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凡是兒童都不懂得自己要什麼,為什麼要,卻不知道成人們也都是在大地上盲目奔跑,即不明白來自何處,也不清楚要去何方。”初讀

作者:角度解讀

“凡是兒童都不懂得自己要什麼,為什麼要,卻不知道成人們也都是在大地上盲目奔跑,即不明白來自何處,也不清楚要去何方。”

初讀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時,一直好奇維特的情感線發展,期待一個反轉,給個青澀但美好的解決,但維特最終悲情自殺。便更不了解這部小說何以成為世界名著。

多年後再重讀,才了解歌德的這本聞名世界的小說,借少年之口訴說的是人間至味。

18世紀末,歌德用了四周的時間寫了《少年維特之煩惱》,源于他自己的一段類似經曆,女孩早已名花有主,傾注的情感一發不可收拾,失落的情緒是這位思想家及作家的創作的最佳時機。

這部小說最大的特點就是日記書信體,采用第一人稱“我”私人化語言、隐私性方式,訴說内心的波瀾、獨白,直抒胸臆,讀者的閱讀感受上更直接接受維特的情緒變化,淋漓盡緻、時而震撼時而感動。

維特出走,投奔姑媽所在的小城,那種抑制不住的興奮,像一隻快樂的小鳥。他情感真摯、熱情、對未來和世界充滿着期待,太陽、田野、微風、樹木的任何變幻都承載着維特豐富的内心世界。

因為有綠蒂的存在,他把一切自然的美好與自己相關聯,愛情讓他充滿未來可期沖破一切的欲望,沒有什麼可以阻擋。

然而一切從綠蒂要與未婚夫訂婚開始,順流而下,現實與世界展開了一副醜惡的嘴臉。

維特鼓起勇氣,結識了C伯爵和B小姐,他以為自己找到了同類中人,那些不計較名分、金錢、地位、聲望,可以袒露真心換之真情的朋友。

但一次當地名門望族的聚會上,維特遭到了所有人的嫌棄,包括C伯爵和B小姐的委婉驅趕,這緻命的一擊,他收拾行囊離開了這座小城,同時帶着絕望和孤獨。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這真的是一種祝福,出去半生曆經滄桑,誰能還是少年?

夢想與現實的距離讓平庸的人變得逐漸堅韌起來,然而卻讓内心豐富激情澎湃的人摔得即将粉身碎骨,他們一旦沖破精神上的折磨便可以一飛沖天,但很多時候,會甯為玉碎不為瓦全。

看《少年維特之煩惱》時,我時常想起梵高寫給弟弟提奧的信。

梵高每一次做出與家人期待的背道而馳的選擇時,都能充滿智慧、信念的為之辯駁。面對唯一能了解他的弟弟訴說的見聞和疾苦,每封信的結尾都能看到他倔強而熾烈地堅持。

在畫廊做銷售時,梵高對于藝術推銷員與那些高檔消費者的愚昧低俗不可容忍,被群嘲被解雇被離群索居的表象下,梵高和維特厭惡虛僞的圈層一樣,是他主動的選擇結果。

兩人最為相似之處是對底層人民發自真摯的同情。

梵高帶着畫具離開巴黎、倫敦這些成名畫家集聚地,孤獨地走進自然、鄉間,在那裡他能得到心靈上的自由釋放,同時感受到了貧苦的大衆生活永遠在掙紮線上更為真摯的情感流動。

維特走在鄉間,對那些貧苦的婦孺觀察入微,對造成這種局面的社會結構痛斥,“世上的不幸者并非我一個”。

然而,他們也是難以融入的理性社會的“局外人”他們都在用短暫的一生,期待得到自我與外界的兩者融合,努力反抗,甚至逃避,沉浸在村莊優美的自然風光以及人情風物中。

然而作為文明社會中的一員,理想存在于社會之中,人性的弱點是得到認可和愛,完全擺脫世俗生活而全然投身于自然懷抱卻不現實。

最終,維特選擇了自殺,梵高一樣。而讀過《少年維特之煩惱》,似乎更了解了梵高的絕望。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梵高與維特做到了,用生命維護了那些即将逝去的激情。#挑戰7天在頭條寫日記# #讀書# #閱讀的溫度#

“凡是兒童都不懂得自己要什麼,為什麼要,卻不知道成人們也都是在大地上盲目奔跑,即不明白來自何處,也不清楚要去何方。”初讀
“凡是兒童都不懂得自己要什麼,為什麼要,卻不知道成人們也都是在大地上盲目奔跑,即不明白來自何處,也不清楚要去何方。”初讀
“凡是兒童都不懂得自己要什麼,為什麼要,卻不知道成人們也都是在大地上盲目奔跑,即不明白來自何處,也不清楚要去何方。”初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