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fluence
(OurChanging Seas V)
藝術家 Courtney Mattison 受美國駐印度尼西亞大使館的委托,從環境科學和海洋生物中覓得的靈感,采用珊瑚作為主角,創作了這件約 8.5 米高的陶瓷裝置——Confluence (OurChanging Seas V) 。
藝術家之是以選擇陶瓷作為材料,是因為黏土和釉料的基本成分——碳酸鈣,是構成珊瑚礁骨骼的基本元素。利用陶瓷強調珊瑚礁的脆弱性,旨在喚起人們對藍色地球的保護意識。
僅在這 37㎡ 的空間裡就存在着近 600 種不同種類的珊瑚礁,是海洋在陸地上的延伸。
整個裝置呈螺旋狀結構,中心的珊瑚、海葵等海洋動物色彩豔麗,象征着健康的海洋環境。然而,旋渦的邊緣與尾部漸漸褪色,意味着海洋災難愈演愈烈,保護海洋環境迫在眉睫。
藝術家藝術地呈現氣候變化的後果,希望激發觀者對于珊瑚礁的聯想,使人們切實地感受到自身與珊瑚礁之間的聯系,進而促使居民與決策者以實際行動來保護生态環境。
Come Home Again
英國藝術家 Es Devlin 耗時四個月創作了一個發光的雕塑——“Come Home Again”。這座大型公共設施位于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 gallery)外,是泰晤士河對岸圓頂聖保羅大教堂的一個剪切比例模型。
這些鉛筆畫描繪了倫敦的瀕危物種,其中包括倫敦優先保護名單上的243種動植物,包括鳥類、甲蟲和蛾子,以及真菌、魚類和野花等。
Es Devlin 的 243 幅草圖被放大,印在可持續使用的桦木層上,剪裁并展示在圓頂的橫截面上,背面貼有 LED 條用于照明。該結構由回收鋼和拉伸織物制成,環保的啞光漆面,将裝置的碳足迹降至最低。
白天,好奇的人們就能坐在其中,享受被藝術作品包圍的真切快樂,走近圓頂,遊客可以近距離觀看圖紙,也可以掃描二維碼了解每種物種的故事。
當夜幕降臨,“Come Home Again”的魔力被釋放。倫敦的合唱團體的歌聲與鳥類、蝙蝠和昆蟲的聲音交織在一起,為遊客提供沉浸式的感官體驗。同時,瀕危物種的形象也會随着演出被點亮,激發人們對瀕危物種的保護意識。希望這不是人類見到這些動物的唯一機會。
該大型公共裝置是一個教育、沉思和保護行動的空間,藝術家表示,“Come Home Again”旨在通過引起公衆對這些瀕危物種的關注,來強調保護它們的重要性。
它邀請人類在繁忙的日常中片刻抽身、駐足,傾聽那243個生物的名姓,去看、去聽、去感受所處的家園,而這将改變一切:鋼鐵鑄就的城市同樣是物種和文化互相聯系、交織的連續網絡,無論以何種方式傷害它、忽視它,都是在同時傷害人類本身。
·END·
免責申明 | 文章的内容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資訊,并不代表本頭條号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聯系本頭條号,我們将在第一時間做出處理,感謝了解!
閱讀原文
案例 | 腦洞大開的藝術裝置(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