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内外專家熱議彌合數字鴻溝之道:要在加快發展數字化中解決

作者:南方都市報

2022年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彌合數字鴻溝論壇”于11月9日在浙江烏鎮舉辦。在數字技術快速發展,不斷影響和改變着人們生産生活方式的今天,如何讓其紅利最大範圍地惠及全民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面對的時代議題。

“數字技術、工具、平台可能會促進人權事業的發展、提高人類能力、推動協作實作和平、公正和可持續發展。但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引導,數字化也有可能加劇已有的不平等,擴大數字鴻溝。”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代表夏澤翰在論壇上表示。

論壇上,出席嘉賓就數字鴻溝的内涵與影響、如何彌合數字鴻溝、企業的社會責任等問題發表了看法。多位專家表示,數字技術的發展對勞工的數字素養與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産業數字化轉型後,數字鴻溝成為橫亘在勞動者與工作崗位之間不容忽視的障礙。現有的職業教育教育訓練體系如何回應數字技術發展對勞動力市場提出的新需求,還有待政府、企業等主體共同尋找答案。

國内外專家熱議彌合數字鴻溝之道:要在加快發展數字化中解決

數字鴻溝已成現實,專家熱議彌合之法

根據國際電信聯盟ITU統計顯示,目前全球有近30億人沒有接入網際網路,其中大多數來自開發中國家和貧困農村地區。高收入國家87%的兒童和青年能夠接入網際網路,相比之下,在低收入國家這個數字僅有6%。

“數字鴻溝不再是可能,而是嚴峻的現實。”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前主席龔克在論壇上指出。

什麼是數字鴻溝?龔克認為,數字鴻溝具體表現為“軟”“硬”兩個方面。硬鴻溝指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ITU最新資料顯示,目前16個寬帶覆寫率小于千分之一的經濟體中有14個在非洲,而覆寫率大于40%的18個經濟體除了南韓和加拿大外,均位于在歐洲。這反映出開發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網絡基礎設施上的極大差距”,他說。

國内外專家熱議彌合數字鴻溝之道:要在加快發展數字化中解決

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前主席龔克。中國網供圖

相對地,軟鴻溝則意為數字化能力上的差距。“不僅是專業人員研究開發、設計制造、應用維護數字化系統的能力,更是廣大公衆有效運用數字化手段發展經濟、改善生活的能力,是以改善教育特别是幫助欠發達國家和地區開展數字化知識技能教育,應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龔克解釋道。

目前雲計算、物聯網、5G、大資料、人工智能、區塊鍊、元宇宙等數字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數字經濟、數字産業成為全社會數字化轉型的核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被寄予極高的期待。

“數字技術、工具、平台可能會促進人權事業的發展、提高人類能力、推動協作實作和平、公正和可持續發展。”夏澤翰在論壇上提醒,“但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引導,數字化也有可能加劇已有的不平等,擴大數字鴻溝。全球疫情造成的最糟糕的情況之一就是,可以上網和擁有數字化技能的人能夠停課不停學,從實時擷取的重要訊息中獲益,而沒有這些條件的人則沒法學習,被數字鴻溝隔絕開來。是以,各國之間的教育機會和教育成果差距也會越來越大。”

國内外專家熱議彌合數字鴻溝之道:要在加快發展數字化中解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代表夏澤翰。中國網供圖

不僅如此,在數字化基礎設施較為完備的國家,教育體系的發展也面臨着數字鴻溝帶來的困難。據日本教育工學會會長堀田龍也介紹,日本政府于2019年12月釋出了“GIGA學校構想”,計劃為全國範圍内的中國小學生每人配發一台資訊終端裝置,并連接配接高速網絡,創造一種基于雲服務的學習環境。這一數字化課程改革雖然在疫情期間保障了學生們能夠通過網課學習,但堀田龍也同時指出:“部分教師沒有受到充分的指導教育訓練,有些家長擔心學生可能将終端用于和學習無關的事情,數字教科書以及數字教材也不夠完善和豐富。”

數字鴻溝如何才能彌合?龔克認為,破局之道藏在發展中。“彌合數字鴻溝離不開數字技術自身的進步。數字化不僅不能停下來,而是要從加快發展中解決問題。就像Windows取代DOS,這是技術巨大進步,也是使用門檻的顯著降低。”他說。

巴西瓦加斯基金會法學院教授盧卡·貝利指出,建設社群網絡會是行之有效的戰略。據其介紹,社群網絡不同于傳統的主流網絡,它由當地社群自下而上地建立、利用和管理,在那些主流網絡連接配接不到的地方,它可以作為傳統網絡體系的補充。

“社群網絡引發了知識和創新的良性循環。除了創造新的基礎設施來連接配接以前沒有連接配接的人之外,社群連接配接還釋放了無限創新可能,新的發明、新的應用、當地語言的新内容得以被創造出來。人們可以更自由地表達自己,可以更自由地擷取知識和教育。”貝利指出,“接入網絡是一種特權,目前世界上隻有一部分人享有這種權利。而社群網絡把網際網路去中心化,為從前沒有網絡連接配接的個人和社群建立一個有意義的網際網路。”

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王挺則提出了“以評促健,以評促用,以評促強”的政策。在國家網信辦的指導和支援下,中國科普研究所開展了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評價名額體系和測評方案研究,用于開展超大規模的全民範圍的測度。據他介紹,該研究堅持面向數字技能提升的普及導向,在名額選取和定位上,明确為引導型名額,注重保障提高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綱要各項重點任務和工程的落實,引導加強數字加強建設。

“名額設計不僅重視數字技術發展的硬實力,同樣重視數字倫理道德的軟法則。”他說,“比如我們着眼于助力實作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着眼于助力物質文明與公德心協調發展,數字空間不是法外之地,同樣要具備法制觀念,遵守倫理道德和法律準則。”

國内外專家熱議彌合數字鴻溝之道:要在加快發展數字化中解決

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王挺。中國網供圖

教育體系迎來挑戰,數字化發展尋求“新勞工”

數字技術的發展在為經濟社會增長貢獻力量的同時,也向勞動力市場提出了新要求,産業的數字化轉型需要更多具備良好數字素養與技能的勞工,進一步影響着技術人才的供需和目前的教育體系。“今後的教育不單是培養數字技術專門人才,更要提高各類人才數字化知識和能力。因為在數字化時代數字技術不僅是專業知識,更是基礎性通用知識。”龔克強調。

國際勞工組織就業政策司數字技能進階專家卡琳娜·松尼格指出,全球範圍内廣泛但高度不平等的數字化需要技能發展體系進行大力調整。“現有的技能發展體系需要回應數字經濟發展的需求,提供其所需的靈活的技能組合教育,同時為整個生命周期的動态主動學習創造有利環境,以確定人們跟上數字化的步伐。”

國内外專家熱議彌合數字鴻溝之道:要在加快發展數字化中解決

在松尼格看來,數字化轉型不僅意味着一些工作将消失,新的技能成為剛需,數字技術也将帶來新工作組織形式的發展,改變企業在教育訓練、人才開發和勞動力市場技能擷取方面的人力資源戰略。勞動力市場機構和專家需要更及時、動态地監測不斷變化的技能需求,補充傳統的勞動力市場資訊。此外,針對技能發展體系的教學評估和認證方法也發生了改變。随着數字技術的使用日益增加,更靈活的學習途徑被引入教育體系,新的教學方法和檢測、評估手段得以實施。

除了教育體系的變革,教學方式的發展也對教學裝置提出了新需求。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安凱琳稱:“我們發現随着教和學的不斷發展,技術使用的模式也在發生變化。這種演變推動了教育技術新需求的出現,對于終端裝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更高的算力,更優質的圖像效果,更快更穩定的互聯互通,更長的電池續航能力,進而帶來更豐富的計算體驗,還包括終端裝置的管理和安全等。”

“提升全民數字素養、培養就業數字技能,是一項社會化系統工程。從需求面要以應用場景為核心,結合産業和職業的技能需求導向,建立健全職業技能科普、教育訓練、評價和鑒定等協同發展機制;從供給面要圍繞産業、生活和生态三大空間虛實融合發展的基本規律,打造安全普惠的數字平台,擴大優質數字資源,建立完善産、學、研、資等全方位配套推進的培育體系。”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駐大陸首席代表邱全成表示。

采寫:實習生梁丙鑒 南都記者蔣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