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奇瑞25載,尹同躍的快與慢

作者:車圈能見度
奇瑞25載,尹同躍的快與慢

圖檔來源:度哥

2022年是奇瑞汽車創立的25周年,也是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年滿60周歲的年份。對于奇瑞來說,是正值當打之年;而對于掌舵人尹同躍來說,卻已是花甲之年。

在奇瑞的25年裡,看得見的是,尹同躍帶領奇瑞汽車快速發展,從一個破敗的茅屋發展成為了擁有1000萬輛保有量的自主龍頭車企;看不見的是,時代變革、市場起伏之下,尹同躍和奇瑞汽車似乎總是慢半拍,未來變得模糊不清。

對于這樣的“快”和“慢”,尹同躍有自己的了解。他認為,奇瑞的發展并不“快”,外界看來的超速度恰恰是源自奇瑞的“慢”。确切地說,是長期的積累。奇瑞不敢快,也不敢去浮躁。

問題是,與自身早期發展相比之下的慢,奇瑞可以說這是沉穩,那後來相對于競争對手的慢,是否就需要警惕了?如今的奇瑞深陷轉型泥潭,在國内自主車企中地位尴尬,轉變必須要快。

在去年的重慶車展上,尹同躍突然提及了“退休”一詞,他說自己“幹不到2030年”,但他還想再拼一把。不久前又提出,在奇瑞三十而立的時候,也就是2027年,要“跻身全球一流車企行列,成為一個真正的跨國汽車集團”。

在有限的時間裡,已年滿60歲的尹同躍還能否續寫奇瑞傳奇,然後功成身退?

1

野蠻生長

造車25年,奇瑞曾經締造的輝煌,“舵手”尹同躍功不可沒。

尹同躍是安徽人,1984年畢業于安徽工學院農機系,也就是現在的合肥工業大學汽車制造專業。畢業後便加入了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成為紅旗轎車廠的一名工藝員,并且在這個崗位上一幹就是5年。

那個時候,德國大衆想進入中國市場,先是與上汽集團聯合組建了上海大衆,後又與一汽集團謀劃“聯姻”事宜。尹同躍有幸參與其中,于1989年赴德國、美國學習,參與一汽-大衆的前期準備工作。

到了1991年2月,一汽-大衆汽車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尹同躍在同年10月被任命為一汽-大衆總裝工廠中的房間主任兼物流科科長,還獲得了一汽“十大傑出青年”稱号。

可以說,那會兒尹同躍在一汽的事業正處于上升期,但有時候命運的轉折就在一瞬間。彼時,尹同躍的老家安徽正在大力發展汽車工業,并且專門組建了考察團到先進企業進行考察。時任安徽省蕪湖市市長助理的詹夏來就來到了一汽考察,傳言考察過程中一眼就看中了老鄉尹同躍,力邀其回家鄉主持汽車廠籌建工作。

尹同躍不是沒有過顧慮,但後來詹夏來的一句“總是為外國人做事沒有出息,你來,我們做中國人自己的汽車”,徹底打動了他,讓他最終決定南下造車,成為奇瑞汽車的創始人之一。

從一名汽車工程師到一個企業家的轉變是不容易的,并且當時的條件非常艱苦。1996年,農田、荒灘和幾間茅草房、破磚瓦廠,構成了奇瑞汽車的初始狀态。尹同躍靠着政府撥下的30萬元啟動資金,帶上一幫從一汽動員過來的小夥伴,就這樣開始了奇瑞自主造車之路。

為了生産第一款轎車,蕪湖政府斥資從國外引進一款發動機和一條二手的發動機生産線,并請來20多名外國專家。結果這些專家們敷衍了事,氣得尹同躍抱着“幹不成,跳長江”的決心,開始進行自主研發。

功夫不負有心人。1999年4月底,奇瑞第一台發動機順利生産下線,點火成功。同年5月,正式宣布企業曆史上第一台發動機點火成功,這意味着奇瑞的造車之路開始走上正軌。時至今日,奇瑞的發動機在行業内都享有着不錯的口碑。

不久後的12月,奇瑞的第一輛汽車“風雲”成功下線。但由于“準生證”問題,這款車于2001年才正式上市,當年便以單一品牌完成銷售2.8萬輛。

到了2002年,奇瑞轎車産銷量突破5萬輛,成功跻身國内轎車行業 “八強”之列。2005年銷售18.9萬輛,在轎車行業排名第七;2007年8月22日,奇瑞第100萬輛汽車成功下線,成為首個邁進汽車百萬俱樂部的自主車企。2011年7月27日,奇瑞第300萬輛下線,是國内第一家産量突破300萬輛的自主品牌乘用車企業……

從一個沒有資金、沒有技術的小廠到國内人盡皆知的自主汽車企業,奇瑞早期的野蠻式高速發展是偶然也是必然,初生牛犢,敢想敢幹。那幾年也是尹同躍最為意氣風發的時候,誰能想到,高光過後等待他的卻是周而複始的轉型與掉隊。

2

起落之間

風光過後,野蠻生長的“後遺症”開始慢慢顯現,最令人诟病的就是盲目的多品牌戰略。

在2009年,奇瑞汽車已經穩坐自主品牌銷量冠軍的寶座,這也讓尹同躍有了繼續擴張的底氣,于是宣布開啟多品牌多管道戰略,将汽車品牌一分為四,打造出奇瑞、瑞麒、開瑞、威麟4個品牌,意在乘用車和商用車分别打造中低端和高端兩個品牌。

後來奇瑞又與以色列量子集團合資,創立了觀緻汽車,推出了觀緻3、觀緻5等車型;2014年8月正式釋出子品牌凱翼汽車,并同時釋出了一款A級SUV概念車i-cx。

其實這種心态可以了解。當一個品牌取得了出色的成績,品牌知名度和使用者數量不斷攀升,這時候将單一品牌轉向多個子品牌發展,是有機會出現“多生孩子好打架”情況的。但要知道,奇瑞一直走的都是低價走量路線,是以當瑞麒、威麟這種走高端市場的品牌推出後,并沒有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反而成了“拖累”。

由于根基不牢,車型品種多且雜亂,2011年的時候,奇瑞銷量開始下滑,全年銷售64.3萬輛,比2010年的68.21萬輛少近4萬輛,其中主打中高端的瑞麒表現尤為不理想。

到了2012年,即使這期間奇瑞意識到一心不可多用,宣布回歸“一個品牌”戰略,雪藏了威麟和瑞麒品牌,但仍未阻止下滑态勢。當年全年銷量為56.33萬輛,同比下滑12.4%。

在奇瑞回歸一個品牌的戰略釋出會上,尹同躍曾感歎:“最先到達山頂的人最先感受到寒冷,因而奇瑞進行了改革。”

然而,尹同躍回歸“一個品牌”的改革似乎并不徹底,讓人看不透。在消費更新的浪潮下,奇瑞還是想撕掉自己身上的“廉價”“低端”标簽,轉型卻總是屢戰屢敗。後面的觀緻叫好不叫座,最後在2017年底轉讓給了寶能集團。

沒想到的是,在賣掉觀緻前,奇瑞于2017年9月又推出了EXEED(星途)高端序列;2018年1月,奇瑞汽車又宣布推出一個從屬于奇瑞商用車(開瑞)的全新産品序列——捷途。不禁讓人懷疑,奇瑞是否又在重蹈覆轍。

可以看到的是,這幾年星途和捷途的成績也不算優異。尹同躍曾給星途立下目标:2019年計劃銷售目标為6萬輛,努力完成10萬輛銷量目标。然而到2021年,星途全年的銷輛也才3.72萬輛,遠遠不及尹同躍的目标。

2019年,捷途的目标是15萬輛,2020年挑戰30萬輛。結果2021年,捷途銷量15.4萬輛,堪堪完成了兩年前的銷量目标。

根據乘聯會釋出的今年上半年車企銷量資料,在國産巨頭中,奇瑞的步伐明顯慢了很多,總銷量已經落後于比亞迪、吉利、長安、長城,失去自主第一寶座多年,并且與這些頭部車企的銷量差距越拉越大。

困擾尹同躍的不止銷量,相較長城、吉利每年五六十億的淨利潤,奇瑞這些年的業績是起起伏伏,高額債務壓身,籌劃十多年一直未能上市。雖然尹同躍也想努力将這艘大船引到理想的航道,通過混改來“自救”,但最終也隻是解了燃眉之急,未能重返輝煌。

3

千億豪賭

要問奇瑞還有機會嗎?智能化、電動化轉型也許是個突破口。

尹同躍自己都說,“面對汽車行業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汽車應該抓緊新舊賽道轉換這一不可錯過的關鍵機遇期。面對這一關鍵時期,奇瑞也将重新啟航。”

這一次,他不再說“奇瑞不敢快,也不敢去浮躁”,而是改為:“奇瑞的動作要快一點。”

怎麼個快法?按尹同躍的要求,這種快不僅展現在奇瑞将于明年推向市場的第二代混動系統,甚至後年問世的第三代混動系統,還展現在“瑤光2025戰略”上。

今年9月,奇瑞汽車釋出了“瑤光2025”戰略,計劃在未來5年,投資1000億元專門用于技術創新,培養研發人員超過2萬人,其中軟體人才比例超過50%,目标是今年建成19個瑤光實驗室,到2025年建成300個。

同時,這份戰略還涉及了火星架構、鲲鵬動力、雄獅科技、銀河生态,幾乎囊括了當下汽車智能電氣化轉型所涉及到的多個領域。奇瑞計劃以此為基礎,全力打造包含平台架構、三電、智能駕駛、智雲平台、生态夥伴在内的13大核心技術。

在尹同躍看來,“瑤光2025”戰略是奇瑞緊扣行業發展脈搏,積極迎合泛中心化需求,創新創業的一次勇敢嘗試。它是企業“科技躍遷”的重要戰略支撐點,也是奇瑞加速向全球科技公司轉型的“沖鋒号”和“宣言書”,更是奇瑞進階向上,承載民族品牌向上使命和擔當的一次勇敢攀登。

但這一戰略釋出後,還是引來了不少質疑。首先,2018年時,奇瑞還制定過自動駕駛四階段的發展目标,其中第三階段目标是到2020年實作L3級有條件自動駕駛。由于各方面的原因,L3未能如期實作。

其次,奇瑞汽車能否承受得住千億豪賭的壓力也是個問題,畢竟這一數字相當于奇瑞汽車集團2021年全年的營收。

最後,雖然奇瑞在電動化領域起步算很早,但同樣是在靠低端産品走量。

早在1999年,奇瑞就成立了 “清潔能源汽車專項組”,專職負責混合動力汽車、替代燃料汽車等清潔能源汽車前沿技術的研究與開發;2010年正式成立奇瑞新能源汽車技術有限公司,開啟新能源汽車自主研發之路;2002年中标國家“863”計劃電動轎車重大專項;2014年奇瑞eQ純電動汽車上市,後來又推出了奇瑞小螞蟻eQ1等。

盡管今年前三季度,奇瑞新能源汽車(含新能源乘用車和商用車)累計銷售18.85萬輛,同比增長190.7%,但其中微型電動車小螞蟻和QQ冰淇淋的占比竟在八成以上。無論是燃油車還是電動車,奇瑞的沖高都很迫切。

不可否認,昔日的自主“領頭羊”,在變革浪潮下的确慢了。反倒是從奇瑞出來的手下們,一個個都抓住了風口吃上了紅利,比如哪吒汽車的創始人方運舟、蔚來聯合創始人秦力洪等。

現年60歲的尹同躍雖已頭發花白,不再身強力壯,但他仍需加快腳步,帶着25歲的奇瑞與同行賽跑。市場仍在期待,王者能否歸來。

作者 | 劉媛媛

來源 | 車圈能見度(CarVisibility)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