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見證曆史!今天,地球人口達到80億,這意味着什麼?

作者: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記者:李孟林 鄭雨航 每經編輯:高涵,段煉,蓋源源

全球人口有多少?也許你會脫口而出“70多億“,然而從11月15日起,這個答案需要更新了。今天,聯合國宣布,世界總人口的數量邁入了80億的新階段[1]。

同時,印度最快明年就将成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再過十五年,印度和巴基斯坦所在的大區域也将代替東亞和東南亞,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地區。未來,還會有許多我們預設為常識的人口分布圖景會被重新勾畫。

曆史上,每一次人口突破新的10億關口總是會引發一輪擔憂。聯合國預測,地球人口的峰值為104億,約在2080年代達到。這顆太陽系的藍色行星,真的能承載這麼多人嗎?

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而全世界大部分的極端貧困人口都居住在這一區域。人口的迅速增長是否意味着非洲人民擺脫貧困的道路更加艱難?

世界人口整體雖然在增長,但不同區域的差異極大。具體到國家層面,很多國家面臨的是不斷萎縮的人口規模和老齡化的挑戰,這些挑戰對社會經濟的沖擊該如何緩解?

帶着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每經頭條記者(以下簡稱每經頭條記者)采訪了聯合國社會和經濟事務部人口司、蓋茨基金會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所的專家。

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所言,到達80億人口既是“衛生健康的進步帶來人均預期壽命的延長和母嬰和兒童死亡率的大幅下降的奇迹”,也是“提醒我們關愛我們星球的共同責任”的時刻。

104億才是人口頂峰,地球能承載嗎?

11月15日,全球人口突破新的裡程碑。今天,聯合國宣布,全球人口數量達到80億。這當然并非精确到日,更多的是一種象征性的說法。

全球人口從70億增長到80億,花了11年,從40億翻倍到80億,用了47年時間。據此前聯合國釋出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報告預測,人口的增長仍将持續,但速度将放緩,直到在2080年代達到104億的頂峰,并将維持在這一水準至2100年。

見證曆史!今天,地球人口達到80億,這意味着什麼?

據聯合國資料,全球人口增長在1963年達到每年2.3%的頂峰,随後便開始持續下降,到2022年,這一增長速度已經放緩至0.8%。從總人口數量來看,從40億到80億的過程中,每10億增長花了11到12年的時間,而按照聯合國的預測,從80億增長到90億需要15年,從90億到100億則拉長到22年,增速明顯放緩。

人口學中的“人口轉型”範式認為,随着營養和醫療水準的提高、生活條件的改善,嬰兒死亡率下降,人均壽命提高,人口将進入高速增長時期。另一方面,随着女性受教育水準和勞動參與度的上升、婚育年齡推後、節育措施的普及等因素,每個婦女生育的子女數量開始下降。生育率持續下降,最終會迎來死亡人數超過新生兒的拐點[2]。

實際上,如今三分之二的世界人口都生活在生育率低于更替水準的國家或地區。所謂更替水準,指的是在長期低死亡率的情況下,實作人口零增長所需要的生育水準,聯合國認為這需要平均每個婦女生育2.1個孩子。

在生育率不斷下降的情況下,全球人口增長的動力來源于不斷提高的預期壽命和“人口慣性”。這種慣性指的是高生育率年代的人口增長,導緻如今的育齡女性數量仍在上漲。聯合國預測,即使目前全世界所有高生育率地區都降至更替水準,全球人口仍将持續增長至2060年代。

不斷增長的人口會不會突破地球承載能力的極限?每當全球人口的增長數量越過10 億的關口時,這樣的擔憂總是會出現。站在80億人口的節點,地球似乎尚未陷入崩潰,但氣候變化危機、戰争和沖突、饑餓與貧困仍然是困擾全人類的難題。

“80億這個數字本身并無好壞可言,”聯合國社會和經濟事務部人口司主管報告出版的Bela Hovy對每經頭條記者表示,“但快速增長的人口會給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帶來挑戰,因為這需要不斷投入更多的資源來滿足新增人口的需求。”

Hovy特别指出人口增長與保護環境之間的張力。他表示,由于不可持續的生産和消費模式,全球人口增長已經造成了氣候變化、森林破壞和生物多樣性損失等環境問題。

在地球人口突破80億之際,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正在埃及的沙姆沙伊赫舉行,全人類正在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開發中國家提供适應氣候變化和彌補已有損失的資金尋找解決之道。

Hovy認為,為了實作《巴黎協定》的控溫目标和聯合國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标,就必須要盡快擺脫經濟活動對化石能源的過度依賴,中高收入國家應該削減排放,并轉向更高效的生産和消費模式。由于地球人口增長的大部分來自于中低收入國家,國際社會應該為其提供實質性的資金和技術援助,幫助這些國家獲得清潔和可持續的能源形式,以減緩未來經濟增長對氣候的沖擊。

增速最快的非洲,危與機并存

見證曆史!今天,地球人口達到80億,這意味着什麼?

圖檔來源:聯合國報告

自80億人口的節點開始,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全球人口圖景将會陸續被重塑。最直覺的一點:最快到2023年,印度将成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印度和中國的人口都超過14億,但印度的人口增長速度每年仍有0.7%,并在2050年達到17億。

印度和中國的情況頗能代表兩國所在的大區域的趨勢。按照聯合國的人口大區劃分,東亞和東南亞地區長期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地方,但區域生育率在1990年代已經跌至更替水準,2022年的人口增長率已經跌至0.2%。聯合國預測,該區域的人口将在2030年代中期抵達24億的頂峰。

印度所在的中亞和南亞大區,生育率下降的速度要慢不少,由于人口慣性的影響,人口年增長率仍有0.9%。預計到2037年,該區域将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方,并在2072年達到27億的頂峰。

相比之下,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增速自1980年就是全球最快的區域。1978年,區域人口增速為3%,到2022年,這一速度隻略微下降至2.5%,是全球平均增速的三倍多。從2022年到205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預計将翻倍,占到同時期全球人口增長總數的一半以上。預計到2040年代後期,區域人口将突破20億,到2060年将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區域。

見證曆史!今天,地球人口達到80億,這意味着什麼?

“撒哈拉以南非洲許多國家的生育率仍然維持在高水準(2021年平均每位女性生育4.6個孩子),再加上死亡率下降和預期壽命的延長,是以人口增速很快。此外,由于醫療衛生條件、清潔水源和營養等方面的提高,嬰幼兒死亡率大減,整體人口結構非常年輕,”Hovy對每經頭條記者解釋道。

快速增長的人口給非洲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的确,人口快速增長是非洲減貧道路上的一大障礙。預計到2050年,非洲人口将翻番。這意味着即便非洲貧困人口比例減半,其數量仍将保持不變,” 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北京代表處副主任楊建悅對每經頭條記者表示。

據基金會2018年的《目标守衛者》報告,到2050年,全球86%的極端貧困人口都将居住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而且主要集中在人口增速最快的幾個國家。

不過,危中亦有機。楊建悅認為,如果能夠加大對非洲年輕人的健康和教育的投資,就有希望将非洲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本優勢”。

“非洲是一個年輕的大陸,接近60%的非洲人口年齡在25歲以下,而且非洲年輕人數量将一直保持上升,是以可以說非洲是‘最年輕的大陸’。預測顯示,加大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力資本投資,可讓該地區的經濟規模到2050年增長近90%,這很可能讓最貧困的國家打破僵局,引領繼中國和印度之後的第三波減貧浪潮,” 楊建悅補充道。

Hovy也持相近的觀點。他表示,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結構意味着依賴供養的老年人口和嬰幼兒占比相對較小,是以創造了一個“人口紅利”的視窗期,可以加速人均GDP的提高。“要想收獲人口紅利,需要大幅提高教育、健康和性别平等的水準,為盡可能多的勞動力創造高産出的工作崗位。”

世界如何應對老齡化挑戰?

見證曆史!今天,地球人口達到80億,這意味着什麼?

圖檔來源:聯合國報告

世界人口仍在增長,但不同區域的增長情況差異極大。當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亞為應對不斷膨脹的人口而焦慮時,不少中高收入國家卻面臨着生育率跌破更替水準、人口老齡化的嚴峻問題。

據聯合國報告,全球人口中的老年人比例正在加速上升。從1950年到1990年,世界人口中65歲及以上老人的比例僅僅從5%上升到6%,到2020年這一數字已經攀升至接近10%。聯合國預測,到2050年,65 歲及以上的人群所占比例将上升至16%,屆時,老年人的數量将是5 歲以下兒童人口數量的兩倍,與 12 歲以下兒童的數量相當。

老年人口比例上升主要是由人口增速放緩和人均預期壽命提高所導緻的。2019年,全球人口的預期壽命為72.8歲,比1990年增長了近9歲,到2050年,這一數字将上升至77.2歲。

見證曆史!今天,地球人口達到80億,這意味着什麼?

發達國家的人均壽命更高,最高的澳洲和日本可以超過85歲,是以在生育率低迷和人均壽命高的發達國家,老齡化的問題格外嚴重。歐洲和北美的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已經高達19%,為全球最高,紐西蘭和澳洲緊随其後,為16.6%。預計到2050年,北美和歐洲的老年人口比例将上升至25%。東亞和東南亞的情況也不容樂觀,老年人口比例則将從目前的13%上升至26%。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所研究員王橋向每經頭條記者表示,關于生育率不足導緻人口老齡化國家迎來經濟和社會層面的挑戰,其實這個論述挺多的。

在王橋看來,不生育造成的危害對家庭來說是幸福權利的降低,對國家而言,就是經濟活力、人口活力、人口紅利的消失。“其實生育也是對養老的一個重大的支柱,不是讓年輕人去照顧老人,以後我們随着IT技術發展,機器人也會出現,但隻有孩子能解決老人的情感問題。這個觀念是改變不了的,亞洲的國家都是這樣延續的。”

那麼,該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

對于高收入國家而言,吸納移民是緩解人口結構壓力的主要辦法之一。據聯合國,2000年到2020年間,高收入國家的移民數量為8050萬,超過了人口自然增長的6620萬。未來十幾年,移民将成為這些國家唯一的人口增長來源。與此同時,由于低生育率疊加對外移民潮,到2050年,保加利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塞爾維亞、烏克蘭的人口将萎縮超20%。

Hovy告訴每經頭條記者,從經濟和社會的角度來看,人口萎縮和老齡化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如依賴勞動人群供養的人口比例上升、醫療和養老支出的上漲、養老金系統運轉壓力增大。“對于這些國家而言,可能需要實施鼓勵女性參加勞動的政策,用新技術和發明提高生産效率,提高退休年齡,并鼓勵老年人采取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每日經濟新聞

記者 李孟林

E-mail:

[email protected]

見證曆史!今天,地球人口達到80億,這意味着什麼?
見證曆史!今天,地球人口達到80億,這意味着什麼?

每日經濟新聞

記者 鄭雨航

E-mail:

[email protected]

記者手記 | 人口增長的挑戰與機遇并存

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所言,世界人口達到80億是持續的死亡率下降和人均壽命提高的結果,是人類所取得的進步成果之一。

不斷膨脹的人口當然會給環境和社會造成壓力,但人口與資源從來都不是零和的關系。加大教育和健康投資,可以讓人口轉變為“人力資源“,成為經濟發展的引擎。

反過來,經濟的發展、教育和醫療水準提高、性别平等的改善,最終會促使全球人口增長速度進一步放緩。

代表作品:

每經對話比爾·蓋茨:糧食援助的終極目标是無需援助

“羅伊案”被推翻後:“兩個美國”正在加速形成

加拿大環境和氣候變化部進階科學家張學斌:高溫紅色預警未來将成“家常便飯”

參考資料:

[1]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22 Summary of Results--聯合國

[2]8 Trends for a World of 8 billion--聯合國人口基金

記者|李孟林 鄭雨航

編輯|高涵 段煉 蓋源源 杜恒峰

統籌|易啟江

視覺|劉陽 劉青彥

視訊|步靜

校對|何小桃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制及鏡像等使用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