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部高分翻拍,看完心情很壞

作者:南風窗NFC
這部高分翻拍,看完心情很壞

德國,這個兩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翻拍了一部反戰片——《西線無戰事》(2022版),去參選奧斯卡。

《西線無戰事》是一部虛構小說,由德國作家埃裡希·雷馬克(下稱“雷馬克”)根據自己參加一戰的經曆而創作,于1928年在報紙上連載,1929年小說出版。

自面世94年以來,《西線無戰事》已被搬上熒幕三次,此前分别是1930年版和1979年版的。前兩者均是美國參與拍攝的,其中1930年的版本,是第三屆奧斯卡最佳影片。

這部高分翻拍,看完心情很壞

1930版、1979版、2022版《西線無戰事》海報

如今,2022年,重拍一部奧斯卡獲獎作品,再送選奧斯卡——有些奇怪,卻也印證着《西線無戰事》在藝術史上無與倫比的地位

它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戰争故事之一。雷馬克說,他隻是記錄下一代人的經曆,書寫了一個普通士兵承受的苦難,然後把士兵的困惑抛向觀者:戰争為什麼會發生?意義是什麼?值得嗎?

這次執導筒的是德國導演愛德華·博格,他說,自己從小看美國人和英國人拍的戰争片,在勝利者的叙述裡,戰争蒙着一層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色彩。

這部高分翻拍,看完心情很壞

愛德華·博格

但是,作為德國人,“說起兩次世界大戰,不會有任何自豪,隻有羞恥、内疚、恐怖和對曆史的責任感。”博格想把這種情緒從德意志民族的記憶裡提取出來,拍成一部特别的、屬于德國人的戰争影片。

是以,2022年《西線無戰事》,不僅是對經典電影的一次簡單重制。在當下講述出來,有着深長的寓意。

凡爾登“絞肉機”

《西線無戰事》擁有卓越的“反戰性”,因為它真實而犀利地刻畫了一戰時歐洲西線戰場的殘酷。

比起戰争片,它更像一部驚悚片。

影片起始,是一片斑駁的棕灰色土地。鏡頭慢慢拉近,人們逐漸看清地上的斑駁究竟是什麼——植物全被毒氣殺死了;彈坑是僅存的、能依稀辨認出的地貌特征;無數士兵的殘骸嵌在地上,像是巨幅油畫上的一抹。

這部高分翻拍,看完心情很壞

《西線無戰事(2022)》劇照

影片主角“保羅”和他的同學們所赴往的“西面戰線”,位于當時德法邊境附近。作戰範圍從北海一直延展至瑞士邊境,長約700千米。

這條綿長的戰線,是由交戰雙方各自的塹壕、隧道、遮蔽所和鐵絲網構築成的。塹壕體系前所未有的牢固和完整,卻也是以成了西線戰場的噩夢。

塹壕戰之于守方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電影裡,攻方士兵一跳出塹壕,沖進陣地之間平坦的無人地帶,彈雨迎面而來。向前沖刺的人群一個個倒下,無數士兵還沒來得及抵達敵方的塹壕,就死在半途。

這部高分翻拍,看完心情很壞

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和激蕩人心的壯舉,士兵一個接一個地死去,殘肢挂在樹枝上,血肉嵌在塹壕裡。西歐大陸的雨仿佛永遠下個不停。

這樣的進攻簡直稱不上戰鬥,隻是在赴死。

觀衆分不出一絲一毫的心力去盼望哪一方赢得勝利,隻會不停祈禱,祈禱這場電影、這場戰争,在更多士兵死去之前,趕緊迎來結局。

一名法軍飛行員回憶,從天空中看,雨後的凡爾登戰場就像是“一隻巨型蛤蟆濕漉漉的表皮”,令人生理性地感到厭惡。

這部高分翻拍,看完心情很壞

僅僅凡爾登戰役期間,就死去了約60萬名士兵。那片戰場,被後人稱作“絞肉機”,每寸土地都浸染着血水。

荒誕就在于,60萬人的犧牲,換來的卻是幾乎為零的戰鬥成果——凡爾登戰役結束之時,德軍和法軍的陣地仍停留在原地。

從結果來看,似乎戰争從未發生,這也是“西線無戰事”題名的解釋之一。戰鬥慘烈地發生着,士兵不斷沖鋒,然後死去,但兩軍對峙的局面不曾有過重大改變。

西線悄無聲息。

“愛的戰役”

一戰後,這場耗盡了交戰國一代年輕人的暴行讓人們深陷迷茫。這迷茫成就了一系列偉大的文藝作品,《西線無戰事》就是其中之一。

原著作者雷馬克的本意,不是創作一本“反戰”小說。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親曆者,18歲被派往前線作戰。小說裡,他似乎是借由着人物叙述自己的見聞。

他寫道,這本書“不是控訴,不是忏悔,更不是一次冒險……我隻是試着描寫被戰争毀掉的一代人——即使他們躲過了炮彈”。

這部高分翻拍,看完心情很壞

戰争與藝術的關系向來緊密。不過,曆史學家瑪格麗特·麥克米倫認為,一戰比二戰産生了更偉大和深刻的作品——“這可能是因為,對于反法西斯陣營而言,二戰是一場必須要打的仗。但第一次世界大戰日益被認為是一場應該被避免的戰争。”

一戰毀掉了一代人。

戰時,人的生命,甚至比不上一件衣服的持續使用率。屍體上的軍裝被扒下來,清洗幹淨、縫縫補補,再發放給剛剛登記入伍的新兵。

領到軍服的年輕人興高采烈,在隊列裡唱起歌兒。

這部高分翻拍,看完心情很壞

他們不知道等在前方的是什麼。沒有人知道真正的戰争意味着什麼。

戰争史學家黑斯廷斯說,“沒有一場戰争在開始時不受歡迎。”一戰伊始,在歐洲參戰各國,這場即将發生的軍事行動是被廣大群眾極力支援的。

各國政府都企圖說服群眾,自己是沖突中無辜的一方。德國聲稱,自己是在抵禦俄國的挑釁,法國和英國說自己在反抗德國的入侵,俄國則說自己在防禦奧匈帝國和德國。政客們通過大衆媒體向公衆進行廣播,大肆渲染即将來臨的危機。

這部高分翻拍,看完心情很壞

《西線無戰事(2022)》劇照

不幸地,人們相信了。

電影裡,“保羅”和同學們就是在這樣的社會情緒裡自願報名參軍的。聽了高中課堂上老師的一席演說,他們熱血澎湃、振奮不已。

但等上了戰場,“保羅”在彈坑裡親手捅死一名法國士兵,看着一個人在自己面前漸漸咽氣時,愧怍與痛苦将他淹沒。

“保羅”試着去給瀕死的法國士兵喂水,用小刀劃開前襟,好讓他呼吸更順暢些。一張照片掉落出來。一個女人和一個小女孩,站在一面爬滿常春藤的牆前。

有人在等着丈夫和父親回家,他卻被“保羅”殺死在這裡。

這部高分翻拍,看完心情很壞

《西線無戰事(2022)》劇照

那場冗長、殘忍的、無意義的戰鬥裡,許多士兵像“保羅”一樣,與敵人産生了一種特殊的感情,幾乎升華為“愛”。作家斯科特·菲茨傑拉德将死亡60萬人的凡爾登戰役稱作“一場愛的戰役”。

紀錄片《他們已不再變老》裡,一名英軍說:“随着戰争的持續,我對德國人的同情,一如對自己的同情。”一些英軍和被俘的德國士兵成了朋友。他們驚訝地發現,不知為何,“我們能夠互相了解”。

“我們和德國人達成的一緻意見就是,戰争是多麼的無用,以及為何一定要發生。”

小說裡,“保羅”将那位法國士兵稱作“戰友”,憤怒地對着屍體說:“今天是你。明天是我。但要是我能活下來,戰友,我要跟毀掉我們的一切鬥争到底。它毀的是你的生命,而我的呢?也是生命。”

這部高分翻拍,看完心情很壞

《西線無戰事(2022)》劇照

荒誕就在于,即使作戰雙方的士兵個個心知肚明,新一輪沖鋒沒有任何意義,一個法國的排字工和德國的皮鞋匠之間,根本沒有非要殺死對方的理由——但他們無法阻止自己的命運。

藝術與現實

《西線無戰事》小說于1929年出版,次年,同名電影上映。此時,距離一戰結束不過十年,而距離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的到來,僅剩九年。

當時的雷馬克不會知道,《西線無戰事》出版後,在世界範圍内喚起了一場又一場的社會思潮。時至今日,這個虛構故事,仍然有作用于現實世界的強大力量。

這部高分翻拍,看完心情很壞

《西線無戰事(1930)》中保羅在休假返鄉時,被當初蹿動自己上戰場的老師請去對學生們宣講,保羅把前線慘狀以及自己的親身經曆講了出來,最後被學生們當成“懦夫”趕出了課堂

出版當年,《西線無戰事》在德國暢銷近100萬本。法語譯本、英語譯本,甚至是中文和世界語譯本接連出版,在世界範圍内掀起一股戰争文學熱潮。

《西線無戰事》戳中了某種社會情緒。衰敗的經濟,高居不下的失業率、尖銳的局勢,歐洲人将當時所感到的迷惑和困苦,歸咎于十年前那場聲勢浩大的消耗戰。反戰之聲從未如此強烈。

舊日傷痕還未淡去,新的禍根已然埋下。誕生于如此特殊的時代背景之中,《西線無戰事》一面世,就觸發了廣泛的政治危機。

這聲音驚動了政治家。德國政治保守派和法西斯主義者開始在報刊上譴責,稱《西線無戰事》是對德國軍隊“駭人聽聞的诽謗和诋毀”。

這部高分翻拍,看完心情很壞

《西線無戰事(1930)》劇照

在英國,政治家開始擔心,《西線無戰事》的風靡正在讓英國公衆為了德國人所經曆的戰争而悲傷,“過度地關注敵人”,以至于忽視了一戰中盟友國家的遭遇。

1930年5月,美國拍攝的同名電影上映,争議漩渦瘋狂失控。

電影準備前往德國發行,一位國防部代表以“損害德國形象、中傷德國軍隊”為由,要求《西線無戰事》禁映。他們認為這部電影是一個謊言,美國正利用媒體對德進行某種微妙且惡毒的宣傳,扭曲了戰争的罪責。

這部高分翻拍,看完心情很壞

《西線無戰事(1930)》劇照

《西線無戰事》在柏林公開放映第一天,納粹黨人購買了三百張電影票,坐進影院。當電影放到德國士兵筋疲力盡、準備撤退的場景時,觀衆席上的納粹黨開始高呼:“德國士兵有勇氣,電影侮辱人,真丢臉!”

有人跳上放映台,開始演講。有人向台上扔去臭氣彈和老鼠,場面混亂不堪。多個晚上,在柏林街頭,抵制電影放映的示威遊行不斷。

審查會議被迫召開。考慮到電影所引發的社會危機,還有“可能會對德國年輕人所造成的精神危害”,《西線無戰事》被禁止放映。

荒誕在于,小說和電影在現實世界引發了一系列風波,德國社會不同政治話語圍繞這個故事誕生各相迥異的解讀,其中,好戰的力量似乎最終占取上風。它正借着對《西線無戰事》的抨擊和禁映,醞釀着更加可怖的陰謀。

這部高分翻拍,看完心情很壞

《西線無戰事(1930)》劇照

電影上映3年後,1933年,希特勒在德意志第三帝國上台。《西線無戰事》被列為禁書,雷馬克受到生命威脅,流亡瑞士。雷馬克的妹妹留在德國,受作品牽連,被納粹處死。

雷馬克于1970年在瑞士逝世。這位反戰小說作家沒有等到回答,卻在生命裡兩次見證自己的祖國燃起戰火。

電影中,彈坑裡,愧疚又憤怒的“保羅”伏在法國士兵的屍體上,向釀起這場悲劇的世界讨個說法。他憤恨地說:“我向你保證,戰友,這種事絕不能再發生。”

如今的影視技術如此先進,超清影像和立體環聲能給予觀衆前所未有的視覺震撼,讓人身臨其境,仿佛和主角“保羅”一同站在那片浸染着血肉的戰場上。

炮彈落下,血霧揚起。這也許是生活在和平之中的人們距離戰争最近的時刻。

戰争為什麼會發生?意義是什麼?值得嗎?雷馬克和“保羅”沒有等來答案。

作者 | 奚佑

編輯 | 吳擎

新媒體編輯|莫奈

排版 | 八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