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行時間:1998年
類型: 犯罪/劇情
導演: 托尼·凱
主演: 愛德華·諾頓 / 愛德華·弗隆 / 貝弗利·德安傑洛
豆瓣等級:8.5/10
IMDb 評分: 8.5/10 (IMDb250 TOP031)
獲獎:第7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情節
簡介
德裡克(愛德華·諾頓 飾)的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被一個黑人毒販槍殺,在他年輕的心中播下了仇恨的種子。原來,德裡克在老師眼裡是個好學生。但自從他父親去世後,他全心全意地與有色人種打交道。他積極組織了白人青年的混合,到處都是有色人種。有一次,他開槍打死了兩名黑人,然後進了監獄。
入獄後,德裡克加入了一群新納粹白人。後來,由于工作關系,他與一個黑人成為朋友,他開始反思自己的過去。當他試圖脫離監獄中的新納粹組織時,他遭到拳打腳踢。出獄後,德裡克決定脫離他以前的幫派,把他的兄弟帶走,開始新的生活。他告别了女友群組織,帶領家人搬家。但就在那時,他的兄弟丹尼被黑人殺害。Derek Wynya驚恐地發現,他哥哥的死是為了報複他的罪孽,他又一次迷失了。
影評
這部電影是一部經典的反種族主義電影。德裡克是一名黑人種族主義者,由于父親的死而變得極度黑人化身,在槍殺兩名黑人後被判入獄三年,他在獄中逐漸被一名黑人獄友的化身喚醒,卻發現為時已晚。影片中主角德裡克心理蛻變的情節如此之短,以至于無法解釋他不安全感的過程,也就是影片的重傷。但這個缺陷并不能掩蓋餘文生,它仍然可以令人心跳停止,發人深省。
演員愛德華·諾頓(Edward Norton)精湛的演技令人印象深刻。最難忘的時刻之一是德裡克在殺死兩名黑人後被警察逮捕,看着他的兄弟丹尼的眼睛,丹尼對黑人有着深深的仇恨,對殺害黑人的快樂和成就感,作為白人的自信和優越感,對他即将到來的監獄生活不屑一顧, 以及對他哥哥的某種的愛。我最後一次看到同樣具有感染力的表情是馬龍·白蘭度在《教父》中看到他長子被謀殺的屍體。
在籬笆後面生活了三年後,德裡克醒悟過來,接受了平等的理念,放下了仇恨和偏執。但是,他真的對自己的罪孽完全悔改嗎?不,我沒有。出獄後,面對那些曾受他影響成為極端分子的人,作為該組織的精神領袖,他沒有選擇積極勸說他們悔改,而是因為害怕報複,選擇幹脆逃跑。但輕描淡寫地說"我辭職"并不能驅散他以前做過的惡,他最親近的親人的死是他最終的惡。
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過去所做的事情負責,不要以為選擇好的今天和明天可以逃避昨天,畢竟昨天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話又說回來,讓我們簡單談談種族平等。這部電影的主人公德裡克(Derek)萌發了極端的思想,因為他父親對黑人的偏見影響了他,而他父親的偏見源于他的消防隊的兩個黑人不如原來的白人,但在工作中取代了白人,這讓父親感到不公平,進而産生了對黑人社群的敵意。然後,黑人毒販開槍打死了他的父親,他要滅火,這讓德裡克仇恨的萌發成為邪惡的果實。德裡克是可恨的,但他也是可悲的。
西方鼓吹政治正确和弱勢群體更多權利是沒有任何借口的。但很多時候,他們走得太久,變成了"誰軟弱,誰是對的,誰不同意你是歧視"。在這種情況下,這些種族主義者隻會變得更加不滿,更加激進,并導緻更多這樣的悲劇。
幫助弱者和少數群體當然是正确的做法,但它仍然建立在公平競争和平等人權的基礎上,過度保護隻會加劇種族緊張局勢。同時,每個人都應該對社會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求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不能滿腔虛僞的口号和學說,認為他們是在促進世界平等和博愛的偉大聖人,其實隻能反映幼稚的思想和認知的膚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