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改革開放精神:“春天的故事”寫在中國大地上

作者:光明網

"探索精神之源,彰顯時代價值"

第二十四期的主題:改革開放精神

光明日報記者 張和方麗文源

"改革開放的偉大精神,極大地豐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成為當代中國人民最具特色的精神象征!"2018年12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說。

回顧過去的40年,沒有什麼像中國的改革開放那樣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和世界曆史的程序。宏偉的實踐無可辯駁地證明,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的中國光輝,明天就沒有中國的光輝。

"中國人的飯碗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須解決未來誰會種地的問題。隻有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才能完全釋放土地生産力。2020年12月30日,在安徽省鳳陽縣小港村金昌食品屋院子裡,陽光明媚,77歲的闫金昌和記者共同探讨了現代農業改革的話題。

四十三年前,燕金昌和17位農民以紅色手印的形式開啟了中國的農村改革。40多年來,每一次談到農鄉改革,小港村的人民都沒有缺席。2016年,嚴金昌率先在土壤流網絡上釋出土地資訊,"大袋幹"上司再次成為小港村土地流轉的第一人。"我自己的土地已經轉出,每年每畝土地租金800元,你看看自己的農舍,一年收入超過10萬元。燕金昌對未來充滿信心。

"新的超越精神,荊棘的革命精神,敢于争先的創新精神,趕超未來的精神,抗考而進的精神,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迎頭直面難題的承諾精神。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韓清祥這樣總結改革開放精神的内涵。

"改革開放創造了發展奇迹,未來我們将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繼續寫更多的'春筍'。習近平總書記的話告訴人們,改革開放精神将繼續在中國土地上譜寫新的篇章。

改革開放精神:“春天的故事”寫在中國大地上

位于上海浦東新區,上海軌道交通城市線機場聯絡線項目張江站建設工地。新華社

改革開放的态度赢得了世人的信任和尊重

早在1978年。同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的特别評論員文章。短短六千字,攪動了幾十年。這篇文章掀起了對席卷中國的真理标準的大讨論,成為撬動改革開放的哲學杠杆。

當年11月24日晚,18名農民聚集在安徽省鳳陽縣小港村燕力村民的小屋裡,在"秘密合同"上按了一個鮮紅的手印。正是這一近乎悲慘的舉動開啟了中國的農村改革。

溫暖是為了知識和新。

時至今日,"大袋幹旱"之一的嚴金昌,總是自豪地向人們回憶起當初"大袋幹"的直接成果:實施"大袋幹"的第一年,小港村面對罕見的幹旱,依然取得了豐收。油光籽總産量達到3.5萬斤,相當于前20年的總産量。小港村人不僅吃飽飯,還把食物交給了國家和集體,當年實作了人均淨收入400元,是前一年的18倍。"今年,小港村返還了800元國有貸款,這是小港村曆史上第一次歸還國債。

起源于小港村的家庭契約制,解放了農村的生産力,像春雷一樣,喚醒了沉睡的大地。到1984年底,全國569萬生産隊伍中99%以上實行家庭合同責任制,人均糧食持有800公斤,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改革開放激發了億萬人民的創造活力,發出了改變世界的力量,寫下了震撼世界的"中國奇迹"。

1978年12月18日,中國共産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

如果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突破了思想壁壘,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奠定了思想基礎,那麼,小港村的"大袋幹"沖出"禁區"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提供了實踐經驗,那麼,十一屆三中全會就是在中國土地上吹響改革開放的号角。

1980年,深圳、珠海、廈門、汕頭成為經濟特區。在蛇口,一塊巨大的廣告牌上寫着"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活"的幾個大字,首先突出了解放思想的"深圳态度"。這句口号随之傳遍全國,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流行觀念。

在北京,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CPPCC)全國委員會的十幾名成員共同提出,教師應以"他們應得的崇高社會地位"為特征。最後,教師節以全國人大常委會決議的形式确定下來,崇文再教育逐漸成為一種社會氛圍。

1988年5月10日,中國第一個高新技術産業發展試驗區在北京成立。

"教育之春""科技之春""深圳速度""溫州模式"...此後,"改革"和"開放"成為漢語中高頻"熱詞",成為世界對中國認知的"密碼"。激活的泉水在中國地圖上飛濺。

中國以改革開放的立場赢得了世界的信任和尊重。除了資本、科技和商品的湧入,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也為中國人民帶來了新的靈感。

2016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小崗村感歎:"小港村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實踐證明,隻有改革才有出路,改革永遠是新的。"

2018年2月9日,小港村開展改革開放40年來首次集體資産股份合作分紅,實作了從村民"戶購地"向"全民持股紅"的轉變。同年,小港村"大袋幹"領隊作為唯一一批選出100名"改革先鋒"稱号獲得者。

改革開放的步伐,在前進的道路上,都是辛勤奮戰和夢想奮鬥的。

2010年5月,國家設立喀什經濟特區,促進西部地區協調發展;

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成立。

2017年4月1日,中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和國務院決定在雄安設立新的國家級區域。

2018年4月14日,國務院釋出指導意見,支援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探索海南島自由貿易港建設。

............

改革開放的"中國精神"帶來了舉世矚目的"中國速度"。

2020年12月23日,中國350公裡/小時高速貨運跑車集團在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正式上線,"從'和諧'到'複興'的最大差別在于,它已經從'混合'變成了真正的'中國血'。中鐵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車輛部門負責人記得,2006年底,最早的"和諧"列車組在上海鐵路局開始營運,直到現在,中國高鐵從無到有,從跑者到領跑者,現在的運作裡程已達37.9萬公裡,位居世界第一。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共在各個領域啟動了2485項改革計劃。2020年,面對複雜的國際國内形勢,中央深化改革部署的50項重點改革任務和75項其他改革任務基本完成,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完成改革任務143項,各領域出台改革方案268項。

改革開放将永遠在路上,成為改革開放的不竭動力,是中國人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道路上。

改革開放精神:“春天的故事”寫在中國大地上

深圳市福田區,晨曦中。新華社

"中國的改革,最複雜,最成功"

風吹起南中國海,潮水在浦江上空洶湧。

四十一年前,深圳灣響起了改革開放的"開山第一槍",經濟特區從蛇口起航。從此,碼頭如今又高聳入雲,鳳凰到栖息,百葉星。

31年前,在黃浦江畔,開發開放浦東的重大決策,吹響了改革開放的号角。在過去,一個功能豐富,元素齊全,設施先進的現代化新城市正在興起。

深圳蛇口、上海浦東、這兩個"吃改革大米、走開放道路、打創新牌"的城市地标,不斷重新整理中國改革開放的"速度"和"高度"——

41年來,深圳率先進行市場化經濟結構調整,率先1000多項改革舉措,以"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理念,開創了"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實作了落後邊境小鎮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大都市的曆史飛躍。

31年來,浦東這片熱土誕生了第一個金融貿易區、第一個保稅區、第一家外商獨資貿易公司、第一家外資銀行、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等諸多"民族第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高層建築不斷改寫上海的天際線,浦東以開放的态度向世界展示中國改革開放的新高度。

偉大的修行造就偉大的精神。深圳奇迹,浦東輝煌,見證了中國經濟破冰前進,風浪不斷進步,也将開拓創新、開放合作的理念融入中國人民的精神。

40多年來,中國人堅信"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始終秉持開拓創新的精神,從理念、實踐到制度,從"計劃經濟導向,以市場調控為輔"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從"堅持公有制為主體,非公有制為輔",到堅持"兩個堅定不移",從"引進、消化吸收"到"自主創新"......改革開放中國已經用完了發展的"加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結出了果實:1978年,中國人的平均國民總收入僅為200美元,中國經濟僅占世界總量的1.8%;

40年來,中國保持開放合作精神,對外開放的大門越來越敞開,改革開放的新高地也越來越多:從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等國建立經濟特區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從東部沿海開放到沿江、沿邊疆和中西部地區内陸地區全面開放,從"一帶一路"建設的拟議和穩步推進,到成功舉辦三屆"買天賣世界"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從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到規劃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中國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廣域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已成為開放型經濟強國:40年來,中國商品進出口總額增長了約200倍,外商投資從零躍升至1000億美元,中國已成為100多個國家的主要貿易夥伴, 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平均每年超過30%,居世界第一。

"改革開放徹底把中國的命運從近代的'下行通道'中推了出來,中國的改革是最複雜、最成功的。美國學者塞缪爾·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評論了中國的改革開放。這一"史詩般的進步","人類發展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典範",都閃耀着開拓創新、開放合作的力量精神,凝聚着中國兒童涉足灘、打破急流、打破磅強的障礙。

"我們要以更高的自力更生水準,實施更高層次的改革開放,加快建構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020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指明了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前進方向。

創新、開放、合作的精神,仍然是我們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法寶和力量源泉。置身于世界和時代變遷中的中國,正以自信的艱難書寫新奇迹——2020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年内首次由負值轉正,外貿進出口累計增速今年首次轉正, 吸引外資人民币、美元累計名額年内首次出現"雙正"。作為疫情爆發以來第一個恢複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中國經濟表現出了強大的韌性和活力。

改革開放精神:“春天的故事”寫在中國大地上

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收獲季節。資訊圖檔

改革開放始終以人為本

在浙江省安吉縣東南400公裡的小港村,豫村,距宋代銀銅礦有礦區。"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在山上發現了高品質的石灰石,并在村裡開設了三座石礦和一家水泥廠。"村黨支部書記潘文格說。

通過開采和出售石頭和泥土,玉村曾經成為該縣最富有的村莊。但要求過高破壞了環境,"對面綠色山丘上的樹葉落在水泥灰層上。潘說,2003年,餘村決定關閉礦山,保護生态環境,發展綠色經濟。

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到訪于村,首次提出"青水青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

告别污染,迎來新生活。在過去的16年裡,玉村已經從一個污染的村莊變成了國家4A級景區。僅在2020年,該村就有近100萬遊客。在這個小山村裡,真正享受到綠水綠茵的村民們的青山是金山銀山。

人民想要什麼,政府想要什麼。2016年12月,浙江首次提出"一次運作"改革,實行一窗驗收,一體化服務,一次完成。改革之刃指的是"證證長征",受到了群衆的诟病。

人民是改革開放的根本力量,改革開放的最終目标在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願望,在發展中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促進人民福祉。

醫療體制改革、教育改革、政治改革、司法改革、經濟改革、國有企業改革......改革是鋒利的刃口,是痢疾的消除,是活力的釋放,是人民的利益。

"源活水從新安流出,千轉回錢塘。新安江,一個從安徽來,一個去浙江。2012年,安徽、浙江在跨省區聯合啟動新安江生态補償機制試點,率先建設全國跨省水環境生态補償機制,實作了環境、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共赢。

"新安江模式"在國内得到廣泛推廣。如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這種模式不斷"更新"。在此基礎上,紮實推進長江系統、森林長系統、湖長系統改革,江淮陸地水清澈,森林茂密,山地綠化。兩年前,陳正茂還是一名漁民,2020年1月1日,巢湖禁漁十年後,他和成千上萬的漁民一樣,"洗腳上岸",成為了一名水"環衛勞工"。"現在收入不高,但沒有必要跑來跑去,岸邊有家,孩子上學就有了地方。他說。

在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老人每餐支付2元,到村養老中心享用美味佳肴。2013年3月,金東區嘗試"居家養老"模式,短短三個月,就成立了129個村級養老中心。

幼兒要受教育,學會教書,要工作要掙錢,要生病要有醫療,要養老,要活得有家,要弱者要養活......改革開放40多年來始終以人民為中心,民生在發展中得到保障和改善。

"江五号"傳回器成功登陸月球樣品,"九章"計算機幫助中國首次實作"量子計算優勢","奮鬥"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1萬米海上試航并成功傳回,北鬥系統完成全球網絡部署......2020年,中國将取得許多重要的科技成果。

從曆史上看,中國曾多次與世界科技革命失臂,但通過改革開放,卻趕上了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潮流。

"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與時俱進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技巧,是實作'兩百年'目标、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關鍵途徑。這是讓夢想在中國綻放的一種方式,每朵花都隐藏在一個"春天的故事"中,這些永無止境的故事彙聚在一起,是中國的力量。

光明日報(2021年1月5日)

來源:Guangming.com-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