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微軟(中國)首席技術官韋青:探索無人區,元宇宙帶來哪些機會空間?

微軟(中國)首席技術官韋青:探索無人區,元宇宙帶來哪些機會空間?

微軟(中國)首席技術官韋青:探索無人區,元宇宙帶來哪些機會空間?

嘉賓 | 韋青

作者 | 雲昭

最近幾年,技術圈内的新概念層出不窮,從早先的網際網路到物聯網,後來又有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區塊鍊,最新的話題就是元宇宙。在日前51CTO主辦的MetaCon元宇宙技術大會上,微軟(中國)首席技術官韋青帶來了題為《共享新機遇,微軟打造元宇宙“内驅力”》的精彩演講,以一種獨特的“技術官”的視角,去探讨和辨析元宇宙的本質與核心。

本文摘選其中精彩内容,統一整理,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思維的啟迪。

PART 01

《雪崩》作者如何看待元宇宙?

元宇宙這個詞來源于一本小說《雪崩》。今年,恰好是這本書發行的 30 周年。作者尼爾·斯蒂芬森,住在西雅圖,跟微軟的很多人都是老朋友。恰在去年年底,微軟公司的CTO凱文·斯科特對尼爾做過一次采訪,兩人相談甚歡,凱文·斯科特在采訪中一直強調說他受尼爾的人文技術觀念影響很大。其實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在他的《重新整理》一書中就談及《雪崩》一書在三十年前産生的巨大影響,值得思考的是在《重新整理》這本書中,Metaverse被翻譯為虛拟空間,而不是現在火爆的元宇宙。在被問及“對元宇宙怎麼看”時,尼爾的回答很有意思。作為早在三十年前就發明了“元宇宙”與“虛拟人”(Avatar,也是電影“阿凡達”名稱的由來)的科幻小說作者,他坦言道:“元宇宙這個30年前的舊詞突然變得那麼火,應該是好多人要把自己的産品裝在這個概念裡賣出去”。

微軟(中國)首席技術官韋青:探索無人區,元宇宙帶來哪些機會空間?

圖源:Microsoft

​此外,尼爾還回答了關于AI的話題,認為“AI一旦成熟以後就被稱為軟體”。的确如此,大家現在關注的更多是機器學習裡面的訓練那一部分,很多技術進步的宣傳都是講訓練之後的機器學習模型已經到達了什麼樣的高度,但無論模型多麼先進,最終是要能夠應用到實際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中去。而在使用這些算法模型的時候,它的表現方式就類似于函數的功能,你把變量放進去,這個函數給你傳回一個結果。

是以,作為技術行業的人,無論是業務的決策者還是技術的實作者,就要考慮如何從表面喧嚣的現象裡發掘本質,從“第一性原理”入手。一個技術被“稱作什麼”不是最重要的,它到底“是什麼”和“不是什麼”才是根本。在對它“是什麼”與“不是什麼”形成共識之後,人們再對名詞的選擇達成一種共識,然後大家能夠齊心協力為這種技術開拓出對人類有益的應用空間,才是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該具備的重要特征和能力。技術是拿來用的,真正優秀的技術,不僅要看它的先進性,更重要的是它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福祉是否有很大的貢獻,也就是它是否是“以人為本”,還是“以名稱為本”,以及是唯“先進性”,還是兼顧“先進性”與“實用性”。​

PART 02

如何應對“無人區”的時代

​這幾年社會、政治、經濟、技術各方面的變化,應該讓我們體會到,人類正在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巨變時代,開始進入了一個無人區的時代。這種時代的顯著特征就是我們需要不斷地審視時代的變化,同時以理性的思維重新确認我們過去所有認知與知識的完備性,将其中符合時代發展的認知與知識保留,将不符合的認知與知識更新。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具備非常清晰和理性的思考與判斷能力。但是這種能力并不是每個人天生就能具備的,這是需要經過有意識地訓練才能夠得到的一種應對時代挑戰的核心生存與發展能力。

這個時代一方面充滿挑戰,另一方面也非常令人興奮,它意味着我們可能有機會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代。但在這個時候,我們每個人首先要抱有一種謙虛的心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要忙于定義一個自己無法了解的新生事物,這首先要求不要試圖去了解一個自己沒有體驗過的新生事物。從别人書本上看來的東西,終究是别人的,而且大機率情況下是還沒有達成共識的一面之詞,這也包括我今天說的所有内容。在“無人區”的時代,其實有資格說不懂,恰恰說明你可能比别人走得更遠,已經沒有成例可循。反而是那些說自己已經知道的人是否真的知道,倒是一個大大的問号。

能夠有資格“真正的不懂”,本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但是如果在思想上還沒有轉變過來,還是習慣于跟着别人後面走,這時候在思維範式上就不敢說“我不知道”,忽略了在這個時候敢說不知道恰恰可能比任何人都知道更多的事實。當然也不排除我們絕大多數人其實是真的不知道,因為有太多的新概念、新說法、新理念、新模式。正因為如此,我們更不能在沒有實踐的前提下去想象一個答案,或者以為僅僅通過學習就能夠得到一個适用的方案。對于各種新生事物而言,尤其是對于遠沒有達成共識的新生事物而言,重要的是自己的實踐以及實踐之後而産生的見解。有了基于親身實踐之後的見解,再通過理性的方法形成自己的判斷,再不斷在不斷的實踐中驗證和糾偏自己的判斷,這種“做中學,學中做”的方法,也就是科學的方法,或許能夠真正帶領我們走出“無人區”。

具體而言,首先,在無人區,就好比“盲人摸象”,每一個摸到了一部分大象的人都傾向于說我已經知道這頭大象是什麼樣子。這個時候審辯式邏輯思維能力就非常重要,尤其不要認為新名詞就一定代表新概念,數字大就一定代表技術強。比方說現在常常被提及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對于經曆過第一次、第二次以及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國家和地區,有可能是第四次工業革命,但是對于我們而言呢?另外,真正審視時代的特征,我們可能又會發現另外一個從“物質”到“能量”到“資訊”的社會演變過程,對應的是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資訊社會”的發展次第。如果按照這種邏輯,考慮到資訊時代資訊的自由流通和泛濫對于人類心智的影響,再回顧五、六百年前由文藝複興、啟蒙運動而造就的現代社會,我們是否可以将當下的時代特征判斷為對我們而言的一輪複興與啟蒙過程,其實這種判斷更加符合我們現在常說的百年不遇甚至千年不遇的大變革時代的特征。

當然仍需強調的是,文藝複興與啟蒙運動的概念本身也有很多争議,雖然這不是本文的主題,說明這點其實是讓我們知道在變化這麼快的時代,幾乎又回到了我們的祖先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過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時代。既然如此,更要以實證的精神,以系統的方法,既要承認自身的無知,又要勇于實踐,集衆力,努力探索出一條符合我們自身特色的發展之路,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小馬過河”的精神。

其次,沒有永恒的領先者。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經常提醒我們要差別市場領袖(Leaders)與市場現任上司者(Incumbents),這裡所說的現任上司者也就是《創新者的窘境》作者克萊頓·克裡斯坦森一直強調的與市場挑戰者(Challengers)相對應的市場現任上司者(Incumbents)。如果持有一種現任者的心态,就能夠時刻提醒自己成功不是永恒的,也是以更有可能做到“勝不驕”,因為你知道随時會出現挑戰者打破這種局面。當你沒有成為領先者的時候,由于了解了落後也是暫時的這個道理,同樣更有可能做到“敗不餒”,你隻要腳踏實地,勇于實踐,善于學習,努力開拓,就有可能成為一個暫時的領先者。薩提亞的提醒是要讓我們時刻認識到,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動态的,始終要保持成長思維,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永無止境。

最後,避免過早陷入局部最優解。人和機器的關系其實是個永恒的話題,現在進入新的“人-機”互動時代,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向機器學習呢?大家都知道,當設定好神經網絡的結構後,機器學習開始計算的第一步是參數的初始化,基本上用的是某種形式的機率分布。它的思路就是盡量不要過早地陷入到一個局部最優解,某種意義上能夠犯最“白”的錯誤,像白噪聲一樣,最白的錯誤,最沒有特征或者最符合這種場景的一種機率分布,然後通過不斷地循環疊代,不斷地學習,直到得出相對理想的全局最優解。

我從機器學習的方法,再結合人類社會發展的現況,總結了“認錯-知錯-改錯”三錯法,期望能夠更好的應對“無人區”時代的不确定性。首先要發自内心地勇于“認錯”,在無人區犯錯很正常,但要犯有品質的錯誤,也就是可以被學習的錯誤。跟機器學習是一樣的,第一步不必糾結于對錯,不用擔心是不是做對,或者預設狀态就是肯定會做錯,那麼我們的重心就沒必要放在一定要做對這種理想狀态。在不确定的時代,這種理想狀态出現的機率太低,追求這麼低機率的理想狀态,反而會耽誤我們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小的代價找出不确定性下的全局最優解。之後我們就需要盡快把注意力放在“知道”哪兒錯了和如何最高效地“改正”錯誤。這恰恰就是機器的能力最能幫助人類的地方,盡快地利用機器告訴我們哪裡錯了,通過人類自己的學習能力來盡快改錯。對于現在所有流行的技術新名詞而言,這種幫助人類“知錯”和“改錯”的能力,也就是微軟基于控制論的原理所提出的數字化回報鍊,這才是現階段數字化技術對人類福祉最核心的貢獻。

 在這種“以人為本”的新型“人-機”關系邏輯下考察“元宇宙”的概念内涵與外延,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它的價值與局限。​

PART 03

不必糾結稱它作“元宇宙”還是“數字孿生”

​“無論你把一朵玫瑰稱為什麼,它都同樣芬芳”。當我們明白名詞與本質是“能指”跟“所指”的關系之後,我們就無須糾結類似“數字孿生跟元宇宙有什麼不同”的問題。我們要談本質,無論我們是把它稱為“元宇宙”、“數字孿生”、“賽博實體系統”,還是“語義網”,“Web3.0”,或者隻要你願意,還可以像《系統化思維導論》作者傑拉爾德·溫伯格借亞伯拉罕·林肯之口所稱的“狗尾巴”,從本質上來說,解決的都是人類發展史一個永恒的話題,即人類如何利用工具加強自身的能力。

随着人類利用工具能力的提高,從最初拓展人類四肢力的工具,發展到拓展人類大腦思維能力的工具。現在機器的計算能力已經能夠實作将人類所處的真實實體世界模組化、映射進入機器的張量空間,這種空間有時也稱為賽博空間。如果再加上經過計算之後通過機器軟、硬體能力所模拟的人類視覺與聽覺表現,以及正在逐漸實作的觸覺、嗅覺和味覺表現,這種對實體世界的模組化、映射、仿真、計算、優化、預測和表現能力,會給人類一種類似于讓·鮑德裡亞定義的比真還真的“超真實(Hyperreal)”拟像世界(Simulacra)的感覺。盡管以目前的技術實作能力而言,這種“拟像”還十分粗糙,但正是因為這種拟像的潛在可能性,以及資訊對人類精神世界所帶來的影響力,我們更要明确定義與區分真實實體世界與虛拟賽博空間的關系與作用。

微軟(中國)首席技術官韋青:探索無人區,元宇宙帶來哪些機會空間?

圖源:Microsoft

​現在大家把關注點過多地放在了賽博空間,這當然有它存在的必要,但是對于人類而言,難道不是實體空間的真實體驗更有價值嗎?是以要均衡地看。均衡來看之後,用無處不在的計算力來支撐兩個世界,将實體空間的對象映射進入虛拟空間之後進行仿真、計算、預測,然後将計算之後的結果回報回實體世界加強人類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來看,目前我們已經在日用而不知的導航應用,不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已經為人類福祉作出巨大貢獻的元宇宙應用嗎?想象一下那麼多汽車和人類的行動軌迹被模組化到賽博空間進行計算、仿真、預測,把路徑建議算好之後再傳回實體空間,賦能人類開車或者自動駕駛,這算不算元宇宙?根據不同的前提限制和對于概念外延與内涵的不同定義,這可以是元宇宙,也可以是一條狗尾巴。

以現在的技術成熟度而言,如果我們不要過于強調模拟人類視覺、聽覺的虛拟空間體驗,那麼這種真實實體空間與虛拟賽博空間互相映射、互為加強的落地應用已經在逐漸走向人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而解決人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的問題,才是技術首先要考慮的落地方向。

人類社會的資源有限、時間有限、能力有限,虛拟賽博空間的計算能力也不是無窮的,同樣要以消耗實體空間的物質與能量作為代價。那麼這種寶貴的計算資源首先應當解決的或許應該是由聯合國定義的着重人類基本生存福祉的可持續性發展目标,當全人類的溫飽、教育、醫療等基本生存目标被滿足後,元宇宙這個概念在真實與虛拟世界中實作的意義可能會更加明确。​

微軟(中國)首席技術官韋青:探索無人區,元宇宙帶來哪些機會空間?
微軟(中國)首席技術官韋青:探索無人區,元宇宙帶來哪些機會空間?

圖源:Microsoft

​明白這一點之後,微軟總結的“無處不在的計算” 、“無處不在的智能”和“以人為本的技術”以及Azure作為”世界的計算機“的技術願景就更能凸顯它的前瞻與社會價值,你不用糾結什麼雲計算、邊緣計算等這些詞彙,按照薩提亞初任公司CEO時對于微軟Azure的定義就是一個雲作業系統,大家知道作業系統,無非是管理計算、存儲、網絡,再加一個人機互動界面。仔細想一想,不管是雲計算、雲原生還是現在很火的元宇宙,是不是其實做的還是計算、存儲、網絡加上一些互動,但是最終背後的原動力是什麼?是人的需求,不是技術。

利用由Azure所管理的遍布全世界範圍的計算、存儲與網絡資源,讓賽博空間的計算能力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幫助企業在整個産品、員工、客戶、營運環節中都嵌入智能的數字化回報鍊,再加上混合現實的展現能力,就是我們所說的企業端到端元宇宙解決方案。

微軟(中國)首席技術官韋青:探索無人區,元宇宙帶來哪些機會空間?

PART 03

元宇宙應用機會立方體

再稍微展開一下,除了關注于提高生産力的企業元宇宙解決方案以外,如果回歸到新型的“人-機”關系第一性原理,我們可以把實體空間與虛拟空間相結合所産生的應用機會做一個更廣泛的概括,我把它描述為元宇宙機會立方體。它是一個三維的,有27個機會點。橫向來講是元宇宙作用對象,包括消費者、企業和行業對象;另一個次元是它的作用空間屬性,包括真實實體空間、賽博實體空間和純粹的賽博空間;再加上第三個作用職能對象,或者說内容任務對象,包括内容的生産者、内容的釋出者和内容的使用者。當然還有更加廣泛的法律、行政、技術、标準作用空間,但是暫時先不包括在這個立方體的描述範疇。單單這三個次元就已經有27個機會點可以去綜合考慮,别忘了還有一個時間軸。

微軟(中國)首席技術官韋青:探索無人區,元宇宙帶來哪些機會空間?

圖源:Microsoft

從時間軸上來看,過去談得更多的是數字孿生,和一些簡單的遊戲應用,現在正在發生的還是這些東西,隻不過慢慢開始有一種更加密切的虛拟現實的融合。再往下發展,機會更加實在。同樣的應用點,随着技術的不斷進步,應用的能力和體驗會不斷地疊代、深化和完善。

微軟(中國)首席技術官韋青:探索無人區,元宇宙帶來哪些機會空間?

圖源:Microsoft

談起對于元宇宙的定義,就像剛才所說,遠沒有達成共識,是一個百花齊放的階段,這裡再舉一個微軟合作夥伴DataMesh對于元宇宙應用的定義。他們反其道而行之,把他們的應用稱為“實宇宙FactVerse”,正在幫助很多公司利用虛拟空間的計算能力和仿真能力來加強現實空間,依靠具有真實世界基礎的數字孿生世界來實作對于真實世界的“可視化–可計算–可操作”。那麼這種應用到底是“元宇宙”還是“實宇宙”呢?不管它叫什麼,對人類有幫助才是我們需要的。

微軟(中國)首席技術官韋青:探索無人區,元宇宙帶來哪些機會空間?
微軟(中國)首席技術官韋青:探索無人區,元宇宙帶來哪些機會空間?

圖源:DataMesh

​再以微軟的工業行業的數字孿生方案為例。還是這三個次元,隻不過在這裡,我們更多地是在工業行業,一樣有三個空間的次元。另外,再加上對于内容的消費和生産,也可以有平台來進行傳輸、分享,這是一個完整的工業行業的數字孿生的應用。是不是元宇宙?當然也是。

微軟(中國)首席技術官韋青:探索無人區,元宇宙帶來哪些機會空間?

圖源:Microsoft

微軟的數字孿生,Azure Digital Twins,除了常見的數字孿生的基本實作方式外,還通過一個與W3C的RDF、OWL和SHACL标準相容的Digital Twins Definition Language(DTDL)将實體空間中各個對象的屬性、關系與行動邏輯和Azure虛拟空間中的計算、仿真和機器學習能力統一在一起,基于強大的開發與Azure Devops環境,打造一個可被數字孿生空間所計算和加強的現實世界。同樣的,根據不同的定義與限制,這也可被稱作一個已經在應用的元宇宙。

掃描上方二維碼或點選進入​MetaCon大會官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