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後現代主義散文:不斷與傳統觀念抗衡

學術界普遍認為,後現代主義是一種泛文化現象,一種後現代氛圍,幾乎觸及現實社會的方方面面,如文學藝術,熟悉德裡達、福柯等人的理論;與傳統的所謂現代主義學派不同,它更注重一種思維的獨特性。散文創作,在這種"後"浪潮中幸存下來,自然不可能"置身事外"。

世界散文,從蒙田、培根到健康,再到帕斯卡、盧梭、卡夫卡、勞倫斯、格德、帕斯、博爾赫斯、羅蘭·巴特,雖然題材範圍不同,叙事有很多變化,但作為一種說法,體裁從未被打斷過。不僅如此,筆者認為,在世界上創作散文的大型作家團隊中,還湧現出如羅蘭·巴特、博爾赫斯、艾克等大師。

作為觀察和了解世界的概念,後現代主義旨在打破"一體化世界"的神話,代之以多元世界。後現代主義散文展現在意義中心的消除和碎片化的取代。沒有中心,或者說去中心,是解構或消除的基本政策。因為追求的是"沒有中心",是以傳統觀念的标題和身體的回聲也在本傑明的"單行道"中被反複打破。在中心消散的同時,過去傳統觀念所蘊含的情感元素同時淡出,理性思維占主導地位。不是《愛情低語》中傳統的"叙事愛情",而是對"戀人"之間可能出現的細節的理性梳理,注重細節,注重細節的"形式",成為作品的主要内容。

後現代主義的核心最終指向藝術的創新,這在後現代主義散文中非常突出。比如艾克的《誤讀》《與鲑魚一起旅行》在文章的思路、布局的編排上,作者對舊思維的強烈突破,給讀者的閱讀刺激不亞于觀看好萊塢大片,在結構形式上完全颠覆了傳統。"不幸的是,退還您的...(審查報告)"在構思文章很有創新意識,一些世界著名經典,以評論報告的形式予以确認或否定,搞笑、幽默,對這些著名經典的分析,看似粗心大意,卻是一針見血,入木三分。《給兒子的信》以一封信的形式,自由地批判社會的醜陋,帶有辛辣的諷刺意味。文章有時說,有時反言,說明現實社會充滿了戰争的陰霾,槍支等武器,甚至兒童玩具也不能幸免。Discovery America也是一個腳本布局。Ike幾乎嘗試了每一種形式的文章,例如信件,評論報告,腳本等。作者就像一個神秘的魔法大師,完全脫離了觀衆的期待,不斷變換着無窮無盡的文章形式。

從叙事話語或風格的角度來看,後現代主義散文的突出特點是叙事過程的背離和跳躍,曆史的表達變成了某種"再現"甚至"遊戲"。就"分散"而言,納博科夫在《說出來,記住》中描述了他對蝴蝶的熱愛,并描述了:"一隻黑色豹紋的小蝴蝶,名字像斯堪的納維亞女神,太低了,無法掠過朦胧。沼澤地的朦胧藍色果實穿過橙色的灌木叢,掠過棕色的死水環,掠過苔藓和泥潭,掠過芬芳的沼澤蘭花(俄羅斯詩人寫的夜晚的紫羅蘭)。美麗的Cordigera是一種寶石般的飛蛾,在它用來制作食物的濕地植物中嗡嗡作響。我追逐着粉紅色的蝴蝶,上面有玫瑰的紅色邊緣,灰色大理石圖案的蝴蝶。"沒有傳統的語言結構,隻有"略讀"、"掃掠",這樣的描述充滿了動感,就像一般的電影螢幕一樣,在讀者面前一個接一個。納博科夫仍然說:"但雪是真實的,當我彎腰舉起一把雪時,六十年的霜和灰塵在我的手指之間破裂。"這完全是關于用文字建構的電影畫面。關于曆史的某種"再現",列維·施特勞斯的《憂郁的熱帶地區》第9節對瓜納巴拉灣的描述很好地說明了這一特征。這一部分從第89頁到第94頁開始,講述了一個378年前的故事,直到94頁的叙述完成,這個想法都沒有被連續解釋,這創造了一個特殊的作品叙述,在同一篇文章中使用不同的叙述。值得一提的是,就本節内容而言,不僅通過古代和現代,還通過歐洲和美洲,通過旅行和哲學,文字呈現的畫面是在動态和甯靜中通過,完成了文章的傳統形式完全超越和颠覆。另外,Jean Podria的《Cold Memory》中充滿了極端的跳躍,大多數人都不了解。

後現代主義理論在西方已經盛行了半個多世紀,中國大陸雖然與西方社會存在諸多文化差異,但其影響卻像流動的空氣一樣不可避免。而且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雙向的。艾克不僅認識李白和杜甫,還認識魯迅甚至毛主席的名言。艾克不斷翻新文章結構,在魯迅的"雜草叢生"中似乎相知不已,魯迅的《一長與廬山》,先解構了考究對象,然後從批評的角度寫贊美,膚淺的批評實際贊美,與朱子清的"背影"等傳統思想的直接解讀完全不同。錢學森的書《魔鬼之夜探訪錢先生的書》也轉載于納博科夫的《說出來,記憶》。就《西風東風》而言,福建南帆以《守護者或複制》、《來訪的感覺》和《舌尖上的安慰》等作品向羅蘭·巴特緻敬。在《舌尖的舒适》一書中,南凡梳理了關于"吃"的一切:當然不是純食,而是對它背後的所有機制的分析:人體的感覺("又餓又病","嘴巴的三種功能"),社會化的表達形式("餐食","零食零食"),文化視野下的分類("麥當勞","家庭食品"), 等等,一篇文章被分成幾個片段,作者可以把這些片段與社會文化思想放在"吃"話題上。給人類帶來身心慰藉的食物背後的文化密碼,是社會場合、文化侵略下的經濟探險、帶有人格象征的心理羁絆。除了《南樊》之外,值得關注的是鐘聲、字典式的文章結構和跳高的語言,會把讀者引向後現代主義散文、《動物》《塗鴉手冊》等大廳,雖然有講故事的痕迹,但其思維的飛躍、資訊能力的廣度、思想的深度, 都讓讀者看;特别值得關注的是台灣作家林耀德的早逝,在他去世前的兩年裡,《銅夢》《身體》是一部完全成熟的典型後現代主義散文作品,《身體》描寫了祖母的棺材旁邊的禅修,與其他關于身體和死亡的陳述都放在同一個平台上,量身定做, 縫合在一起,是零度的情緒幹預,也是情緒的碎片化。林耀德的筆觸充滿了諷刺、謬誤、怪異和悖論,有學者說,林耀德是第一個把當代中國散文創作與後現代主義接軌的人。

閱讀後現代主義散文,我們應該不斷與傳統觀念競争,傳統觀念不斷在固執、理性的"轟炸"傳統中脫穎而出"笑""後"和"後"。傳統散文呈現的感覺,後現代散文呈現寫作的錯覺,是面朝上的錯覺!後現代直接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與開放、包容、多元、新緊密相連,讓人們逐漸遠離單弦思維、固定模式,以更具創新活力去面對各種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