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件沒上過熱搜的中美小事

作者:INSIGHT視界
一件沒上過熱搜的中美小事

這兩天,首頁君刷到一條很有意思的微網誌,部落客@記者韓鵬 聊到了中美之間一件很小的事情——

一座原本在雲南的房子,居然被原封不動地搬到了美國。

一件沒上過熱搜的中美小事

整個過程令人既感慨又感動,也許它不夠勁爆被淹沒在熱搜中,但首頁君還是想把這個故事分享給大家。

一件沒上過熱搜的中美小事

明星紅毯妝造霸占熱搜

正如原博評論區所說的那樣“越是在緊張的時刻,這種小美好就越彌足珍貴”,希望它同樣能夠觸動到螢幕前的你——

一件沒上過熱搜的中美小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地道地道的美國人,名叫John Flower.

他是弗吉尼亞大學的一名博士,學習的是中國哲學和曆史。Flower打心底裡熱愛着中國文化,他甚至為了更加自由地近距離接觸和體驗中國,做了一件瘋狂的事——

放棄了北卡羅來納大學的終身職位。

一件沒上過熱搜的中美小事

很快,Flower在美國最著名的私立學校之一的西德威爾友誼學校當起了中國研究主任和曆史老師,他每年都會帶着美國的高中生們去到中國的農村走訪,交流,學習。

Flower不過是中美交流之間很小的一個“分子”,小到人們根本注意不到那個穿梭在田間的外國人。

但這20多年裡,他隻做了一件事,讓美國孩子更了解中國。

一件沒上過熱搜的中美小事

Flower(最左)和學生們

故事發生在8年前——

那時的Flower正在雲南德欽縣走訪中國農村——茨中村,突然發現了一棟藏族人居住的房子,很有當地民族特色。

雖說這類房子隻是一棟普通的民房,在雲南随處可見,但Flower覺得,“越是普通,就越不平凡”,房子如同一本打開的書,從中能看到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曆史與文化。

更何況這座房子坐落于喜馬拉雅山底,由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三江并流”形成的世界奇觀之上。

一件沒上過熱搜的中美小事

除了大自然的饋贈外,房屋還受到了佛教、天主教等宗教的影響,将藏族、漢族、納西族的特色完美且平衡地雜糅其中。

而且沿用了數百年來的傳統布局,每一處細節都展現了雲南人民生活的智慧——

一樓西側有一個陰涼幹燥的房間,專門用來存放農作物和發酵食品;開放式閣樓用于儲存幹草和曬幹的蔬菜,以便在冬季喂養動物;而庭院和門廊則用來釀酒和做熏肉。

一件沒上過熱搜的中美小事

這座房子最值得稱贊的當屬中國人的匠心獨運,其采用「榫卯結構」,不用一顆鐵釘,僅靠着木頭的天然屬性就能讓房屋延續千年,既堅固不倒還友善拆卸。

一件沒上過熱搜的中美小事

凸出來的部分稱為“榫”,凹進去的部分則叫做“卯”,榫卯相契合,使木頭與木頭完美銜接

但遺憾的是,彼時的雲南正計劃修建新的發電站,而一座新水壩意味着河水将淹沒大片土地,其中也包括這棟房子坐落的土地。

一件沒上過熱搜的中美小事

比起經濟的發展和生活的便利,消失一座民宿再正常不過,但在Flower看來,它必須要保住眼前的房子。

他腦海中湧現出了一個大膽的念頭——我要把它平移到美國去!

在他看來,雖然自己不能帶60個孩子去中國,但可以讓60個孩子通過這樣的方式在美國體驗中國。

一件沒上過熱搜的中美小事

于是他找到了這間房子現在的主人——張先生,将自己打算“平移”房子的想法告訴了他。

一件沒上過熱搜的中美小事

1933年,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寫了一本尋找香格裡拉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裡邊的人物張尹拉居,就是張先生爺爺的父親。該小說後被改編為電影,右邊為張尹拉居

“沒問題,搬吧!如果其他地方的人能看到我房子和村裡的民風,我會很高興的!”張先生爽快答應。

一件沒上過熱搜的中美小事

左邊為老張,右邊為Flower

得益于榫卯結構可拆卸的優勢,這個瘋狂的“搬家”行動,開始了。

在Flower的主持下,有人開始對房屋的每一個地方進行标記,有人用電腦畫出房子的組織結構圖,還有人負責将房屋拆成一塊塊的木頭,最後再将木材進行分類和打包...

一件沒上過熱搜的中美小事
一件沒上過熱搜的中美小事
一件沒上過熱搜的中美小事

大貨車将木頭一車車拉出茨中村,有限的車輛、曲折的山路,Flower和他的團隊争分奪秒,想趕在發電站開工之前把房屋運走。

然而,出了村,還有海關、航運等一系列的問題等着他們。

一件沒上過熱搜的中美小事
一件沒上過熱搜的中美小事

“瘋了嗎我們?”Flower的妻子Pamela不止一次地發出疑問。

“也許我們是瘋了吧,但不試一試又怎麼知道行不行呢?”Flower堅定又充滿幹勁兒。

幸運的是,Flower身後還有村民們的支援。

一直在幫助Flower協調工作的村民文鬥認為,這次的行動隻是看似瘋狂,實則不過是“一群普通人做了一點普通人應該做的事。”

而那件“應該做的事”,就是讓更多外國人看到中國隐秘而燦爛的民居。

一件沒上過熱搜的中美小事

最終,建造那棟房子的木材翻越高山,跨過江河,從雲南來到天津,又從天津港運往巴爾的摩,最終于2017年9月被轉移到了西弗吉尼亞州。

一件沒上過熱搜的中美小事

到了美國後,Flower面臨的是比拆卸艱難十倍的組裝複原工作。

一件沒上過熱搜的中美小事

在頭四個星期裡,Flower的學生們先是對木頭進行了清理和防蟲處理,準備從牆壁開始重建。

為了更好地還原房屋的中國本色,其中一堵牆是用中國傳統的夯土方法建造的,這種夯築方法最早可追溯到銅石并用時代;

而另一堵牆則用了在雲南被廣泛使用的可持續建築材料——混凝土。

對于美國人來說,這是一個重建的過程,同時也是一次深度感受和學習中國文化的過程。

一件沒上過熱搜的中美小事

他們一次又一次驚訝于來自東方的建築奇迹,每一塊木頭都寫滿了中國古人的智慧。

從混凝土到一塊塊牆壁的完成,從廚房到閣樓的一點點重修,前後曆時近3年,這座來自中國喜馬拉雅腳底的房子,終于在美國被複原了!

一件沒上過熱搜的中美小事
一件沒上過熱搜的中美小事

房子原先的主人張先生在得知這個消息後,連忙開心地跟Flower打去電話:“我希望有一天我能看到這所房子!”

“如果你來,我會在你的老房子裡招待你,并告訴你‘歡迎回家’!”

在Flower把房子帶回美國後,張先生住進了當地政府蓋的新房,新修建的水壩也投入使用,而茨中村所在的德欽縣成功在2019年摘下了貧困縣的帽子。

每個人的生活,都在穩中向好。

一件沒上過熱搜的中美小事

而這個“平移”房子的計劃,隻是Flower教授的一個開始。

随後,他還和妻子在美國共同成立了“中國民居”的非盈利項目。他們的目标很清晰——

在美國建造更多中國的房子,把這裡變成中國農村生活的民俗博物館,讓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的民居,中國斑斓奪目的文化。

一件沒上過熱搜的中美小事

讓我們把時間的齒輪撥回到現在。

2022年6月26日,中國駐美大使秦剛來到了“中國民居”項目的複建現場。

一件沒上過熱搜的中美小事

“一、二、三,一、二、三!”

伴随着整齊劃一的呼喊聲,頂着烈日的秦剛和在場的學生們一起為院落内的一棟建築上梁。木梁很順利被拉起,不一會兒,榫卯結構的房梁就組裝完畢了。

一件沒上過熱搜的中美小事

随後,秦大使對現場的中國人和美國人說道:

“我們組裝了榫卯房梁,每個榫卯構件都比較單薄,但它們互相結合,互相支撐,能承受巨大的壓力。

中美兩國人民就好似一個個榫卯件,雖然個體的力量有限,但隻要我們求同存異、增進溝通、加強合作,就能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一件沒上過熱搜的中美小事

原部落客@記者韓鵬 當時也在現場,他在微網誌中表示自己還清晰地記得有個美國記者在閑聊時和他說——

“今天的活動注定不會成為頭條新聞。但你們的外交官如此真誠友善,這明顯打動了現場所有人。他穿着背心、頂着烈日跟大家蓋了一天房子,會成為這些孩子在今晚和未來很長時間内,在家庭餐桌和學校課堂上的談話。”

一件沒上過熱搜的中美小事

事實上,這場談話遠比美國記者想象中的要持續得更久。

在秦剛通路完“中國民居”項目四個月後,“‘循迹雲南’——雲南傳統建築研讨會”在中國昆明、大理和美國華盛頓三地同步線上舉行。

來自中國與美國的師生及專家約一百餘人參加,大家共同讨論了中國民間建築、雲南傳統建築的曆史和特點。

一件沒上過熱搜的中美小事

不僅如此,在美國學生學習建造中國房屋遇到瓦片缺失問題時,秦剛還立刻安排了駐美使館和國内協調,最後,昆明理工大學決定向“中國民居”項目捐贈一批“土生土長”的雲南瓦片。

或許正如那位美國記者所說,這些建築,和那一場場交流活動注定成為不了頭版頭條。

但這些被我們忽視的民居,雖然普通到随處可見,但并不影響它用有力的臂膀連接配接着中美人民之間的交流。

Flower說過,“越是普通的,就越不平凡”。

中國的民居很普通,但它一定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