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于斌
出品 | 潮起網「于見專欄」
包括阿裡在内的國内網際網路巨頭都在忙于如何利用海量使用者,賺取更多利潤。華為被輿論認為是“中國智慧在打造标杆”,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傳統技術和産品思維。
對照亞馬遜等西方企業在雲計算方面的進展,中國企業的視野和格局、創新活力以及生态凝聚力依然存在較大差異。
中國企業應該火爆炒作當下的商業浮躁,消除表面的繁榮和自我陶醉,以更廣闊的思維、開放的心态迎接世界的雲計算浪潮。
雲計算推動的這一産業、商業、政府和社會變革,波及的範圍超過了我們迄今為止所認識到的。它是一場宏大的社會創新,遠遠超出了一個技術、一個企業。
阿裡巴巴、華為等國内網際網路巨頭高舉雲計算大旗。遺憾的是,與亞馬遜等國際巨頭相比,以阿裡雲未代表的這些中國企業,在創新領域和生态水準發與之還有差距。
剛突破盈利界限,未來的道路還很長
飛輪效應中,隻有突破臨界點之後,才能以穩定輸出很小的力讓飛輪保持快速轉動的狀态,這一點在雲計算領域表現得淋漓盡緻。
雲計算是典型的重資産營運模式,前期需要建設大量基礎設施,比如資料中心的建設不僅需要伺服器、電力裝置、溫控裝置等固定資産投入,還有水電費、場地費、人工費等源源不斷的開支,後續還得維持規模化發展,并通過持續投入研發保持創新活力。是以,目前全球雲計算玩家中能實作盈利的鳳毛麟角。
目前,公開财報資料顯示,隻有AWS、微軟智能雲和AlibabaCloud (以下稱阿裡雲)超過了盈利門檻。從全球雲計算市場佔有率來看,綜合Gartner和IDC提供的資料,這三家雲企業也正好名列前三,占據了全球近七成的市場佔有率,這一趨勢仍在持續。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同屬第一梯隊,但AWS和阿裡雲在全球雲市場的份額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Gartner表示,AWS市場佔有率為38.92%,阿裡雲隻有9.55%。但在亞太地區,阿裡雲以25.53%的市場佔有率穩居首位。在中國國内,阿裡雲更是占據了幾乎一半的江山。
另一方面,海外雲市場成熟度高,使用者支付意願也比較強,AWS與主要競争對手微軟等在服務内容上存在差異。國内雲市場處于起步階段,不僅使用者尚未養成支付習慣,而且雲服務同質化嚴重,限制了阿裡雲的利潤增長。
前期的阿裡雲以明顯的價格和技術優勢,在國内雲市場占據主場優勢。實作年利潤對阿裡雲來說是重要的拐點,意味着跨越了最難的門檻。
未來,阿裡雲必然要走國際化的道路,面臨許多不确定性。令人意外的是,亞馬遜将面臨來自阿裡雲的價格戰。
阿裡雲,走的是“打深基礎”的技術路線,背後的邏輯是基于雲的特點建構整個基礎體系。
以飛天作業系統為核心,阿裡雲建構了自研晶片、伺服器、計算、存儲、網絡等軟硬體一體的全新計算架構
近年來,阿裡雲的技術革新是可能的。特别是在晶片方面,阿裡巴巴經濟區塊跨越電商、金融、物流、雲計算、大資料、全球化等場景,擁有使用者規模龐大、極具挑戰性的豐富計算場景、網絡阿裡巴巴連續開發李天710、玄鐵RISC-V系列、AI含光800等多種晶片。
據悉,平頭哥已經攻克了5納米高性能通用CPU晶片的開發,進入了中國一流晶片公司的陣營。
值得注意的是,AWS是最早開始布局晶片的雲計算企業,目前已建立了三條自研晶片業務線。亞馬遜科技大中華區産品部總經理顧凡介紹了雲計算企業緻力于晶片研發的原因。“底層發生的創新往往是最卓越的。自研晶片創新将成為改變雲計算遊戲規則的非常重要的能力。
從研發投入來看,阿裡雲與亞馬遜雲的差距仍然很大。公開資料顯示,亞馬遜2021年研發支出達到560億美元(約合人民币3700億元),營收約為12%。
阿裡巴巴2021年的技術相關成本超過1200億,占2022年度營收的比例為14.07%。雖然其研發投資規模還不到亞馬遜的三分之一,但收益占有率已經超過了亞馬遜。
從技術路線來看,無論是AWS還是阿裡雲,都不約而同地縱向“搭建深厚的根基”,橫向“創新突破”。但是,AWS起步更早,技術廣度、成熟度高,從IaaS、PaaS到SaaS的覆寫範圍也很廣。
雖然阿裡雲稍遜一籌,但發展速度很快,目前在IaaS層确立了優勢,PaaS和SaaS層布局完善,前景值得期待。
做好生态,或是阿裡雲破局方向
生态是雲計算的天生特征之一。雲生态一般衍生自内部業務,然後整合到垂直面和相關面。
AWS和阿裡雲的生态系統都是如此,在自身的電子商務孵化後,通過雲平台整合垂直領域的企業,在服務鍊聚集的公司足夠多的時候,将産業上下遊的企業聯系起來,實作生态耦合所有在國内建立雲的企業都将目标瞄準AWS。這不是禁忌。
亞馬遜是世界上最早在電子商務、跨境支付、物流和産業鍊連接配接領域同步開拓的平台,其語言環境、技術接口和商務邏輯建立在歐美商務文化之上,具有強大的國際市場生命力。
國内所有做雲的企業,對标的都是AWS,這個毋需避諱。亞馬遜是全球最早在電商、跨境支付、物流和産業鍊聯通領域同步開拓的平台,其語言環境、技術接口和商業邏輯建立在歐美商業文化之上,具有強大的國際市場生命力。
“做好生态”也是阿裡雲的重要戰略。近日,阿裡雲宣布生态戰略調整,重申“整合”戰略,同時成立專業團隊支援不同類型的合作夥伴,豐富行業解決方案,實作合作夥伴收入占比目前,阿裡雲在全球27個地區營運着84個可用區,擁有亞洲最大規模的雲基礎架構。僅在2021年,阿裡雲( 阿裡雲 )就新增了5個資料中心: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南韓、泰國和德國。
阿裡雲将國内電子商務國際化的成功經驗轉化為技術、商業技術和商業雙重服務能力,在市場認知、技術标準、物流供應鍊和金融體系上不斷國際化。
但對國内、國際兩大服務體系進行阿裡雲将帶來營運成本、套利空間和合規性風險。相對而言,亞馬遜是在歐美的監管體系下發展起來的。無需切換線路,從一開始就對使用者的資訊安全保護非常嚴格,技術集中度和合規性更充分,避免了繞道和回頭的成本。
阿裡雲追趕亞馬遜雲,挑戰依然巨大
受新冠影響,以阿裡釘釘為代表的遠端辦公一度成為最火爆的APP,企業對雲服務的需求也在增長。線上醫療、線上教育、電子商務直播的爆發将企業雲化、線上化推向了新的高潮,這一切的背後都離不開雲服務。
在疫情加大雲服務需求的同時,中國又堂而皇之地啟動了新的基礎設施,全面推進傳統産業數字化更新。雲計算作為新基礎設施的核心技術基礎,無形中成為傳統産業數字化更新的核心,傳統企業、政府的“上雲”潮再次開啟,雲計算市場也将迎來巨大的新紅利。
阿裡雲作為國内最大的雲提供商,在國内雲計算頭部效應日益顯著的大趨勢下,阿裡雲也掀起了新的基礎設施建設浪潮。
在政務、零售、金融、工業四大雲服務未來需求增長潛力最大的行業,阿裡雲已經獲得行業第一,其細分行業優勢也日益凸顯。
2018年,隻有10.1%的中國傳統企業使用雲服務,遠低于美國的49.2%。未來五年中國傳統企業雲服務行業增長率将達到29.7%,這意味着未來由阿裡雲主導的中國雲服務市場有很大增長空間。相比之下,在亞馬遜AWS主導的美國市場上,雲服務正在走向飽和。
和中美市場一樣,亞太市場的雲服務飽和度也遠遠低于歐美市場的飽和度。這意味着亞太市場雲服務市場的增長将大大超過歐美市場雲服務市場的增長。
作為亞太市場排名第一的雲服務制造商,阿裡雲在亞太市場的份額越來越高,未來亞太市場雲服務的增長也将遠遠超過其他雲服務制造商相比之下,盡管目前亞馬遜在歐美雲服務市場占主導地位,但市場增量非常小,未來增長空間非常有限。是以,亞馬遜雲服務增長速度放緩,收益也不及分析師預期。
另一方面,從經濟發展速度看,亞太地區經濟增速遠高于歐美地區經濟增速。特别是受疫情影響,未來幾年歐美經濟增速将加速放緩。經濟增長放緩意味着新添加的企業越來越少,對雲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少。
結語
很明顯,随着亞太地區經濟區塊的日益發達,新的企業數量也在增加,對雲服務有需求的企業也在增加。不過,面對國際雲服務巨頭的競争,國内雲服務廠商的追趕,阿裡雲計算未來的發展,必然長期承壓。
不過,雖然目前阿裡雲與亞馬遜還有一定差距,但以亞太雲服務市場為主導的阿裡雲未來的成長性,明顯強于以歐美雲服務市場為主導的亞馬遜,未來阿裡雲超越亞馬遜雲,并非沒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