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後窗‖讓人負累的“儀式感”

作者:大衆日報
後窗‖讓人負累的“儀式感”

□ 李偉明

打開微信,總有幾位"微友"每天不停地發來"早點問"的表情。我這個人有點強迫症,看到微信顯示的新消息,不管對方的狀态,熟悉與否,都要點看看有沒有需要回複的内容。是以,這些毫無戒心的消息可能會延遲幾秒鐘。我這個人有些壞脾氣,多了一會兒,忍不住回複了一句話:"我不習慣這套,以後有話要說,沒什麼好問的,早點就不用問了,謝謝大家的支援!"是以,有些人真的會停下來,不再自欺欺人,但有些人認真地告訴我:這是為了給生活增添一個'儀式',讓你們的友誼變得不一樣!"

這樣的"儀式",或許廠家覺得有趣、有品位,非常能展現自己的"人情味",否則他就不會那麼孜孜不倦了。這種做法,别人喜歡不喜歡,我沒有權利幹涉,但無論什麼"儀式感",也要找對的對象,才能快樂。如果我面對這樣無聊的人,不僅無法提升"品味",還會成為負擔——直白地說,是一種令人讨厭的形式主義。

每天,你堅持"普法"這個"拿主義"的表達(注意兩個"關鍵詞":一個是"普法",另一個是"拿"),有什麼意義呢?說起來難聽,指望這種懶惰的方法能積累豐富的人情,這個世界恐怕不是那麼便宜的東西?在我看來,如果兩個人認識相當程度,就沒有必要"鋪路"才能直接做一顆心,如果兩個人的關系隻是平凡,我不相信你會選擇這樣一個共同的友誼"微朋友"來表達愛情的感情。是以,這種"天女松花"式的送人,如果不是為了一大堆近,那隻能說明你真是閑聊無聊,還能拉别人陪你無聊。如果微信上的聯系人有這樣的愛好,那麼你整天坐下來刷手機,哪裡有時間做正确的事情?

這種儀式感肯定不是現在的樣子。記得很多年前,還沒有微信,流行的手機短信到過年。在那些過年的日子裡,手機不停地響,但收到的可能超過80%的相同甚至一句新年賀詞(有的人轉發了别人的名字也轉過來了)。頭一兩年好一點,時間長了,那些群衆性的資訊,估計我們其實還沒有到心裡(也明白是怎麼回事),甚至難免有點累了,是以後來的元旦資訊漸漸少了。這種現象說明,這樣的事情,到底還是人用這顆心,一樣的心!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寶貴的,或者用來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如果真的有那顆心去問候别人,也應該說幾句話來指點,個性化有意義的話是正确的。

在這種生活瑣事中尋找"儀式感"的人,大多是出于對他人的不了解,一廂情願地認為自己喜歡的東西,全世界的人都喜歡。當然他們是善良的,除了了解有點不同,其他沒有太多的批評。但也有極少數人,但可能是别有用心的,打着"儀式感"的幌子,其實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不擺在桌面上。

告訴你一個故事。多年前,某地的一位年輕商人想出了一個創造性的想法,以便用一個實權領袖拉動"天線"。這位商人在這個上司不認識他的前提下,每天準時跑到上司辦公室門口,他打個招呼,每次隻是自我介紹一句"我是确定的",問候一個"上司硬",然後沒等上司回來就迅速閃過人。如果那個男人堅持了一段時間,商人就會突然打斷幾天,沒有看到上司。然後,當他再次出現在上司面前時,上司忍不住問道:"年輕人,為什麼這些天你看不到你?""通過這種方式,商人成功地進入了上司層的視線,無意中被上司者記住,并為他後來承擔某些業務奠定了基礎。

在那些日子裡,交通不發達,溝通不友善,上司走路的頻率遠不如現在,對于一些"有抱負的人"來說,用這種土路,與上司接觸可能是有效的,但當時還沒有拿出任何"儀式感"的說法。現在當然不一樣了,交通、溝通都友善,上司經常在外面辛苦工作,即使不出門也是關門辦公,也沒那麼容易看清。但如果通過某個管道獲得聯系方式,大智如果被愚弄到點繞着"儀式感",尤其是對于一些"潛在股票"一開始,明知不會有收益嗎?

如果是出于這個目的,這樣的"禮儀感"不僅負擔沉重,而且可怕。當然,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情況并非如此。對于那些處于某些特殊情況和關鍵職位的人來說,将上述故事與一些突然提出大報價的人的眼睛進行比較可能是有用的。

後窗‖讓人負累的“儀式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