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金融新基建⑦丨券商發力機構業務平台化建設,開放證券還有多遠?

作者:21世紀經濟報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覽青 上海報道

在零售經紀業務向機構經紀業務的轉型潮流中,券商的開放生态正在形成。

據中證協2021年資料顯示,77家證券公司将數字化轉型列為公司發展戰略,數字化轉型的主戰場也由零售經紀業務擴充到機構業務、資産管理、投資銀行、自營投資、中背景等多個領域。其中機構業務主要是為私募、公募、保險資管等持牌機構提供投資、研究、銷售、托管、營運、産品設計、融資融券、衍生品、交易、風控等一體化綜合金融服務能力。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在多家券商的數字化轉型戰略中,或将機構服務業務并入數智金融部(原網金部),或單獨設立一級部門,進而滿足機構客戶專業化、綜合化、定制化需求。

從近兩年各上市券商的公開财報來看,中金公司、華泰證券、國泰君安、海通證券、方正證券都在發力建立機構客戶服務數字化平台,以整合集團資源服務優勢,提高機構客戶綜合服務能力,而申萬宏源、中泰證券、興業證券、招商證券、天風證券也緻力于搭建機構客戶服務體系,拓展機構生态圈。

金融新基建⑦丨券商發力機構業務平台化建設,開放證券還有多遠?

資料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據公開财報不完全統計

“開放證券”概念最早在2020年由國泰君安首次提出,定義為一種以平台化、生态化為導向,促進能力整合、建構行業價值共同體的發展理念。

在開放生态方面,銀行金融服務、技術能力的開放已成為其通過觸達産業,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新範式。但對于券商而言,“開放”依然集中在服務能力、獲客能力的拓展,尚未達到輸出階段。券商目前的機構服務生态圈建設情況如何?開放銀行的模式能否複制?開放證券距離我們還有多遙遠?

量化私募服務生态圈初長成

在券商的各類機構業務中,量化私募交易生态圈最先形成,而極速交易系統是券商服務私募機構客戶的基礎設施。

過去,量化私募機構的交易需求難以被滿足,傳統交易系統速度較慢且穩定性不足。量化私募機構對加以系統的穩定性、速度、吞吐都提出了進一步要求,恒生電子、金證股份、頂點軟體等傳統IT廠商開始研發極速櫃台系統,而券商機構也在傳統系統服務商的加持下搭建起自己的極速交易系統。

最先試水自研極速交易系統的券商是華寶證券,在2014年時任總裁劉加海就公開表示,中國資本市場會出現大量的量化交易和機構經紀業務,2015年開始,華寶證券就已打造LTS量化交易系統。2016年10月,中泰證券全自主研發的XTP極速交易系統上線,截至2021年末XTP系統聚集300多家私募機構,主流量化服務覆寫率達到90%,2021年交易量超過8.9萬億元人民币。此外,圍繞量化交易自研極速交易系統的券商還包括華鑫證券、東方證券、申萬宏源、國泰君安、海通證券、華泰證券、東吳證券、國聯證券、天風證券等等。

“過去中型券商想通過自主研發極速交易系統以差異化路線搶占量化私募機構,實作‘彎道超車’,但如今頭部券商都已布局極速櫃台交易系統,如何提供綜合性的機構服務、優化産品生态成為券商的下半場。”某券商研究分析師向記者表示,券商在量化私募服務方面,已從綜合服務、資金對接,一步步走向建構量化私募服務的生态。一方面,圍繞極速交易系統,券商可為私募客戶提供綜合金融服務,帶動融資融券、收益互換、托管外包等多個業務快速發展,另一方面,覆寫主流量化私募後,将形成優品質化資産的聚集地,以實作資方對接,為量化私募尋求優質資産,最終實作量化私募客戶的全生命周期服務生态。

“IT基礎設施投入和建設也是量化類私募基金公司的核心競争力之一,國外某頭部對沖基金的叢集算力可以排進全球超算前200名内,國内某量化私募巨頭也投資數十億建構自己的雲算力平台。” 寬邦科技創始人梁舉告訴記者,在提供一體化服務方面,券商逐漸将櫃台交易等核心業務遷移到雲上,同時在部分業務開啟雲原生轉型。

雲平台拓展券業服務生态圈

量化私募服務的生态圈隻是券商開放生态的一個縮影,在券商服務生态圈的建設過程中,機構通過業務上雲、雲原生轉型拓展業務場景、提高研發一體化平台靈活性。

在2015年在廣發證券首席架構師時,凡泰極客創始人梁啟鴻即關注到歐盟和英國在開放銀行方面的舉措,并在公司啟動了稱為“開放交易”的項目。”國際券商傳統業務一直就有所謂DMA(直接市場準入)業務以及相應的技術設施,基于此,我們想延伸一下,在核心交易系統外形成開放的API即服務,支援日益多元、豐富的周邊生态,包括但不限于自己的軟體和買方機構的交易應用“,梁啟鴻告訴記者,他認為這順應了數字化連接配接、賣方賦能買方等發展趨勢。“券商一直向投資者提供軟體、提供電子交易服務,用今天的眼光看,券商就是SaaS服務商。從粗粒度的黑盒子軟體,到DMA式的交易服務,到細粒度的API即服務,是一個日益精細化但高度靈活的技術演進,帶來的是組裝式業務的可能性,但這種能力需要建立在穩健強大的數字化基建基礎上”。

在信創金融雲大勢下,雲計算、雲原生在一定程度上實作了券商在金融服務生态圈中“營運者”的角色轉變。

今年8月,華泰證券數字化營運部總經理王玲在公開發言中表示,應對市場的發展,華泰證券需要開發下一代的分布式全球交易平台,而一個覆寫全球交易市場的多品種、多資産的交易網絡和平台是非常複雜的。王玲表示,未來的交易服務,會涵蓋各種各樣交易場景,滿足不同類型的投資者需求。這樣一個交易雲底座必須深刻适配行業應用場景,是以其将與火山引擎合作前端雲上開發平台和架構,重點打造一體化建設以及排程建設等。

值得關注的是,基于雲平台架構,目前頭部證券公司已有部分科技能力實作對外輸出。如國泰君安通過開放金融雲的平台和基礎架構,以一站式場外金綜合金融服務平台“場外金融雲”實作與中國外彙交易中心、上海清算所、萬得、彭博等外部機構合作,進而為客戶提供場外業務綜合金融解決方案。

監管層主導的行業雲進一步夯實了證券行業的數字新基建。據記者了解,目前滬深兩大交易所均已建立了金融行業雲平台,其中,上交所與阿裡雲合作成立“證通雲”,深交所旗下深證通與騰訊雲聯合打造 “深證通新一代金融雲

“行業雲是接下來各行各業數字化程序接的發展重點,因為行業雲是行業連接配接樞紐,是促進整個行業數字化水準提升的關鍵,證券業應重點發展自己的行業雲。”梁啟鴻向記者介紹,一方面,證券行業雲熟悉券商業務現狀,另一方面其受到監管信任,券商上雲的安全性得到保障,進而防範資訊洩露等風險。“在證券公司與行業外部的第三方企業合作過程中,行業雲解決了原來多對多的問題,避免了同一家科技服務商對N家券商、一家券商連接配接N家第三方合作夥伴,作為行業級基建設施統一解決行業内外的數字化連接配接風險,避免了行業内參差不齊的安全技術水準導緻的漏洞,對整個行業來說也起到降本增效、促進安全開放的作用。”但他也直言,目前行業雲的落地場景尚未被完全挖掘出來,還是需要證券業在開放過程中共同關注實際應用場景。

開放證券能否複制開放銀行?

證券業的開放生态已然萌芽,然而,談及是否達到銀行業的生态開放水準,多位采訪對象向記者坦言,還存在一定距離。

“券商機構業務服務平台目前隻能說是‘協同’,還沒有到‘開放’的程度。”某頭部券商數字化轉型相關部門人士告訴記者,他認為,協同是整合機構已有的綜合能力實作“1+1大于2”的效果,開放是通過生态獲得機構沒有的能力,實作多邊的結合。

過去,銀行的開放生态建設始于C端支付場景,基于API應用程式接口技術,将各類不同商業生态場景嫁接到開放銀行平台上,進而為各類客戶提供金融服務,一方面增強使用者的觸達,另一方面重構原有業務模式,實作業務創新。

“開放銀行的建設是B2C2B,相對容易實作,但開放證券側重于金融生态圈的建立,是B2B的過程。”券商數字化轉型專家包煜楠指出,開放證券需要平台與業務能力的輸出,這對同業競争激烈、科技産能不足的證券業而言門檻較高。

某券商首席資訊官同樣向記者表示:“券商自身的科技能力建設還在起步階段,這幾年才在做數字化戰略轉型,投入也遠遠不如銀行保險機構,談對外輸出為時尚早。”

“開放銀行和開放證券本身對技術基建的挑戰都很大,并且需要相應的雲化、SaaS服務商化的運維能力、安全風控能力。金融機構對自身作為科技公司的自我定位、觀念和經營管理模式,都需要與時俱進的發生變化,把自己做成一家SaaS公司,我認為就是數字化轉型。”梁啟鴻表示。

除了科技能力建設尚不完善,多位采訪對象指出,開放證券面臨最大的挑戰,在于激烈競争下機構技術開放意願的不足,“如果我們輸出自己的最佳實踐經驗,是否會加大同業競争?又如何評估開放平台與技術帶來的利潤價值?”有券商金融科技相關部門人士提出疑問。

今年10月,國泰君安與波士頓咨詢聯合釋出的《開放證券白皮書2022》(以下簡稱“《白皮書》”)指出,在“開放證券”這一發展理念的倡議下,證券公司、銀行、保險等金融同業将逐漸實作從競争到競合再到共生共赢的轉變,在證券業多層次發展體系的建構中,不同類型的券商将着眼差異化的競争能力建構。

目前監管已明确鼓勵金融業開放共赢的發展方向。在今年2月四部門聯合印發的《金融标準化“十四五”發展規劃》中指出,金融機構間需踐行“交流互鑒、開放包容、互聯互通、成果共享”的發展政策。

《白皮書》指出,通過證券公司之間在管道、營運、基礎設施等方面資源共享,可以實作行業整體效率提升,其中,綜合型券商可提高自身平台使用率、豐富營收來源,深耕特色化“長闆”的精品券商則可以借此提高營運效率,将更多精力與資源用于打造自身差異化競争優勢。

“期待監管機構統籌搭建行業标準,同時行業雲平台、頭部綜合型券商等發揮開放引領作用,加強機構間資源互通共享。”一位券商金融科技相關部門人士表達了他的期待。

更多内容請下載下傳21财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