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怎樣拔高結論:論文結論/讨論部分的結構步驟與寫作建議

本文根據王峰老師的講座視訊整理而成,文稿未經專家本人審閱。

作者簡介:

王峰,同濟大學文學博士、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應用語言學博士,山東大學翻譯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韓禮德語言學研究會秘書長。研究方向:功能語篇分析、叙事文體學、語料庫翻譯研究。在Critical Arts, Perspectives, SAGE Open, Austral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Studia Neophilologica, Style, Target, Functions of Language, Chinese Semiotic Studies,《中國外語》《外語教學》《外語研究》《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外語電化教學》《上海翻譯》等期刊上發表論文30篇。

常見的論文結構包括引言、文獻綜述、研究設計、結果與讨論、結論這五個部分。我們在上一篇文章(參見《引言寫作、文獻綜述與研究設計的結構步驟》)已經介紹過前三個部分,今天繼續來講解結果與讨論、結論這兩個語步結構。

在Results and Discussion部分,Results是回答你的research questions,而Discussion則是把你的研究意義從個案研究上升到更大的範圍。比如我研究計量文體學,那麼在意義的上升過程中,我會把量化結果和有關文學批評的觀點加以“聯盟”和駁斥,進而提升Discussion的研究意義。這種做法也可擴大你的readership(閱聽人),讓從事文學研究的人也支援你。Conclusion包括Summary、Limitations與Prospects。其中Summary總結研究發現,而limitation也許就是将來的Prospects(研究前景),是以實證研究論文是環環相扣的。好論文的每個語步都是前後呼應,步步銜接。

一、結果與讨論:回答問題、拉拔意義

“結果”側重回答問題,“讨論”側重拉拔意義。是以我們不僅要闡述研究發現,而且還要回溯到前面的文獻綜述,即把自己的研究和前面的文獻綜述部分加以回應。此外,還需要澄清自己的研究和以往相同話題的研究是否有差别、是呼應、補充,還是挑戰了已有研究。2018年我讀博士時,在Chinese Semiotic Studies發表了第一篇英語研究論文,該期刊對博士生比較友好。如果青年學者想投稿的話,可考慮一下這個刊物。

怎樣拔高結論:論文結論/讨論部分的結構步驟與寫作建議

我當時研究的是“佛教皈依之後,齊天大聖的人物塑造有何變化”。通過上圖可知,在60章(左圖)之前,人們對猴子(齊天大聖)行禮;在60章之後,轉變為齊天大聖對他人行禮:“Monkey to Fox(猴子對玉面狐狸行禮)、Monkey to Bull Demon King(猴子對牛魔王行禮)”,是以60章就是一個轉折點。韓禮德(M.A.K.Halliday)認為,言語行為包括給予資訊和求取資訊、給予服務和求取服務。給予資訊是陳述句,求取資訊是疑問句,給予服務與求取服務是祈使句,這四點基本構成了我們的言語行為。

再來看第90章(右圖):他不僅對皇後行禮(Monkey to the queen),而且他的言語行為變成“我要抓住九靈元聖,把小王子還給你(We promise you that we shall capture the old monster and return four princes to you.)”,此處展現了齊天大聖的神性。神性是指在别人落難時,你主動幫助,且不失禮貌(bowing to her)。由此可見,取經之路更多是心路的曆程,如果到了第90章,他還是一個沒有禮貌的潑猴,那麼即便到了大靈山,也無法成佛。這就是小說展現的“寓言性”。以上内容都是我們通過語料庫分析得出的。

怎樣拔高結論:論文結論/讨論部分的結構步驟與寫作建議

下面我們來看結果與讨論。黃色高亮部分第一句“But one intriguing question in need of clarification is why Monkey was deliberately and intensively humanized in Chapter 60.(但有一個有趣的問題需要澄清,那就是為什麼猴子在第60章中被大量刻意地人性化了。)”說明在60章我們發現monkey有意識地實作了人化的過程,“humanize”就是我的研究發現。

同時,通過引用文獻“Our above findings are essentially complementary to those by Chen(2015).(我們的上述發現與Chen的研究結果本質上是互補的。)”提升自己的研究,Chen(2015)是南開大學副校長陳紅教授。陳教授認為牛魔王是人性貪欲的隐喻。佛教有“伏白牛”的說法,是指用鼻環把白牛套住,比喻克制人的貪欲。牛魔王在小說裡是一個特殊的妖怪,不僅有老婆,還有結拜兄弟、小妾、兒子,但其他妖怪都是孤魂野鬼,是以牛魔王是一個人化的妖怪。“伏牛魔”的過程也就是“伏人欲”的過程,這是陳紅老師的觀點。

通過這個引用,我們發現“孫悟空人化接近神性”的觀點和“牛魔王克制人欲”的觀點是完全吻合的。這兩個故事是平行的,他們展現出的故事規制也是一緻的。是以我的語料庫研究和文學批評研究就構成了一個聯盟。

二、結論結構與學術引用建議

在結語部分,總結全文和研究意義是必備要素,但研究不足與未來展望不是必需的。我們可以通過引用文獻來指出還有哪些内容有可能進一步研究。由于結論結構相對比較簡單,接下來,我們着重介紹學術引用的學習建議,也就是閱讀、模仿和創新。

在學術引用的過程中閱讀是第一位的,因為引用需要讀文獻。在閱讀過程中我們還要學會模仿。宏觀來講,我們要了解不同語步的語用功能是什麼,為了實作這個語用功能,我們需使用引用政策,包括直接引用、間接引用和歸納式引用(參見《文獻“直接引用”的四個注意事項》與《文獻引用技巧:什麼情況下不用引号?多個文獻放在一起如何引用?》)。通過這三種政策實作四種語用目的,即範疇化、合法化、聯盟化、駁斥化,并建立起來自己所屬的話語社團,把自己的論辯語步得以推進,同時在推進過程中實作我們微觀層面的原話語研究。第三步就是創新,也即與現有研究進行對比,展現自己研究的創新意義與研究價值。最後,學術引用是一個多聲部的會話,學會引用才能提高學術寫作的論辯效率。

請尊重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論文##論文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