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ToB行業頭條 (ID:wwwqifu)
作者 /樊航
亞馬遜開辟了平台電商的未來,Shopify則另辟蹊徑選擇為品牌建構專屬于自己的線上商城,盡管營運模式不同,但兩者都有美好的未來。
既然有了亞馬遜,為何還有商家轉到Shopify?用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這像是商戶從集貿市場,搬到自營的商務樓,即不受第三方束縛(本質是交租金付過路費),還能通過建自主品牌擷取更多利潤空間。
這也是為什麼,國内在有淘寶、京東、拼多多這樣使用者月活數億,GMV數萬億的第三方平台情況下,主張去中心化的微信生态僅僅小程式電商GMV也搞到了兩三萬億(幾乎沒有平台租金)。
當然,放到2022年雙十一後再來看這個問題,可能更值得玩味。
在目前産業結構調整及國際宏觀形勢下,作為一次已經接近萬億規模的零售業大促,商家和平台更多是追求有品質的增長,也就是盈利性更好地增長。是以不再被公開的GMV背後,是從618開始就逐漸卷不動的電商平台。
卷不動的平台背後,則是“要利潤”超過“要銷量和增速”的商家,并且更值得重視的是,捂緊口袋的更理性的消費者群體。
從這個次元看,當供給方和需求方雙雙都轉向希望更“高品質發展”時,品牌真的是時候需要好好思考下,“可持續增長”這個話題了。
01
中心化 VS 去中心化:
看眼前,但更要看趨勢
是以會看到,這兩年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啟了全管道零售布局。它們不僅進駐線下商超百貨,擁有自己的線下直營門店或者加盟商,也積極入駐各大中心化的電商平台,更在以微信為代表的去中心化商業場景中自建商城,DTC、私域,總之什麼能帶來增長,尤其是可持續的增長,他們就更關注什麼。
本質上,零售電商領域品牌方去探索新業态、新玩法、拓展新客群的主要目的是取得業務增長,尤其是在微信小程式、小紅書、抖音、快手等電商零售新業态、新形勢帶動下,無論哪個品牌方都寄希望于線上新管道帶來新增長,包括通過搭建和試水新管道去直接觸達客戶。
但數字化的商業尤其是去中心化商業,可不是招個營運拉幾個企微群就了事了(除非你隻是街邊一家獨立的奶茶店)。
對稍具規模尤其是中大規模的品牌而言,如果抛開最背景的原材料供應鍊和生産制造不談,還需要關注從管道管理,到終端門店和導購管理,再到線上線下客戶管理,會員管理,營銷獲客及促銷、促複購,客戶分析洞察等環節。
如果說中心化電商平台對應的數字化更多是營銷數字化,那麼對應去中心化平台的數字化,意味着品牌在擁有更多自主權的同時,所涉及的數字化深度、所需要的數字化能力和要求都更高。
本來,完美的場景是,品牌方将線下營運模式複刻至線上,通過使用一套完整的系統,在該系統内以資料為核心,通過人工智能、雲化服務等手段,産生新的價值創造點,實作組織業務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
但在實際營運過程中會發現,絕大多數品牌方在最初都是基于不斷發展的業務需求“逐漸”建立系統,并不直接站在企業整體營運發展的角度,比如營銷軟體有幫助就去購買營銷軟體,需要CRM就去搭建CRM,門店要上雲就買商城,整體下來企業内部軟體部署會越來越多。
當然小型企業因為業務簡單,需求簡單,并不存在這方面的困擾,但對大中型企業而言,則會面臨着要麼“個性化需求無法高效滿足、現有系統難以支撐複雜業務及組織形态、難以快速響應業務變化”,要麼“工具多但效率不增反降、多管道經營使用者資料沒有歸攏、資料資産難以沉澱及資料孤島”兩種典型的商業痛點。
由此來看,點狀、零散的數字化系統不僅難以解決老問題,很可能還會制造新沖突。
痛點存在,企業自身為何解決不了或很難解決呢?可能存在多個原因,一是成本問題,單說CRM、營銷工具、内部各系統的聯通成本甚至有可能實際比買工具本身更高,連接配接加上工具的雙重成本之下,企業的整體投入産出比會嚴重收縮。另外少數大型企業可能有預算自建,但大多數中腰部企業并沒有太多預算。
二是時間問題,當然時間也是成本的一部分,品牌建立一套系統的時間保守估計在兩年或者更長,在拼效率的電商零售領域,沒有品牌願意錯過這樣的時機。
當然還有能力問題,是否有足夠的人才去搭建這樣的數字化基礎設施,這些問題都成為品牌無法更好經營生意的桎梏。
是以,品牌方可能更需要一個數智賦能平台,一個類似于樹根互聯的行業基礎設施或者一個可以被共享的底座。這個平台首先要有足夠的業務量級維持自身持久發展,同時要有能力開放以幫助更多跨行業的夥伴。
有了這個平台,不同類型企業可以按自身需求擷取滿足數字化經營訴求的産品、技術、服務等,同時更重要的是基于這個系統企業可以從底層打通數字化業務,讓各種經營資料,業務資料成為可以流動和真正被使用的企業資産,有點“數治”和“數智”企業的味道,進而讓企業的數字化更新更可續,數字化商業增長更可預期且可持續。
02
建設數字基座
才能解決行業“真問題”
如何去打造這樣一個底座,如何去尋找這樣的平台呢?
「ToB行業頭條」觀察到,SaaS企業微盟最近的一個業務布局,值得重點關注。經過近半年的公開測試後,微盟在10月底推出了WOS新商業作業系統。
公開資料顯示,WOS之是以被定義為商業作業系統,在于其設計架構整合了三層平台:一個提供數字內建的SaaS平台,一個數字能力共享的PaaS平台,以及一個用于數字生态創新的共享平台。也就是涉及企業數字化商業布局和經營發展的方方面面,都被囊括其中。
微盟方面表示,這是一套疊代快、內建強、可擴充、靈活自定義的商業作業系統,其目的是要更高效、更低成本的解決不同規模和不同類型企業數字業務發展和創新的需求,而且是專門面向去中心化商業形态的。
那麼,微盟WOS,可以實作我們上面提到的比較理想化的企業數字化商業目标嗎?
根據微盟CTO黃駿偉透露:“客戶已經給我們提出了很多類似以上問題的解決需求,這是推動微盟做WOS的很重要的初心”。比如多系統聯通的問題,為企業降低成本,提升連接配接效率是微盟打造WOS的第一個出發點。
再比如,對那些跨區域、多品類、多品牌,線下管道直營、經銷模式混合,也即“組織結構和經營”相對複雜的集團型企業來說,其“個性化”需求尤為突出。僅以其組織架構次元為例,涉及對集團-品牌-區域-樓層-門店-自提點等在内複雜架構鍊路的數字化虛拟重塑,又比如針對企業多個品牌在同一區域或面向同一人群的數字化業務展開等,類似的經營和分析場景“不勝枚舉”。
也是以,這些“大客戶”對于SaaS産品的開放性和靈活性要求進一步提高,非常需要用更先進的系統承載這種靈活性和複雜性。
在這種背景下,用黃駿偉的話說,“WOS解決的是數字商業應用創新的問題,在去中心化的場景中,如何更加‘直接和高效’地解決不同類型客戶的業務創新,進而促發足夠多的客戶使用(某個SaaS應用),最終降低應用開發成本,這才是WOS的本質邏輯。”
是以可以了解為,如果把過去微盟在企業服務領域布局SaaS産品矩陣看作是建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礎建設”,那WOS新商業作業系統更像是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一次進化或者說更新,即為企業更一體化去布局和經營數字化商業建構了一套“系統基建”或者說“技術底座”。
03
從服務商到行業發展推動者
攜手各方釋放發展紅利
應該如何看待頭部SaaS公司這種嘗試和布局?
首先,在中國做ToB尤其是SaaS一直是又苦又難的,企業級服務市場唯一的好處是賽道夠寬市場夠大,同時這還是一場馬拉松。
從微盟自身看,經過過去八九年的積累,已經服務了超過10萬家企業使用者,而且近年來不斷有機會服務更多“大公司”,考慮到大企業在業務個性化和業務創新,以及業務打通等多個次元的需求,微盟要在原來比較好服務中小企業的基礎上,同時更好地服務大客戶,推進其在财報裡重點講的大客化戰略,自身的“能力更新”是必須且迫在眉睫的。
是以在「ToB行業頭條」看來,WOS新商業作業系統的打造實質上是微盟針對當下内外部問題(微盟自身的能力進化,以及客戶和市場的需求推動),為客戶、微盟自身以及生态夥伴未來如何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
WOS的上線,意味着微盟不再僅僅是産品和解決方案提供商,而更多開始扮演行業推動者的角色。
回到整個WOS的三層架構,7+X産品矩陣、PaaS、創新共享平台,都有開放、共享、賦能,共赢共榮的味道。
以SaaS應用內建平台為例,在微盟WOS的7+X産品矩陣中,其中商城、CRM、企微助手、CDP、流量、導購、資料這7大核心自研SaaS産品,可以滿足絕大多數企業正常數字化商業經營需求,而在這7大核心能力之後,WOS将“X”部分交給第三方生态合作夥伴,借助生态能力滿足企業所需的産品和解決方案。
再看WOS中“數字能力共享的PaaS平台”,其涵蓋A-PaaS、B-PaaS、iPaaS、D-PaaS、iDaaS、AI服務、T-PaaS7大平台。
其中技術平台層T-PaaS,提供自動化、便捷化服務,包括自動存儲備份等應用,使開發者不需要分散精力關注監控、擴容、伸縮、存儲、備份等問題,集中于業務創新;
內建平台iPaaS則可以通過低代碼的方式,将企業内外部不同系統或業務連接配接到統一平台中,快速搭建系統內建模型,滿足企業一體化系統內建需求......
考慮到微盟服務的客戶數規模,尤其是衆多有個性化、業務創新訴求的大客戶,那WOS系統中這個“數字能力共享的PaaS平台”的吸引力可想而知。
對于衆多ISV(第三方獨立開發者)和有自主研發能力的商家,WOS幫助其擁有了和微盟内部産研近似的開發能力和開發體驗,節省開發時間,提高開發效率。
WOS還有一層架構是“數字生态創新的共享平台”,其核心是可以同時滿足商家标準化、個性化需求。
例如,WOS的低代碼技術和多元的元件庫,能讓開發者獲得充分的自主開發能力,滿足商家千人千面的數字化需求,在大大降低開發門檻的同時,也讓企業擷取的服務更加具備靈活性。
總結起來就是,WOS是微盟已經非常成熟的标準化産品+提供PaaS技術底座支援ISV和品牌商家内部團隊實作更高效更個性化開發+和合作夥伴一起建構生态化的業務創新平台,通過“開放平等共享、底層高度抽象、原子化子產品設計”等技術理念打造成的一套數字化商業作業系統。
基于此,才有可能了解其針對企業尤其是大企業布局和經營數字化商業時,可以同時滿足“便捷性和靈活度”以及“個性化、高效率疊代創新”多元需求。
微盟CTO從技術次元給出了一些資料,比如:
如果需要建構全新的行業産品(如:知識付費、母嬰商城等),則基于B-PaaS+iPaaS,開發者隻需要關注業務實作本身,無需關注底層的交易、支付、資料等能力,也無需關注底層的系統高并發、穩定性、安全性等,可以節約50%-70%開發時間;
如果需要現有應用個性化定制,則基于iPaaS、API及SPI,可以很輕松地實作低代碼的開發,可以節約一半左右的開發時間;
而如果要實作兩個小程式”一體化”的體驗,即端融合,按照WOS的融合規約進行對接,可以實作兩個小程式之間的“無跳出”,極大的提升終端使用者的體驗。
04
WOS的背後
是SaaS廠商對未來的探索
“高效管道淘汰低效管道,平台吞噬管道”,美國三位世界頂級研究平台的專家帕克、泰恩和保羅邱達利在共著的《平台革命》一書中寫道。
如果說管道是串聯的,那麼平台就是并連的;如果說管道對于資源是集中的,那平台就是分享的;如果說管道是線性價值鍊,那平台就是一個網絡價值鍊矩陣。
微盟推出新商業作業系統,也是頭部SaaS廠商向生态化、平台化作業系統進軍的信号。
一方面,生态内的統一作業系統能解決一體化難題,讓企業客戶在生态内便捷采購企業所需應用,并且高效實作資料互通。
另一方面,生态體系内的多樣化軟體服務,能夠高效快速地滿足企業的個性化、複雜化的定制需求。
這也是為什麼“平台生态”在2022年企業服務領域格外引人注目的原因,各大産業企服廠商、網際網路廠商在今年都不約而同把競争重點放在平台化、生态化競争上。這個競賽場中,不少重量級玩家均已搶先布局。
比如阿裡釘釘宣布,全面開放生态,打造PaaS平台;用友全面更新生态戰略,開啟生态2.0;金蝶釋出金蝶雲·蒼穹PaaS平台V4.0......
再比如國外SaaS巨頭Salesforce更是早在2008年就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可以在統一架構上部署應用的PaaS平台——Force.com,建立SaaS平台生态,成為ToB SaaS領域最為成功的先導。
回過頭再去看Salesforce發展平台生态的路徑,早期是将複雜增值功能、小衆需求功能放在應用商店,保證核心産品穩定營運下,進一步洞察客戶提煉更新,提高産品的易用性,接着聯合定制開發夥伴做內建開發、定制開發,形成生态應用,最後通過聚合平台的力量,吸引更多生态夥伴做更深一級的應用開發。
當然,能做到并不意味着能做好,平台化、生态化背後,需要研發一整套複雜體系支撐,對企業有極高要求。
在「ToB行業頭條」看來,要做成WOS,首先需要非常強大的技術能力;其次,必須有非常強的行業号召力;此外,在整個系統建構中還需要有非常核心的主應用、主産品。
微盟的優勢在于,在數字商業領域服務超過10萬家企業,有八九年的經驗和技術沉澱,對衆多零售細分行業具備極深的行業know-how。
當然,微盟做WOS這兩年,大環境并不友好。不論是整體的經濟大環境,還是疫情的反複,以及整個中國企業服務賽道的寒冬。從微盟近兩年的财報看,也是頂着巨大資金投入壓力在做這件事。
但不管如何,曆時兩年微盟完成了這次進階,頗有點冬練三九的味道。下一步,WOS要如何走?微盟CTO黃駿偉給出了明确的方向:
短期目标是提升WOS上主産品(7+X的7)的産品競争力,做強WOS的擴充應用生态;長遠目标是三方開發者在WOS上,基于WOS客戶的需求,創新、開發和售賣大型應用;PaaS+定制的傳遞生态(類Salesforce)。
在「ToB行業頭條」看來,每個時代都有其最基本的作業系統,這個作業系統是時代發展的基本盤,就如PC端的Windows,移動端的iOS、Android成為時代發展公共基礎設施的存在。
當然,不論是Windows還是iOS、Android,都是在不斷完善自己的應用,從基本的文檔、資訊、網頁等應用成長為集萬千應用于一身。
那麼對于微盟而言,聚焦于數字化商業範疇,WOS新商業作業系統的 SaaS産品矩陣“7+X”中的“X”能産生多大的能量?生态創新共享平台還會吸引多少生态夥伴進行共創?結合WOS的技術創新和微盟多年來沉澱的數字零售營運能力,還将為品牌商家創造多大的價值?最後會不會成長為類Windows、iOS等強大的應用生态?這些都留有無限的想象空間。
或許正如微盟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孫濤勇所言,WOS就像茂密森林下的黑土地,它擁有充滿無限期待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