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知名時尚品牌Calvin Klein在紐約街頭豎起了一塊巨大的廣告牌,廣告中一位黑人大碼模特的性感面孔,與平時CK性感英俊的男性美女截然不同。廣告一出來,網上也掀起了一股讨論浪潮。
有好人會把這個廣告和平時的CK美容廣告放在一起,相當一種"時代變了"的兩種造型。
網友制作的比較圖|trey_forde/推特
究竟什麼是"美"?對于一個看起來并不"漂亮"的大模特來說,出現在廣告中意味着什麼?美應該有标準嗎?
我們的"審美"是一種進化本能嗎?
有人認為"不舒服"不美,不科學。人們似乎對醜陋有一種天生的厭惡;對英俊男女的愛似乎刻在骨子裡,能激起本能的"快感"。這樣看來,美似乎是一種可以通過生理學和進化來探索的"科學";
但事實上,美比快樂複雜得多。這其實和探索藝術創作是否應該有公式是一樣的。有一些公式定理可以部分解釋它,但美和藝術的"體驗"本質上是主觀的。所謂"客觀标準",就是對無數主觀經驗的權重計算,即使在已有理論的動物身上也很難解釋清楚。

著名鳥類學家理查德·普魯姆(Richard Prum)在《美的進化》(Evolution of Beauty)一書中解釋說,許多鳥類的炫耀性并不完全是由生存選擇來解釋的。有人假設笨重的尾羽和華麗的皇冠,如雄性孔雀,是它們健康的标志,更受雌性的歡迎。但後來科學家發現,這些鳥類的炫耀性特征,往往與它們的行為有關,主要用于求偶活動,如紅頂嬌小與太空舞步求偶,梅花翅膀嬌小用翅膀唱歌,天堂鳥"開屏"等。這些求愛活動與環境的進化優勢無關。
在相似的環境中,兩隻相似的鳥也可能有非常不同的求偶和炫耀政策。最可能的解釋是,地理上分開的不同群體在互相作用中随機發展出不同的偏好,這些偏好在配偶的選擇中不斷被放大。
美的體驗是一種|無法與環境,社會和文化像素分開
換句話說,是女性"快樂"。一方面,這種意願是随機的、主觀的,另一方面反映了群體乃至社會的力量——鳥兒們都在一個"社會"中,不斷互相學習,"提煉"自己的行為,并不完全是天生的恩賜。如果稍微多一點的女性碰巧有相似的偏好(比如紅色的尾羽),那麼這種偏好就會演變成群體的"标準",然後這些偏好就會慢慢地被男性"采用",并以性選擇性的方式治愈。
鳥類确實如此,更不用說人類了。美的體驗離不開環境、社會、文化。我們的"客觀标準"一時,沒有辦法從進化的根源來說話。目前,關于美的理論大多是"假說",有的解釋力強,有的解釋力弱。
看臉,看身體,其實很随意
我們認為一張臉"美麗",可能有很多原因,但美的很大一部分其實來自于"舒适"。"平均臉假說"假設人們在大腦中"計算"他們看到的臉的平均值,這是最"習慣"和"舒适",是以也是最美麗的。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歐亞混血兒在中國比在西方更受歡迎,部分原因是中國人對西方媒體有很強的影響力,我們的印象是西方人的印象是,"平均"的混血人臉會讓我們看起來不錯。另一方面,西方人對東亞面孔的了解要少得多,混血兒也不太可能吃東西。對于黑人來說,東亞的第一印象大多其實是"奇怪"的,是以或多或少會有點抗拒。那些被認為是"黑人美女"或"黑人英俊"的人實際上有點白人或混血兒。
被西方人認為是"典型的東方美女"的劉玉玲|weimeicun.com
但話又說回來,西方人覺得,"典型"的東方美女,比如劉玉玲,挑戰了"一般面孔"假說,這是文化想象的産物。西方主流媒體特别喜歡所謂的"異域面孔",這符合"想象中的東方面孔"的概括,甚至是高顴骨和細長眼睛等刻闆印象,将她與其他白人女性區分開來。
對于身體的審美來說,它更不穩定。有一種假說,0.7的腰臀比是"最美的",但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東亞的審美遠比這瘦,很多追求白色苗條的年輕女孩為了"大屁股",簡直是害怕躲避。相反,在拉丁美洲,被認為是"美麗"的腰臀比實際上比0.7要誇張得多,各種臀部的廣告和整形手術服務正在激增。
拉美人羨慕身材,腰臀比被誇大了|DHGate.com
有人認為大尺寸模特不健康,"病态",不符合健康美的标準,是以讓人看起來很尴尬。但事實上,在過去的30年裡,時尚界一直充斥着凱特·莫斯(Kate Moss)的"饑餓"美學,幾乎所有走秀模特的BMI都低于18的健康标準。有一大批人覺得自己"苗條"、"仙女",這對美國來說太瘦了,隻為單一标準,讓很多人蜂擁而至,陷入厭食症、貪食症。
由此可見,時尚審美與真正的"舒适"和"健康"關系不大,文化建構的力量比你想象的要強大得多。
藝術與商業,如何
用美學回應社會?
從藝術的角度來看,作品的真正美,絕對不是經過計算的,但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具有挑戰性的界限,比如蒙娜麗莎的奇異笑容,倫勃朗的影子,莫奈的畫作似乎不可能存在于色彩上。别忘了,即使是我們現在所認識的"經典"和文藝複興時期的美麗,也是對當時社會美學底線的瘋狂挑戰——"這樣一個聖潔的瑪麗怎麼能像一個普通的母親呢?""
不同時代所強調的美學,被放大,是對目前社會思潮的回應。印象派和分離主義的發展,其實是對古典标準的反應,是19世紀下半葉歐洲社會打破舊秩序的暗流,是當時哲學界對"現實"的折磨——永恒而客觀的現實存在?那個下午的光影時刻不是真實的嗎?
女性的審美也是如此。曾幾何時,女性的曲線美是由腰帶和裙子塑造的,但随着女性解放的步伐,20世紀的說唱歌手女孩們,用自由裁縫去掉腰部,實作女性身體的解放,她們追求的是自由的美。古典文學中的中國女性是軟弱而溫暖的美,但在60年代和70年代的宣傳和圖畫中,女性的美是強光武,反映了工業化和集體勞動的價值。
在20世紀20年代,穿着高跟鞋和短裙跳舞的翻牌女孩|折磨
是以,廣告使用少數族裔模特,大尺寸模特,甚至殘障人士模特來應對社會多樣性的趨勢是有道理的。而且,這背後還有重要的市場選擇因素——在大衆消費端正變得越來越飽和,如何挖"長尾",直立"細分"已經成為各大品牌的營銷重點。蕾哈娜的品牌Fenty推出了大量不同顔色的粉底,擁有大量非裔美國人、印度和亞洲模特,而内衣品牌Aerie聲稱能夠買到從30A到38G的内衣,廣告中的模特迥異。
現在歐美很多品牌都樂于展示女性的真實身材,相反,大胸瘦腰筷子腿的鮮明色彩,微米近年來管理不善,瀕臨破産。這實際上反映了社會對單一審美的排斥:每個人都有追求美的權利。它不僅瘦得漂亮,不僅胖得漂亮,而且無論大小,都能追求美。
對于美的判斷,已經跳出來胖瘦了本身,展現在一些位、許多角度。誠然,身體不健康,大多數人認為是"不美",但胖子的頭發、穿衣可以美,舉止、氣質可以美,自己的生活可以陽光、自由、積極。
賈裡·瓊斯 |Jari Jones/Facebook
是以,大尺寸模特在廣告中的出現,并不像很多人說的,是"促進"超重,而是一種呵護——當務之急是擺脫社會對"胖子"的歧視,幫助胖子重建自信,走上健康人生的道路。有相當多的證據表明,肥胖是遺傳、環境和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不僅僅是懶惰或貪婪。歧視和恥辱引起的壓力和自我吸收是減肥失敗的重要原因。
未來,主流媒體中必然會有更多大尺寸的模型,而薄薄、外觀正常的模型,向人們展示世界的真實形态,反映出更多人的真實需求。
簡而言之,美是一種主觀體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标準,有自己的喜歡,不喜歡。這不僅是社會标準的熏陶,也是自我體驗的塑造。當然,你有權認為某樣東西是美或不美的。
但我們想要一個更能包容不同美學和不同表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