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1.大陸現有濕地狀況:我們國家現有濕地的總面積6600萬公頃,它包括自然濕地和人工濕地兩部分,其中,自然濕地包括天然沼澤、天然湖泊、天然灘塗;人工濕地包括水庫和稻田。
濕地公約在定義濕地的時候,内容很詳細,感興趣,大家可以去查一下。我主要強調兩點,一、所有6米以下的近水區域,都可以稱為濕地;二、濕地不是有水的地方才叫濕地,水陸之間的潮間灘塗或有些地方,在一年中,有時有水有時沒水,這種地方,也就濕地。
2.我們提倡保護濕地的原因:濕地是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保護濕地就是在保護環境,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統。在自然界中,濕地生态系統的生産力是最高的,它比農業生态系統創造的價值還要高,高出了160倍。在中國,濕地是魚類、甲殼類的産卵場,鳥類栖息、繁殖、覓食、越冬的場所。
3.我們常見的破壞濕地的行為:過渡開墾、開發濕地;水資源的過渡利用;水環境污染;水利工程的建設;城市膨脹;旅遊資源的不合理開發。這些行為會導緻水質受到破壞、水資源變少、動植物資源減少、生态系統遭到破壞,一個惡性循環開始。
講個故事,美國,新奧爾良發生過一場巨大的飓風災害,叫“卡特裡娜飓風”。這個飓風形成的時候在佛羅裡達是一個小型飓風,吹着、吹着就吹到了新奧爾良,這個地方,很不巧,地形特殊,是“碗狀”凹地形,阻止飓風的濕地被開發成了住宅和商業用地,使“卡特裡娜飓風”成長為一個5級飓風,除此之外,美國陸軍工程兵團還在這個地方改造了密西西比河,飓風沖毀堤壩,造成洪水,它成為造成美國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場飓風。
這裡咱來談談這個“美國陸軍工程兵團”,它是一個水利機構,像新奧爾良的濕地開發,就歸他們管,隻有美國陸軍工程兵團頒發了濕地開發許可證,開發商才能開發。很諷刺的一點是,美國陸軍工程兵團,常年幹的就是疏幹沼澤、改造河流、取直堤壩的事兒。
以下為我總結的濕地規劃設計中要注意的内容,屬經驗總結,歡迎大家補充:
4.濕地設計:常用到的理念是海綿城市設計。
海綿城市,簡單了解就是像海綿一樣,收放“水”自如,這裡的“水”指的是雨水和洪水。濕地設計與海綿城市理念在實際項目的應用中,我們首先要明确項目的空間格局及主要功能分區,如果存在污染,要考慮清楚處理模式,建立起怎樣的自淨系統。
濕地設計就是設計的形式+内部結構+環境功能+景觀元素(水體、、岸線、植物、地形)相結合,當我們熟練地把握了這些内容,基本就可以拿出較為完備的濕地設計方案了。
5.濕地公園規劃設計
(1)選址:選在地勢低、污染小、交通便利、非城市核心地區。這樣的地方,根據水流的特點,一般是彙水區,地勢低濕的地方,外界幹擾少,可以吸引大量的鳥類栖息和魚類産卵。在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合理布置動線,幫助鳥類遷徙,建立自然岸線,幫助魚類産卵,可以說,這樣的地方,是建立濕地公園的最優選擇。
(2)功能分區:濕地公園的規劃,我們進行功能區劃分,與自然保護區的規劃,很像。一般分為四個部分,分别為重點核心區、資源展示過渡區、遊覽活動區、研究管理區。功能分區中運用生态規劃理念,進行斑塊、基質、廊道分析,更容易合理地對功能進行劃分。
重點核心區:我們在進行濕地公園規劃時,重點核心區的選擇有以下的特點:完整的生态系統、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一般這樣的區域占整個濕地公園面積的10%,這個區域在自然保護區中,是禁止進入的,但在濕地公園中,一般是限制人數,控制人流,如果有珍稀物種,也是要禁止進入的,目的就是減少人對環境的幹擾,更好的保護當地的自然環境。這個區域基本沒有什麼要設計的,會有一些小型的人工設施,也是用來幫助動物遷徙,基本人為幹擾很少,目的是要保護完整的生态系統。
資源展示過渡區:這樣的地區多數在重點核心區的周圍劃定出來的輔助性區域,這個區域可以建立人工生态系統,這一區域的活動人員的數量也是很少的,基本以研究、教學、科研、教育訓練為主,可以設立少量的步行遊賞道路和設施,原則是不能破壞濕地的生态環境,這裡面所有的活動都是以保育和恢複濕地生态系統為根本出發點。
遊覽活動區:這個區域是人參與較多的一個區域,相對的濕地敏感度會降低,在規劃設計時,可以增加遊憩設施,開展各類型活動,設計師在這個區域可以充分挖掘濕地景觀特征,規劃出更多有特色的濕地景觀,增加濕地景觀的活力。(提醒注意安全)
研究管理區:這一區域是所有公園都有的區域,在功能規劃階段,要把這一區域安排到濕地敏感度低的區域,主要發揮的是公園管理和服務的功能,最好能夠靠近輔助的道路和入口,要具備相應的給排水、電力供應等工程條件。
(3)濕地公園水環境設計:這部分保護外部水系和内部水系,外部水系保護濕地公園周圍的河湖水體、濱水地帶要與濕地公園的内部水體相銜接;内部水系主要是地面水體和地下水的互相補充,實作濕地公園水的自然循環。
6.岸線設計,岸線是典型的線性空間,是水陸交接的過渡空間。對它的設計主要關注三個方面:
駁岸設計:自然駁岸要注重它原有的駁岸形式;人工濕地岸線最好能過模仿自然岸線進行設計,在設計中,要注意防洪,要考慮豐水期和枯水期的過渡帶處理,以最高水位設計高低緩坡,調節水量。
駁岸材料:在設計駁岸時,一定要優先選擇自然材料,形成“可滲透性”的界面,完美地實作水陸之間的自然過渡,塑造生态性駁岸。
邊緣效應:在進行線性空間設計時,邊緣空間的設計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主要原因是很多邊緣物種的生存都依靠這一空間。對于邊緣地帶的設計,應根據不同的河灣特點,利用自然形态,根據物種的需要,可以對其進行或平緩、或陡峭、或泥濘的處理。
7.植物規劃設計:不止是濕地設計,所有設計類型,我都推崇鄉土植物,土生土長,幾乎沒有人工養護的成本,也不會存在引入物種不當,造成新的生态危機的風險。
在進行濕地設計時,我們常用的植物有:
沼生:菖蒲、蘆葦、燈芯草、海芋、馬蹄蓮、千屈菜、漢傘草、美人蕉;挺水:野茭白、荷花、魚腥草、水蔥;浮水:睡蓮、芡實、荇菜;沉水:菱、黑藻、苦草、馬來眼子菜、金魚藻、合子草。
8.動物栖息地規劃設計:通過設計師營造島嶼、适宜的植物群落,濕地為野生動物提供了最大的栖息空間,為建立完整的濕地生态系統創造了條件。
9.土壤規劃設計:不同的土壤栽種的地表植物是不同,産生的景觀類型也是不同的。在進行濕地規劃設計中,要判斷土壤條件,特别差的要進行土壤改良,但我不推薦這一做法,盡量少換土,小規模的換土,充分利用原地形的特點,實作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融合是最好的。
10.道路規劃設計:最主要的原則是,對濕地的影響越小越好。
濕地内部一律步行,步行道的設計結合原地形等高的特點,靈活設計。
11.建築和設施規劃設計:我提倡将3S系統引入濕地設計中,盡量不要建築或嚴格控制建築規模,如有餐飲類需求,可以在濕地外建設,在濕地内部除了供動植物生長的設施外,最好就不要再建任何設施了,濕地不是給人賺錢的地方。
12.濕地修複:在進行濕地修複時,要對濕地空間進行尺度分析,主要包括流域尺度和景觀尺度。修複的内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水環境修複(包括水文)、土壤修複(包括基底結構)、植物修複、生境修複。
水環境修複:它的處理方法很多,要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手法,常見的方法建立微型人工濕地、沿河流建立淨化水質的功能濕地;建立濱水濕地緩沖帶;種植沉水植物;建立人工浮島;進行水體富養化治理等等。
土壤修複:我們在進行濕地水文和植物修複,都伴随着基底改造,一般在濕地中常見的地形有緩坡、淺灘、深水區、生境島、急流帶、滞水帶、窪地、水塘等,我們要改造的地形基本就就是這些;土壤修複主要是清除污染物和土壤理化性質改良。
植物修複:沉水植物具有明顯改善水體理化性質的能力。水生植物的種類,前面有介紹,這裡不多說。
生境修複:濕地生境修複是針對退化的濕地生态系統而言,它主要包括生物修複和生态系統結構和功能修複。
以上内容來源于微信公衆号:愛利絲景觀設計
知識分享:濕地,地球的腎,候鳥的家,學學怎樣規劃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