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郭松民 |《影》:中國進步了,但張藝謀沒有0102030405

作者:郭松民

<h1 class="pgc-h-arrow-right">01</h1>

在文化遺産意義上,菏澤明還是張藝謀的父親,張藝謀是黑澤明的兒子。

對于張藝謀來說,黑澤明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菏澤明的作品孕育了張藝謀,奠定了他今天的地位,但張藝謀一直生活在黑澤明的陰影下,從未真正走出來。

郭松民 |《影》:中國進步了,但張藝謀沒有0102030405

2018年,張藝謀隆重推出《暗影》,觀衆不難一眼就看出黑澤名《電影戰士》、《混沌》、《蜘蛛巢城》等仿制品,但在意識形态領域卻一直在等待下一個。

人性的悲傷無非是被困在欲望中,無法解救精靈,這可以說是人類的共性。

黑澤明以深邃的眼光和人道主義精神,剖析了隐藏在人性背後的罪惡——欲望不僅摧毀了自己,還摧毀了許多美好的事物,如善良、正直、忠誠等等——這就是黑澤爾明電影的魅力所在。

但張藝謀從來不明白這一點。

張藝謀電影最突出的特點是"沒有好人"——沒有人是誠實善良的。

所有被殺的人都該得罪,死而死,最後得勝的人是最危險和最殘忍的人。

郭松民 |《影》:中國進步了,但張藝謀沒有0102030405

<h1 class="pgc-h-arrow-right">02</h1>

"影子"不僅沒有超越他的精神父親黑澤明,也沒有超越他自己的"全城與金甲"。

《電影》用了《三國志》中"魯子懂易都江"的結構,講述了這樣一個"架空"的故事:

裴國度裴子玉(鄧超飾),被敵軍戰争楊蒼(胡俊)擊敗,受傷後得以從小訓練的替補"元州"(鄧超),為他行走在大廳和戰場上。與此同時,裴國君佩良(鄭偉飾)和都铎王朝的玉們互相計算。

作為"影子替身"存在于"邊境國家"的權力遊戲中掙紮求生,并等待獲勝的機會。

"影子"其實有兩條線索:一是裴國和敵國争奪鏡像國,是明線;

紫宇利用替身"鏡态",一方面攻擊鏡态,另一方面做自己的工作;

裴良雖然裝傻賣,但陰謀紫玉自以為是地看着火,決定數數,既有鏡像狀态,又殺了兒子于。

但真正聰明的是替身"鏡國",他借兒子的手殺了佩良,然後反手殺了紫玉,以自己的反客人為導向,最後登上了貝聿銘的寶座。

<h1 class="pgc-h-arrow-right">03</h1>

《電影》延續了張藝謀電影的傳統:根本沒有人的視野。曆史是而且隻是權力,将軍們有欺詐、血腥殺戮的風險。

在《影子》中,老百姓等于根本沒有出場,他們隻是影子軍隊突襲的鏡面狀态恐慌躲閃。

沒有人民的眼光,價值尺度就會失去标準。

裴國與敵争奪鏡像國之争毫無意義,而殺死子玉、裴良和"鏡國"争奪王位也毫無意義。

《三國》的價值尺度是"正統"的概念,無論是忠于劉漢王室為标準的人物,王海林編劇的《銅雀台灣》延續了這一标準;

在《電影》中,所有人都在數别人,所有人都在被别人算計,沒有人尊重那些沒有帶來真正價值效益的人。

和《審查者之書》一樣,起初受到迫害的小白兔,最終并沒有以智慧和善良打敗對手,而是長成了一頭更加兇猛的狼,吃掉了所有的對手,登上了至高無上的王位。

勝利不是善良的勝利,而是陰謀和兇猛的勝利。

郭松民 |《影》:中國進步了,但張藝謀沒有0102030405

<h1 class="pgc-h-arrow-right">04</h1>

《影子》中充滿了中國傳統文化符号,如太極、書法、古琴等,鏡頭極其華麗,有水墨的氣息。但實質上,這是對中國文化和曆史的極端诽謗: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這樣一群人,為了不惜一切代價赢得權力,自相殘殺?難道他們中間沒有一個有道德的人嗎?不是一個高尚的人?

在黑澤明的《暗影戰士》中,武田新軒的替身影子戰士,從小偷沒變被武田家族的正義之舉所感動,盡職盡責,甚至讓武田家族和敵人堅信自己就是新軒本人,最後他為武田家族而死。但"鏡境"中的"影子"一直在等待機會殺死兒子,彼此之間沒有信任,沒有情感。

《電影》還延續了張藝謀的另一個傳統:欲望不滿足于女人的密室,通奸和,等等。鞏俐太老了,無法扮演這樣的角色,是以他取代了孫偉,但還是"大紅燈籠高高挂",或者說是"菊豆"。

用曆史和現實來說,沒有僞民俗、僞武器和各種虛構的僞戰争手段來創造視覺奇觀,這是張藝謀上司的第五代導演的一個壞習慣,在片中,張藝謀延續了這個壞習慣,極端渲染的"傘刀"是沒有曆史根據的, 這樣的"武器",除了用于性能外,也無法獲得任何力學原理支援。

郭松民 |《影》:中國進步了,但張藝謀沒有0102030405

<h1 class="pgc-h-arrow-right">05</h1>

在迫切需要重塑中國在當今世界的新形象時,張藝謀向世界展示了仍在追逐陌生平庸的東方"奇觀"。

中國取得了進展,但張藝謀沒有。

郭松民 |《影》:中國進步了,但張藝謀沒有0102030405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