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OSI參考模型

OSI參考模型(ISO提出的一種網絡分層模型)

  1. 層次結構  七層
  2. 每一層的具體功能

應用層:  網絡的服務(不同的服務由不同應用程式在具體應用協定下實作)

表示層:實作資料的表示,(比如字元、圖文資料的表示,以及資料的壓縮,加密)

會話層 session  :實作通信雙方會話的管理、跟蹤

傳輸層transport: 實作通信應用程序之間的通信,及資料傳輸的可靠性等方面工作

網絡層 network:實作網絡中源裝置與目的裝置之間的通信,路徑選擇及分組轉發。

資料鍊路層 data link:實作每一段鍊路的資料傳輸,及傳輸的差錯及流量控制等工作。

實體層  physical:實作底層的一些規範工作,包括電氣、機械、功能及規程(過程操作)等方面的規定,實作實體連接配接。

  1. 資訊傳遞

網絡層次模型每一層有相對獨立的任務,該層協定來完成相應任務。一層為其上一層提供服務支援,一層的資料是其下一層所要處理的資料源。

網絡通信中,每一層處理的資料,成為PDU協定資料單元,每一層的PDU不同,不同的PDU是在每一層的協定作用下發生的變化,這個過程就是資料封裝,在接收時,接收方再對接收的資料按照模型的逆過程來提供解封裝。

 OSI模型中: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的PDU:資料 data

             傳輸層的PDU:     資料分段  segment

             網絡層的PDU:     資料包   packet

              資料鍊路層PDU:   幀   frame

             實體層的PDU:      比特流  bits

注意:實體層不是傳輸媒介,傳輸媒介是在實體層之下。     

TCP/IP協定模型

  1. 層次結構 四層
  2. 每一層的功能
  3. 資訊傳遞  封裝-解封裝
  4. 每一層已經有具體的協定來支援,是以TCP/IP是目前的實際應用的通信協定。

如:

應用層: HTTP、FTP、DNS、Telnet(遠端登入)

          SMTP(發郵件)、POP (收郵件) (用于電子郵件傳輸)

DHCP  (用于動态配置設定IP位址及其他位址資源的協定)

傳輸層:TCP(提供可靠傳輸)

        UDP(實作快速的盡力傳輸)

網絡層:ARP(位址解析,實作IP位址與MAC位址之間的映射)

        IP(網絡分組轉發)

ICMP(網絡控制封包協定,發送消息)

IGMP(網絡多點傳播管理,實作多點傳播傳送)

網絡接口層:實作鍊路層傳輸及實體層規範。其中包括在不同鍊路段的具體技術如區域網路中的CSMA/CD,廣域網中的PPP、HDLC、幀中繼

OSI參考模型與TCP/IP協定模型的對比:

相同點

  •  OSI 參考模型與 TCP/IP 參考模型都采用了層次結構。

② 都能夠提供面向連接配接和無連接配接兩種通信服務機制。

③ 都是對網絡互聯的結構及網絡通信過程進行描述。

不同點

① OSI 采用的七層模型; TCP/IP 是四層結構。

② TCP/IP 參考模型沒有對網絡接口層進行細分,隻是一些概念性的描述; OSI 參考模型對服務和協定做了明确的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