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懂了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為什麼“懂了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這種現象貌似普遍存在,但我們不能因為這種現象的存在而否定“道理” 的價值。有很多人和别人一樣天天去上學,讀一樣的課本,坐在一樣的教室裡, 聽一樣的老師講課,學習成績卻各不相同,而且還有相當數量的人根本就學不好甚至學不會—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嗎?有沒有簡單的解釋呢?解釋真的很簡單—大多數人不好好做作業啊!絕大多數學習好的孩子怎麼會完成不了作業呢?

“知識傳遞”本身不是教育,它隻不過是教育這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中的第一個環節而已。若“傳遞”本身就能完成教育,那就用不着辦學校,隻要有出版社就夠了,但事實并非如此。讓教育真正起作用,主要靠的是知識吸收者(學生,或者幹脆點,你自己),而不是知識傳遞者。這就好像為了增肌而吃東西一樣,吃得太少可能會因為血糖不足而暈倒,吃得太多會導緻消 化不良,吃得不夠多就不可能繼續增肌……可問題在于,若不去進行大量的 運動,不去跑步,不去推杠鈴、做深蹲,不去做各種各樣令人難以忍受的動作, 那吃什麼都沒有用,不是嗎?

是以,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懂了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呢? 因為他們“不運動”啊!他們不去運用那些道理,是以就沒有機會在運用中調整自己及自己對那些道理的了解和感悟,他們事實上并沒有完成那些道理的“内化”,那些道理對他們來說隻不過是中國小課本上印着的字而已,早就還給别人了!或者,說得再幹脆一點,他們頂多隻是“識字”而已,根本談不上“有文化”。

但是,為什麼還有很多人,的的确确“掙紮”過,卻最終和那些從未“掙紮”過的人有一樣的下場呢?解釋依然很簡單—“掙紮”得不夠。任何道理都和我們平日裡使用的任何“工具”一樣,要在大量使用之後才能進入“熟練”階段,而後才能“運用自如”。所謂“掙紮”,無非是把自己起初并不熟悉的“工具”(即,那些道理),通過反複運用、反複琢磨、反複調整,變成自己能夠熟練運用的工具。你一定見過那些工具運用不熟練的人,他們看上去很笨拙,做每個動作都像在掙紮—若那人受不了自己的笨拙,中途放棄 了,那“工具”也就瞬間淪為廢物了。

是以,說來說去,怪誰呢?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