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惢客創業日記》2018.12.25(周二)《惢客初心論》上篇

《惢客創業日記》2018.12.25(周二)《惢客初心論》上篇

  今天寫的這篇日記,是我在前天書生群中表達的一個針對惢客價值觀的觀點。有些時候隻有初心不變,才能癡心不改。說實話,我這個人很普通,雖然年齡接近不惑,但能力、閱曆和定力還是比較青澀。我也不知道,在未來面對資本的壓力、生存的困境和競争對手的絞殺時,是否會低頭和妥協?是否會漸漸偏離初心?我想肯定會有的,因為,惢客是一個孩子,在她長大的過程中,一定會犯很多的錯誤。從人性上講,一個人對一件事付出的越多,就會越在意。随着未來參與惢客人數的增多,雖然惢客是每個人的孩子,但誰都想把惢客變成自己的孩子,各方的觀點、沖突和沖突也會越來越多。有時候最讓人糾結的不是觀點的對立,而是誰也逃不掉的擦邊球。

  是以,今天,我鼓起勇氣把自己的内心想法寫成了一篇《惢客初心論》。首先聲明,由于本人的認知水準有限,難免會出現認知上的錯誤與偏頗,這個初心觀點僅代表本人的初心觀點,而非惢客最終的初心呈現,算是作為第一位惢客的抛磚引玉吧,也期待更多惢客們的更正與完善。

  惢客到底是誰的惢客?這個問題需要反複思考,而且需要時時刻刻思考。一提到阿裡巴巴,大家會想到馬雲;一提到騰訊,大家會想到馬化騰;一提到小米,大家會想到雷軍。如果一提到惢客,大家不會想到某一個人,那麼惢客就成功了。按照自己的初心,當然是讓惢客成為每一個粉絲的惢客,惢客倡導靠譜的價值觀和信仰,也要成為每一個粉絲的價值觀和信仰,隻有不斷嘗試、優化和疊代“華為+小米+諾貝爾”的營運模式,把這個模式變成鐵打的衙門,把所有參與惢客的人變成流水的兵,惢客才能長治久安。

  不過,這又引來了一個問題,剛開始,不圖大名大利,又不圖大富大貴,那麼誰願意為惢客付出這麼多呢?我相信,一定是一群怨己利他的惢客,他們會把自己對現狀的不滿和抱怨來變成有利于他人的想法和解決方案,他們為“證明誠信”而生,他們是“誠信公式”的設計者。他們最希望讓誠信能夠得到證明,而不是自己來标榜誠信,他們最渴望靠譜能有标準,而不是把靠譜當成營銷的口号。他們這一生有很多上當受騙的經曆,他們不希望子孫後代再步後塵,他們為信仰而來,而非純粹的商業逐利者。但是,也會産生副作用,而我就是副作用最大的一個。

  雖然惢客沒有創始人,但我是第一個發起人,也為惢客付出了很多,當然,誰也逃不掉人性。就是一個人付出的越多,占有欲望就越多,主導欲望也就越強,但是,如果真的想讓惢客起來,我們需要把占有欲放下。

  關于惢客logo的糾結我也很痛苦,我非常喜歡第一種,而且一直用了一年多。但我想明白了,惢客是我的孩子,但也是所有粉絲的孩子,我不能讓個人的占有欲來控制惢客。因為,未來惢客要做的是第三方的規則生态,而不是惢客自己定的規則生态。對于惢客生态中的蝦米一樣,對于惢客自己也一樣。此刻我不再糾結,大家選什麼,我就讓自己學會愛上她,不是我要去改變惢客,而是惢客要改變我。如果真把惢客當成自己的孩子,那麼這個孩子早晚要回歸社會。

  我知道,目前媒體宣揚的主流價值觀雖然有所改觀,但還是略偏于金錢至上,而不是金錢至善。請大家不要誤解為金錢至善就是捐款,我覺得這個善有兩種意思,一個是花錢的行為,一個是賺錢的途徑。

  如何看媒體的主流價值觀呢?其實很簡單。打開手機中常用的APP,看每天推送或頁面中的新聞頭條有哪些人?哪些事?以及擁有主流話語權的人在說哪些話?還有一個角度,就是看看這些内容是在取悅使用者,還是在發聲内心?我們還可以看看有多少沸騰營銷現象,他們是在包裝誠信、标榜誠信,還是在證明誠信?

  有一個現象我覺得挺奇怪,一個人為什麼要寫自傳?而且更讓我感到奇怪的是一個人竟然會在自我覺得很成功時寫自傳?我覺得這真的是一種不自信或另有企圖的表現,因為,你在宣揚的不是你的過程,而是你自認為成功的結果。雖然我讀的書不多,知識積累的也比較淺薄,但我看到的是,古今中外,幾乎所有流芳百世的偉人都有這兩種情況:一個是輸出思想被傳承,一個是被人記載而流名。

  是以,你可以分享你的産品和思想,但不要向不如你的人施舍你的成功經驗,因為,這會給别人一個感覺,要麼覺得你有一種“害怕被遺忘”的恐懼,要麼覺得你是終于“出人頭地”後對自己的獎勵。在這個世界上,成功從來就不是一個靜止的終極狀态。現在看來很成功,也許過幾年會覺得很失敗。

  成功主要有兩種狀态:

  一種是你七情六欲中的一個情緒輪回。

  不管是少年得志,還是大氣晚成,都是人生無數個大起大落的某一個“起落”之一。

  我舉個例子,劉翔成功嗎?拿了北京奧運會的冠軍那天很成功,但是過了幾天,壓力就來了。因為,北京奧運會的舊成功過去了,新成功的定義又變了,迎接他的就是下一屆奧運會的冠軍,如果拿不到,就是失敗。再比如,某國有個女性當上了總統,一時間關于她如何成功的書籍一大堆,而她寫的自傳也在全世界大賣,但後來,事件反轉,她下台了,這些書籍又一文不值了,她的自傳也成了她的一個諷刺,這種現象叫“一錯即否”。

  再反過來想想我們自己,這種随波逐流式的學習會讓我們慢慢出現“成功焦慮症”,甚至會成為被某些騙子洗腦的“行屍走肉”。因為,缺少的是基于“自我價值觀”的認知、學習和思考。

  另一種成功是一種得失取舍的狀态。

  人往往得到一部分,就會失去一部分。很多情況下,不是一個有成就的人覺得自己很成功,而是他隻是在别人眼裡的一種被羨慕的成功狀态,或者叫拿别人的成就套在了自己的需求上。

  一個擁有私人飛機的明星,卻一輩子沒去過超市,天天出門戴着帽子、墨鏡和口罩。你覺得他很成功,其實他自己還很羨慕上下班自由自在的老百姓。

  再舉個例子,以前看過一段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在《開講啦》中的一個片段,具體細節記不清了,隻是表達出這個意思。他問一個年輕的大學生,你覺得我成功嗎?那個大學生微笑的用力點點頭。你希望跟我一樣成功嗎?那個大學生再一次用力點點頭。俞老師又說:“那我問你一個問題,我比你大15歲,如果咱們倆換一換,你明天就從25歲變成跟我一樣的40歲,少活15年(也就是少奮鬥15年),但可以擁有我現在的成就,你願不願意跟我換一換?”這一瞬間,那個年輕的大學生猶豫了。

  很多人把《圍城》裡的“圍”當成了名詞,意思就是圍城裡的人想出來,圍城外的人想進去。其實,深想一下,這個“圍”還有一個動詞的寓意。就像很多人把誠信當成形容詞,而忽略了當誠信被證明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動詞。

  寫到這裡,您可能會問,寫了這麼多關于成功的思考,跟惢客的初心有啥關系?

  在做惢客的這段時間裡,最苦惱的是很多人對惢客的觀點會走向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認為惢客是一個純公益的網際網路項目,所有參予惢客的人都是完全無私的奉獻者,投給惢客的錢就是捐款。

  另一個極端是把惢客當成純粹的商業投資項目。從純商業的角度看待惢客,别提什麼愛國、誠信等情懷,你越講惢客的價值觀,他越不耐煩,他隻問賺錢邏輯。

  凡是有這兩種極端想法的人,不适合惢客,惢客也不會低三下四的求他們,因為他們不了解惢客。

  惢客是一個商道結合的網際網路項目,也是一個用“公益心态”結合“商業運作”的網際網路項目。加入惢客,既不會讓你變成窮鬼,也不會讓你做純公益性質的捐錢,而是讓你合理合法的賺規矩錢。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在乎你賺多少錢?但大家會在意你是不是通過正常途徑來賺錢。一個人在微網誌裡經常曬自己狂夜店、泡名模,大家可能并不會介意,但是一個經常在微網誌中宣揚正能量,标榜自己是一個正人君子、嫉惡如仇的人卻做了一件不光彩的事,大家并不會原諒。因為,在人們心中最痛恨的不是“真”,而是“裝”。

  人一樣,商品也一樣。在我們生活中,還有一個常見的認知誤區,就是認為誠信的東西就應該是物美價“廉”,因為一些奢侈品都是物美價“高”。其實,惢客追求的不是物美價“廉”,也不是物美價“高”,而是物美價“值”。商家隻有證明他“值”這個錢,才能拯救顧客的相信能力。

  在這個世界上,有四種人最容易上當,第一種是有貪欲的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貪小便宜吃大虧。第二種是智商低的人,常被套路最多的是老年人。第三種是重感情的人,常見于講義氣的人,如替親朋好友擔保或借給親朋好友錢。第四種是有善心的人,這類人既熱心又有同理心,比如做好事反被訛詐,甚至一些騙子利用女性的愛心,欺騙和殘害女性。

  說心理話,第一種人上當受騙不值得同情,因有貪欲而上當活該,但是後三種人上當受騙則非常的可惜,這是惢客要幫助的人群。

  難道因為沒有騙子智商高就該上當嗎?

  難道因為重感情、講義氣而上當受騙,就該被稱作“傻帽”嗎?

  難道一個人做好事,還要接受一個慘痛的教訓嗎?

  别着急,我們讓惢客這個證明誠信的網際網路平台搞定它。

  為什麼要每個人都“吃一塹,長一智”?

  為什麼不能讓一個人“吃一塹”,所有人都“長一智”?

  别着急,就讓“惢客貼标簽”搞定它。

  為什麼讓騙子用“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方式騙了一圈人,大家才知道他是騙子?

  為什麼不能讓騙子騙第一個人時,大家都知道他是個騙子?

别着急,就讓“惢客曝光台”搞定它。

  一個人想跳樓,剛被心理輔導員勸住的時候,卻因樓下幾個青年的起哄而再次從樓上跳下,那個人失去了生命,起哄的人卻安然無恙。

  一個沒有票的人占了别人的座,讓買票的人站了一路,上網一搜,竟然還有人在,詢問被别人占座該怎麼辦的處理方法?

  如果是名人、名星,看到這樣的現象一條微網誌就搞定了,但弱者的話語權在哪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