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軍事裝備可以說是世界名牌的代名詞,從19世紀的克虜伯開始,武器裝備就是德國創彙的重要手段之一。二戰期間,德國更是誕生了諸多精良軍工産品。
直到現在,德國的“豹2”常年在“世界坦克排行榜”上霸榜;“山貓”更是優秀步戰車的代表。而我們下面要說的KF41“山貓”戰車,卻代表着德國另類的軍工生意經。
一、兩代“山貓”
2016年,德國萊茵金屬公司推出了一款重型裝甲步兵車輛——山貓(KF31)。這款戰車的設計思路還是源自于冷戰,以重裝甲化的模式在鋼鐵對抗中生存。
事實證明這種思路并不可取。先不說海灣戰争後,很難出現鋼鐵叢集這種大規模的裝甲對抗。即使出現了裝甲對攻,也會像現在俄烏戰争的情形一樣,成為單兵或者無人機的口糧。
可以說KF31并沒有展現出德國對于未來戰争的思考,再加上德國産品慣有的高價,緻使這款戰車在國際市場上一亮相,就面臨生意慘淡的命運。
用正常的思路來講,此時想把“山貓”賣出去要麼減配改變無用的重裝甲思路,要麼就降低價格憑借德國品質赢得市場。
可德國人卻走上了第三條路,那就是推出一款更貴更重的“山貓”,這便是KF41“山貓”。
二、KF41的改進
與KF31相比,KF41展現着德國人對于未來戰争的思考。比如裝甲車安裝的主炮從30毫米口徑更新為35毫米。
看似隻是5毫米的提升,但在未來戰場上的作用卻是質的飛躍。未來戰争是無人裝備的天下,地面裝備的防空能力是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雖然理論上30毫米機炮也可以打低空無人機,但受制于射程與彈藥威力的限制,30毫米機炮的防空能力都是停留在紙面上。而俄烏戰争的教訓已經告誡世人,如果任由敵方無人機肆意馳騁,司令部都能被無人機一鍋燴了。
而35毫米機炮就不一樣了。它有很多專用的防空彈藥,比如大名鼎鼎的“阿海德”彈藥。這種彈藥屬于集束型的防空彈藥,内含150多枚鎢制的彈珠,上百枚集束型彈藥在空中炸開,便是一層牢不可破的彈幕。
以前地面防空飛彈便可以成為坦克、裝甲車的安全保障。但面臨如今造價隻有幾千塊錢的小型無人機,用價值十幾萬甚至上百萬的飛彈攔截,頗有高射炮打蚊子之感。
但有了“阿海德”彈藥的加持,便能夠輕松應對小型無人機的侵襲。
還有炮塔靠前的設計,也展現出了德國人對于現代不對稱戰争的反思。歐洲戰車的炮塔很少有靠前設計,這是因為歐洲大多為平原,不需要過重考慮山地裝甲作戰的需要。
可阿富汗戰争讓這些歐洲大兵們領教到了什麼叫山地戰。尤其是火炮的俯角大小直接影響到了山地作戰的火力輸出。是以炮塔靠前的設計意味着火炮擁有更大的俯角,這也是德國從阿富汗戰争總結的經驗教訓。
從車體結構、動力系統、資訊化程度等方面,KF41還不能稱之為“未來戰車”。但其本身的子產品化組合設計,已經改變了傳統戰車的設計理念。
尤其是KF31超過30噸的身闆已經比一些國家的中型坦克還要沉了,KF41更是達到了45噸,成為一隻名副其實的“重山貓”。
沒想到,KF41于2018年亮相市場後竟然廣受好評,一路銷量高漲。尤其是隐身的外形設計,有效減少了雷達反射面積與紅外特征。
而且車體各方面都增加了厚度較大的附加裝甲。各國猜測這是新型複合裝甲材料,但萊茵廠商給予否認,說這是主動防禦系統。
原本認為是缺點的重型身闆,現在KF41身上反而變成了優點。大家認為不僅反坦克火箭,就連100毫米的滑膛炮穿甲彈也拿它沒辦法。
這可能就是德國幾百年軍火生意積攢下來的智慧。
三、更另類的生意經
在德國人的原本定義中的“山貓”并不叫“山貓”,而是被官方稱為“猞猁”。
“猞猁”更符合西方人的命名習慣。在歐洲不算太大的地域中,大型食肉動物早已滅絕,猞猁是目前歐洲大陸上唯一的大型食肉動物了。
這種動物兇猛、善于伏擊、還會裝死保命,是一種善于戰鬥的動物,羅馬尼亞甚至将其定為國獸。德國裝甲體系一直有“動物園”之稱,能夠標明“猞猁”作為重型裝甲車的代稱,寄托着他們的期望。
目前西方國家以“猞猁”命名裝甲車輛至少有6種,除了德國的KF31/41外,還有美國、加拿大、法國、意大利、俄羅斯的裝甲車。
但6國中最為出名的“猞猁”還是德國人的KF31/41系列。不過這種車在西方圈内叫猞猁,在非西方圈卻刻意改成聽上去沒有那麼野性的俗稱——山貓。
名字聽上去溫和,就更容易與亞洲的客戶做生意。畢竟亞洲人的思想内斂,在大家眼裡動物的名字不僅是一種象征,更是一種使命,不是随便用的。一旦用猛獸命名的裝備打了敗仗,是十分影響士氣的。
不過由于“山貓”的價格幾乎與一輛M1A2坦克相等了,目前亞洲還沒有實際購買的客戶。不過假以時日,一定會有大戶慷慨解囊。畢竟德國人太會做生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