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一顆毒果到東方神菜,番茄是如何做到的?

在各類食物口味中,“番茄味”絕對稱得上極有辨識度的一類。番茄既是蔬菜又可以當水果吃,番茄炒蛋也是中國人的國民家常菜。但是這種我們十分熟悉的美味,在過去卻被認為是有毒的,它能夠走上餐桌,經曆了漫長的時間。

從一顆毒果到東方神菜,番茄是如何做到的?

01 從安第斯山脈到歐洲種植園

番茄原産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區,最開始的野生番茄隻有豌豆大小,形狀類似于葡萄。雖然它們紅色的果肉十分誘人,卻被認為有劇毒,當地土著人隻将其當成野獸的食物,并為番茄取了一個美麗而危險的名字:“狼桃”。後來經過研究發現,其實是因為番茄葉子含有毒素,被當時的人誤食才導緻中毒。

公元前500年,野生番茄被帶到墨西哥進行種植,墨西哥中部的種植園成為了它們的新家,又經過墨西哥阿茲特克人的馴化,番茄得以用于烹饪。在特諾奇蒂特蘭城裡,市場上随處可見大番茄、小番茄、蛇形番茄、心形番茄、甜番茄,不僅有紅色的,還有黃色的。除了新鮮番茄,同時售賣着番茄加工的各種小吃、醬汁等。番茄後來的英文名稱“tomato”,正是來自于墨西哥語。

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為歐洲人開啟了殖民美洲的大門。與此同時,一場史稱“哥倫布大交換”的重要事件上演,很多美洲特産得以被發掘,其中就包括番茄。

從一顆毒果到東方神菜,番茄是如何做到的?

在16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商人将番茄帶回了歐洲,當成高檔觀賞植物售賣。英國俄羅達拉裡公爵得到番茄之後,将這種外表豔麗的果子獻給了伊麗莎白女王,作為愛的禮物。番茄依靠顔值大受歡迎,歐洲人為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愛的蘋果”。

貴族們聽說這種奇異植物還被美洲土著食用,便也想嘗試一下,不幸的是他們的餐盤是用錫制成的,與番茄中的酸性物質發生了化學反應,導緻鉛中毒,甚至有人是以喪命。

一起起中毒事件,引起了人們的恐慌。“有毒,不能食用”,成為了歐洲人對番茄的刻闆印象。一些植物學家把番茄的毒性寫進了專著裡,教會甚至将它們視作惡魔的化身。可憐的番茄隻能繼續待在花園裡,供王公貴族們觀賞。即使後來它們上了餐桌,也隻是作為一種裝飾品擺在角落裡。

從一顆毒果到東方神菜,番茄是如何做到的?

02 吃番茄的勇士

到1544年,番茄被意大利草藥醫生馬蒂奧利引進到了意大利。馬蒂奧利将番茄誤認為曼德拉草,曼德拉草是當時一種催情緻幻劑,好奇心促使馬蒂奧利決定烹饪番茄。他按照平時做茄子的方法,把番茄抹上鹽和胡椒粉,放進鍋中油炸。雖然做出來的味道談不上好吃,但是馬蒂奧利證明了番茄是可以食用的。

1575年,一位歐洲牧師也寫書證明番茄可以食用,他介紹了墨西哥阿茲特克人如何加工番茄,說他們會将番茄榨成汁,然後混入辣椒、南瓜,制成調料。可惜牧師的這本著作剛一問世,就被列為了禁書。

從一顆毒果到東方神菜,番茄是如何做到的?

16世紀末,番茄進入了英格蘭,一個英國庸醫寫了一篇分析番茄的文章,他不僅抄襲了其他研究者的成果,還毫無科學依據地判斷,說番茄隻适合在西班牙、意大利等南部地區食用,因為這些地方更加溫暖。而在寒冷的北方,番茄不能烹饪,隻能藥用。

直到1768年,蘇格蘭植物學家米勒将番茄歸為番茄屬,1797年,大英百科全書将番茄列為日常食用蔬菜。番茄終于擺脫了“毒果”的罪名,它的可食用性獲得了承認。漸漸地,人們開始進行食用番茄的栽培。

在意大利人的廚房裡,番茄成了必不可少的料理成員,無論是日常主食,還是新式菜肴,總能看見番茄和肉醬這一對絕妙組合。而英國人顯然還沒有完全消除“毒果恐慌”,他們為了殺滅裡面“可能的毒素”,總要花很長時間來煮制番茄。

從一顆毒果到東方神菜,番茄是如何做到的?

那麼,在大洋彼岸的美國,誰又是第一個吃番茄的英雄呢?有這樣一個故事版本,說在1820年,美國人羅伯特将番茄種子帶回了家鄉紐澤西州薩倫鎮,種在自家田地裡,等到番茄成熟時,卻一顆也賣不出去,因為大家都怕有毒。

羅伯特當衆宣布,要以身試毒,在全鎮人眼皮底下吃掉番茄。消息很快傳開,前來看熱鬧的人越聚越多,羅伯特懷着忐忑的心情,一連吃下了十幾個番茄。吃完後,圍觀群衆都等着看他中毒倒下,誰知羅伯特安然無恙。自此,目瞪口呆的人們接受了番茄無毒的事實。

随着番茄的育種改良,到19世紀中葉,番茄進入了市場銷售。19世紀80年代,美國植物學家利文斯頓選育的新品種大獲成功,番茄正式邁入了産業化時代。1897年,約瑟夫·坎貝爾推出了濃縮番茄湯,這種番茄罐頭的發明,大大延長了食物的儲存時間,使番茄能夠走進更多的消費者家庭。

從一顆毒果到東方神菜,番茄是如何做到的?

03 番茄來到中國

番茄來到中國,有記載的是在明朝時期。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年),王象晉編撰的《群芳譜》中寫有:“一名六月柿,草本也,來自西番,故名。”這種“西番柿”即指番茄,它是和向日葵一起由西方傳教士帶過來的。值得一提的是,最先在地方志中記載“西番柿”的省份是山西。

進入中國後,番茄一開始也是作為觀賞植物種在園林裡。直到清乾隆二年(1737年),《台灣府志》提到了番茄口感細膩,還可以加糖煮茶喝,番茄的食用價值才得到了肯定。

清末光緒年間,在京城建立了農事試驗場,從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的一份奏折中,可以發現從俄國引進番茄的描述。之是以稱為“番茄”,是因為它來自西方、又形似茄子。

至于“蕃茄”這個稱謂,出現于宣統二年(1910年),是由西方的“西”、紅顔色的“紅”、形似柿子的“柿”三種元素組合而成的。

從一顆毒果到東方神菜,番茄是如何做到的?

1910年,黑龍江《呼蘭府志》稱番茄為“洋柿”,說它口感略甜。1935年,《廣東通志稿》記載番茄已經被普遍種植,除了生吃,還可以與肉一起煮食。1937年,雲南《石屏縣志》則說,以前一直對番茄有偏見、認為有毒的當地人,近年卻将番茄視為絕佳美味。還有1938年,貴州《麻江縣志》介紹了儲存番茄的方法:将番茄加入鹽、蒜、辣椒、米酒,置于罐中腌制。

民國時期,在各大餐館酒樓裡,番茄價格不菲,吃番茄,俨然成了有錢人的一種炫富行為。看到這種現象,老舍極為不滿,寫了一篇《蕃茄》發表在報紙上,猛烈抨擊中國人的崇洋媚外,之後他意猶未盡,又寫了一篇《再談蕃茄》。

從一顆毒果到東方神菜,番茄是如何做到的?

04 從魚露到番茄醬

“萬物皆可蘸”的番茄醬,其實有着中國血統,它可以追溯到中國閩南沿海地區的一種飲食習慣,那裡的原始民族會将海鮮腌制起來以便長期儲存,這樣還能增加特殊的風味和口感。其中魚、蝦、貝類和各種調料經過發酵制成了醬汁,用來調味很受歡迎,後來便衍生出了一系列魚露、蝦醬品種。

這些海鮮産品在閩南語中被稱為“ketchup”,這裡的“ket”是指腌魚,“chup”是醬的音。而“ketchup”,正是後來番茄醬的英文名。

宋朝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快速發展,福建泉州成為東西方貿易往來的最大口岸之一。福建移民帶着海鮮發酵技術來到了東南亞,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開設了醬汁廠,生産出來的魚露被英國水手們購買回去,為他們的飲食增添了不少滋味。

從一顆毒果到東方神菜,番茄是如何做到的?

魚露在中國的售價很低,商人們敏銳地發現了商機,做起了倒賣魚露的生意。在繁忙的貿易往來中,魚露逐漸成為了重要的商品,為英國商人賺取了豐厚的利潤。昂貴的魚露走上了英國人的餐桌,以魚露主打的菜肴在貴族圈流行開來。

英國人試圖破解魚露的配方,結果以失敗告終,他們隻得另辟蹊徑,将鳳尾魚、牡蛎、蘑菇、核桃混合在一起,再加上鹽、蔥、姜、蒜、啤酒和香料熬煮,制成了英國版本的魚露。一些極具創造力的廚師,甚至将桃子、草莓、葡萄、檸檬等水果添加進去。

17世紀90年代,“ketchup”一詞加入到了英語中。在英國食客心目中,最受歡迎的是蘑菇醬和核桃醬,可是整個醬汁大軍唯獨不見番茄的蹤影。

直到19世紀,ketchup制作工藝傳到了美國,美國人更喜歡濃稠、甜膩的口感,制造商們伺機改良了醬汁。1812年,費城科學家詹姆斯·米斯公布了一份ketchup配方,裡面含有番茄、香料和白蘭地,自此,番茄醬誕生了。

從一顆毒果到東方神菜,番茄是如何做到的?

番茄醬推向市場之後,立即俘獲了美國人民的胃。消費者們還發現,番茄的濃度對口感影響很大,除了番茄似乎其他成分都是畫蛇添足。漸漸地,醬汁中的番茄比例越來越高,到19世紀中後期,番茄醬的主要成分就隻剩下番茄了。

幾乎每個美國家庭,都會在餐桌上放一瓶番茄醬,《紐約論壇報》還将這種美味形容為“美國國民級調味品”。

當然,新鮮番茄醬的一個缺陷也很明顯,那就是保存期限不長,制造商們隻能往裡面添加大量防腐劑。這時有一個叫亨利·亨氏的人表示,隻有不含防腐劑的番茄醬才能赢得市場。

到1910年左右,經過一系列實驗亨氏公司發現,相比用番茄碎果肉,用一整顆番茄做出來的醬保存期限更長。他們還提高了糖和醋的含量,這樣經過腌制的番茄能存放更久。亨氏公司的制作方法,形成了番茄醬最流行的酸甜配方。

從一顆毒果到東方神菜,番茄是如何做到的?

05 番茄的第二故鄉

在五花八門的番茄菜肴中,番茄炒蛋可謂是一道神菜,它充分展現了中國人改良西方菜的智慧。

番茄自中國大城市推廣到二三線城市後,人們開始思考,怎樣讓它不隻停留在西餐食譜裡,而是更好地融入中式菜系?經過美食家們的大膽探索,從傳統美食中汲取靈感,番茄炒蛋這道菜橫空出世。

番茄炒蛋是哪年哪月被發明出來的,尚無相關曆史資料,但是在1935年,一篇題為《番茄之營養價值及其主要加工與烹調法》的論文,在《園藝》月刊上發表了。作者是農學家邢錫永,文章中說,将番茄去皮切片,加上雞蛋用油烙。這些描述不正是番茄炒蛋的做法嗎?是以至少在1935年,番茄炒蛋已經是一道成熟的菜式了。

從一顆毒果到東方神菜,番茄是如何做到的?

汪曾祺在吃過該美味之後,也寫了一篇《炒雞蛋》,說番茄炒蛋,要将番茄炒至斷生,仍不疲軟,雞蛋成大塊,番茄與雞蛋的顔色依然分明。他還吐槽說,番茄炒蛋從南方流行到北方時,北方的廚子烹饪此菜,手藝不精,炒得“一塌糊塗”。

番茄炒蛋真正普及為家常菜,得到20世紀50年代以後了,那時中國從西方引進了農藥化肥工藝,溫室大棚也發展起來。番茄畝産高,對環境适應性強,栽種範圍廣泛,成為了主要蔬菜種植品種。後來還頒發了國家标準,将“番茄”确定為正式名稱。

時至今日,中國的番茄産量位居世界之一,俨然成為了番茄的“第二故鄉”。一些貧困地區,更是将番茄種植作為了脫貧緻富的主要産業。無論是發源于魚露的番茄醬,還是成為國民家常菜的番茄炒蛋,都展現出番茄與中國奇妙的緣分。這一顆小小果實的傳奇故事,還将在華夏大地上繼續上演。

參考資料:《番茄》、《番茄在中國的引種推廣及其動因分析》、《食物語言學》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筱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