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禅智聽書《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目錄

[TOC]

“知乎大神”采銅的精進方法,讓職場人士的努力更加精确,成長更加輕松。

禅智聽書《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引言

個人成長一直都是職場領域的熱門話題,每個人都想成為一個厲害的人,在職場中要成為一個厲害的人,能力和努力究竟哪個更重要?大多數人認為能力不夠努力來補,但現實會毒打這種思想,因為努力不代表一定會有成果,有很多項目經理、産品經理、靈活教練,大家的日常工作非常繁忙,就像很多項目經理和我說,希望自己的職場之路越走越寬,于是每天飛非常認真地寫各種各樣的報告,接聽各種各樣的電話,見各種各樣的人,處理各種各樣大小事情。明明是想讓自己快速積累經驗,但回過神來,發現自己還在原地打轉。

還有一些人,他的目标是升管理層,但當下在學習和精進的卻是某項具體技術,對于軟技能、上司力什麼的沒有關注。那等到有機會成為 team leader 了,才發現自己根本管不好一個團隊。是以就很迷茫。其實歸根結底就是因為認知不到位,很多人的努力都是盲目的,他們沒有有效的方法,也沒有明确的思路,是以得不到想要的結果。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惑,那說明你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提升自己的認知,讓你的努力更加精準,成長變得更加輕松。本書中的内容就會解答這些疑惑。在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這本書中,知乎大神采銅打翻了能力不夠,努力來補這碗雞湯,提出了一種更有效的自我提升精進方法,用持續精确的努力撬動更大的可能。

關于作者

  • 作者彩彤是浙江大學心理學博士,也是衆多知乎大神中的一位被公認為"最具知乎精神"的代表者之一。
  • 采銅是知乎第 41,161 号使用者。至今為止他貢獻了 975 個回答,獲得了 493,598 個贊同,115,293次感謝

關于本書

禅智聽書《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精進》這本書在 2016 年出版後,就成為了亞馬遜 2016 年度編輯推薦第一名。這本書火到什麼程度呢?這麼說,隻要你在網上問個人成長有什麼書推薦, 書單裡面一定會有這本書出現。那麼在開始之前,我們先來界定一下什麼樣的人是很厲害的人呢?在作者看來,一個厲害的人一定是具有某些獨一無二的東西的人,他不是某某第二,而是他自己這個人有自己獨特的知識體系、經曆方法論和大局意識,然後把這些統一成一個整體,變成了自己的人生護城河。當然他可能有學習和效仿的對象,但最後他一定發現了一條别人沒有走過的路。

那想成為一個厲害的人,到底應該如何磨練自己的思維,用精進的方式建立自己獨一無二的特質呢?作者分别從七個角度來探讨了這個話題,分别是時間、選擇、行動、學習、思維才能成功。接下來,将分三個部分為你解讀這本書的精華内容。第一部分,我和你聊聊怎樣判斷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做,合理地利用我們的時間。第二部分再來看看如何以人生最高目标為第一原則,做出更好的選擇。第三部分,分享一下如何避免自己陷入過度準備的狀态,培養即刻行動的習慣。

禅智聽書《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這本書将幫助你——

  • ◎ 建立平衡的【時間】觀,度過真正有品質的人生
  • ◎ 建立選擇标準,解決【選擇】中的兩難困境,找到适合選項
  • ◎ 高效、即刻行動,在【行動】中增長智慧
  • ◎ 通過提問、解碼、操練、融合,成為高段位的【學習】者
  • ◎ 了解潛意識特性,借助【思維】工具,突破大腦的限制
  • ◎ 優化個人資源,有政策地培養後天【才能】,成長為T型人才
  • ◎ 找到你的獨特性,開辟個人獨一無二的【成功】之路

第一部分:【時間】如何判斷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

怎樣判斷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做呢?我們從小就被反複教導,要合理利用時間,要把時間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但是怎麼樣界定一個事情,他是不是值得做呢?這個就挺難拿捏的。為了讓我們精确地努力,作者給出了一個判斷标準,叫做采銅法則。其實就是用他自己的名字來命名的這個标準有兩個角度

  • 一個是某一件事情在當下給我們帶來的收益大小。

這個收益可以是心智上的、情感層面上的。比如說這件事讓我心情很愉快,也可以是身體物質層面的,比如說讓我身體變好了,讓我賺了很多錢。反正就是這個事情做了之後給我們帶來了好處,這個好處叫做收益值。

  • 另一個角度是說這個收益值随時間衰減的速度,我們稱之為收益半衰期。

半暗衰期本來是實體上的一個概念,它是說一個元素發生衰變需要的時間。那這裡其實就是指一個事情它能帶來的長期收意。我們對照自省一下,就會發現平時更喜歡去做那些即刻就能帶來快感的事情。畢竟人類就是追求及時滿足的這麼一個物種,這是我們刻在基因裡的天性,這也就決定了我們會本能地忽略當下的好處,能不能持續下去,産生長期效果。

這麼一件事。比如說刷抖音這刷的時候特别嗨,但是隻要停下來,這種感覺立馬就消失了,随之而來的就是一種空虛感。于是大多數人為了再次尋求快感,就會繼續不停地刷下去。是以刷抖音對于多數人來說就是高收益短半衰期的事情。對應到職業發展上,很多人是不是唯薪酬論,隻要給的薪酬高,就頻繁跳槽離職,他們沒有考慮到自己的優勢定位或者行業發展,隻圖幾年裡能拿到還不錯的薪資。等幾年過去就會發現自己在這段工作當中根本沒有什麼沉澱,隻是被所謂的高薪給欺騙了。是以職場上唯薪酬論也是高收益短半衰期的事情。要知道,大部分人職業發展的失敗并非能力或資源的局限,而是對整個方向的判斷,對一些未知新事物的了解,對人性的了解不夠,這都是認知層面的問題。

用這種方式類推,我們就可以把生活中的事情分成四類。

  • 第一類是高收益值長半衰期的事情。比如說學習一個新技能,學習一種思維技巧,或者聽一場牛人的講座,這些事情既能帶來當下的快感,這個快感還能積累在未來,持續地給我們帶來好處,幫助我們成長。
  • 第二類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情。比如說買流行的衣服、玩遊戲、吃一頓大餐,這些事情做的時候特别爽,但是這種快感很快就會消失,他們沒有辦法長時間給我們帶來好處。
  • 第三類是低收益值長半衰期的事情。比如說我們看一本書,反複地練一個技能,每一天工作完成後認真複盤。這些事情好像做的時候并沒有那麼爽,也不能馬上讓我們覺得很嗨,甚至有些事情還很枯燥無聊。但是長期來看,這些事情會給我們持續地帶來好處,因為它可以沉澱積累。
  • 第四類是低收益值低半衰期的事情。比如說晚上不想睡覺,漫無目的地刷微網誌,在網上和别人對罵,這種事情都是受益也低、半衰期也短的事情。

采銅法則就提倡我們要盡量少做半衰期短的事情,不管收益高低,隻要這個事情它的收益能被積累,能被疊加,就盡管去做這個就是值得做的事情。

就像現在為什麼越來越多大牛強調持續學習的重要性,就是因為持續學習是一件長半衰期的事情。我們都說人才市場就像海鮮市場,你的價格是由你的價值所決定的,不學習的人相當于海鮮市場裡的凍魚。持續學習的人就像剛上岸的生猛海鮮,兩者看似一樣,但價格相差 5 倍。不持續學習的人工作隻會越來越沒有價值和含金量,也就越容易被時代大潮所抛棄。前段時間一位學員小曹,他現在是在上海一家網際網路大廠做進階大資料架構師。這個小曹本專業學習的是軟體工程,到前年為止,畢業五年多了,一直做 Java 開發,為什麼會轉型呢?起因是他覺得自己中年危機已經到了,剛工作的時候,下班了就叫上一幫朋友去喝酒吃飯吹水,這别提有多開心了。現在每天都做着差不多的任務,根本找不到工作的價值,感覺自己更像一個寫代碼的機器人。更讓他焦慮的是自己的職位薪酬遲遲沒有變化。

小曹自己很清楚,技術崗的工作壽命不長,但就是沒什麼機會轉到管理層。剛畢業的那幾年,光顧着玩了啥也沒提升。同期畢業的同學,2015年智慧搭建 hadoop 叢集就能進入大廠做資料工程師了。現在起碼混到主管級别了,小曹也想往大資料方面轉型,但面試了幾次,對方不是說自己知識太零散,就是說缺乏實戰經驗。說到這裡,你肯定想知道小曹究竟是怎麼轉型成功的。當時,我也迫不及待地問了他這個問題,原來發現自己缺乏大資料方面的知識和實戰之後,小曹就開始了學習。因為程式員的一天其實挺忙的,他就把自己的時間分成了幾塊。第一是通勤時間。小曹的通勤方式是地鐵,每天往返大概一個半小時。這段時間他一般用來聽書,或者聽一些自己感興趣的 FM 電台,基本上一天能聽兩本書或者兩期節目。第二,午休時間。小曹會在這個時間集中浏覽一些新聞資訊,或者翻一翻知乎和微信公衆号上和大資料、人工智能相關的技術專欄,看下行業動态,然後再午睡,為下午的工作養足精神。是不是感覺前面兩塊的時間是比較碎片化的呢?沒錯,不過小曹很好地利用了晚上下班後和周末的時間,除去每周兩到三次的鍛煉外,晚上以及周末的時間小曹都會用來上網課。因為自己有了一定的 Java 經驗,是以他給自己報了個大資料開發實戰班。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兩年學習,幾乎占據了小曹工作休息外 70% 的時間。還好,最終的答案讓人欣慰,小曹收到了滿意的 offer 漲薪50%。從小曹的成長路徑不難看出,正是因為他後來一直堅持做長半衰期事件,比如聽書閱讀行業資訊、系統學習新技術等,才促使他在自我精進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好的上面就是我們講述的第一個部分。

‘’總結一下,合理利用時間是指把時間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我們可以利用采銅法則觀察一件事情帶給我們的收益大小以及收益随時間衰減的速度來判斷這件事是否值得做。然後盡量少做短半衰期事件,多做長半衰期事件。

第二部分:【選擇】如何做出更好的選擇

研究證明,人生的關鍵節點有 6 到 8 次,都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但選擇的背後其實是 認知 ,絕大多數人都不具備在關鍵節點做出正确選擇的認知能力。我們往往在那些決定人生方向的關鍵節點上草草做個決定,然後花很多年時間證明當初做了一個愚蠢的決定。那怎樣才能做出更好的選擇呢?作者認為,首先我們需要以人生最高目标為第一原則。其次就是盡量擴大自己的可選項。我們一個個來看看應該怎麼做。假設你現在是在一個陌生的城市裡出差,準備找一家餐廳吃飯。你把附近的餐廳由近及遠排序依次為 abcd 等等。如果你的内心标準就是找一家能填飽肚子的店,也許你很快就選擇了 A 如果你的内心标準是找一家幹淨衛生的店,那麼也許你會在 abc 中選擇衛生條件最好的。 C 如果你的内心标準是找一家幹淨衛生且口味好的店。那麼也許你會繼續尋找 def 在衆多參考中反複比較,找到一家可能最好的店。

很多人在職場中也會有這樣的選擇困惑,不知道如何面對新的環境和挑戰,是跳槽還是留下?是堅守還是闖出新天地?其實,關鍵還是看你更高的選擇标準是什麼,安安穩穩按部就班,輕輕松松是你的工作标準還是不斷自我疊代,承擔更大挑戰和機遇?這說明了什麼?說明期望本身會影響未來可能發生的結果。因為你的标準提高了,是以你的選擇總是會更好。是以作者提出做出好選擇的第一步,就是給自己的内心設立高标準。

你可以想想是不是我們大多數人的标準會随着周圍的環境來改變,我們會不自覺地适應周圍的環境,減少自身與環境的沖突。但是一個很厲害的人,他的标準通常是來自自己的内心。比如 美團創始人王興的辛酸創業路,他的人生目标就是改變世界。他曾說,創業對我來說是改變世界的方式,我希望活在一個更希望生活的世界,但我等不及讓别人去打造這個世界。是以在美國讀博和創業之間,她選擇回國創業。不僅如此,後來在 7 年的時間裡,雖然作死了十幾個項目,王興還是選擇繼續創業。又比如網際網路奇才紮克伯格,他曾兩次面臨關鍵的選擇,最終都因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做出了正确的抉擇。第一次他拒絕了微軟公司,第二次拒絕了雅虎公司。紮克伯格從小就是個電腦神童,10歲開始電腦程式設計。 2001 年末,17歲的紮克伯格設計了一款 MP 3 播放機,無論是設計還是音效都處于全球領先水準。後來微軟常務副總裁帕米拉想以 95 萬美元的年薪聘請紮克伯格擔任進階工程師。但紮克伯格聽到帕米拉的邀請後說,謝謝您與微軟公司的肯定。隻是我想我現在最需要的是學習。

後來,紮克伯格建立的 Facebook 迅猛發展,再次引起各大網絡公司的注意。雅虎公司出價 10 億美元要求收購 Facebook ,隻要紮克伯格點頭,年僅 22 歲的他就可以跻身全球頂級大富豪的行列。可是這一次,紮克伯格又讓世界為之側目,他說我要做全球最好的社交網站,我要做最頂級的網絡公司。 2016 年, Facebook 成為全球第四大最有價值的公司。32 歲的紮克伯格按股票市值計算,擁有了 500 億美元的财富。試想下,如果當初紮克伯格滿足于年薪 95 萬美元的工作,或者他以 10 億美元把 Facebook 給賣了,那麼紮克伯格還能取得如今這樣的成就嗎?答案是否定的。由此我們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以人生最高目标為第一原則,才能在關鍵時刻做出最正确和最好的選擇。那麼下一步就是盡量擴大自己的可選項。我們通常在遇到一個問題的時候,會在腦子裡本能地跳出兩三種解決方式。其實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想一想,一定是有更多更巧妙、更合理的解決辦法,隻是我們不知道罷了。那為啥我們就是看不到更多的選項呢?

  • 一方面,其實就是我們自身的見識經驗知識是有限的,是以我們不知道這些資訊罷了,這就需要我們持續學習,擴充自己的知識邊界了。
  • 另外一個方面,是因為我們腦袋裡面常常預設了很多隐含假設,這都是我們的思想壁壘。那怎麼樣打破這些思想壁壘呢?

作者給我們提供了三個工具

  • 第一個架構是目标懸置。
簡單點說,就是在時間不成熟的時候,把這個目标停下來放一段時間。不過這可不是在教你放棄,而是說把它先放一放,把它閑置一段時間,等時機成熟了再開始做。比如斯坦福大學在前幾年就開始了這麼一個學制改革制度。他把傳統的連續四年制學習改成了終身可以多次進出學校的六年制學習,這就是一次目标閑置的嘗試。這個嘗試有啥好處呢?它可以立馬讓拿文憑不再是一件緊急的事情,而變成了一個和工作生活可以交替展開的這麼一件事。
  • 第二個架構是能力嫁接,
意思是能力是可以遷移的,在專業領域的能力也可能在某些尚未發現的領域有用武之地。比如比亞迪集團的創始人王傳福通過能力嫁接完成了從專家到企業家的轉變。 1987 年,21歲的王傳福進入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在研究所學生期間,他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電池研究中去。 26 歲時,他被破格為以研究院科室副主任的重任,成為當時全國最年輕的處長。而在 1993 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電子有限公司,王傳福成為了公司總經理。作為研究方面的專家,眼光敏銳的王傳福心動炎熱,他堅信技術不是什麼問題,隻要能夠上規模就能幹出大事業。不久後,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就是脫離比格電池有限公司單幹。 1995 年,王傳福借錢成立了比亞迪科技有限公司,領着 20 多個人在一個舊工廠中的房間裡楊翻起航了。雖然商場是王傳福未曾涉及的領域,但作為電池研究的專家,他以能力嫁接的形式完成了華麗的蛻變。
  • 第三個架構是特性改造。
大部分人可能都喜歡把工作和興趣愛好區分開,面對工作時的态度是痛苦乏味,被動去做,而愛好則是圖個消遣快樂特性改造打破了這種偏見。她讓我們換個角度看問題,把工作變得活潑主動和享受。愛好也不單單是消遣,而是具有和工作一樣的嚴謹成分。比如有遊戲禅師美譽的著名遊戲設計師陳星漢就是如此。他在 14 歲的時候因為玩仙劍奇俠傳的遊戲而深受感動。他想象自己長大以後會不會變成像李逍遙這樣的人,會不會用他的方式去生活。此後他立志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遊戲設計師。大學時不僅自學了技術與動畫設計,還加入了校内遊戲團隊擔任美術。在畢業後進入加州大學互動媒體潛心鑽研之後,2006年,他與同學創辦的遊戲公司推出了獨立遊戲,進而引起了索尼的注意。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比起一般遊戲玩家陳星漢,通過特性改造把對遊戲的熱愛變成了自己的事業遊戲,對他而言不隻是賞玩和消遣,親自制造遊戲作品才是他更深的渴望。
禅智聽書《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總結一下,在面對選擇的時候,我們首先可以通過給自己建立更高的标準來找到最佳的選項。其次就是盡量擴大自己的可選項。我們可以通過目标懸置能力嫁接、特性改造三種思維架構,發現人生更多選項。前面我們分别從時間選擇這兩個次元來講如何精進。那從行動這個次元,作者給我們支了哪些招呢?看如下

第三部分: 【行動】 培養即刻行動的習慣

我們要怎樣行動,作者認為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立刻 開始一點一點地做 , 一點一點地磨,一定要避免自己陷入一種過度準備的狀态。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為什麼我們懂得許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那是因為在很大程度上我們隻懂得理論,卻未曾去行動。正如古人雲,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很多人都陷入了三思而後行的誤區中,總在不停地思考利弊,遲遲不敢邁出第一步,或者是想等自己準備好,力求做得完美。作者說,傳統的教育體制裡面隐含着一種未完成的思想慣性。在學校看來,所有教給學生的知識都是在為未來做準備的,而不是說現在就讓你做成某件事。是以我們很多人從國小、中學、大學、研究所學生花了這麼長的時間都是在做準備。但仔細想想,就目前這個社會的大環境來看,如果真的等你把事情都準備好了再做,那時候黃花菜可能都涼了,而且誰也沒有辦法完全準備好。那最好的辦法就是先上戰場,雖然一開始可能會摔得鼻青臉腫的,但是這反而是進步最快的方法。

矽谷有這麼一個風險投資家叫彼得·蒂爾。我們讀過他的著作《從 0 到1》,他在幾年前設立了一個項目,每年為 20 位 20 歲以下的辍學大學生提供一筆創業經費。當時這個項目被哈佛大學的校長罵得狗血淋頭,被認為是赤裸裸的誤導大學生創業。可是在實踐中學習它也未嘗不是一種學習。誰會知道這些從小就不接受傳統教育的人,他在未來能做出什麼事呢?當然很多人知道即刻行動的重要性,但還是會被完美主義束縛住腳步。那該怎麼克服這種過度準備的狀态呢?作者建議可以借鑒精益創業的方法,先把未完成變成已完成。精益創業中有個關鍵概念叫最小化可行産品,簡稱 MVP 它指的是可以使用最少資源被最快制作出來的可執行最基本功能的、能被使用者使用的試驗性産品。創業者應該盡快把 MVP 釋出出去,然後根據使用者回報來調整優化。如果不這樣做,就容易變成閉門造車,最後可能一步一步偏離軌道,直到最後一刻才發現晚了一件看上去很難的事情,隻要開始做了,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 舉個例子,你就知道 MVP 是怎麼回事了。移民火星這件事大不大?當然大。但是埃隆馬斯克卻沒有說,再過 50 年,等科技水準達到了再去做,她發現這個想法有商業價值,就開始行動了。火星移民不是科技問題是錢,科技問題都需要靠錢解決。去一趟火星,一個人要花 100 億美金。馬斯克希望達到的狀态是什麼?把去一次火星的成本從 100 億美金降到,和買一棟小房子的價錢差不多,大概是 20 萬美元,這樣就會有很多人願意去一趟。是以馬斯克要降低成本沒錯吧。那怎麼降低成本呢?馬斯克拆解出了四個方向,并一步步實踐。第一,火箭是可以重複使用的,如果發射一次就燒壞了一個火箭,這太費錢了。如果能把火箭發射出去,再讓它飛回來,下次發射繼續用是不是成本就降下來了?是以馬斯克 2002 年成立了 spacex 公司,2015年底實作了火箭發射以後的再回收。這個新聞你應該知道說明,這事是可行的,這種成本降低就是第一步。那接下來第二步,馬斯克說要在太空軌道上對飛船進行補給。第三,在火星上制造燃料,讓飛船能夠從火星傳回地球,這樣一來返程的燃料就不用從地球上帶了。第四,使用正确的燃料。關于馬斯克的探索火星的故事。總之經過這輪分析,馬斯克就把一個天方夜譚般的技術難題和資本難題拆解成了一系列非常具體的技術問題。他還給自己列了一張時間表,在本世紀 20 年代的後半段,将人類送上火星。你看本來很大的一件事被這麼一拆解,居然可以一點一點做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的職業發展也如同移民火星一般,在人生的航線上也面臨着不可預知無法确定的未來。雖然我們可以制定高遠的目标和完美的計劃,但是這些事前的勾畫有可能會被現實打亂,或者在漫長的準備之後。因為遇到無法預料的困難而中途放棄。如果借鑒精益創業的方法,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這種遺憾。

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最小化可行産品是什麼呢?比如說你在某個公司實習的經曆,這個不算産品,但是根據這段實習經曆寫出的系統性總結經驗,就可以算作是産品了。再比如說閱讀一本書,那這個過程不算是産品。但是一篇對這本書深入透徹的分析文章,就是産品這些東西看起來很簡單,可它們卻是一個 MVP 能作為你展示才華的載體,讓你的才能搭載着這些載體傳播出去,供其他人欣賞品味并獲得回報。然後你可以繼續做出更複雜更優秀的産品。是以勇敢地做出第一個最小化産品,把它拿出來,在别人的吐槽和回報中不斷地修改,完成産品的快速疊代,這才是快速行動的正确姿勢。

由此可見,我們離精益創業也并不遙遠,一旦明白了他的益處和價值,就應該督促自己即刻行動。值得一提的是,在行動之後,我們還要有反思和複盤的過程。那這個過程是為了讓我們下一次的行動更加有的放矢,盡善盡美。正如曾擔任微信支付進階項目經理的張勇老師在演講中說過,檢討的能力對一個項目經理的職業發展很重要。他講述了自己大學剛畢業出來的那幾年,拿着不足 1 萬的月薪,而這些工資幾乎全部還了房貸。生活壓力讓他反思自己當下的職業規劃。于是他發憤圖強,讀了中山大學的 MBA 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努力後,他開始了倍速成長。後來他進入騰訊擔任進階項目經理,負責微信支付項目。在沉澱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後,如今他又進入了新能源汽車制造賽道,開啟了人生的第二曲線。他說自己的職業晉升之路和反思複盤的能力是分不開的。在他看來,項目經理想要晉升,不僅要成功拿下項目,還得總結出一套自己的方法論,而且能用這套方法論複制出更多的成功。可以說在行動中檢討總結就是他的精進之道。

總結一下,即刻行動非常重要,為了避免完美主義的陷阱,可以借鑒精益創業的方法,把未完成變成已完成。此外,行動後要有反思和複盤的過程。

第四部分: 【學習】 洞察知識深層結構,融合、遷移、應用

學習當然是精進路上的一個必備技能了,如果你不能做到持續的學習,那麼你注定和成為一個厲害的人沒有任何的關系。那現在網上資訊因為太多,很多人都有囤積癖,就是在網上收集各種各樣的資料,動不動就幾個億,動不動就是幾百兆。下載下傳完之後就放到哪兒,也懶得去看。作者的觀點就是拿到資料之後,怎麼樣對資料進行解碼,解碼和普通的了解是不一樣的。了解它隻是對文字表面意思上的一個解讀,那隻要是沒有閱讀障礙的人你通常都會自動化地完成這個步驟。那解碼它則是一個更為主動、更為主觀的過程。不同的人看一段材料,他産生的觀點可能完全不一樣,但是也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

比如說,我們現在玩具店裡經常賣一種會說話的小黃鴨。你看這個玩具,在一個小孩子的眼中,這個小孩他最關心的是這個小黃鴨它說了些啥。這隻小黃鴨它講了什麼故事,它唱了一個什麼歌。他們最關心的是這個鴨子表現出來的直接資訊。而在家長的眼中,他們最關心的是啥?他們首先就是關心這個小黃鴨是個什麼東西,他首先會界定這是個玩具,然後對它的娛樂性、安全性、成本效益做出一個綜合的判斷,他們關心的其實是這個玩具的價值和意義。而在做出這個小黃鴨的工程師的眼中,他們最關心啥?他們最關心的是這個玩具是怎麼做出來的,他們會思考這個玩具有哪些功能、哪些子產品,它的設計是怎麼樣的,它怎麼樣讓使用者喜歡、讓使用者購買。他們最關心的其實是這個産品的功能和實作問題。這就是不一樣的視角對同一個東西的不同解碼。

面對一段材料其實也是一樣的,我們要習慣性地去挖掘這些資訊背後的資訊。就是拿到一段材料之後,我們可以快速地思考這些問題。這段材料它是什麼,作者想說明啥,他為什麼要這麼說呢,他的這種說法在哪些情況下适用,哪些情況下不适用,他這個觀點可以被遷移到其他的哪些領域,還有就是有沒有其他領域的資訊可以補充它。如果你認同作者的觀點,那是為啥;如果你不認同,又是為啥。通過看完這段材料之後,你有什麼被引出來的新想法。像這種解碼式的解讀方式,開始的時候可能特别費勁,但是隻要養成習慣之後,就會慢慢地提高速度,慢慢地加速,它對形成我們自己完整的知識體系非常有幫助。

總結:**洞察出知識背後的深層結構,把知識進行融合,最後通過遷移、印證、互補,把知識運用到我們的生活當中,這個就是學習的關鍵。**持續學習是一個厲害人必備的行為習慣。

第五部分: 【思維】 了解思維特征,突破大腦限制

修煉思維有很多種辦法,作者首先強調的一個特别重要的方法就是簡潔的表達。寫作盡可能地簡潔,說話盡可能地簡潔,簡潔其實說起來容易,要做到這一點可不簡單。如果你想要自己的表達簡潔,它需要的思考強度是成倍上升的。那語言學家季羨林他年輕時候就吃過這樣的虧,有一次他把這個寫好的論文拿去讓他的導師改。這個導師看完這個緒論部分之後,在這個文章的開頭打一個括号,在最後打了一個括号,意思就是全部删掉,沒有意義的話就壓根兒不要說出來。這個事情就對季羨林産生了很大的沖擊,以後他在寫所有的文章的時候都特别地簡潔。其實好的寫作秘訣就是剝離每一句話中間的雜物,每一個沒有用的詞,每一個無關緊要的定語,這些全都是削弱句子力度的雜物。

那修煉思維除了在語言表達上要注意精進,要注意簡潔,我們還可以使用一些工具來幫助我們思考。作者就給我們介紹了三種特别有用的工具,分别是清單、創意清單、混亂。

  • 創意表格。
我們可以利用表格對問題進行不同次元的分解組合,它可以幫我們生産出創意。比如說現在要設計一款餅幹,如果不用表格,我們想問題的方式就是天馬行空式的,随機性地找一些口味加以組合。像什麼巧克力藍莓味,像草莓山楂味,這種組合是完全随機的,它既無法判斷新奇度,它也沒有辦法判斷口感。那有了表格就不一樣了,首先我們可以盡可能地分解餅幹的表現值,然後在不同次元之間進行随機的組合。大家可以看音頻文字下面這個表格,這個表格裡随便畫一道線,那就是一種全新的組合方式。理論上這麼簡單的一個表格,它有4200萬種組合方式。是以,創意表格是一種非常适合多元思維的激發創意的有效工具。
  • 清單。
其實就是把我們平時想做的事情一個一個列下來。清單它是一種強制思考的工具,當你列一張清單的時候,你的思維一定是發散的。比如說讓你列一張這個月底的購物清單,你會發現你越列越多,越列越多,最後可能會把淘寶上所有的東西都列一遍。作者說,列清單的方法是先發散後收斂。比如說你現在可以給自己列一張快樂清單,把你覺得快樂的事情都列在這個上面,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樣列。然後收斂,删掉一些可有可無的,删掉一些特别難操作的,最後留下來的幾項你就可以把它當作行動指南,你就可以每天做這些事情,那麼你是不是每天很容易就可以得到快樂啊。
  • 混亂。
我們大到一個國家、社會,小到一個公司、社群,再小到一個班級、家庭,它都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在這個複雜系統裡,同時會有很多的因素在發揮着作用。而一種有秩序的安排它一定是強化了少數幾種因素,而弱化了另外一些因素的結果。比如說把學生組成一個一個的小班級,這個就是強調統一了年齡段在學生中的共性。強調了這個共性之後,它就會忽略個體差異呀。是以看似有序的東西,很可能就是把另外一些無序的東西遮掩了起來而已。

那想要突破這些秩序,就可以有意識地引入混亂、随機和意外,讓這些東西成為培育新想法的土壤。比如說喬布斯在設計新辦公場所的時候,他就在新的辦公區域中間設立了一個巨大的中庭,把這個公司的會議室、餐廳、衛生間全都放在這個中庭當中。開始的時候大家都很不爽呀,後來發現這個設計可以讓大家經常見面交流,結果就是表面上的混亂實際帶來了更多的創造力。

總的來說,人的思維他是一個很奇怪的東西,它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穩定、堅固,它其實是跳動、流動,它善變。思維怎麼樣流動,它其實**取決于承載它的地形,一旦我們使用清單這種外在形式,我們就傾向于羅列更多的東西,使這個單子不斷地拉長;一旦我們使用表格這種形式,我們就傾向于考慮不同次元之間的組合;一旦我們使用混亂,我們就容易把一些奇怪的元素進行混搭重組,讓靈感源源不斷地出現。**一個厲害的人總是會使用這些思維工具來讓自己的思想變得更犀利。

第六部分: 【努力】 優化整合資源、有政策

一個肯持續努力的人,他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厲害的人。作者說,努力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死幹、硬幹,努力它也是需要政策的。木桶理論大家都聽過吧,一個木桶所能容納的水量取決于它最短的那塊闆。那好多人就把這個用在個人才能發展上,他們開始追求全面發展,什麼都要抓。其實這裡有一個誤區,就是這個理論其實它是用在形容團隊的,它對個人并不合适。一個團隊的整體能力,它取決于能力最低的那個人。如果從個人角度來看,這恰恰說明發展出一個人突出的優點比沒有明顯的弱點要重要得多得多,個人突出的優點才會給團隊帶來真正的價值。是以,把主要的精力花在發展自己獨一無二的特長上面而不是去彌補自己的弱點,是首先要樹立起來的正确觀念。

一個新的領域,它通常會分為緩慢起步期、快速提升期和高原期。而一個人的收入它也一般隻會在高原期和别人拉開差距。很多人他由于不專注,總是在每一個領域的緩慢起步期徘徊,一開始就放棄,每一次都是淺嘗辄止。就像挖井一樣,每一次他都挖個10米左右,但是水就是上不來。他的能力、收入自然就會一直被卡在這個區間裡。特别是對那些教育背景一般,職業技能又缺乏,拼爹無望,資源又匮乏的人來說,唯一要努力的就是把自己不多的資源聚攏起來,專注地投在一件事情上,哪怕這件事情壓根兒就不起眼,非常地小,但是隻要一直地做,你總會有出頭的機會的。

那除了專注外,還有一個努力的規則,就是要把事情做到極緻,做到好上加好,萬萬不能用苟且,用應付的态度去做手上的事情。這個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真心不容易。為啥?因為專注它也意味着要舍棄。那能不能做出這個取舍呢?就看個人選擇了。簡單說,努力它不僅是一種信念,它不是意志力的拿捏,它更是一種具有政策性的活動。這種政策展現在對個人資源的調配,行動、方向的選擇,執行進度的把握上,而好的政策一定是可以不斷地被學習和優化的。一個厲害的人他總是能找到這個竅門所在。

第七部分: 【成功】 最好的競争力獨特性

作者說,成功它就是獨一無二的,我們說一個人很成功,也就是說這個人的經曆是不可複制的。成功就是持續地去做一些很酷的事情,去走一條别人沒有走過的路。在這條路上,隻要你能堅持地把它走完,那麼不管你成不成功,那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在這條路上,你就已經是一個很厲害的人了。

本書給我們選擇了生活中的7個側面,幫助我們建立平衡的時間觀,把時間花在值得的事情上面。在面對選擇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給自己建立更高的标準來找到最佳的選項。在行動的時候,最有效、最高效的方式就是立刻行動。我們可以通過提問、解碼、融合的手段,最後成為一個高段位的學習者。作者還給我們提供了修煉思維的三種工具,建議我們優化個人資源、專注一個領域發展出才能,最後走出一條獨一無二的成功之路。

豆瓣熱門評論采摘

  1. 鄭重是這樣一種态度: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輕重緩急,因盡全力無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陰未曾虛度。519 人
  2. 鄭重是這樣一種态度:不敷衍、不遲疑、不搖擺,認真地聚焦于當下的事情,自覺而專注地投入。371 人
  3. 在分析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時候,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評估:一是這件事在當下将給“我”帶來的收益大小,這個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層面的,也可以是身體、物質層面的,我稱之為“收益值”;二是這項收益随時間衰減的速度,我稱之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長的事件,其影響會持續較久。334 人
  4. 當我們在人生中遇到某個無法擺脫的僵局時,先不妨試試這三步:1.找出潛意識中的隐含假設;2.識别隐含假設中的不合理性,進行校正;3.形成新的更靈活的思維架構,在此基礎上思考出“可能選項”并進行嘗試。221 人
  5. “生理上有沖動,精神上受鼓舞,溝通上很流暢”作判斷,也許就能找到答案。220 人
  6. 一個成熟的人,他的标準來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數人,卻受環境所左右。207 人
  7. 一個人如何對待他的時間,決定了他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193 人
  8. 要想處理好“遠期未來”和“近期未來”,我們可以采用下面兩個政策:1.使遠期未來的目标更加具體化、情境化和可實施;2.降低近期未來中的“非期望行為”的便利性,主動增加挑戰的難度。192 人
  9. 我們與其把眼光放在自己與他人的天賦差異上(雖然這種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不如放在自己可以如何努力并通過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加聰明、更有才能上。但是對于“努力”這件事,我們也要破除一些陳舊的觀念,即努力不是一味地“使力、使力”這麼簡單。努力不僅是一種信念,不隻是意志力的較量,它更是一種具有政策性的活動。這種政策性展現在對個人資源的調配、行動方向的選擇、執行進度的把控和調适多方面上,而好的政策是可以不斷學習和優化的。192 人
  10. 盡可能求快的事情:做家務等體力勞動,完成正常的事務性工作,完成簡單的執行性任務,常用商品的線上線下購買,注定無法達成共識的争吵和争論等。盡可能求慢的事情:與家人共度閑暇時光,欣賞藝術作品,自我反思,思考重大決策,創造性活動中的醞釀過程,為一個挑戰性任務做好準備等。187 人
  11. 長半衰期事件指南● 積累可信的知識● 訓練實踐技能● 建構新的思維模式● 提升審美品味● 反思和總結個人經曆● 保持和促進健康● 建立和維持互相信任的關系● 尋找和獲得稀缺性資源● 探索、提出獨創性的構思或者發明● 獲得高峰體驗185 人
  12. 1.使遠期未來的目标更加具體化、情境化和可實施;2.降低近期未來中的“非期望行為”的便利性,主動增加挑戰的難度。179 人
  13. 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項長期的業餘愛好。178 人
  14. 設計PPT的架構。即你要分析你的閱聽人,他們的知識水準、了解水準以及興趣點、關注點,在此基礎上設計你的内容以及展現内容的順序,先講什麼,占比多少,再講什麼,占比多少,以及講的時候采取什麼風格、政策,然後PPT的架構就出來了。176 人
  15.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157 人
  16. 先把必須要做的小事處理掉,是我們儲存積極和從容心态的一劑良方。155 人
  17. 1. 克服“過度準備”的慣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2. 克服“自我防衛”的心态,樂于接受反面意見并加以慎重地審視;3. 克服“沉沒成本”的固執,有勇氣否定并重新構造自己的産品。147 人
  18. 一個人為自己的内心樹立什麼樣的最高目标、設定什麼樣的價值尺度,反映了他的“格局”。145 人
  19. 是以以精益創業的方式去走向人生的成功,便要做到這三點:1. 克服“過度準備”的慣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2. 克服“自我防衛”的心态,樂于接受反面意見并加以慎重地審視;3. 克服“沉沒成本”的固執,有勇氣否定并重新構造自己的産品。143 人
  20. 高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找到真愛;學會一種有效的思維技巧;與“大牛”進行一場意味深長的談話。142 人
  21. 高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找到真愛;學會一種有效的思維技巧;與“大牛”進行一場意味深長的談話。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買一件當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機遊戲;以“扶牆進、扶牆出”的方式吃一頓自助餐。低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練一小時書法;背誦三首詩;讀懂哲學著作的一個章節;多重複一組技能練習;認真地回複一封友人的郵件。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挑起或參與一次網絡掐架;漫無目的地刷微網誌;使用社交軟體窺視陌生人的隐私。140 人
  22. 1.生活在當下——不瞻前顧後,不左顧右盼,不患得患失;2.嚴肅地對待時間——審慎、鄭重地思考時間對我們的價值并用好它;3.留意自己擁有的空間并享受它——找到自己的“獨享時刻”,不要疲于奔命;4.反思自己和其他人的時間視角——認識到自己和他人時間視角的異同,換位思考;5.從現在出發聯結過去——過去并沒有遠去,它對今天仍具有意義;6.并不完全沉浸于過去——比過去更重要的是現在;7.制訂實作目标的計劃——未來視角讓我們的行動更加有序;8.平衡計劃和非計劃時間——由于随機性和不可預見因素的影響,我們的生活并不能完全被計劃,平衡計劃和非計劃就是在未來視角和現在視角之間找到平衡點;9.視未來存在于當下——未來并非遙不可及,它就出現在即将到來的每一分每一秒;10.對未來保持積極的态度——既然未來難以預測,那麼以積極的心态面對它能讓我們在當下更有行動力。138 人
  23. 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碎片化和功利性等特點,使得現代人很容易陷入“兩個無能”之中,一是“選擇無能”,二是“執行無能”:130 人
  24. 我們從閑暇中獲得放松和滿足的程度并不取決于閑暇時間的長度,而是取決于其品質。118 人
  25. 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114 人
  26. 1.收益值的高低無關緊要,隻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隻要這個收益可以被累加,就盡管去做。2. 不要隻盯着那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隻要對你有長期的益處,仍舊可以去做。106 人
  27. 在現實世界中思考理論問題,在理論世界中思考現實問題。100 人
  28. 開始并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因為隻要開始了,你就有機會把它做得更好。98 人
  29. 盡可能求慢的事情:與家人共度閑暇時光,欣賞藝術作品,自我反思,思考重大決策,創造性活動中的醞釀過程,為一個挑戰性任務做好準備等。96 人
  30. 不隻要去做歸納,還要去做延展96 人
  31. 隻有堅持做一個你所喜歡的自己,你才可能實作真正意義上的成功。95 人
  32. 你掌握了多少知識,并不取決于你記憶了多少知識以及知識的關聯,而是取決于你能調用多少知識以及知識關聯。94 人
  33. 時間、選擇、行動、學習、思維、才能和成功92 人
  34. 這就是多線程工作的秘訣。很多時候,你隻是需要一個專注不受幹擾的、能純粹跳脫出來思考的、能達至“心流”狀态的、能把最關鍵的“硬核”搞定的——半小時。92 人
  35. 低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練一小時書法;背誦三首詩;讀懂哲學著作的一個章節;多重複一組技能練習;認真地回複一封友人的郵件。90 人
  36. 我們内心的懶惰、恐懼和僥幸附帶各種各樣的借口,在本該有的行動之前樹起了重重無形的阻礙。這些心理上的阻礙往往超過了這些行動本身的難度。89 人
  37. 生活就像一面多棱鏡,它有不止一個鏡面,相應地,也有不止一種可供觀察和了解的視角。它應該不隻有一種标準、一種模式、一種狀态,它應該是多元的、豐富的,并且有着具有不同縱深的内涵。這也就意味着,我們看待自己和世界,看待現在和未來,看待情感和理性的時候,存在着遠比我們已知的更多的可能性。88 人
  38. 盡可能求快的事情:做家務等體力勞動,完成正常的事務性工作,完成簡單的執行性任務,常用商品的線上線下購買,注定無法達成共識的争吵和争論等。87 人
  39. 當我們用“時間之尺”丈量曆史中的自己,與那些傑出人士相遇、交談,你就會發現,與同時代人作比較并沒有那麼重要,更沒有必要在這種比較中自我懷疑、自怨自艾。人生那麼短,路又那麼長,你好好走就是了。86 人
  40. 人生就是一個連點成線的過程,有些經曆也許一開始看不到它的意義所在,但也許若幹年後便會發揮其特有的作用。85 人
  41. 盡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84 人
  42. 第二個架構是“能力嫁接”。84 人
  43. 從理論出發不一定能指導實踐,隻有在實踐中通過反思積累的知識才能指導實踐。83 人
  44. 不隻要去尋結論,還要去尋過程83 人
  45. 隻有最後能夠作用于現實的學習,才是唯一有效的學習。82 人
  46. 辨認“資訊噪音”有一個立竿見影的方法,就是調整評估資訊價值的時間尺度。81 人
  47. 1.找出潛意識中的隐含假設;2.識别隐含假設中的不合理性,進行校正;3.形成新的更靈活的思維架構,在此基礎上思考出“可能選項”并進行嘗試。81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