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常見魚類彙總41-50

南栖,又稱白面桔梗。頭部大,很寬,平坦,它的寬度大于身體的寬度,身體是有鱗片的,頭部鱗片很大,而且不規則,鮮豔的鳍色,雄性是耀眼的。主要分布在雲南、廣西、廣東和台灣等省的水系。背鳍34-37;髋鳍24-25;胸鳍16;腹鳍 6.邊線等級為45,3/7。身體呈棍狀,頭部的鱗片比軀幹上的鱗片大,鼻孔有管膜,全身的鱗片有小的灰色斑點。每個鳍上的斑點更分散。最特别的是,奇怪的鳍的邊緣有一個清晰的白色邊緣,特别是在尾鳍上。

常見魚類彙總41-50

虎皮鴨喙,Pseudoplatystoma fasciatum(Linnaeus,1766),是長胡須鲭魚中的一種魚。長25cm~100cm左右,身體優雅流線型,身體有十幾條水準線,頭部略平,吻大扁如圓,凡事吃,都是标準的大餐廳。原産于南美洲的亞馬遜盆地。

常見魚類彙總41-50

側線頂部的刻度平行于背面前面的側線,僅在後部傾斜;頭部鱗片從眼睛後緣上方開始。前蓋骨後邊緣的寬而淺的間隙。犁骨和租骨用細齒帶,舌頭也有細齒。表單功能。

常見魚類彙總41-50

閃亮的新箭,Neoglyphidodon oxyodon(Bleeker 1858),是雀類新箭魚屬的珊瑚魚,主要發現于印度尼西亞和澳洲之間的熱帶珊瑚礁,瀉湖和海灣岩石中,可以長到10厘米長。

常見魚類彙總41-50

體側平坦,稍長,體色随生長和性别變化很大。特征為全身橙色,背鳍中心有橢圓形黑點,有時頭部較深,眼睛周圍有環形深色帶。尾鳍圓。生活在2~20米的海域,樂于生活在暗礁或礁石洞洞中,是大學少數會遊出洞外的物種。性膽怯但貪婪,肉食性,主要是小魚和小甲殼類動物。有性轉變,有田間,雄魚在繁殖期有産卵行為。

常見魚類彙總41-50

也被稱為花鳗(名字:Anguilla marmorata,英文名:大理石鳗魚)屬于鳗魚鳗科。它是一種較大的中型鳗魚種類,體長一般為331~615毫米,體重約250克,但最大重量可達30公斤以上。身體粗壯,身體前腹鳍是一個圓柱體,後部略微平坦,整體外觀延伸呈杆狀,很像一條大鲶魚,是以俗稱"鲶魚之王"。

常見魚類彙總41-50

East Star Spot,Plectropomus Leopardus(Lacepède,1802),一種幼蟲屬的魚類。東星斑魚顔色鮮豔,适合在兇猛魚類的混合水箱中繁殖。石斑魚是一種兇猛的捕食者,會吞下任何可以吞下的魚。用于觀賞用途的蝦和其他甲殼類動物也被食用。與貝類不同,石斑魚吞下獵物而不是咬人。不能吞咽的魚可以與其他種類的石斑魚混合,但可以與其他星斑魚搏鬥。食物包括各種海魚、鱿魚、貝類和蝦。需要經常提供一些活食,足夠的營養才能保持其色澤。

常見魚類彙總41-50

丁丁,又稱歐丁丁、丁肉桂、壽魚年老,西方傳說病魚與身體摩擦可以治愈,進而得到醫生魚的别名。它是一種分布在歐亞大陸淡水和蘇打水中的魚類(從西部的不列颠群島,到東部的Ebi河和葉尼塞河,以及南部的貝加爾湖)。它通常生活在緩慢流動的淡水中,特别是下遊的湖泊和河流。

常見魚類彙總41-50

網紋魚,俗稱孔雀魚,又稱鳳尾魚、彩虹花、虹鲽、古魚等,是花屬的一種熱帶魚,雌雄魚體型和色差較大,成年雄魚體薄,體長3-4厘米,體色鮮豔,體形美觀;它的顔色比雄魚少得多。

常見魚類彙總41-50

黃紫色屬于硬骨魚,鲭魚形,黃紫色蟒蛇形細長,背鳍長而低,各有3個鳍,其餘為軟鳍,尾鳍較小,接近扇形,遊泳能力不強。黃紫色是一種小魚,最大體長為7厘米。

常見魚類彙總41-50

繼續閱讀