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

作者:澎湃新聞

在過去的40年裡,華人世界流傳最廣的外國短語是"莫斯科不相信眼淚"。1980年上映的一部蘇聯電影,它片名變成了滋養一個時代的雞湯,略帶辛辣的味道,略帶冰冷的身體感覺,是痛苦而果斷的清醒,也是坦率而勇敢的承受。對于剛走出特殊時代的中國人來說,"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和名言"人生始于40歲",無疑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精神風度,對一切的開始有着深刻的感覺。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

電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淚》的海報。

然而,作為一句有影響力的名言,弗拉基米爾·門索夫(Vladimir Mensov)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淚》(Moscow Not Believe in Tears)并不是來源。事實上,"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是古老的俄羅斯諺語之一,可以追溯到16世紀伊凡四世出生時。《西部語錄詞典》(花城出版社,1990年8月版,陳正光、于慶生)梳理了這一脈絡。

《西方語錄詞典》中有一句話,"莫斯科不相信眼淚"(第213頁),解釋如下。

在16世紀,莫斯科公國征服了喀山汗國(注:原書是錯誤的,它被征用時是俄羅斯帝國)。勝利者殘酷地對待被征服者。盡管破碎的王室成員為了獲得更多的寬容而發出了痛苦的懇求,但他們無法引起莫斯科統治者的同情。是以有一句話"莫斯科不相信眼淚"(見"喀山孤兒"條目)。這個成語當然意味着,無論一個人如何在推特上抱怨和哭泣自己的不幸,其他人都不會相信它。但反過來也可以指:對于不幸的事情,眼淚無濟于事,遇到不幸的人或面對現實,努力克服困難是最好的政策。

根據"莫斯科不相信眼淚"的提示,"喀山孤兒"(第167頁)可以在同一本書中找到,"莫斯科不相信眼淚"一詞,如下:

在俄羅斯于1552年征服喀山汗國後,王室成員為了獲得沙皇的盡可能多的寬容,用眼淚和鼻涕講述了他們的痛苦,被稱為喀山的孤兒。另一個是喀山汗國淪陷後,莫斯科有許多乞丐。他們都聲稱自己是戰争的受害者,并說他們的父母在喀山汗國的圍困中喪生。當然,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編造的,是以這些所謂的"喀山孤兒"被稱為假裝貧窮和憐憫的人。

從這兩個詞的注釋中,人們可以從曆史的深處嗅出一種嗅覺,這比電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淚》中反映的現實更殘酷。16世紀中葉,伊凡四世在俄羅斯的擴張為這句名言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并冷血了足夠的背景。顯然,這一切都始于伊凡四世。

伊凡四世是俄羅斯曆史上第一位沙皇。然而,他有一個更突出的綽号,"伊萬·雷迪",以及一個更反映他的風格綽号,"恐怖的伊凡"。曆史學家對伊凡四世優點的評價一直是有争議的和不可信的。他是斯大林時代蘇聯眼中和今天俄羅斯主流曆史學家眼中的傑出曆史人物。但在西方曆史學家眼中,他是俄國式威權主義的化身。在這位俄羅斯沙皇的"白皮膚黃心"中,高超的智慧與極端的殘酷結合在一起。他傲慢而奢侈,喜怒無常,嗜血,兇猛而瘋狂,既是為了消滅異議,也是為了殺害無辜的人。他對他的臣民使用的酷刑和迫害方法各不相同,屠殺的規模令人不寒而栗。

但公平地說,伊凡四世天生的殘暴比他複雜的性格要複雜得多。因為塑造他性格的成長經曆是善變和不安全的。伊凡四世出生于1530年,從小就失去了雙親,并得到了領主的幫助,他年輕時是克裡姆林宮高牆的"囚犯"。宮廷内部激烈的争吵和自相殘殺對伊凡四世性格的形成和1547年親政權的統治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方面,他專制而專橫,認為當上帝賦予權力時,所有人都應該絕對服從,另一方面,他膽怯,多疑,帶着神經質的恐懼,習慣于把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當作惡霸。

一般來說,具有"暴政膽怯"雙重人格的威權獨裁者必須通過不斷開拓邊界來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伊凡四世是帝國和俄羅斯擴張開始的典型例子。伊凡四世遠征的第一個目标是伏爾加河左岸莫斯科以東的喀山。

喀山最初是由寶噶爾人建立的,蒙古被列入西三月的金書汗國地圖,金書汗國在這裡建立喀山汗國時并不落後于鞑靼人。鞑靼人和俄羅斯人都是金汗國的前臣民,除了信仰之外,他們都帶有蒙古基因。在繼承方面,鞑靼人的蒙古血統比俄羅斯人的蒙古血統更"純潔"。在16世紀之前,雙方的襲擊通常是鞑靼人進入莫斯科,在那裡他們多次屠殺,搶劫和販運斯拉夫人。曆史記憶在國家語言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以有一句古老的俄羅斯諺語"不速之客比鞑靼人更糟糕"。

是以,伊凡四世遠征喀山,既有開拓邊疆的動機,也有複仇雪恨的意義。事實上,伊凡四世在1547年開始使用喀山,那一年他被加冕為沙皇,隻是由于河的過早解凍而無法越過伏爾加河。五年後,即1552年,伊凡四世率領15萬軍隊和150門火炮再次進入喀山。

喀山的防禦工事還不錯,步兵的力量也不亞于伊凡四世軍隊。但有三個關鍵因素決定了戰争的勝利或失敗:第一,俄羅斯軍隊從伏爾加河上遊切斷了喀山市的水源;

喀山戰役,在兩次蒙古内讧的出現上,本質上是依靠歐洲技術文明的奧斯曼帝國附庸俄羅斯的勝利。1552年10月2日,喀山市解體。同一天,整個戰争期間的主要工作是為抵達喀山汗國宮殿的伊凡四世祈禱。這時,喀山汗雅迪加爾·穆罕默德的後宮賈利拿着金銀寶,沖出王宮門,在俄軍的蹄子前哭泣。後來,可汗自己看到潮水已經退去,他垂下眉毛在伊凡四世腳下,祈求寬恕。"一代男主"帶着一點傲慢和蔑視,對哭泣的投降者說:"可惜,你們不懂俄羅斯的力量!(《暴君的一代:伊萬·雷迪》,第51頁,世界知識出版社,1986年9月,亨利·特羅亞著,張志、劉廣信譯)

喀山汗國宮前墜落的場景,以及伊凡四世對"哭泣的失敗者"的評價,都是"莫斯科不相信眼淚"的主題,也是随後一系列殘酷曆史叙事的前奏。俄羅斯人吞并喀山後鞑靼人發生了什麼?這屬于常識的範圍,即國家破碎的家庭必須享受的待遇。在伊凡四世的逼迫下,賈迪格·穆罕默德和一群朝臣皈依了東正教,并接受了洗禮。他已故的宮殿賈利和陣亡士兵的遺孀也放棄了信仰,成為俄羅斯将軍的幕後推手。

而成千上萬的喀山人,成為俄羅斯帝國社會底層的草民。他們不僅必須忍受艱苦的勞動,而且還必須承擔莫斯科聖瓦西裡大教堂六年建設的所有費用。自16世紀中葉以來,大量流離失所的喀山人來到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其中包括一些被鞑靼人掠奪的俄羅斯人。這些喀山人拖着女兒,衣物不飽,面容愁容,哭了,但被他們欺負的俄羅斯人,卻沒什麼可憐憫。什麼情緒可以壓倒人類的同情心?應該是基于羞恥的仇恨。俄羅斯諺語"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和"喀山孤兒"在當時的莫斯科街頭形成。這就是赢家對輸家的漠不關心。

攻佔喀山,標誌著俄羅斯完全擺脫了"蒙古儌"族群的控制,伏爾加河東岸的廣闊土地向俄羅斯開放。喀山汗國淪陷後,阿斯特拉罕汗國、西伯利亞汗國、克裡米亞汗國等也被納入俄羅斯帝國地圖。這個位于東歐邊緣的小國已成為當今歐亞大陸上世界上最大的領土大國。在這個神奇的擴充包中,伊凡四世是故事的第一驅動力。這個巨大的嬰兒是喀山汗沙法·蓋爾(Shafa Guerre)所生的,"有一顆吞噬了鞑靼人的牙齒",後來吞噬了更大的土地和更多的人。最後,俄國成為列甯的"萬民監獄"(《列甯全文集》第21卷,第392頁)。

有趣的是,喀山是列甯長大的地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