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曉東:從域名系統(DNS)到資料互作業系統(DIS)

作者:伏羲智庫

2022年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烏鎮峰會于11月9日在浙江烏鎮開幕。當天下午,以“凝聚共識 共商未來發展”為主題的建構透明、可信的網際網路關鍵資源管理體系論壇在烏鎮網際網路國際會展中心成功舉辦。本次論壇由國家計算機網絡應急技術處理協調中心(CNCERT/CC)、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CNNIC)主辦,伏羲智庫協辦。

伏羲智庫創始人、主任,清華大學網際網路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李曉東教授出席論壇并作題為“網際網路關鍵資源服務體系的演進——從DNS到DIS”的主旨演講。以下為演講全文:

李曉東:從域名系統(DNS)到資料互作業系統(DIS)

大家下午好!非常榮幸代表伏羲智庫參加此次論壇。作為數字經濟新型智庫,伏羲智庫緻力于推動第四次工業革命經濟和社會的數字化轉型與發展,打造資料交換開放平台。我今天發言的題目是“網際網路關鍵資源服務體系的演進——從DNS到DIS”,與大家分享伏羲智庫在網際網路基礎技術方面的思考與探索。

數字經濟新階段,數字文明新時代

近年來,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已成為繼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之後的新經濟形态。2021年,全球47個國家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38.1萬億美元,占GDP比重為45%。截至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元,占GDP比重為39.8%,數字經濟已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數字經濟也将支撐人類文明演進至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的數字文明,并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

網際網路是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

2016年,二十國集團峰會釋出的《G20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明确定義,數字化的知識和資訊是數字經濟的關鍵生産要素,現代化資訊網絡是數字經濟的重要載體。網際網路作為網絡與網絡間所連接配接形成的網際網路絡,建構了全球範圍的計算機之間的“資訊橋梁”,是數字化資料傳輸和交換的基礎。而數字化資料的傳輸和交換,承載了資料經濟關鍵要素的流通,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網際網路在數字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至關重要。

網際網路關鍵資源及服務面臨新挑戰

網際網路關鍵資源及服務,作為建構在網際網路實體設施之上、支撐網際網路業務應用、實作互聯互通的關鍵技術,面臨着新的挑戰。傳統網際網路關鍵資源及服務,利用TCP/IP和BGP協定實作了主機級别的互聯互通,進一步利用DNS協定實作了應用級别的互聯互通,滿足了基本的資訊交換需求。而目前數字經濟發展亟需的資料粒度的互聯互通技術仍不完備,導緻資料的流通受控于應用,制約了資料要素的流動和價值釋放,同時也引發了數字平台的合規壓力。如何更好地支撐數字經濟的發展,促進資料流通成為目前網際網路關鍵資源及服務面臨的新挑戰。

關于如何應對新挑戰,我們有以下三點分析和判斷:

一是資料與應用解耦是資訊化程序必然趨勢。資訊化程序可劃分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三個階段,資料與應用之間關系的演變是資訊化發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在數字化階段,由于網際網路技術還沒有出現和普及,資料和應用隻能在使用者本地,使用者對資料具有完全的控制權。網際網路的誕生标志着資訊化程序進入網絡化階段。網際網路服務的發展催生了資料和應用均在網絡雲端的新模式,使用者資料由服務提供者掌握,使用者失去了對資料的絕對控制權,資料隐私和權屬等問題逐漸顯現。對資料價值的挖掘和利用,推動資訊化程序進入智能化階段。“資料和應用解耦”的模式成為發展趨勢,個人隐私資料和關鍵重要資料應以使用者可選擇、可信任、可控制的方式存儲,應用服務提供方在經過使用者許可的前提下,“按需使用”個人資料來提供服務。同時,通過建立資料價值配置設定機制,使得使用者可以依靠資料擷取收益。

二是價值網際網路支撐應用和資料跨域互操作。網際網路的發展經曆了資料網際網路、資訊網際網路、價值網際網路三個階段。資料網際網路階段,羅伯特·卡恩和溫頓·瑟夫于1974年提出TCP/IP協定,解決了在不可靠的網絡上的可靠資料包傳輸的關鍵問題。資訊網際網路階段,蒂姆·伯納斯·李發明的HTML實作了在非結構化的網絡上結構化的描述資料,域名系統成為關鍵基礎設施。價值網際網路階段,區塊鍊技術保證了在不可信的網絡上可信的交換資訊(資料)。在資料與應用解耦的發展趨勢下,需要基于目前網際網路基礎設施進行疊代式創新,融合區塊鍊技術建構P2P可信平台,建構支撐應用與資料跨域互操作的新型基礎設施和關鍵資源服務體系。

三是網際網路資料互操作貫穿資料全生命周期。網際網路資料互操作貫穿從采集、傳輸、存儲到計算、應用、消亡的資料全生命周期。網際網路資料互操作應解決辨別确權、認證授權和安全交換三方面關鍵問題。通過建構統一辨別體系來實作資料的可達性和可通路性,辨別體系應内嵌确權功能,進而保障資料所有者和持有者的合法權益。資料通路和使用的前提是資料使用者的身份經過認證、對資料的請求通過資料所有者的授權,認證和授權保證了資料互操作流程的安全性和合法性。安全交換需要解決資料分類分級和算法管理等與資料治理相關的問題,是資料互操作流程中承載資料治理規則的關鍵步驟。網際網路資料互操作應遵循資料治理“共權、共享、共赢”的基本原則,以開放包容的網際網路精神推動網際網路的發展。

關于資料互操作的實作路徑,李曉東教授發表以下觀點。

遵循網際網路關鍵資源的曆史發展脈絡

向後相容:從DNS到DIS

回望網際網路關鍵資源的發展,是以辨別為基礎的服務體系的演進曆史,是滿足各個階段互聯互通需求的産物。從最初以位址辨別為基礎的路由系統,到以名字辨別為基礎的域名系統,完成了支撐資料交換、資訊交換的曆史要求,但已難以适應目前價值交換的要求,因而,一種以泛在辨別為基礎的資料辨別系統的産生成為必然。目前,域名及域名系統是網際網路關鍵資源的核心連接配接點,它基于對IP位址、PKI身份證書、郵箱位址等資源的關聯和映射,不僅将全球的網站連接配接在一起,更是成為全球網際網路的中樞神經系統。為實作全球的資料連接配接,建構數字經濟的中樞神經系統,要實作從DNS到DIS的演進,需要強調的是要實作向後相容,而不是自建體系。這既是網際網路基礎技術創新的趨勢,也是資料治理落地實施的保障,更是數字經濟發展對底層邏輯數字基礎設施的要求。

DIS支撐:從資料中台到資料中樞

跨域資料互聯互通的傳統模式是資料中台模式,其特點是存在一個集中的平台,收集原始資料以滿足資料流通的需求,但資料的離域,面臨着不可控的資料安全風險,不利于資料的價值釋放,進而阻礙資料要素的盤活。資料互作業系統作為連接配接應用與資料的樞紐,需支撐跨域資料互聯互通的模式從“資料中台”發展為“資料中樞”,以保護資料交換的可信。資料互作業系統需在不集中收集資料和存儲資料的前提下完成跨域資料的互聯互通,用跨域資料索引與确權替代傳統的資料中心存儲資料的方式,在歸還資料管理與授權權利的基礎上,為資料與應用解耦後的資料高效利用夯實基礎。

建構數字經濟發展範式

數字經濟的發展具有層次性的結構,數字經濟建立在傳統經濟形态和基礎設施之上,并向上承載了數字文明的發展。數字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三大子產品的支撐:實體數字基礎設施、邏輯數字基礎設施(資料互作業系統)和數字化發展應用。資料互作業系統作為連接配接數字化發展應用和實體數字基礎設施的中樞,遵循資料與應用解耦的模式,充分尊重資料所有權和持有權,并通過内化資料治理規則保證資料互操作流程中的安全合規。同時,數字經濟的發展需要技術和标準、政策和産業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協力驅動以數字化資料為要素的數字經濟高品質、可持續發展。

李曉東教授表示,伏羲智庫正在與幾家行業頭部機構以網際網路的方式建構合作網絡,适應網際網路關鍵資源服務體系的演進趨勢,協同研制“網際網路資料互作業系統”,歡迎大家加入,一起為資料要素的盤活和數字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

- END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