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抖音的時候,突然看到張子賢說:“我一看到殷桃我就想哭,因為我們在《萬裡歸途》這部戲裡沒見過。”
其實何止是他想哭,每當觀衆回想到章甯犧牲在跟白婳和女兒團聚的前一天,都想給導演遞刀子。
在《萬裡歸途》裡,張子賢飾演的章甯,是一位外表看起來油嘴滑舌、不着邊際,但實際有着大智若愚能力的外交官。
他笑起來總是眯着眼睛,總是把“easy easy”挂在嘴邊。
上司布置任務,需要一位懂阿拉伯語,并且對外經驗豐富的人前往邊境,所有人的目光都轉向宗大偉。
此時的宗大偉心裡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兒,那就是妻子即将臨盆,家國大義和小家團圓讓他難以選擇。
章甯看着有些為難的宗大偉,率先替他打破了局面:“宗宗有特殊情況,他夫人這兩天要生了,不容易。”
他們外出遇到惡意刁難,宗大偉用錢買個安靜,上司不同意他的做法,認為這是違反的工作原則。
還是章甯替他開脫:“人家這是假私濟公,也算是有覺悟了。”
跟妻子見面的前一天,心裡還在那美呢:“你說這娘倆是不是想死我了……”
這麼好一個人,怎麼就偏偏被流彈擊中。
前一秒他還把自己的護身符給了宗大偉,還跟宗大偉吵架呢,下一秒他卻口吐鮮血,滿眼都是遺憾。
即便是生離死别的時刻,他還在用“easy、easy”安慰着宗大偉。
章甯的去世,可以說是所有觀衆的意難平,越想越覺得導演和編劇可恨。
談及章甯這個人物,張子賢說:“我一開始沒想着把章甯塑造成外交官,或者是英雄,演成那種端着的剛正不阿的,大義凜然的,我可能體會不到,觀衆也了解不了。”
是以大家看到的章甯有點像油嘴滑舌的職場老油條,插科打诨,嬉笑逗樂,但在該正經的時候絕對一本正經。
就是一個普普通通在國外上班的打勞工,隻不過上班的環境惡劣了一些。
有人曾經給導演建議,給章甯一個更有價值的犧牲背景,比如為了救宗大偉,或者為了保護難民,但導演都拒絕了。
他認為最真實最殘酷的現實,就是意外本身。
張子賢和張譯也非常認同這一點,為了能夠讓這個“意外”更加刻骨銘心,他們還專門增加了一段吵架的劇情。
這場戲他們倆下了很大的功夫,編劇給他們倆找了一大堆阿拉伯諺語來用,最後他們選擇了那句“面具戴久了,你還真當成臉了。”
他們吵得越是激烈,越是惡語相向,章甯犧牲帶來的觀衆的唏噓感和沖擊力也就越大。
章甯前期給觀衆留下的印象越深,後期宗大偉和白婳的回憶和思念也就越能引起觀衆的共鳴。
章甯這個角色雖然出場隻有30分鐘,但他的身影卻貫穿了整部電影,毫不誇張地說,他就是整部電影的靈魂人物。
張子賢接到《萬裡歸途》的邀約是今年年初,導演饒曉志說自己有一個角色想要張子賢演。
張子賢的檔期有點對不上,他本來想拒絕的,可架不住導軟磨硬泡還是答應了。
因為檔期問題,是以導演把章甯的戲份壓縮到了30分鐘。
但原本計劃要開機的劇,最後沒有按時開機,張子賢的時間有了,劇本卻定下來了。
導演覺得很可惜,如果能提前預知這個問題,一定會把章甯的故事線延長一些。
不過張子賢并沒有覺得遺憾,因為他在劇組的這一個月非常舒服,跟張譯的搭檔也很默契。
演員演戲是講究磁場的,磁場越合,擦出的火花越好看,觀衆的代入感也就越強。
張子賢演戲有一種天然的松弛感和親近感,這種松弛感對他塑造角色有很大幫助,親近感則能讓他與觀衆拉近距離。
即便是《叛逆者》這樣諜戰戲,他都憑借自身優勢達到這一目的,更别提《平凡的榮耀》這種劇。
在《叛逆者》中,張子賢扮演大反派“王世安”,這是一個狡詐、陰險、冷血的角色,可以為了自己的前途出賣同僚,犧牲無辜。
這原本是個面目可憎的角色,但張子賢賦予了他更深層的人物性格,即便是壞人,很多時候也會讓觀衆對他有一絲保護欲。
前期的王世安還隻是個巧舌如簧,左右逢源,在亂世中求生存的普通人。
是以你能看到他開小差,愛吐槽,愛喝酒,喜歡吹牛。
可随着局勢的不斷變化,他開始随波逐流,逐漸走上算計身邊人的道路。
劇情越往後他越可恨,也就越可悲。
他原本應該是個單純的,隻想摸魚混日子的人,可很多事他掌控不了,他不想做又不能不做,因為他想活着。
張子賢把王世安這角色飾演得很立體,很飽滿,很豐富。
史航看了《叛逆者》之後說:他很多時候演戲不輸王志文啊。
這對一個非科班出身的演員老說是個很高的評價了。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張子賢并非是科班出身的演員,他之是以有如此松弛自然的演技,也全得益于此。
小升初的時候張子賢喜歡畫畫,一心想當畫家,父母給他送去美術學校專門學習美術。
2000年謝霆鋒迎來事業巅峰,坐在畫闆前的張子賢,手裡拿着畫筆,心裡盤算着自己以後是當歌星還是當演員。
年少時做的春秋大夢,竟然真的被他一步一步實作了。
張子賢的奮鬥過程,沒有天降餡餅,沒有一夜爆紅,幾經挫折但他依然目标明确。
他其實去考過電影學院,但以他其貌不揚的長相,自然是入不了這個門。
蹉跎了一段時間,他進了北電一個導演進修班,跟着老師學習了一年,也導過戲,完成過表演作業。
老師告訴他:“你認認真真地做出一種不認真的狀态,而且又能讓人看不出你是在假裝不認真,那麼你的表演就可以打動人了。”
這句話後來成為了張子賢表演的準則,那些我們看起來松弛自然的戲份,其實都是他深思熟慮之後的呈現。
他沒有系統學過表演,也沒有資源和人脈,是以隻能先找一份影視圈邊緣工作來幹。
他天天加班到深夜,喝酒喝到吐,最終還是讓公司繼續撐下去。
公司倒閉那天,從不抽煙的他,一個人在公園抽到深夜,煙霧刺激着淚腺流下不甘心的眼淚。
2005年到2010年這5年,他在影視公司上過班,搗鼓過劇本,拉過投資,打過雜,積攢了一些人脈。
還在電影《梅蘭芳》裡打過醬油,孫紅雷跟陳凱歌都挺喜歡他,認為他可以幹這一行。
這兩位大咖的認可,給了他堅持到底的勇氣。
2010年,《神探狄仁傑》開拍,錢雁秋給了張子賢一個“驿卒”的角色,角色雖小,但對他來說已經往前邁了很大一步。
此後的幾年,他開始在各大影視劇中打醬油,雖然不火,但他心裡倍兒美,他的人生目标正在一步一步實作。
2015年,在一次飯局上,張子賢碰到了甯浩,甯浩主動跟張子賢握手自我介紹。
張子賢也是一點不認生,直接來了一句您别介紹了,誰不知道您誰是傻帽。
可能是因為他直接爽朗的個性,甯浩非常喜歡他,沒事就叫他去參加聚會,給他介紹人脈資源。
《受益人》中的那個角色,就是在這種場合中撈到的。
沒認識大導以前,張子賢還是有些自卑的,但認識大導之後,他發現這些導演都喜歡他的,他也就慢慢自信了起來。
很多媒體介紹張子賢的時候,都喜歡講他苦盡甘來的過程,講他是如何從底層一步步走到今天。
但張子賢從來不認為自己受過很多苦,即便那段日子他睡過公園,買不起六塊錢便當的日子,無戲可拍,靠借錢生存。
他從始至終都堅定認為自己能拍上好戲,能成為一個好演員。
《萬裡歸途》給了他證明自己的機會。
現在他隻需要靜下心來,踏實磨煉演技,耐心等待一個專屬于他的劇本,等待一個璀璨綻放的機會。
(圖檔來源于網絡,侵權可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