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芳心蕩漾》大結局,#潘曉晨王俊終于分手了# 的詞條,沖上微網誌、抖音的熱搜榜。話題廣場上,劇迷們歡呼“分得好”,同時又心疼七年感情悲劇收場的潘曉晨(藍盈瑩 飾)。
潘曉晨與男友王俊(賀鵬 飾)相戀七年,王俊卻悄悄雇了健身教練楊萬青(王冠逸 飾)勾引她劈腿試圖分手。曉晨将計就計,以“吃醋療法”整治男友。誰知道,男友的回心轉意,居然另有内情....……
劇情走向很Drama,結局卻是落地的。喜氣洋洋的民政局大廳裡,二人久久對視,放下了對方,放過了自己。
“我認為潘曉晨是幸運的。”電話另一端,藍盈瑩語調輕松,“她在進入婚姻的圍城前,拔除了一顆壞牙齒。牙腔會作痛,但一切在向好發展。”
藍盈瑩身上有着“一往無前”的力量。出道十二年,她涉獵的作品題材和角色類型很廣,《甄嬛傳》中可憐又可恨的浣碧,《外科風雲》中扇男友耳光的楊羽,《精英律師》裡熱血陽光的戴曦……
2017年,《演員的誕生》總決賽之夜,藍盈瑩憑借紮實的演技功底,奪得亞軍。演技備受認可的她,也曾經曆過表演不開竅、落後于同齡人的沮喪時光。那段低谷期裡,她日複一日地運動、練台詞、學表演、泡排練室。
我問,你不會難受嗎?她答,難受歸難受,該行動還是要行動呀。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曾經一上台就臉紅的姑娘,如今已總結出一套“入戲”的竅門:從無到有,開拍前将功課做足,一點點拼出人物畫像;化繁為簡,将對人物的了解化作眼神表達、肢體動作;最後,保持高強度專注力,達到“心流”狀态,與人物共呼吸、同感覺。
以下,是藍盈瑩的自述。
潘曉晨是一個問号
潘曉晨向我提了一個問題:你現在的狀态,快樂嗎?
遇到潘曉晨之前,我和很多女同胞一樣,向往穩定不變的愛情,希望遇到一個人就是一輩子。
雖然我憧憬長期親密關系,但又有一些恐懼。因為我常聽周圍長輩、同齡朋友說,長期親密關系有“七年之癢”的說法,即愛情來到第七個年頭,就會面臨一段危險期。它就像一個魔咒,對每一段感情判了“有期徒刑”。
是以一遇到正處于“七年之癢”中的潘曉晨,我便有了解她的沖動。
潘曉晨大學時與王俊相戀,畢業後為了幫男友實作讀研夢,讀植物學專業的她,硬是逼自己轉行賣保險,賺錢供男友上學。
曉晨是個“争強好勝”的姑娘。即使專業不對口,她還是努力成了公司的銷售年冠,金牌保險代理人。
她永遠有兩部手機,一部工作用,一部生活用,胸前挂一個,手裡握一個。無論是逛商場,閨蜜聚餐,還是與男友調情時,她都保證自己可以随時接聽電話。這個細節是我設計的,我實際接觸了一些頂級的保險代理人,發現他們精神氣兒十足,手機24小時不離手,讓人印象深刻。
曉晨也沒有“男主外、女主内”的傳統愛情觀,而是認為隻要兩個人相愛,一起為同一個目标奮鬥,誰付出多一些無所謂。這種态度在一些女性觀衆看來可能有些戀愛腦,但我覺得她隻是在保持經濟獨立的基礎上,為一段感情掏心掏肺。
她一直沉浸在邁向新生活的喜悅中,不斷督促王俊上進。她沒有注意到,男友低垂的眼眸,越來越像雪堆上戳出來的兩個窟窿,空洞無光。
王俊也沒有注意過,曉晨對黑色的毛巾、士力架和變形金剛的水壺從不感興趣。隻是他送的,她便歡喜。
可以說,潘曉晨與王俊之間存在着嚴重的情感錯位,王俊從沒有将自己的真實感受正面表達過,而是采用更沉默的方式進行反抗——拒絕上進,甚至為了分手,雇人勾引曉晨劈腿。
這是整條故事線最Drama,也最搞笑的部分。王俊通過打遊戲結識了健身教練楊萬青,雇他勾引曉晨。誰料這個計劃從一開始便被曉晨發現了,她假意上鈎,想靠“吃醋療法”讓男友收心。
拍這部分戲時很搞笑。以前的角色大部分是我追着别人跑,這次有兩個男人同時追我,還挺“過瘾”。我與賀鵬、王冠逸在片場相處得很輕松,有很多即興發揮。
比如,來到健身房的曉晨已經知道楊萬青要勾引自己,靜靜地看他“演出”。王冠逸老師一直圍着我說話,先用口音很重的國語背了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又說自己從新加坡來到大陸是為了完成祖奶奶的遺願。我真想結束這個對話,隻好尴尬又不失禮貌地“哇哦”。彈幕裡,我看大家都被逗樂了。
這些小細節都十分日常化,有效調節了“勾心鬥角”的氛圍。
計劃中途有變,楊萬青真的愛上了曉晨,王俊也回心轉意,他真的想和曉晨結婚。隻是曉晨發現,男友的“收心”隻是為了盡孝,她這才意識到,他們早就不相愛了。
兩個人坐在民政局大廳裡,握着戶口本排号時,坦誠交流:我們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以後的日子該怎麼過?
《芳心蕩漾》播出後,我在網上看到很多姑娘留言,她們在潘曉晨身上看到了自己,也有過或正在經曆像潘曉晨與王俊一樣的相處模式。潘曉晨是幸運的,她可以及時止損,而許多人進入婚姻的圍城後才幡然醒悟,可這時已經出不去了。
也有很多人,即使意識到了問題,也選擇性忽視:或許結了婚就好了。我了解那種不甘,沉沒成本讓人猶豫。但一段變味的感情,就像壞掉的牙齒,不及時拔除,隻會越來越痛苦。
是以我希望潘曉晨能化作一個問号,向正處在迷茫中的觀衆們發問:這樣的你快樂嗎?究竟什麼是你想要的?如果她們能找到一些答案,潘曉晨這個角色就是成功的。
角色與我是共生關系
如果一個劇本可以讓我一口氣讀完,在我心裡留下震蕩和思考,或者有長尾效應,對我來說就是好劇本。如果一個角色可以讓我同頻共振,或是讓我對她與衆不同的人生感興趣,那就是我想演的角色。這種标準是我逐漸确立起來的。
2019年拍《精英律師》之前,我與靳東師兄合作過《外科風雲》。他是中央戲劇學院大我9級的師兄。那部劇中我飾演楊羽,并且獲得了第8屆澳門國際電影節最佳女配角獎。後來戴曦選角時,機會找到了我。
戴曦是一個像小太陽一樣的女孩,永遠精力充沛。她沒有經曆過社會的“毒打”,橫沖直撞,努力實作自己心目中的公平正義。我與靳東師兄一起在這部劇中叩問一個問題:法律和人情的邊界在哪裡?先有法律還是先有人情?
戴曦在一樁樁案件中成長,慢慢找到二者的平衡。最後她找到的答案是,這并不是個非黑即白的世界,法與情也不站在對立面。
《婆婆的镯子》中的劉茵與我的經曆很像。她是滬漂,我是北漂,同時我熟悉上海。我能了解她的處境,也能get南方女子的心思。
整部劇不吝于展現人性,也敢大膽地剖析人性。劉茵一直在尋找家庭、感情、友情和自我的平衡。這是生活的真相,也是她想要的答案。
看過《被遺忘的時光》的故事大綱和前三集劇本,我就被這個奇幻故事吸引住了,決意接下吳恙這個角色。
其實對演員來說,轉型并不容易。制作方大多會打安全牌,他們覺得如果你在某一類角色上取得了成功,那麼找你演這類角色是最保險的。
但《被遺忘的時光》的謝東燊導演和總制片人王柔媗找到我,他們覺得在我身上看到了吳恙該有的韌勁兒和煙火氣。即使我之前從沒演過這類角色,也相信我可以诠釋下來。我十分感謝他們的信任,事實證明我做到了,同時收獲頗豐。
拍戲時,導演有全劇本,但是不發給我們,沒有了上帝視角的我們面對突如其來的情節,和戲中人一樣懵。是以我們必須提高專注力,與人物合二為一。我有點找回了在學校裡的狀态,重新感受什麼是表演,怎樣進入表演狀态,怎樣快速進入人物。
入戲對我來說,是一個從無到有,化繁為簡的“心流”狀态。
從無到有,是種下一顆種子的過程。劇本拿到手上,我習慣先讀幾遍,梳理時間線,理清人物關系,抓住劇本中對這個人物的正描和側描。
接着為人物找根,她的家庭背景是什麼?成長環境如何?經曆過幾段感情?性格為什麼是這樣的?我甚至會猜測她的星座。如果身邊有從事同樣工作的人,我會直接觀察或體驗她們的生活。
化繁為簡,是在實際拍攝中卸掉包袱。做功課時掌握的關于人物的一切,開拍前要根植在心裡。開拍後,人物的家庭背景、成長環境等所有的一切,都不是演出來的,而是在眼神表情、說話方式、走路姿态中自然流露。
當專注力達到臨界點時,就會進入一種“心流”狀态。這時的你已經忘了自己在演戲,而是與人物共呼吸,同感覺。
演員演到最後,都将自身對這個世界的看法融入了角色。诠釋人物,就是将身上的子人格,放大呈現給觀衆。角色與我是“共生”的。
《甄嬛傳》
是以,相比于“她演得真好”的評價,我更喜歡聽到别人說“她肯定是本色出演”。這意味着我把角色演活了。
演戲幫我尋找人生答案
我第一次體會到表演的樂趣,也是第一次進入到那種“心流”狀态,是在大學二年級。那時我們需要排練一個話劇,根據蘇童小說改編的《離婚指南》,我扮演朱芸。
當時的我對表演非常不自信,一上台就臉紅,恰好朱芸是一個非常外放、甚至有些神經質的女性。老師認為我肯定駕馭不了這樣的角色,我心裡也很沒譜,隻能反複練習。沒想到演出時我發揮得很好,第一次體驗到了“心流”狀态,從此真正愛上了表演。
其實将時間往前推一年,我還處在人生低谷。大一下學期,是我最迷茫的時候。我是普高生,進學校前從未接觸過表演,而周圍同學大多是藝考生,多才多藝,演得特别好,舞台上也特别放得開。我一上台就放不開,還經常笑場,拖大家後腿。
來北京上學,也是我第一次離開家鄉,水土不服,胖了近20斤,臉上一直長痘痘。頭一回離開父母,沒有集體生活經驗,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
生活、學習、人際一團糟,自我認知處于失控的狀态。我問自己,是不是選錯行了,是不是應該盡早退學,重新選擇一條賽道。
我隻能試圖在失控中找到“有序”。外形不過關,我就在每天晨功之前,空腹去操場跑圈,喝杯咖啡出晨功,最後再吃早餐。專業不過關,我就時常約同學排練。當時我們的排練室數量很少,想搶到位置隻能人一直待在那兒,我就整天泡在排練室裡。
雖然每天都很沮喪,但我不習慣坐以待斃。用現在的話說,我很少精神内耗。我不知道這些做法是不是最有效的解決方式,但這是當時的我唯一能想到的辦法。
就像在高速公路上抛錨,若是我站在路邊攔車求幫助,沒有人會停下來;而當我開始自己推車,就會有很多人下車幫我一起推。自助者天助,能讓我走出困境的,隻有我自己。
後來,我收到了一條老師發來的短信,說老師們看到了我的努力,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壓力,老師和同學們都會幫助你的。
這條很簡單的短信,彌足珍貴。以後每當我覺得迷茫,我都會想起這條短信,它幾乎成了我心底的力量。
而後我在演員路上走得越來越堅定。2011年《甄嬛傳》的浣碧,讓我第一次走進觀衆視野。2017年的《演員的誕生》,讓我有了轉型的機會。迷茫時種下的種子,在慢慢開花結果。
我平時很喜歡看紀錄片,最近看了《人生第一次》。紀錄片有一種真實的力量,可以讓我領悟一些人生真相。
我經常會問自己一些很形而上、或許在别人看來很無聊的問題,比如我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人的本質是什麼?愛的本質是什麼?
演戲對我的幫助正在于此,我可以在不同角色的人生中發現生活的不同面貌。别人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我通過演戲閱人無數。
十二年的演藝經曆,讓很多人看到了我、欣賞着我。如果我演的角色能夠在某一段時間,陪伴、激勵過他們,我的角色就是成功的。若是很多年後的某一天,他們突然想起——曾經有一段時間,喜歡過一個演員,叫藍盈瑩,戲演得還行——這會是我當演員最大的成就。
【文/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