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察官,我如果被判刑,我女兒怎麼辦……她爸爸被判十年還在服刑。”
接受訊問時,即将被批捕的犯罪嫌疑人周某一直念叨着這句話。随着未成年人檢察部門的介入,一個“事實孤兒”獲得生活保障,更在檢察機關的職能延伸中,推動了問題在當地由“點”到“面”的解決。
檢察官找到她時,10歲女孩獲得了生活保障……
“我每天一個人放學回家,一個人做作業,買飯吃的錢是小姨來看我的時候留給我的……”
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檢察院的檢察官找到了周某10歲的女兒小月,看着小女孩,檢察官心裡不是滋味:“孩子的父親服刑在押、母親又因涉嫌嚴重犯罪拒不認罪被批捕,那麼小月就屬于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應該被納入救助保障。”
在初步調查核實後,檢察院立即将小月的情況反映給其所在社群和當地民政部門,并抄送了調取到的相關法律文書予以證明。
當地民政部門派專人上門探訪,開展相關工作,并确定小月的小姨為其臨時監護人,以最快的速度落實了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生活補貼的發放,并落實專人開展跟蹤回訪和監護指導。小月有了臨時監護人照料和生活補貼救助,生活終于有了保障。
“像小月這樣的孩子,是不是還有一些沒有被發現?”一個案子,讓檢察官想到一類特殊群體——隐性“事實孤兒”。
這些孩子的父母或死亡、失蹤,或重殘、重病、服刑在押、強制隔離戒毒、被執行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均無法履行監護職責。2019年,民政部、最高法、最高檢等12家部門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給這些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帶來福音。但如何做到“應保盡保、不漏一人”卻是個難題。
而症結就在于各部門間的很多資訊特别是執法司法資訊資料未共享,孩子的父母均因涉案被羁押的情況難以被及時掌握。
要做到“不漏一人”,就要盡快打通部門間的資料壁壘。
“姐弟倆每月能各領1700多元!”
有沒有一種可能,通過大資料技術,主動、快捷發現符合保障條件的兒童?
婺城區檢察院和金華市警察局江南分局開展聯合探索攻堅,數月後推出“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智慧發現救助”數字化應用模型,上線運作後發揮出積極作用。
“去年我兒子兒媳入獄,留下這一雙兒女,就靠我這點退休工資在勉強維持,孩子補習班都上不起,現在沒想到你們會主動上門提供救助,太謝謝了。”說這番話的,是小靜和小華這對姐弟的奶奶。
奶奶不知道相關保障政策,一家人生活拮據。檢察官主動上門讓她又意外又驚喜:“以後,姐弟倆每個月可以各領到一份1700多元的生活補貼,民政部門的從業人員還會上門來幫你們辦手續。”
小靜和小華就是由“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智慧發現救助”數字化應用模型通過大資料比對碰撞主動發現的。檢察機關将相關線索材料移送給民政部門,民政部門馬上派員上門“一站式”工作,以最快的速度将生活補貼落實到位。
通過資料共享、大資料運算,金華已精準發現了一批監護缺失的困境兒童。網絡技術的運用,讓檢察工作輻射出更大的社會能量,溫暖着更多人。
救助保障“一個不落”,落實政策“一天不差”
未成年人往往遇到困難不會主動求助;傳統的人工走訪排查的方式效率低、有遺漏,這就是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兩難境地”。
“檢警聯合開發的數字化應用模型,突破性解決了困境兒童‘發現難’的問題,是加強困境兒童保障的‘硬核産品’,大資料精準發現,讓我們缺失監護的孩子從‘不會說’到‘不用說’,實作政策上門,保障及時。”金華市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項燕琦說。
目前,該項數字化應用還在不斷疊代開發中,在現有資料接口、算法邏輯基礎上,再接入民政、衛健、殘聯等部門的死亡、重病、重殘等共享資料後,還将精準發現更多符合保障範圍的困境兒童,為他們及時送去關愛幫扶。
“事實孤兒救助保障‘一個不落’,政策兌現‘一天不差’,是我們努力的目标!”
(文中未成年人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