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兩句共十四個字,概況了金庸先生的十四部中、長篇武俠小說,再加上後期寫的短篇武俠小說《越女劍》,憑借這十五部武俠作品,奠定了其武俠小說一代宗師的地位。
這些小說一經問世出版,就以變幻莫測的故事情節、鮮明深刻的人物形象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而作為熱門IP,根據小說改編的各類影視作品也不計其數。那麼各部小說裡最早的影視劇版本是哪個呢,下面我們就按成書的時間順序盤點一下。
一、書劍恩仇錄(1960)
《書劍恩仇錄》是金庸創作的第一部武俠小說,1955年連載于香港《新晚報》。該小說取材于民間故事傳說,講述了乾隆皇帝和紅花會總舵主陳家洛這兩位同胞兄弟的沖突糾葛。
1960年,香港峨眉電影公司将其拍成粵語電影搬上熒幕,影片共分上集、下集、大結局三部,以李晨風執導,張瑛、陳錦棠、梁素琴、石堅等領銜主演。電影拍攝手法和演員表演形式依然停留在解放前的水準,電影資源也很難找到。
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由許鞍華執導,天津電影制片廠香港揚子江影業有限公司在内地合作拍攝的《書劍恩仇錄》也稱得上第一部内地制作的金庸影視劇。該部電影因片長過長分為了《江南書劍情》、《戈壁恩仇錄》兩集。
二、碧血劍(1958-1959)
《碧血劍》作為金庸的第二部武俠小說,于1956年1月1日起在《香港商報》進行連載。
1958年12月12日,同樣由李晨風執導、峨眉電影公司制作的《碧血劍》上集在香港上映,下集上映于1959年7月1日。其中主角袁承志扮演者為香港著名粵語電影演員曹達華。由于年代太過久遠,目前該片已經很難看到。
三、射雕英雄傳(1958-1959)
《射雕英雄傳》自1957年~1959年連載于《香港商報》,是金庸“射雕三部曲”的第一部。該部小說可以稱得上是新派武俠小說的裡程碑作品,正式奠定了金庸武俠小說‘巨匠’的地位。
在小說還未連載完結時,峨眉電影公司便制作了《射雕英雄傳》粵語電影的上集,并随後在第二年推出下集。這兩部電影由胡鵬執導,曹達華、容小意、梅绮等主演。
四、雪山飛狐(1964)
《雪山飛狐》是金庸的12部長篇武俠小說中最短的一部,共十回,于1959年在《新晚報》連載,之後又經過了較大幅度的修訂。
由于小說裡主線故事都集中在一天,是以改編難度較大,相比其它幾部來說影視劇要少一些。1964年,峨眉電影公司投資拍攝了粵語電影的《雪山飛狐》,該片依然分上下兩集,由李化執導,江漢、歐嘉慧等主演。
五、神雕俠侶(1960-1961)
《神雕俠侶》是“射雕三部曲”系列的第二部,于1959年5月20日在金庸創辦的《明報》上開始連載,至1961年正式完結。
1960年7月27日,由李化執導,謝賢、南紅等主演的粵語電影《神雕俠侶》第一集正式上映,該系列電影共四集。因為拍攝時,小說還未完結,是以電影中楊過沒有斷臂,也沒有16年後的情節,結局以楊過和小龍女二人在襄陽結婚收尾。由于拷貝丢失,目前已找不到資源,僅有當事人的回憶和當年報刊的相關報道。
六、飛狐外傳(1980)
《飛狐外傳》是《雪山飛狐》的前傳,不過成書于《雪山飛狐》之後,1960~1961連載于《明報》下屬的《武俠與曆史》雜志。
《飛狐外傳》的影視劇作品也很少,最早版本于1980年由邵氏電影公司出品,由張徹執導,錢小豪、鹿峰、郭追等主演。相比50、60年代電影來說,這部電影可看性高了不少,武打場面也比較精彩。
七、鴛鴦刀(1961)
《鴛鴦刀》是金庸創作的一部中篇武俠小說,最初連載于1961年5月1日~28日的《明報》上面。
由《鴛鴦刀》改編的電影隻有兩部,最早的一部于1961年由峨眉電影公司出品,由李化執導,林鳳、周骢、李清、石堅等主演,該版電影也分上下兩集。
八、倚天屠龍記(1963)
作為“射雕三部曲”系列的最後一部,在上一部《神雕俠侶》剛連載完成之後,《倚天屠龍記》就于1961年7月6日開始在《明報》連載。
最早的一版當屬1963年由香港豪華影片公司出品的黑白電影《倚天屠龍記》,本片由張瑛執導,張瑛、石堅等領銜主演,共分上下兩集。因時長關系,影片劇情隻表現了張翠山和殷素素之間的情感糾葛。此外相較于原著也有所變動,比如武當七俠中最小的師弟改成了師妹,金毛獅王謝遜隻是瞎了一隻眼等等。
九、白馬嘯西風(1982)
《白馬嘯西風》是1961年在《明報》上面連載的一部中篇武俠小說,作為金庸武俠小說中的“冷門”之作,書中更聚焦于江湖兒女情長,頗具文藝氣息。
該書原本是金庸寫的一個電影劇本,但奇怪的是一直未拍成電影,直到1982年,台灣才制作了由姜大衛主演的24集電視劇版《白馬嘯西風》,這也是根據該小說改編的唯一一部影視劇作品。
十、連城訣(1980)
《連城訣》原名《素心劍》,是于1963年連載于《明報》和新加坡《南洋商報》合辦的《東南亞周刊》上,據說主角狄雲被誣陷的故事取材于金庸小時候家裡的一個長工的真實經曆。
因為《連城訣》整體基調偏陰暗,是以改編的影視劇比較少,目前隻有三部,04年由吳樾和舒暢主演的大陸版電視劇最為知名。而最早的一部是1980年邵氏出品的粵語電影《連城訣》,由白彪、施思、吳元俊、嶽華等主演,而導演則是以拍cult電影著稱的牟敦芾,很多人的童年陰影《黑太陽731》就是由其執導。
十一、天龍八部(1977)
《天龍八部》自1963年9 月開始連載于《明報》,至1966年5月完結,曆時近三年時間才完成。小說以其出場人物之多,情節之跌宕起伏,背景之宏大,堪稱是金庸武俠小說的集大成者。
1977年,邵氏電影公司投資拍攝了電影版的《天龍八部》,劇情主要描寫了段譽因父親段正淳年輕時候的一段風流債引發的經曆,由李修賢、恬妮領銜主演。相比原著來說,電影改動比較大,影片槽點頗多,是一部失望之作。
十二、俠客行(1982)
當《天龍八部》還在連載時,金庸便在1965年開始動筆寫了《俠客行》,并連載于《東南亞周刊》上。
最早的一版《俠客行》影視劇是1982年由邵氏出品的電影,導演是張徹,主演為郭追、文雪兒等。影片也經過了大幅度的删改,隻能稱得上是中規中矩。
十三、笑傲江湖(1978)
《笑傲江湖》自1967年4月20日起連載于《明報》,1969年10月12日完結。相較之前武俠小說的快意恩仇,《笑傲江湖》裡充滿了政治寓意,更多地表現了江湖中的名利争奪。
以金庸好友倪匡作為編劇的電影版《笑傲江湖》于1978年3月上映,扮演令狐沖的則是70、80年代邵氏電影的當紅武打小生汪禹。因為80年代前背景灣曾一度封禁金庸小說,是以該電影的國語配音将電影裡人物和武功名字等都進行了修改,如令狐沖改為南宮松,東方不敗改為司馬無忌,而葵花寶典則變成了櫻花寶典。
十四、鹿鼎記(1977)
《鹿鼎記》自1969年開始創作并連載于《明報》,至1972年正式完結。作為一部反武俠的武俠小說,書中将主角由傳統的俠客形象改為一位出生于妓院的小混混,并諷刺了江湖中那些道貌岸然的僞君子,其思想性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1977年,香港佳藝電視台出品了50集的電視劇版《鹿鼎記》,這也是第一部改編自原著《鹿鼎記》的影視劇。片中主角韋小寶是由女演員文雪兒反串扮演,劇情基本忠實于原著,可惜播出後反響一般。
十五、越女劍(1986)
《越女劍》是金庸15部武俠小說裡唯一的短篇,于1970年1月發表在《明報晚報》上。原本金庸想為木版畫《三十三劍客圖》裡的三十三位劍俠各寫一篇小說,最後隻寫了第一圖“趙處女”(即“越女”),命名為《越女劍》。
因為原著情節極其簡單,改編難度大,是以目前隻有香港亞洲電視(ATV)在1986年推出的20集電視劇版《越女劍》。越女阿青的扮演者為當紅動作女星李賽鳳,劇中形象令人驚豔,算是一部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