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電動化轉型的過程中,老牌車企們都需要更徹底地變革。
為了應對新型汽車制造商帶來的競争壓力,實作電動車業務的快速增長,将電動車業務剝離,與燃油車業務實作獨立營運是這股變革之中的一個大勢,有分析認為更為靈活的組織架構是傳統車企在新能源時代實作與新勢力抗衡的關鍵一步。
福特之後,雷諾也有意如此。上周,雷諾集團首席執行官盧卡·德·梅奧稱公司已超前完成初始目标,将開啟“Renaulution計劃”的第三階段——變革,并在最新釋出的戰略中明确将業務一拆為五,涵蓋電動汽車、内燃機和混合動力供應商、Alpine品牌、金融業務以及新的移動出行和回收業務。
其中,将内燃機業務與電動汽車部門分離是雷諾變革階段的主要内容。按雷諾的計劃,拆分的電動汽車公司Ampere将獨立上市,最快于明年在巴黎泛歐交易所進行首次公開募股。而雷諾的另一項内燃機業務已經安排妥當,官宣與吉利的合作之後直接在市場掀起了一陣波瀾。
從雷諾與吉利簽訂的架構協定來看,雷諾與吉利将合資建立一家新公司,雙方分别持有新公司50%的股權,新公司将依托全球五大研發中心,研發零碳和低碳技術,生産下一代混合動力系統,(制造與供應混合動力總成與燃油動力總成)緻力于成為獨立提供系統化解決方案的全球供應商。雙方的動力總成公司預計在2023年正式合并,未來将為沃爾沃汽車、雷諾、達契亞、吉利汽車、領克、寶騰、日産、三菱等多個汽車品牌提供解決方案,未來還将服務更多第三方汽車品牌。
“全球買手”吉利一出手便成為聚光燈下的焦點,這次當然也不例外。殊不知,對于另一邊的雷諾來說,此番與吉利的聯姻也有着同樣重要的意義。
向下一代汽車公司轉型,雷諾需要最佳合作夥伴
開啟變革的同時意味着雷諾向成為汽車賦能的科技公司又近了一步。雷諾表示,為了成為在新一代移動出行價值鍊中的領跑者,雷諾集團設計了一個靈活創新的組織,并将與領先合作夥伴共同建立、共同融資并擴充其戰略計劃。關于這份決心更通俗一些的闡釋來自盧卡的一個比喻。
盧卡将“老”雷諾集團比作一個五項全能運動員,但他恐怕很難在五個項目中分别獲得金牌。通過新成立的五項業務,與現有最佳合作夥伴合作,雷諾希望在不同項目中都能奪得金牌,而不是停留在一個平均水準。
在軟體領域,雷諾已與谷歌和高通這兩大巨頭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共同開發颠覆性技術,推動軟體定義汽車(SDV)的發展,包括集中式電子架構和汽車作業系統。在動力技術的研發上,毫無疑問雷諾鎖定吉利為最佳合作夥伴。有雷諾與聯盟的前車之鑒,業界看好雷諾與吉利的合作,認為這是一樁互利共赢的生意。
與吉利合作,雷諾能夠以較低的成本更快地獲得領先高效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技術。
随着原材料價格高企以及在充電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的情況下,一度被視為是過渡技術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被重新審視,雖然歐洲各國以及中國政府正在或是已經取消了針對插混車型的補貼,但市場認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内插混依然會成為與純電并存的主流技術路線。另一方面,雖然電動化大勢不可逆,但在歐洲以外的地區燃油車銷量仍在持續增長。雷諾預測,即使到2040年,燃油和混合動力汽車仍将占全球乘用車銷量的50%。這也意味着,開發更高效的燃油和混動技術仍然是全球所有主機廠的重心所在。
據财報資料顯示,2022年上半年,雷諾在歐洲市場累計銷售汽車超100萬輛,其中純電動和混動汽車的銷量占比達到了36%。雷諾預計,今年全年這一比例将提升至40%。為了成為混動市場上有力的競争者,雷諾期望在2022-2030年,其燃油和混合動力乘用車銷量保持年均2%的增長。
夥伴關系不僅有助于雷諾提升車輛的開發效率,通過與合作夥伴共享研發平台還可以實作更低的成本。值得一提的是,通過降本增效提升集團可持續盈利能力始終是雷諾變革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是以這場變革也被視為是一次金融方面的革命。
雷諾集團首席财務官蒂埃裡·皮埃頓表示,從财務角度來看,與吉利的合作在提高生産力、降低固定成本的同時将顯著改善集團的資産負債表。
雷諾計劃到2025年,集團營運利潤率目标為8%,到2030年升至逾10%。2023-2025年期間,每年營運現金流從今年的15億歐元增至20億歐元,且在接下來5年内增至逾30億歐元。
成為電動化領軍者,雷諾需要中國市場
不論是Ampere謀求上市還是與吉利合資都展現了雷諾堅定轉型的決心。關于電動車轉型,雷諾早已有了明确的目标。根據規劃,到2024年雷諾将推出至少4款全新電動車,包括雷諾R4和R5的電動版本以及一款全新電動車和一款貨車。同時,在歐洲,雷諾的純電動和電氣化車型的銷量占比将超過65%。到2030年,雷諾集團電動化産品的銷量占比将達到90%。
為了達成這一充滿雄心的目标,雷諾确實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中國市場的支援。當其他一些跨國車企借着中國市場的紅利不斷創下業績新高時,與中國市場若即若離的雷諾正經曆全球局勢變革的沖擊。
除了諸如晶片短缺以及原材料上漲之類來自供應鍊端以及通貨膨脹等共性挑戰之外,雷諾在歐洲的領先地位正受到特斯拉的威脅,而俄烏沖突更是讓雷諾在其海外最大市場俄羅斯的經營前景不甚明朗。資料顯示,去年,俄羅斯市場為雷諾集團創造了約50億歐元的收入。少了俄羅斯市場的貢獻,雷諾今年上半年全球銷量同比下降11.9%,上半年營收為211億歐元,淨虧損達16.66億歐元。
事實上,盧卡早就有了“一個國際化公司就必須得在中國營運”的覺悟,并且不斷在“Renaulution計劃”中重申這份決心。按計劃,雷諾将“重塑在中國的商業模式,利用在中國的資産,同時借助中國具有競争力的産業生态系統,為中國以及全球市場開發新的移動解決方案”。
雷諾對中國市場非常重視,并一直深耕中國市場。自2020年12月起,雷諾開始從中國向歐洲出口達契亞 Spring電動車。該車型由雷諾在華的合資公司易捷特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生産,推出後大受歐洲使用者歡迎,榮膺AUTOBEST“2022年歐洲最值得購買車型”。繼成功向歐洲出口達契亞 Spring後,易捷特進一步開拓拉美市場,推出緊湊型SUV 雷諾Kwid E-TECH電動車。自2020年以來,易捷特共出口電動車超80,000輛。
而這次選擇吉利,意味着選擇了一個強大的夥伴。憑借吉利雄厚的财力以及豐富的技術儲備,雷諾可以更加快速地落地更适用于中國市場的電動車型,借此擴大雷諾品牌在中國市場的聲量。
總結:
事實上,去年八月份雷諾與吉利就開始醞釀彼此之間的合作,當時雙方官宣建立創新型合作夥伴關系,加速雷諾“Renaulution計劃”在中韓兩國的落地。率先落地的是針對南韓市場的規劃,合作模式是吉利提供主要技術,雷諾集團負責統籌車輛設計、制造、銷售以及售後等方面。外界解讀,這一次與吉利官宣建立合資公司或意味着中國規劃有了落地的希望。
雷諾最終與吉利走到一起繞不開一個人,雷諾中國CEO兼BeyonCa創始人蘇偉銘。在業界人士心中,蘇偉銘常被看作是“冒險家”、“變革者”,深谙中國之道的蘇偉銘為雷諾品牌在中國複興挖掘了可利用的資源推進雷諾集團向下一代汽車公司轉型。
身為資深汽車經理人,蘇偉銘擁有豐富的并購經驗,在推動雷諾與吉利聯姻之前,蘇偉銘還不遺餘力地推動了大衆與江淮的合作,被視為大衆在中國本土化戰略的“裡程碑式成就”。
按計劃,雷諾與吉利的合資公司預計在2023年正式合并。“今天的公告是一個全新的标志,它代表了雷諾集團團隊為公司應對行業轉型帶來的未來挑戰和機遇的決心。”盧卡表示,“在投資、創新、拓展新業務和技術方面,我們堅信合作共赢。這是我們橫向管理的核心所在,參與我們不同項目的領先合作夥伴網絡恰恰證明了我們各項舉措的優越性。所有這些構成了我們行業近年來最為先進的項目,這是一場偉大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