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香港盛産美女無數。她們驚豔了時光,承載着一代人的回憶。
這其中,葉蘊儀就是一個封神級的存在。
她有着“人間芭比”的贊譽,氣質靈動、甜中帶豔,是成龍劇中的女主,也是林志穎愛慕的女神。
然而,年少成名的她,卻因一次錯誤的人生選擇,讓她事業盡毀,潦倒半生。
如今,49歲的葉蘊儀重拾昔日美貌,以嶄新的身份再度回歸,驚豔衆人。
這麼多年,是什麼力量支撐她走過人生起落,實作了涅槃重生?
年少成名,卻變圍城裡的“囚鳥”
1973年,葉蘊儀出生于香港。
雖然家庭普通,她卻從小性格開朗,靈動可愛,13歲那年,被星探偶然發現,從此踏足娛樂圈,并憑借清純甜美的形象,迅速走紅。
1988年,葉蘊儀主演的電影《孔雀王子》火爆日韓。她被日本觀衆選為“全球最喜愛的女演員” 之一,在南韓拿下了“最受歡迎外國女演員獎”。
憑借出色的表現,葉蘊儀在國内同樣炙手可熱,與她搭檔的都是一線巨星。
搭檔成龍、梅豔芳出演《奇迹》;
同鄭裕玲、秦漢聯袂主演《祝福》;
與劉德華、劉嘉玲、郭富城合作《九一神雕俠侶》……
葉蘊儀在娛樂圈一路高歌猛進,前途無量。
然而,年少成名的她,不會想到,自己的人生會因為一個男人而徹底改變。
他叫陳柏浩,是一名富商,被稱為“香港玩具大王”。
陳柏浩年輕有為,身家不菲,雖然身邊不缺莺莺燕燕,卻對葉蘊儀情有獨鐘,多次上演“霸總寵溺小嬌妻”的橋段,不光溫柔體貼,還會制造浪漫。
20歲的葉蘊儀,在對方的猛烈追求下,開始放下戒備。
她曾說過,自己最大的願望就是做城堡裡的公主。
是以,當被人捧在手心,就毫不猶豫地嫁了,她放棄如日中天的事業,義無反顧地紮進婚姻裡。
婚禮當天,舞台布置的像一個童話,而葉蘊儀正是城堡裡的公主。
然而,短暫的幸福如煙花綻放,童話的結局并不全是美好。
婚後不久,葉蘊儀就懷孕了,丈夫卻像變了個人一樣,開始夜不歸宿。直到生下二胎,陳柏浩終于暴露出真面目,甩開責任,我行我素。
丈夫的不忠,公婆的刁難,育兒的疲憊,讓葉蘊儀進退兩難,欲哭無淚。
為了一日的公主夢,她成了圍城裡的“金絲雀”。
五年後,這場婚姻以慘淡收場,但悲劇并未就此結束。
離婚後的葉蘊儀獨自帶着兩個孩子,生活捉襟見肘。一年後,陳柏浩宣告破産,承諾給孩子的撫養費成了空頭支票。
為了一己私利,陳柏浩公開诋毀葉蘊儀,在媒體面前揭露隐私,指出她對夫妻生活索取無度,這番言論将葉蘊儀徹底釘在了“欲女”的恥辱柱上。
她的清純形象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一夜之間,口碑跌至低谷。
失去了事業,結束了婚姻,經曆了刻骨銘心的痛之後,是破繭成蝶的蛻變。
她在紙上寫到:“這一天終于來了,我竟一滴眼淚也沒有流。”
直到此刻,她終于明白:
女人,與其期待别人修築城堡,不如靠實力親手為自己戴上王冠。
不做别人的裝飾,活成自己的公主
人們常說,婚姻改變命運,誠然不假。
但本質上,改變命運的并不是婚姻本身,而是人們處理婚姻的方式。
同樣是豪門婚姻,有人卻活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比如郭晶晶。
作為豪門婚姻裡的“一股清流”,她被稱做女性主義的典範。
早在她與霍啟剛談戀愛的時候,就曾約法三章:''戀愛不能占用訓練時間;不能去訓練場看她;不能在退役前結婚”。作為運動員,她始終不忘專注比賽拿金牌
愛情甜蜜,但成長更重要。
結婚之後,即使失去了冠軍的光環,郭晶晶也從未停止學習,進修語言,攻讀商業管理,做義工,做慈善,不斷充實和提升自己。
因為她明白,隻有自己不斷成長,才有堅持本色的底氣。
她從來沒有刻意融入哪個圈子,也沒有刻意保持什麼樣的形象。穿着樸素低調,素顔參加聚會。
哪怕嫁入了豪門,郭晶晶依舊堅守自己的内在秩序,沒有被外在環境綁架。
相反,她一直在努力地經營自己,按照有序的節奏成長,對自我的生活負責,凡事有主見,永遠拎得清。
憑借個人的力量,她赢得了霍氏家族的尊敬,争取到在豪門裡的自由。
有人說郭晶晶美滿的婚姻,是來自上天的眷戀,但每一分幸運的背後,都得益于自身的某種特質:比如自強、自立、自我負責的品質。
就像卡耐基說的那樣:
“獨立的女性自身帶着創造幸福的能力,愛情對于她們來說隻是錦上添花“。
不做别人的裝飾,不是誰的太太,永遠隻做自己。
對于這一點,葉蘊儀在幾經命運浮沉之後,也幡然醒悟。
所幸一切還不算太晚。
2015年,葉蘊儀出版《她們的二三事》,從自己的故事出發,思考女權和人生,這本書一度登上年度銷量排行榜。
後來,她還去墨爾本修讀了藝術碩士,回國後創辦了個人藝術工作室。減肥成功後,她重拾昔日美貌,以視覺藝術家的身份重回大衆視線。
出走半生,曆盡滄桑,雖然歸來已不再是當年的少女,但她卻拿回了曾經丢失的力量,找到了人生新的方向。
正如人們常說的,女人的骨氣、貴氣、豪氣都來自底氣。
而這份底氣就是:離開誰,我都是我自己。
自我負責,擁抱内心平靜
曾經接待過一位來訪的女性,她自述丈夫是個鋼鐵直男,抱怨丈夫冷漠無情,不懂她的需求,兩個人經常無話可說,婚姻裡隻有無盡的痛苦。
我問她:“你有沒有想過做些什麼,來改變一下呢?”
她不解:“這些都是他的問題,為什麼要我來改變?”
她像是一個無路可走的人,被困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無法獲得喘息。最終,她還是接受了建議,先從停止抱怨開始,“試試看吧,總比什麼都不做要好。”
于是,她開始放下指責,去尋找更廣闊的生活意義。當她有了熱愛的工作、喜歡的朋友、廣泛的愛好,回頭再看自己婚姻,似乎并沒有想象的那樣不堪。
随着夫妻關系的改善,她也漸漸明白,以前其實是希望通過“抱怨”讓身邊的人看見自己的痛苦,并進一步期待他發生改變。
但現實常常令人失望,外界不會輕易發生改變,人還是要靠自己成全自己。
都說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但是命運興衰、人生苦樂,最終取決于自己。
著名演說家傑伊·瑞芬博瑞說:“不找任何借口就是一種自我負責的精神。”
但是,推翻舊我重塑新我,踏上自我負責的歸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推卸責任其實是人的一種本能,是回避痛苦的一種防禦方式。
弗洛伊德等說過:承認錯誤,意味着我們需要是以而受到懲罰,讓人難以忍受。而逃避是最簡單、最直接的遠離痛苦的方式。
但是,逃避并不能讓一個人的生活真正邁進未來。
相反,了解真實的自己,接受自己的局限,在做事之前,要合理預判行為帶來的後果,不做超出能力掌控的事情,才是一個人能夠肩負行為後果的保障。
其次,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選擇,是人生的常态。因為一個人的資源有限,導緻我們必須做出取舍。
但是選擇往往是痛苦的,因為并不是每一個人都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
對此,《五種時間》這本書中給出了建議:我們需要一次自我創造的極限情境,因為越是在極限情境下,人們才更有可能接近真相。
具體的做法是:給自己設計一場追悼會預演,假設自己站在生命的盡頭,來審視今天的決定,你希望這一生如何書寫?希望選擇哪些事件,以怎樣的方式,填充到這一生的時間裡?
把那些至關重要、縱使時光倒流也要去做的事情,寫下來,列入清單。
弄清楚“重大事務優先級”,才能讓人在選擇之前不迷失,選擇之後敢擔當。
最後,為自己的幸福負責:
成長是一個不斷自我修正的曆程,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任何人有義務為我們的幸福負責,除了自己。
學會自我負責,就意味着我們終于有勇氣去正視并接納人生的真相。
當我們決定不再依賴他人、不再推卸責任、不再放任情緒,不再把自己人生悲喜交由他人來掌管,才能從此扛起人生,走好自己的路。
就算夫妻離去,也要直面孤獨;就算經曆風浪,也能内心甯靜。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無論未來是什麼樣子,都是我們主動選擇的結果。不期待、不抱怨,把人生的主權握在自己手裡,就是送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與你共勉!
策劃 | 魚甜
編輯 | 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