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的“頂級陽謀”推恩令真的是一招鮮吃遍天?其實沒那麼神奇

作者:讀史觀瀾

漢初,朝廷為解決地方諸侯王坐大威脅皇權的問題,雙方經過了數十年各種形式的鬥争。其中一個重要的話題就是推恩令,它被譽為古代中國頂級甚至第一陽謀。實際上它絕非在漢武帝時期才橫空出世的一項政策,從大漢初代目劉邦開始,皇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決心和行動就一直沒有變——隻不過劉邦時代打擊的都是異姓諸侯王罷了。

曆史上的“頂級陽謀”推恩令真的是一招鮮吃遍天?其實沒那麼神奇

西漢開國皇帝劉邦,主席評價他是“封建帝王當中最厲害的一個”

到了漢文帝時期,賈誼在他的《治安策》裡就提出“重建諸侯而少其力”——多多地建立諸侯國以稀釋他們的權力,可謂是一語中的。可惜的是,賈誼的建議并沒有引起漢文帝足夠的重視,或者說漢文帝時期朝廷的實力與地方諸侯王的實力對比并沒有壓倒性的優勢,是以文帝并沒有多少削弱諸侯王的舉措。

曆史上的“頂級陽謀”推恩令真的是一招鮮吃遍天?其實沒那麼神奇

賈誼,漢初著名政論家、文學家。李商隐有《賈生》詩——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景帝繼位之後,諸侯國勢力更加強大,甚至一些藩王的反心已經到了昭然若揭的程度。削弱諸侯王勢力已經成了朝廷迫在眉睫的事情,景帝的寵臣晁錯認為應該追究諸侯王的罪過,削減他們的封地,景帝擔心這樣簡單粗暴的削藩政策勢必引起諸侯國的反叛。晁錯回答說,現在的形勢是削藩他們要造反,不削藩他們也要造反。早點削藩,他們叛亂的陰謀暴露得早,禍害就小,如果現在不削藩,等諸侯國準備充分了再造反,禍害更大。景帝非常贊同他這番話,下令削減諸侯王的封地,諸侯王們一片嘩然,對晁錯恨得咬牙切齒。這裡還有一個小插曲,晁錯的父親聽說了這件事兒,從老家颍川趕來,對晁錯說,皇帝剛上位,你現在掌握大權,就去削減劉家諸侯王的權力,你和皇帝關系遠,諸侯王和皇帝都是姓劉的關系近,你這是以疏間親,為的是什麼呀?晁錯回答說,的确像你說的這樣,但是我不這樣做的話,天子的地位就得不到尊崇,國家就不安甯。晁錯的父親痛心的說,你這樣做,他們劉家倒是安全了,我們晁家就危險了!眼見勸不回晁錯,晁錯父親就自己服毒而死。

曆史上的“頂級陽謀”推恩令真的是一招鮮吃遍天?其實沒那麼神奇

晁錯(公園前200年~公元154年),西漢政治家、文學家

果然,晁錯的父親死了十幾天,就爆發了以吳楚為首的“七國之亂”。叛軍打出了“清君側、誅晁錯”的口号。到了這一步,晁錯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犧牲品。晁錯被殺的時候穿的還是上朝時的朝服,史載對于誅殺晁這件事,景帝“默然良久”,這可能算是皇帝僅存的最後一絲溫情了吧。

景帝任用名将周亞夫,三個月就平定了七國之亂,七個參與叛亂的諸侯王全部被殺,這次戰争極大地打擊了諸侯王的勢力,除了楚國外其餘六國都被廢除,取消了諸侯王任免封國官吏和征收賦稅的權利,諸侯王也不得繼續治理封地的政事,隻能領取封地的租稅作為俸祿。通過這一系列舉措,來自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幹淨,諸侯國雖然仍然存在,但是諸侯王們失去了政治權利,實際地位已經與郡一級的地方沒有差別,諸侯王們已經不再具備和朝廷正面剛的實力了,中央集權大大加強。

曆史上的“頂級陽謀”推恩令真的是一招鮮吃遍天?其實沒那麼神奇

然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雖然經過文帝、景帝的大力敲打,諸侯王們還是具有一定的政治軍事實力,為了徹底解決諸侯王勢力過大的問題,漢武帝的大臣主父偃綜合了賈誼與晁錯的經驗,向漢武帝提出了“推恩令”的建議——希望皇帝把恩典推廣一下,不光是諸侯王的嫡長子能夠繼承爵位和封地,諸侯王的次子、三子們,也能有爵位和封地,隻不過爵位要降為侯爵,封國也是侯國。而繼承了老諸侯王爵位和封地的新王們,他的下一代依然要按照推恩令進行分封,“子子孫孫無窮盡也”,這樣王國就會越分越小,單個王國的實力也就越來越弱,和中央朝廷對抗的資本也就越來越小,可以說兵不血刃的就解決了諸侯王尾大不掉的問題。這條政策确實非常高明,我們知道,在宗法制度下,隻有嫡長子才有繼承權,其他的子弟隻有象征性的一點封賞,對于分地這種事情那是想都不要想。現在皇帝突然“推恩”,二兒子三兒子也可以分地,隻不過比長子分的少一點而已,少總比沒有好吧!諸侯王的二兒子三兒子們怎麼會不對這項政策感恩戴德呢?他們的屁股怎麼會不坐到朝廷那一邊呢??朝廷名義上是擴大恩典,實則暗戳戳的分化瓦解了諸侯王内部勢力,還避免了因為政策的簡單粗暴而激起諸侯王铤而走險的可能,軟刀子殺人,可謂是既賺了錢又賺了吆喝,一舉兩得。推恩令的實行也的确獲得了明顯的效果,各個諸侯國的非嫡長子有一百多個被封為列侯,大的王國就被肢解成了較小的侯國。并且,不光是分地這麼簡單,侯國是隸屬于郡的,地位和縣差不多,這直接導緻了王國的縮小和朝廷直接控制土地的增大,時間稍長,大的王國自己就分崩離析了,由此徹底解決了王國封地過大、威脅中央皇權的問題。

曆史上的“頂級陽謀”推恩令真的是一招鮮吃遍天?其實沒那麼神奇

漢武帝

那麼是不是據此就能說明“推恩令”這個所謂的“頂級陽謀”真的就是多麼了不得的奇謀異算呢?很顯然不是。經過文帝、景帝父子兩代的不懈努力,到漢武帝即位的時候,中央朝廷的實力,對比起地方諸侯已經擁有了壓倒性的優勢。推恩令頒行之前就有一些諸侯因為小錯而被削藩,諸侯王們已經處于動辄得咎的狀态。這時候實行推恩令,不過是就坡下驢,給彼此一個體面而已。而想象中的統戰對象——被拿捏住了人性弱點的諸侯王非嫡長子們,他們如果真的有和朝廷、諸侯王鼎足而三的實力,他們早就投入到争奪封國的權力鬥争當中去了,用不着你朝廷的推恩令。如果沒有文帝、景帝時期對諸侯王的有效打擊,朝廷具有了碾壓的優勢,武帝的推恩令毫無疑問是執行不下去的,否則為什麼漢文帝的時候沒有執行推恩令呢?難道真的是因為這個計策有多麼的燒腦,多麼的複雜,隻有主父偃的腦子才能想出來嗎?或者換到晚唐藩鎮割據的時候,驕悍的節度使們也挺能生的,兒子也不少,皇帝怎麼就不敢給他們也來個推恩令呢?。

曆史上的“頂級陽謀”推恩令真的是一招鮮吃遍天?其實沒那麼神奇

如果把目光轉到千年後的宋朝,就會發現在宋初曆史上,也有一出和推恩令相似度極高的事件——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這一事件雖然和推恩令遠隔千年,但本質是一樣的,都是皇帝為了解除手握重權的勳貴功臣們對皇權的威脅。

曆史上的“頂級陽謀”推恩令真的是一招鮮吃遍天?其實沒那麼神奇

黃袍加身,趙匡胤“被迫”成了皇帝

史料對杯酒釋兵權的記載非常簡略。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的一個夏天,宋太祖退朝之後,召集親信的禁軍将領喝酒,酒至半酣,趙匡胤發起了感慨,說我如果不是因為你們的支援是做不到皇帝這個位置的,但是我當了皇帝卻還不如當個節度使快樂,我每天都睡不安穩。底下的禁軍将領石守信、王審琦一聽這話就咂摸出味兒來了,趕緊回答說現在天命已定,誰還敢有二心?陛下這話從何說起呀?宋太祖開始了他的誅心之言,說道:即便你們沒有二心,但是一旦你們手下的人貪圖富貴,就像你們當年對我一樣,把黃袍硬披在你們的身上,就算你們不造反,那時候還由得你們嗎?石守信這些人趕緊磕頭說,我們實在是笨,沒想到這層。希望陛下給我們指出一條明路吧。趙匡胤則好整以暇地回答說,人這輩子很短,人活在世上,無非就是想要求個富貴,現在你們交出手上的權力,我再多多的賞賜你們金銀珠寶,和你們結為兒女親家,君臣之間互不猜忌,這豈不是很好嗎?一番話下來,石守信等人點頭稱是,第二天就稱病請求解除他們的兵權。至此,功臣宿将威脅皇權的問題得以徹底解決。

這段故事一直被人們所津津樂道,說宋太祖人格魅力爆棚,語言技巧高明,談笑之間就解除了内部的一個大威脅雲雲。但凡稍微用心想一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北宋之前的五代十國,軍閥割據,有槍就是草頭王,後唐時期的節度使安重榮就說過這麼一句話:“天子甯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耳”。那些統兵大将們哪個不是自視甚高驕悍不法?想靠着喝一頓酒,說上幾句所謂的體己話,就讓這些驕兵悍将們乖乖交出手中的權利,想得太多了吧?

曆史上的“頂級陽謀”推恩令真的是一招鮮吃遍天?其實沒那麼神奇

杯酒釋兵權。不但解決了威脅,也成就了宋太祖善待功臣的美名

實際上早在正式向石守信等人發難之前,宋太祖就已經做了準備,就在建隆二年的閏三月,宋太祖罷免了禁軍最高統帥,殿前都點檢慕容延钊的職務,改任其為山南東道節度使;同時,免除了禁軍大将韓令坤馬路軍都指揮使的職務,命其出任成德軍節度史。可以看出,杯酒釋兵權既不是表面上的那麼波瀾不驚,也絕非宋太祖的即興表演,而是一場苦心謀劃的政治大戲。清代乾隆皇帝對于這個問題的認識就非常清醒——守信數人若果不制,豈數言委曲規諷,所能罷其典兵者?如果不是宋太祖和他們的實力對比有了絕對性的優勢,僅靠三言兩語哪裡就能解除他們的權力呢?

曆史上的“頂級陽謀”推恩令真的是一招鮮吃遍天?其實沒那麼神奇

我們不否認推恩令之類計謀的政治智慧和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但是計謀之是以能順利實施,并不是它的底層邏輯多麼精妙,多麼鬼才,而是長期謀劃和實力基礎。否則,談判桌下得不到的,談判桌上也别想得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