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回國前後,也恰逢多雨天,甘肅很多地方都提前到了冬天。房間很冷,很不尋常,火災發生後,它變暖了很多。
當添加碳時,發現角落裡隻有一小堆煤,這是去年的庫存,小心翼翼地蓋上防水油布。
跟爸爸聊聊煤價,高得驚人,一噸在鄉下已經達到1700-1800噸,一個正常的冬天,一個家庭需要2噸左右。前幾年,價格約為每噸750,而今年已經翻了一番多。
一個完整的連鎖沖擊,疫情導緻國外産品短缺,國内出口産品訂單爆裂,用電量增加,電力供應緊張,動力煤價格上漲......回報到我們的生活,就是煤的爆炸,現在城市取暖幾乎都用天然氣鍋爐或壁挂式爐子,而農村,在城市的邊緣,因為基礎設施、取暖,仍然是最簡單、最便宜的方式,煤炭是最直接的供熱來源。
也許,很多人會覺得一個冬天,幾千塊錢,變化不大。作為從農村出來的人,我們明白,對于他們來說,這些錢是買不起的。
煤炭價格也許不是影響農民生計的主要因素。這隻是多邊形的一小面。如果在農村地區有天然氣或中央供暖或其他手段,這不是問題。
現在西北農村,或者說,很多農村,不限于西北農村。人口流失、基礎設施永遠跟不上、老齡化、留守兒童等問題,你去看看,道路狹窄,晴天塵土飛揚,一旦下雨就渾濁,日常情況污水......
在建設城市時,我們的城市主體忽略了周圍的鄉鎮和村莊。
他的家鄉有一座黃河懸索橋,在20世紀60年代末,農民和土壤專家花了不到三年的時間就完成了開通。還是我的家鄉,2015年上的新黃河大橋,七八年,還沒有完工。
鄉村養活了城市,當城市像一棵大樹一樣擴張時,它不斷地從周圍的土壤(農村)中汲取所需的一切。當樹木生長,但隻留下幾片葉子時,土壤變得貧瘠和幹燥。但沒有得到它應得的營養和補充。
我的父母正在變老,我的家鄉正在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