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追“球”!冬天的卡達,缺少存在感?不!看中國球迷的世界杯故事

作者:海報新聞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杜金城

四年,是一屆世界杯的周期。

黑白的足球如同精靈躍動,撩撥着全世界球迷的神經,享受一段屬于自己的歡樂時光。當然,也包括中國球迷。隻是,略顯尴尬,除了2002年的日韓世界杯,中國球迷在20多年時間裡從來隻能充當這場足球盛宴的看客。

本屆卡達世界杯,因為疫情、宣傳、贊助商等種種原因,幾乎淪為中國球迷口中“史上存在感最低”的一屆世界杯,很多鐵杆球迷沒有像過往那樣,走出國門親臨現場,也無法再為世界杯瘋狂。但是,他們與足球之間的故事,依舊值得回味……

追“球”!冬天的卡達,缺少存在感?不!看中國球迷的世界杯故事

《世界杯,這麼近,那麼遠》

從雷米特杯到大力神杯,自1930年第一屆世界杯足球賽在烏拉圭打響以來,四年一屆的世界杯走過近百年曆史,迄今已成功舉辦21屆,剛剛開賽的卡達世界杯是第22屆。

曾經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現場歡動呐喊的一幫青島爺們兒,今年雖然暫時停下了追逐的腳步,卻從沒放棄心中那份對世界杯的期待與自信,在對過往的點滴回憶中,盼望着2026年開啟更加精彩的追球之旅。

組團追夢

始于一場歐洲杯

11月18日一大早,天泰體育場外場的彙泉壹号足球場,人頭攢動,青島首屆70歲以上老年足球友誼賽踢到了決賽階段。最終,觀象山元老隊通過點球力克對手,奪得冠軍。

“如果沒有疫情,今年我們隊可能又會組織去世界杯現場看球,不過現在大夥留在家裡踢踢球,也挺開心。”看着老隊員們奪冠,觀象山隊的隊務杭先生笑着說道。

52歲的老杭做過足球記者,采訪過2002年日韓世界杯和2006年德國世界杯,後來經營球場,組織舉辦了不少中老年足球賽,順便結識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熱愛足球的朋友。“大夥很早就在一起踢球、一起看球了,但第一次萌生組團出國看球的想法,還是2012年的波蘭烏克蘭歐洲杯。”

根據統計,中國球迷成規模出境看球始于2002年的韓日世界杯。當年,伴随着中國足球圓夢世界杯,中國球迷期盼了半個世紀的夢想終于實作。正逢世界杯在咱鄰國舉行,球迷們不再滿足于守在電視機前觀賽,踏出國門到現場為中國隊助威,成為大家最熱切的心願。

盡管中國隊在日韓世界杯上一球未進、連吞九球,讓中國球迷再一次明白了中國隊與世界強隊之間的巨大差距,但這屆世界杯還是讓大批中國球迷開了眼界,也引領着更多球迷走出國門看球賽。

對于老杭這樣上了些年紀的球迷來說,選擇出國看球,除了出于對足球的熱愛,朋友之間的互相“撺掇”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另外,還需要一些“機緣巧合”。

老杭清楚地記得,2012年決定奔赴歐洲現場看球,起因就是受了一位做輪胎生意的隊友鼓動。歐洲杯期間德國恰巧舉辦了一個全世界範圍的輪胎展會,借着過去談生意的機會,他就遊說大夥一起去現場看球。一來二去,一個6人歐洲杯觀球團很快就成立了。

追“球”!冬天的卡達,缺少存在感?不!看中國球迷的世界杯故事

2012年,首次組團出國觀賽的老杭等人與波蘭球迷踢了一場友誼賽。 受訪者供圖

赴波蘭之前,大夥做了一個簡單的預算,把機票以及吃住行的基本費用加在一起均攤了一下,每人拿出幾萬塊錢算作“公用基金”。等到6月份,他們直飛法蘭克福。

因為提前聯系了德國當地的華人朋友。這個6人觀賽團一下飛機就享受了全程地接服務。“有專門的一輛中巴車拉着我們,先是在德國參加了輪胎展會,然後一路遊玩奔赴波蘭的格但斯克,去現場觀看歐洲杯的比賽。”老杭回憶道。

格但斯克是波蘭北部的一個小城,位于波羅的海沿岸,與青島還是國際友好城市。在這裡,杭先生和隊友們不僅觀看了兩場歐洲杯小組賽,還和當地的波蘭球迷踢了一場友誼賽,熱烈的球迷氛圍以及獨特的足球文化,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場友誼賽是當地華人朋友幫忙聯系的,因為大夥從中國出發時基本都沒有帶足球裝備,是以隻能在比賽前去當地的體育用品商店采購,各自挑好全身的行頭後,我們團長刷的卡,連公用基金都沒用。”和當地球迷踢球的場景,老杭依然記憶猶新。

那場友誼賽進行得雖然非常激烈,但秉承着中國足球的小、快、靈特點,老杭和隊友們還是成功赢下對手。讓波蘭朋友們感歎:“原來中國足球并不像國家隊踢得那麼差勁……”也因為這層默契,兩邊球員在比賽結束後,還在酒桌上好好較量了一番,“中國力量”再次勝出。

始于足球

并不止于足球

“球王”貝利曾被人問及,職業生涯哪一個進球是最精彩、最漂亮的?貝利的回答是:“下一個。”

套用到球迷身上,對世界杯的期待與自信同樣如此。未來的旅程總是更加令人充滿期待,在見識過世界杯的美好後,幾乎沒有人願意停下追逐的腳步。

自從經曆過2012年歐洲杯的“洗禮”後,老杭的這個民間觀賽團又接連出現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2016年法國歐洲杯以及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的現場。

朋友間的信任與默契讓他們每到大賽就形成了“自動組團”的默契。并且,因為追逐足球的腳步不曾停歇,使得他們又結識了不少國内外的新朋友。這種“以球會友”的旅程讓老哥幾個樂在其中。

老杭打開手機,裡面保留着最近幾屆大賽出國看球時的照片,很多外國朋友的聯系方式也保留在他的微信或通訊錄裡。

這些人可不是那種“今日一别,各自殊途”的朋友,“就拿我們當初在波蘭華沙看球來說,當時接待我們的波蘭朋友經常會來青島,并且因為互相熟識以後,這些外國朋友還通過我們的隊員在中國找到了商機,如今已經和青島的一些企業建立了很穩定的貿易關系,大夥彼此成了非常好的朋友。”

最近一次出國觀賽,是上屆俄羅斯世界杯,老杭和隊友們分别到加裡甯格勒和莫斯科觀看了幾場小組賽和淘汰賽。在加裡甯格勒,幾位軍事迷自然不會放過深入了解這座二戰時期重要城市的機會,除了參觀當地的博物館,還走訪了一些戰争舊址。最有意思的是,這些經驗豐富的老球迷直接租下當地一棟别墅,專門請了一位俄羅斯廚師負責一日三餐。

“我們到世界各地看球,就是要欣賞當地美景,品嘗純正的當地美食,還要領略當地的文化,這才是走出去看球最有意思的地方。”老杭“津津有味”地說道。

當然,出門看球也不總是留下愉快幸福的回憶。夏天的俄羅斯曾讓老哥幾個感受到意想不到的寒冷,本來白天還是烈日炎炎,到傍晚突然降溫,“逼得我們隻能在當地買棉衣,真沒辦法,确實太冷了。”說起這段經曆,老杭和隊友們隻剩下苦笑。

意外的寒冷一定不是出國看球的主旋律。好球、好友、好酒,讓異國觀賽的旅程變得好玩又有趣。這些年,中國足球經曆起起伏伏、依然原地踏步之時,中國球迷卻早已不再是當初青澀的樣子,他們懂球、愛球,但已不再把足球作為精神世界的支柱。

據統計,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現場,來自中國的球迷在10萬人左右,這個數字讓他們成為除東道主球迷外的第二大球迷群體,這一結果還是在中國男足沒有殺進世界杯情況下創造。顯然,大夥更願意把中國足球和世界杯的足球區分來看。

今年的卡達世界杯,老杭和隊友們決定“偃旗息鼓”,留守在家中看球。畢竟,他們的世界杯觀賽團團員有幾位已經年過七旬了。

“目前國際形勢有些動蕩,看球團的幾位主力都是當爺爺、外公的人了,思來想去,出國看一次世界杯的代價實在太大。不過大夥還是有期待的,想着再過4年,差不多2026年美加墨世界杯的時候,應該又能輕輕松松地出門看球了。”老杭望着球場說道。

往事曆曆

中國球迷異軍突起

時光如水,汩汩流動,中國球迷首次接觸世界杯得追溯到1978年。當時,電視轉播了在阿根廷舉辦的世界杯三四名角逐及最後的冠亞軍決賽。東道主阿根廷力克“郁金香”荷蘭,拿到了本國曆史上第一座世界杯冠軍獎杯。這也是為什麼世界杯在中國培養的第一批球迷,大都是阿根廷“鐵粉”的關鍵原因。

阿根廷世界杯的電視轉播為中國球迷打開了一扇了解世界先進足球的視窗。如今60歲的紀勝也是從那時起,喜歡上了“潘帕斯雄鷹”。

說起當初對世界杯産生的一些印象,他承認“早已經記不清”,“那時候普通家庭沒有電視,世界杯過後的好幾年,都是通過一些報紙、雜志來了解世界足球,可以說資訊是很滞後的。”

但是,像紀勝這樣的老球迷都記得,當年的世界杯除了可以看,還是可以“聽”的——1978年,還名為“北京電視台”的央視轉播了國際廣播衛星的公共信号,“解說界元老”宋世雄在香港的一個酒店房間裡完成了決賽的播報。同時,收音機裡也同步播出了比賽的實況。

1982年,央視首次直播西班牙世界杯。在那屆世界杯上,“金童”羅西拿到“最佳射手”,助意大利奪冠,中國的第一代“意粉”就此誕生。也是從那時起,中國球迷對于高水準足球比賽開始有了認知。

“在那之前,中國球迷在看球的時候甚至會為雙方破壞時踢得見高不見遠的球叫好,而在這之後,中國球迷知道了足球竟然還可以有暴力鏟球,比賽也不再隻是“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競技比賽就是要争第一。”紀勝回憶道。

此後,意甲聯賽登陸中國電視,這個當年有“小世界杯”之稱的聯賽很快培養了一大批中國粉絲。加上那幾年意大利國家隊帥哥林立,以至于支援意大利隊的中國球迷數量急劇上升,并輕松超越其他球迷群體。

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央視首次直播或錄播了全部52場世界杯比賽,中國球迷實作了通過彩色電視機看球的願望。據官方資料,1986年中國共生産電視機1447萬台,其中彩色電視機414萬台。

伴随着世界杯的啟迪,中國球迷對于中國足球的期盼程度也愈加濃厚。在沖擊1986年世界杯的道路上,中國足球第一次掉了鍊子。在主場打平中國香港就能出線的情況下,最終1:2輸了比賽。

這場失利似乎鋪就了中國足球的一層底色。随後的十年間,中國足球始終徘徊在低谷。

随着1990年的“意大利之夏”,才再次喚醒了人們對足球的記憶。一直到1994年中國足球改革,球迷們又一次燃起了對中國沖擊世界杯的熱情。

雖然此後中國足球起起伏伏,但中國球迷的數量卻在不斷攀升。

中國球迷在上屆俄羅斯世界杯幾乎創造了出境看球人數的新紀錄。比起2002年有中國男足參加的日韓世界杯,當時中國球迷參與現場看球的人數也在10萬左右,而俄羅斯世界杯現場能夠擁進如此多中國球迷,除了展現出這個群體對于足球的熱愛,也是中國經濟實力與綜合素質的展現。

許是時光消磨了人們太多的熱情,至本屆卡達世界杯,中國球迷的數量卻出現了斷崖式下滑。據媒體采訪得知,在已經售出的世界杯門票中,中國球迷的購票數量僅在5000至7000張。

這是一個略顯尬尴的數字,但也在大夥的意料之中,特殊時期沒有多少人願意再為足球去冒險。

追“球”!冬天的卡達,缺少存在感?不!看中國球迷的世界杯故事

不負所愛

期待2026再圓夢

相比而言,1987年出生的紀震是一位年輕的“鐵杆球迷”。不僅自己看球、踢球,他還曾跟随青島的球隊南征北戰,更在2017年時考取了足球裁判二級證書,2018年晉升為國家一級。同年,他和朋友奔赴俄羅斯觀看世界杯。

紀震個頭不高,身體素質也一般,年少時跟夥伴們踢球,經常被安排做守門員。即便這樣,他對黑白皮球的興趣也絲毫不減。

1998年世界杯,踢法奔放的阿根廷隊迷住了紀震,“那屆世界杯沒有看直播,世界杯結束以後,通過一些集錦回放,包括報紙、雜志開始了解世界杯。那時候非常喜歡阿根廷,覺得巴蒂斯圖塔踢球的風格非常帥。”

兩年後,紀震第一次走進當時的頤中球場,直擊了一場甲A時代青島隊對陣天津泰達的比賽,“我記得那場比賽最後踢成了1:1,兩邊各有一張紅牌,踢得非常激烈。”從此,到現場看球逐漸成了紀震生活的一個固定場景。後來到江西讀書,他現場為八一隊加過油;到廣東工作,他到恒大主場感受過那裡的熱烈氛圍。

追“球”!冬天的卡達,缺少存在感?不!看中國球迷的世界杯故事

2018年6月,紀震在俄羅斯世界杯英格蘭隊對陣克羅地亞隊的比賽現場。受訪者供圖

2002年日韓世界杯,中國隊曆史上第一次成功參賽。紀震跑上大街跟着慶祝的隊伍一起狂歡,唱歌、跳舞、放鞭炮,“那個場景一輩子也忘不了,比過年還熱鬧。”

雖然中國隊在随後的世界杯賽場上發揮欠佳,但那股澎湃的足球熱潮,讓年輕的紀震立下了“一定要現場看世界杯”的目标。

2010年12月2日,國際足聯主席約瑟夫·布拉特宣布俄羅斯獲得2018年世界杯的舉辦權。

從那天起,紀震和不少中國球迷一樣,開始做起了準備,“去俄羅斯看球對中國球迷來說是很好的機會,畢竟是我們的鄰國,當時覺得中國隊由裡皮帶隊,有很大希望殺進那屆世界杯。”

雙重的希望,讓中國球迷對那屆世界杯滿懷期待。

遺憾的是,中國隊最終未能登上俄羅斯世界杯的舞台。不過,紀震和小夥伴卻在遺憾之餘收獲了驚喜,“第一波網上搶票的環節我沒能抽中,但很幸運的是,當時即墨有位球迷大哥,本來要帶孩子去俄羅斯看球,後來因為家裡有事去不了,就把球票原價轉讓給了我。”

“去之前擔心語言溝通會有問題,第一次出國看球,心情還是挺忐忑的。”2018年的夏天,紀震踏上了人生第一次世界杯之旅。

他買到的兩張球票分别是在索契進行的一場世界杯1/4決賽,以及一場在莫斯科進行的世界杯半決賽。

小組賽結束之前,紀震并不知道這兩場比賽的對陣雙方會是誰。最開始期待阿根廷大戰葡萄牙,到後來期盼着西班牙對陣克羅地亞,結果,西班牙在16強的比賽中被俄羅斯淘汰,紀震和小夥伴在索契觀看的1/4決賽是俄羅斯對陣克羅地亞。

“賽前是有些失望的,畢竟兩支球隊都不是世界一流強隊,但真正到了現場才發現,東道主的比賽氛圍最為熱烈,甚至讓人感動。”

俄羅斯隊在那場比賽先進一球,後來被克羅地亞扳平。加時賽大戰,克羅地亞隊先進一球,俄羅斯隊直到比賽第115分鐘才把比分扳為2:2。最後的點球大戰,俄羅斯隊遺憾地被克羅地亞隊淘汰。

整場比賽,俄羅斯球迷高亢的助威聲從未停歇,“那場比賽是我看球以來,最受感動的一場比賽,真的體會到了球迷文化和足球的力量。後來我去莫斯科看的那場英格蘭對克羅地亞的半決賽,氣氛明顯差了很多。”紀震回憶道。

在俄羅斯的10天行程裡,紀震酣暢淋漓地感受了兩場世界杯賽事,領略了當地的風土人情,還和小夥伴們相約2022年卡達世界杯再見。

轉眼四年過去,一些計劃之外的變故讓大部分有出國看球計劃的中國球迷暫時擱置了心中的夢想。

“我從微信群裡了解到,這屆世界杯還是有中國球迷去了卡達,他們大部分都是梅西或C羅的‘死忠’,都是過去看梅羅的最後一屆世界杯,還是很羨慕他們的,希望下屆世界杯能夠再次圓夢吧。”紀震有些感慨地說道。

追“球”!冬天的卡達,缺少存在感?不!看中國球迷的世界杯故事

《足球小子逐夢卡達》

半島全媒體記者 潘立超

當地時間11月17日,距離世界杯開幕還有3天,卡達首都多哈的世界杯國際足聯球迷廣場上,四名中國青年與來自世界各地的球迷一起互動和狂歡着。作為從全國海選的足球精英,他們接下來除了會現場觀戰世界杯,與世界杯球員近距離接觸,還将接受“神奇教練”米盧的親自指導。

侯卓成、溫家龍、白皓北、魯茸锴翥,對這四名2000年前後出生的Z世代足球小子而言,這既是一次取經,也是一次逐夢之旅。期待他們,在不久後能以一技之長為中國足球搏殺世界杯貢獻的精彩進球。

啟蒙從蹒跚學步開始

“Messi,Champion!(梅西是冠軍)”在多哈的球迷廣場上,一隊梅西的球迷高喊着,四名中國青年聞聲也一起加入了為梅西加油助威的行列。他們都是看着梅西的比賽長大,這次終于有機會近距離目睹偶像的風采。

追“球”!冬天的卡達,缺少存在感?不!看中國球迷的世界杯故事

卡達,我們來了!11月17日,侯卓成、魯茸锴翥、白皓北、溫家龍(從左至右)在多哈的世界杯國際足聯球迷廣場打卡合影。受訪者供圖

細數與足球的緣分,四名青年中,時間最早的當屬來自北京大學的高材生侯卓成,他的足球故事可以說“從學走路就開始了”。

從小在四川自貢長大的侯卓成,1999年出生,正是四川足球最輝煌的時候,四川全興隊在世紀之交的甲A聯賽中名列前茅,吸引了四川當地不少狂熱的足球粉絲,侯卓成的爸爸就是其中之一。

侯卓成剛能走路的時候,侯爸爸就讓他抱着球玩耍,跟着一起觀看球賽,也不管小孩子能不能聽得懂,侯爸爸都會邊看球邊跟兒子講述諸如“成都保衛戰”等和四川足球有關的故事。

幼時的侯卓成還沒有機會到球場上磨練身手,每天就在小區院子裡對着牆踢球或是颠球,有時候也會帶球瘋跑,“父母工作忙沒時間陪我,足球是我最好的玩伴,給我一個球,我玩一整天都不覺得累。”

時間一晃上了國小,侯卓成無形中鍛煉的球技與奔跑速度一下就被校足球隊教練發現,一年級就被選入校隊,與高年級的大哥哥們一起訓練、比賽。雖然被人高馬大的高年級球員撞倒是常态,但讓侯卓成更加重視起自己的腳下技術和跑位。

寶劍鋒從磨砺出,少年侯卓成脫穎而出,上國中後就接受起中國足壇名宿馬明宇(2002年世界杯中國隊隊長)和四川足球名宿鄒侑根的指導。技藝日臻成熟的他,在四川當地比賽當中曾經一個人打進十球,一度被譽為“自貢足球天才”,成為了“全村的驕傲”。

“少小離家”執着足球夢

成長路上,每個人都不會總是順風順水。考上高中後,足球與學業一時很難兼顧,遠離父母的侯卓成曾經一度十分抑郁,甚至給家人打電話說“不想練了”。

“當時考上了成都七中足球隊,同時也考上成都七中理科學霸班;訓練和學習強度非常高,為了足球,隻能在晚上九點半訓練完回宿舍廁所或者被子裡熬夜學習,最終通過足球考上了北京大學,三年的辛苦付出終于值了。”侯卓成說道。

對此,一同奔赴卡達的隊友溫家龍深有感觸。2001年出生的溫家龍走上足球之路,也是受了父親的影響,“上國小的時候,每次父親接我放學後,都會帶我去足球場上玩。我老家在廣東梅州,因為沒有合适的球隊,10歲的時候,爸媽把我一個人送到了武漢,一邊練球一邊上學,舉目無親的時候,足球就是我唯一的玩伴,想到父母這麼多年的付出,也不敢說不想練了,隻能繼續堅持。”

其實除了比賽、訓練,溫家龍還喜歡鑽研花式足球,他會利用業餘的時間看花式足球的視訊,并臨摹花式足球的技巧。但對于未來,溫家龍似乎比較糾結,一方面他向往出國踢球,另一方面他又不喜歡國外的生活,“我的目标是能進入國内的職業隊就可以了。”

就在奔赴卡達前,溫家龍剛剛在11月12日進行的中乙聯賽收官戰中出場并為湖北隊打進一球。曾多次入選各級國少、國青隊,并入選中國足協“2024奧運希望之星”名單,在2018年被裡皮看中成為“傑出星銳計劃”3人之一的他,19歲時前往葡萄牙貢多馬爾俱樂部效力,與2000年出生的藏族小夥魯茸锴翥成了隊友。

而這次卡達之行,也讓22歲的魯茸锴翥感慨起自己的留洋時光:“剛到葡萄牙的時候隻有14歲,無論是飲食還是交流都很不适應。出國之前都是父母照顧我,留洋的日常全都是自己做飯。幾乎每天都有訓練比賽,高強度的比賽下來身心都很疲憊。”但出于對足球的執着,魯茸锴翥逐漸在隊中站穩了腳跟,一路堅持了下來。

魯茸锴翥和溫家龍都認為,中國球員與國外球員的技術都差不多,但足球意識比較落後,尤其是在高強度快節奏的比賽之下,很難像平時訓練那樣發揮出自己的水準,“有時候上半場還能跟對手抗衡一下,但到下半場體能就不行了……曆練是一方面,堅守是更困難的。”說起少小離家的往事,幾名足球小子仿佛産生了共鳴。

“取經路”上剛剛出發

11月18日,擁有30萬粉絲的侯卓成在社交媒體上釋出了一條在卡達世界杯球場外勁舞的小視訊,不少學弟和學妹為他點贊。

其實,身為自媒體達人的侯卓成,在抵達卡達之初,就釋出了與另外三名隊友在卡達世界杯主場館夕陽之下的合影,引得不少粉絲在留言中豔羨道:“真的去卡達了啊!”

在侯卓成看來,這次卡達之行也是自己的一次取經之旅,對于自己的足球人生,他有着清晰的規劃,“希望未來可以因人制宜,權衡年齡身體素質自身條件等特點,推廣更科學的青訓體系。”

目前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的18歲小夥白皓北作為守門員更能體會侯卓成的這份期盼,“如果沒有足球,可能沒有現在的生活和學業。我同校園足球一同成長起來,也見到校園足球的種種不足,比如有的定向教育訓練培養了一些不會踢球但能考高分的考生,違背了校園足球的初衷,希望這次卡達之行能夠對于校園足球的發展有所幫助。”

身高1.85米的白皓北以自己舉例,“培養一個好門将是非常不容易的,對注意力興奮度、心理承受能力要求更高;相比一般球員,門将很難在比賽中找到自己的參與感和獲勝感,而且很難出彩,一場高品質的比賽和射門,撲救成功率很小,門将得到更多的是挫敗感,尤其是對手進球了之後從球網當中把球撈出來的那種感覺更是令人沮喪,這也導緻很多人在踢球的時候不願意去擔任門将這個角色。但是我也是一個不服輸的人,就像門将倒地撲救一樣,不斷的倒地之後,以最飽滿的态度來迎接下一次的挑戰。”

“比賽的強度跟訓練完全是兩個感覺,在高強度下你的動作都和平時做的不一樣了,這也能讓自己看到與老球員們的差距在哪裡。但這差距并不是不能彌補,而是需要通過訓練、比賽逐漸拉近甚至超過他們。”在葡萄牙練球期間,魯茸锴翥大部分時間都在努力訓練,但是想要打上比賽難度還是很大,是以,這次卡達之行他也有自己的計劃,“希望通過這次卡達之行了解更多的足球文化和先進的技戰術水準,能夠幫助自己能夠找到更好的方向,希望能夠為中國足球盡一份力量。”

截止到20日晚,四名足球少年已經來到了卡達世界杯開幕式的場外,即将進場觀看開幕式,他們接下來的日程将更加充實:在21日英格蘭隊的比賽中,将第一次體驗球員通道,與幾乎同齡的英格蘭隊幾位當家少年進行互動;在阿根廷隊的比賽中看到梅西的世界杯最後一舞;拜訪“神奇教練”米盧……

他們才剛剛出發,希望每個人都能在這個舞台上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存在感。足球逐夢,這是一次全力以赴的無悔旅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