在精神上徹底征服東北人

日本侵略者的刺刀、屠殺、太陽旗

東北人民的奮起反抗、掙紮

和遍地猩紅的血

刺痛着全中國……

1932年2月3日

43位文化界人士

聯名發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書》

那一年,蕭紅21歲,聶耳22歲!91年前的“文藝青年”,用筆墨戰勝敵人,寫下民族之魂

魯迅先生振臂高呼

我們敬告全世界的

無産階級和革命的文化團體及作家們

立即起來運用全力

援助中國被壓迫群眾

1932年8月19日,上海

電影《共赴國難》上映

這是中國第一部

以抗戰為主題的劇情片

那一年,蕭紅21歲,聶耳22歲!91年前的“文藝青年”,用筆墨戰勝敵人,寫下民族之魂

前排左起:史東山、蔡楚生、孫瑜;後排立者:周克

“我想用我的筆,找回我的身份

一個東北的女兒……”

“山河破碎

黑土地不能再靜默地躺着!”

松花江上

20歲的端木蕻良、21歲的蕭紅

25歲的蕭軍、19歲的舒群

20歲的白朗……

那一年,蕭紅21歲,聶耳22歲!91年前的“文藝青年”,用筆墨戰勝敵人,寫下民族之魂

端木蕻良、蕭紅、蕭軍、舒群

平均年齡隻有20出頭的

東北青年作家們紛紛拿起筆

以自己悲怆、凄沉的呐喊

掀開了中國抗戰文學的新篇章!

魯迅、郭沫若、茅盾

巴金、老舍、曹禺

田漢、夏衍、聶耳、冼星海

丁玲、白楊、 秦怡……

那一年,蕭紅21歲,聶耳22歲!91年前的“文藝青年”,用筆墨戰勝敵人,寫下民族之魂

一個個閃耀的名字齊聚曆史舞台

他們手挽着手走進中國文藝史

一場以文藝抗戰的大幕

正徐徐拉開……

田漢寫在“香煙紙”上的歌詞

響徹長城内外

随着抗日救亡運動的開展

中國共産黨地下組織

開始在中國電影界開展工作

1927年,在日本

學習電機和冶金專業的夏衍回國

1929年,29歲的他加入中國共産黨

成為中國左翼電影運動的開拓者

組織者和上司者之一

那一年,蕭紅21歲,聶耳22歲!91年前的“文藝青年”,用筆墨戰勝敵人,寫下民族之魂

夏衍

“越是戰亂年代

越是颠沛流離

戲劇,越能凝聚人心!”

同樣想在戲劇裡求“真理”、救“國運”的

還有年輕的田漢、孫師毅

許幸之、吳印鹹、聶耳……

1934年春,上海電通影片公司成立

作為當時中國三大電影公司之一

鮮有人知道

這家電影公司是由中國共産黨的

電影小組直接上司

那一年,蕭紅21歲,聶耳22歲!91年前的“文藝青年”,用筆墨戰勝敵人,寫下民族之魂

孫師毅

電通公司成立後不久

負責電影創作的孫師毅找到田漢

希望他創作一部電影

田漢非常高興

因為這個時候他正在構思

一部關于抗日題材的劇本

然而,就在田漢交稿幾天之後

他卻因為宣傳抗日

被國民黨反動派抓捕入獄

田漢被捕後

電影劇本經過上海地下黨

輾轉送到了夏衍的手裡

令人倍感意外的是

當夏衍認真翻看田漢的電影劇本時

竟然發現裡面

夾着一張寫滿字的香煙紙……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把我們的血肉築成

我們新的長城!”

夏衍和孫師毅一邊仔細地辨認着

香煙紙上的字

一邊熱血沸騰、興奮不已

他們立刻将歌詞騰抄了下來

那一年,蕭紅21歲,聶耳22歲!91年前的“文藝青年”,用筆墨戰勝敵人,寫下民族之魂

1935年,在夏衍的推薦下

從來沒有拍過電影的

31歲油畫家許幸之第一次當上電影導演

從來沒有拍過電影的攝影師

吳印鹹第一次拿起了攝影機

他們即将拍攝的

正是由田漢創作

又經夏衍反複修改完善後

并正式定名的《風雲兒女》!

得知電影《風雲兒女》有一首主題曲後

22歲的聶耳風風火火

主動上門來找夏衍

在看過田漢寫好的歌詞後

他沒等夏衍回答

就迫不及待地說

請交給我吧

田漢先生一會滿意的!

那一年,蕭紅21歲,聶耳22歲!91年前的“文藝青年”,用筆墨戰勝敵人,寫下民族之魂

田漢、聶耳

《風雲兒女》電影的最後

是曾沉湎于兒女情長的年輕詩人

高唱着《義勇軍進行曲》

毅然走向華北抗敵的最前線

影片所反映的中國青年知識分子

從苦悶、彷徨到覺醒、奮鬥

并走向革命的過程

表達了全國人民

一緻要求抗日的強烈願望

更是青年文藝工作者一聲

響徹長城内外

喚醒四萬萬同胞的呐喊:

起來,起來

團結起來

停止内戰,一緻抗日!

以文藝發動群眾

共赴國難、重整山河!

1937年7月7日

七七事變爆發

中華全民族抗日戰争開始!

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國發出通電

“平津危急!華北危急!

中華民族危急!”

那一年,蕭紅21歲,聶耳22歲!91年前的“文藝青年”,用筆墨戰勝敵人,寫下民族之魂

7月16日,國民政府邀請

各黨派、各行業商讨國是

然而,共産黨不在邀請之列

文藝界,亦不在邀請之列

瞿秋白站出來說:

國家最需要、最重要的是人心

文藝,就是能夠煽動人心

魯迅站出來說:

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

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

巴金站出來說:

文藝不但要促進人類個體精神的完善

還要促進人類群體的聯合

老舍站出來說:

文藝之是以離不開抗戰

正是因為抗戰少不得文藝

茅盾站出來說:

在抗戰鬥争中

文藝戰線也是一條重要的戰線

那一年,蕭紅21歲,聶耳22歲!91年前的“文藝青年”,用筆墨戰勝敵人,寫下民族之魂

瞿秋白、魯迅、巴金、老舍、茅盾

從1937年12月開始

中華全國戲劇界、電影界

文藝界、美術界、音樂界

抗敵協會紛紛成立

在中國共産黨的上司下

在周恩來和郭沫若的組織下

1938年3月27日

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

在武漢成立

發起人包括茅盾、馮乃超、夏衍

胡風、田漢、丁玲、老舍

巴金、朱自清、郁達夫、朱光潛等

文藝界各方面代表97人

全國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

那一年,蕭紅21歲,聶耳22歲!91年前的“文藝青年”,用筆墨戰勝敵人,寫下民族之魂

周恩來在成立大會上慷慨激昂地說:

全國的文藝作家們

在全民族面前空前地團結起來

這種偉大的團結,不僅在最近

在中國曆史上,在全世界上

如此團結,也是少有的!

老舍飽含深情地說:

中國文藝工作者分散開來

他們也許隻能放出飛蚊的微音

聯合起來

他們定能發出驚天動地的怒吼

——大家能湊在一起呐喊

就是偉大!

在中華民族存亡之際

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發出了

那個時代最雄壯的呐喊:

勇敢地承擔起文化人的責任

發動群眾,共赴國難

重整山河!

那一年,蕭紅21歲,聶耳22歲!91年前的“文藝青年”,用筆墨戰勝敵人,寫下民族之魂

全國範圍内很快掀起

一場空前規模的抗日救亡運動

在陝甘甯邊區

西北戰地服務團

從延安出發,奔赴前線

在交戰區

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劇隊

分赴各地進行抗日宣傳

在國統區

抗戰宣傳的努力

在國民黨的限制破壞中無畏前進

抗戰期間,郭沫若連續創作

《棠棣之花》《屈原》《高漸離》

《孔雀膽》《虎符》……

老舍連續創作《殘霧》《國家至上》

《張自忠》《四世同堂》……

巴金連續創作《家》《春》《秋》

及抗戰三部曲……

茅盾連續創作《林家鋪子》

《子夜》《春蠶》《秋收》

《白楊禮贊》《霜葉紅似二月花》

《清明前後》……

1941年,梅蘭芳先生為

拒絕給日本人演出

開始蓄須罷演,靠賣畫為生

尚小雲先生也拒絕登台

賣了房子和車

創辦科班——榮春社

程硯秋先生也佯裝生病

下鄉務農,隐居,不再演出

荀慧生先生開了一家“留香飯店”

離開舞台,靠經商謀生

那一年,蕭紅21歲,聶耳22歲!91年前的“文藝青年”,用筆墨戰勝敵人,寫下民族之魂

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

1941年11月20日

《棠棣之花》于重慶抗建堂首演

22歲的北京姑娘、秘密黨員

張瑞芳擔任主演

出身資本家家庭的白楊

17歲跟随上海影人劇團來到重慶

住在蒼坪街一處半地下室裡

在重慶,她出演了《盧溝橋之戰》

《沈陽之夜》《雷雨》《屈原》……

還有上海姑娘秦怡

16歲幾經輾轉到達了重慶

有一次,一位儒雅的先生

鼓勵她說:

“你的工作非常有意義

千千萬萬人都是在你們作品鼓舞下

走上前線,浴血奮戰,取得勝利!”

秦怡說:

這位先生就是周恩來

……

那一年,蕭紅21歲,聶耳22歲!91年前的“文藝青年”,用筆墨戰勝敵人,寫下民族之魂

張瑞芳、白楊、秦怡

“醒來!盧溝的曉月

醒來應戰,應戰!

縱然沒有備下四萬萬五千萬杆槍

我們有四萬萬五千萬雙緊握的拳!”

為抗戰發出怒吼

為大衆譜出呼聲

1939年

正月十四的夜晚

延安一窟窯洞裡

一場歌詞朗誦會正在舉辦

一群年輕人

圍坐在一盞昏暗的油燈旁

站在中央的是詩人

光未然

那一年,蕭紅21歲,聶耳22歲!91年前的“文藝青年”,用筆墨戰勝敵人,寫下民族之魂

光未然 冼星海

當他一氣呵成朗誦完

自己剛創作完成的

四百多行詩句時

冼星海突然站起來上前

一把抓住光未然手中的稿件

激動地說:

“我有把握寫好它!”

為尋找譜曲靈感

冼星海拉着光未然

讓他一遍遍講述黃河邊上的故事

當聽光未然講述

船夫呼喊着号子

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時

冼星海的創作靈感瞬間被激發!

他手握拳頭

一邊唱一邊寫

帶着對日本侵略者無比的恨

對民族和人民深沉的愛

對音樂的無限想象和激情

那一年,蕭紅21歲,聶耳22歲!91年前的“文藝青年”,用筆墨戰勝敵人,寫下民族之魂

《抗戰中的文藝》重制曆史片段

“除了黃河波浪的澎湃聲外

在這裡,就在這裡

我要蘊藏兩個調:

一個是《滿江紅》

另一個是《義勇軍進行曲》

《保衛黃河》這段

全用中國的旋律去寫

所有的人來輪唱

要唱出風格,充滿氣勢!”

在抱病創作整整六天六夜之後

一串串音符像咆哮的黃河一樣

從冼星海筆端爆發出來

中國西北寒冷的窯洞裡

一部影響幾代中國人的偉大作品

《黃河大合唱》正式誕生!

那一年,光未然隻有25歲

冼星海也才33歲!

那一年,蕭紅21歲,聶耳22歲!91年前的“文藝青年”,用筆墨戰勝敵人,寫下民族之魂

冼星海在窯洞裡創作《黃河大合唱》

1939年4月

《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成功

雖然隻是二三十人的合唱隊

隻有三四把破舊的小提琴

幾支二胡、三弦、笛子

和用汽油鐵桶改造的低音樂器

但所表現出的黃河的洶湧澎湃

排山倒海、奔騰豪邁

震撼了所有的觀衆!

那一年,蕭紅21歲,聶耳22歲!91年前的“文藝青年”,用筆墨戰勝敵人,寫下民族之魂

一曲《黃河大合唱》

唱響了中華民族危亡時刻

中國人民心中的時代最強音!

在抗日戰争最困難最艱難的時刻

《黃河大合唱》的一聲聲呐喊

将全國人民緊緊團結在一起!

周恩來親筆題詞:

為抗戰發出怒吼

為大衆譜出呼聲

1942年4月底的一天

丁玲、歐陽山尊、劉白羽等很多人

都收到了一封粉紅色的邀請信

邀請大家前往的就是

著名的延安文藝座談會

那一年,蕭紅21歲,聶耳22歲!91年前的“文藝青年”,用筆墨戰勝敵人,寫下民族之魂

座談會開了三次,持續22天

作結論時毛澤東

手裡隻拿了一份薄薄的提綱

用他那抑揚頓挫的湖南口音講到:

“這是一個為群衆和

如何為群衆的問題”

他更深刻地指出:

“有出息的文學家藝術家

必須到群衆中去

必須長期地無條件地全心全意地到

工農兵群衆中去

到火熱的鬥争中去”

毛澤東同志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确立了黨上司文藝工作的根本方針!

那一年,蕭紅21歲,聶耳22歲!91年前的“文藝青年”,用筆墨戰勝敵人,寫下民族之魂

延安文藝座談會

1943年,延安的秧歌劇

《兄妹開荒》傳到重慶

1945年4月28日

《白毛女》在延安大禮堂首演

并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很快在全國掀起狂瀾!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

中國人民14年的頑強抗戰

終于獲得全面勝利

那一年,蕭紅21歲,聶耳22歲!91年前的“文藝青年”,用筆墨戰勝敵人,寫下民族之魂

在遭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

14年時間裡

一批批年輕人以文藝為刀槍

用以民族共存亡的呐喊與怒吼

成就了中國文藝史上

輝煌而悲怆的一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

2021年12月25日

習近平總書記

給中國國家話劇院藝術家回信

希望這支來自延安的文藝隊伍

緊扣時代脈搏、堅守人民立場

堅持守正創新

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

為中國文藝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91年彈指一揮間

弦歌不辍唱山河

今天,新時代的青年文藝工作者們

正繼續肩負起曆史和時代的重托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矢志不渝将愛國情懷轉化為

新時代、新征程上新的藝術探索

繼續為實作中國式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